02.28 电视剧《安家》戳中了中国人的哪些“房情结”?

游侠爱剪辑


热播剧《安家》,看到这个电视剧名字就有点感慨,一个是安,一个是家,顾名思义,安定的家。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买个房子住呢?这件事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有一个房子住才算真正的有家了。买房是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然而这些对许多的中国家庭来说太难了。

以前人只有发了财,才把钱拿出来买房买地,当财主,才觉得是最大的成功;现在的有钱人喜欢把钱拿去炒房,只有把钱变成了房子才觉得钱保值了也增值了,所以出现了富人买不完房,穷人买不起房的情况。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一些小县城的房价都能过万,一直上涨的房价给老百姓的压力更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婚丧嫁娶费用和条件也越来越高。不买房子孩子娶不上媳妇,如果买了房子,房价实在太高,一套房子能要半条命,准备买房子时发现房子价格一直上涨。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也存不了多少钱,赚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所谓安居乐业,要安于家才有好的生活。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一个“家”字,人,一定要成家,一定要有房子,有家有房才能叫安家,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房情结吧,毕竟有了房子,一家人能够安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鱼之乐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其实,你的心理活动,可能是万千国人的同频共振,至少我就是和你一样,从极其相似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我们这代“房奴人”赶上的时代背景。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正是从我这一代(可以延续到80后)开始,在生活中出现了房产这一特殊的需求。我的祖辈父辈,房子都是公家分的(当然,我指的是和我一样的城镇人口。农村的朋友比我们幸福)。正是从我们这代开始,开门立户、结婚生子、嫁女娶媳,都得有上“自己的房子”,甚至给子女准备好的房子。再往后看,我想我们的儿女这一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给他们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房产。今后的国人,不太会像我们这一代,对房产的需求这么“饥渴”了吧。

第二,简单说说《安家》这部剧为何会触动你的心神。其实,以前我们没把家和房产联系得如此瓷实。以前我们不是常说吗,爱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现在啊,光有爱还真不行,没有用来“安”的房子,哪里会有“家”呢?在《安家》中,最先出场的买房人,正是在电视剧《蜗居》中的海清和郝平。11年前的电视剧里,他们是为了买房而疲于奔命的苦命夫妇。如今呢,他们是为了改善生活想换大房子的白领夫妻。即使时代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财富状况,但是房产,依然是座山,不是轻易能扛动的。只不过啊,在《安家》这部剧里,距离当下更近,所以现在的观众看着会更有感觉。形形色色的买房者,有的精挑细选为的是生活品质,有的咬牙购房只是期盼能够阖家团圆

。剧中给不给儿媳妇在房产证上加名字的“小细节”,这也是在现实中同样让人很纠结的“大问题”啊。而且,从房地产商和推销员的角度进行展示,也让这部电视剧有了更加全面,甚至更加“刮骨见肉”的透视感。我想,触动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吧。

第三,既然我们这代人摊上了“房时代”,就绕不开“房情节”。但是,我们要当“房主”,绝不当“房奴”。1,合理预设自己买房的“初心”。

如果是刚需,自己的生活需要,包括安排子女的生活需要,实在要买房的,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当买则买。而且,适当贷款购房,在长远的经济角度来看,是可以承受甚至是符合家庭财富分配趋利取向的。2,在当前形势下,决不可再用炒房暴富的心态来投资房产。最好的阶段已经过去,从炒房无风险到风险与机遇持平在到现在说不准是机遇大还是风险多,没有实际需求外的炒房已经不再是最有选择。3、学会充分利用自己、子女等的财富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撑起购房需求和生活水平的平衡。从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在思考,是拿出毕生积蓄,能在几线城市购房。想说几句,一是,房产的价值和城市的水准还是正相关的,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虽然房产价格高,但是贬值风险低。请合理考虑自己的情况慎重选择。二是,通过这次肺炎疫情,家里一定要留有应对意外冲击的资金,切不可真的全部投入房产,而使全家丧失了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第四,简单点说,电视剧是电视剧,生活是生活,电视剧只能是生活的参考。看了《安家》,可以思考,千万别沮丧。房子,是用来安放我们的身体,家,才是用来安放我们的心灵!


燃哥侃电影


大家好,我是大鹏的腿跨海的桥,影视领域创作者,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各位小主如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评论讨论哦。

六个口袋买一座房房,中国不是唯一这样的国家。其实,现在绝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无法靠自己独立买房的。只不过,中国人的爱房情结是溶化在血液中,年轻人自小也深受房文化的熏陶。买房、成家、立业是很多青年的人生目标。

中国人是有落地生根的情怀,这种情结在年轻人身上又是另一种程度的沉重,似乎买房变成了能力的象征,证明人在这个城市 活下来了。

舆情导向企图改变这种勉为其难的近乎奢望的想法,强掉租房也是住,不必一定买。而比起这种舆情的影响,住房的“根文化”要强大的多。传统的“无恒产无恒心”的说教,现实版丈母娘的“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鼓噪,让租房文化遁入空门。“根文化”也许阵旧,但阵而不腐,依然在“毒害着”几代人,丈母娘理论虽然自私而霸道,但依然被无数个家长认为是公理……

青年人买房,买不起正常,买得起才非常。要么,你非常有才而且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致富,要么有后盾支持。当你买不起时,又无后援时,不要勉为其难,过度时期租房住也无妨。社会环境的影响固然很要命,但如果你是一位有主见且现实的人,就会直面现实: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财富不够自由的时候租房住,有钱的时候买房住。

总之,不要逼自己,更不要逼家长!

一套房子就是九成九中国人的命根子,血汗钱,量力而行,方得始终。


大鹏的腿跨海的桥


中国人对房子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我看来,大多数人与其说是迷恋房子,不如说是迷恋房子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归属,灵魂上的归属感可能用尽一生也难以找到,于是我们用物质上的归属感来安慰自己。

除了归属感以外,房子其实还是回忆的象征。我们渴望有一个自己的房子,其实是渴望有一样东西来承载我们的回忆,从进入这个房子到离开一个房子中间漫长时光的回忆。好像每次离开家,然后又重新回来,那些逝去的时光都有见证一样。事实上我们都是在自欺欺人,不愿意放过那些逝去的时光,总要用一些不容易被岁月改变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物是人非是一种奢侈,很多时候都是物非人非。

其实我们都在害怕失去,我们都在不断缅怀。建一座房子,看着它经历刮风下雨,经历春夏秋冬,看着它一点一点得变化,依然坚强地耸立在那里,直到在那座房子里结束一生。或许我们都只是想要一个证明,证明我们曾活在这个世界上,证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是留有痕迹的。

很多道理我们都懂,其实我们都明白百年以后自己在世上将彻底地消失,可我们都没办法释怀,没办法超脱。。


三金观电影


首先,这部剧真的超级现实!先说一下个人对这部剧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在发表一下剧外的看法。


剧中的人物都是大家熟知的演员。孙俪饰演的房似锦是一个干练,有目标的负责中介。空降到一个小门店,和几个同事卖房生活的故事。我们从他们卖房的几个案例,能看到房子对于这个社会所在的位置和在人们心里的位置。

先说严叔这老两口吧。两个老人在上海卖了数十年的包子,为了给儿子结婚,不惜将所有的积蓄全部买房。买房的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在挑房子的时候,严叔夫妇特别在意房子的主人是干什么的什么职业。一般人看来,很奇怪,你们俩是卖包子的,为什么还要在意房子的主人是干什么。其实不然,两位老人贫苦出身,卖包子就是个体力活,钱是一块一块的攒起来的。二老是想他的后代能够摆脱这个阶层,有更大的出息。所以,就想讨个好彩头,说到底这一切都是为了他的后代。包括后面的使用全款,而不是贷款,老人心里的想法就是,不能给孩子压力。儿子想让二老把他女朋友的名字也加在房产证上。二老刚开始有点犹豫,可是知道未来儿媳怀孕的消息后,激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严叔夫妇是中国当代父母的缩影!为了儿子,为了孙子,甚至为了重孙子。自己可以省吃俭用,唯独不能让后代吃苦受罪。

看到这的时候,真的深受感触,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够轻松一点。

海清饰演的是一个怀着二胎的母亲,二胎虽未出生,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打算换房。小房子太局促,生活品质低,他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宽敞的空间,同时她自己也有对房子的幻想。最终在房似锦的撮合下,她买了一个带走廊,带阳光窗的房子。

这个例子,有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不妥协,有年轻一代对子女未来的规划。为了这些,情愿承受房贷的压力,这也是当代年轻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提倡二胎家庭的今天。换房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需求。


是的,没看错,就是这个买凶宅的大哥!听信算命先生的话,有血光之宅。为了化解凶险,买了一套有凶杀案的房子用来解难。

可能看起来有点离谱,但是我想这也许是有钱人买房的一个夸张例子。有钱人买房可能就是挥金如土,不止一次从新闻上看到,土豪买房都是按单元买。存在即合理,房子对于他们这个群体,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商品。

我们在房子上寄托了太多的东西,有爱情,有亲情,有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有对未来财富的增值愿望。房子对于大部分来说,还是用来住的,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房子让自己让家庭陷入无底洞。因为房子,有很多喜剧上演,同时也有很多悲剧收场。明确自己买房的目的,估算自己的实力,多想想家人和孩子。

希望大家都少被房子困扰,也希望大家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的好,住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