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年年呼籲保護傳統文化,而效果卻感覺不佳。該不該結合時代特點來改變傳統文化?

奧弟講故事


傳統文化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內在精神,一個在外在形式,可以“結合時代特點來改變”的,是文化在外在形式,實際上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本就是這樣走過來的,比如衣、冠、文、物,這是文化外在表現的四種主要形式,它們歷朝歷代都在發生著變化,這就是與時代的結合。

與時俱進的衣冠文物

“衣冠”就是服飾,這個勿須多說,因為通過保存下來的歷史資料,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歷代服飾的區別,不管是顏色還是款式,都會有變化。比如秦代的服飾崇尚黑色,到了漢代,則崇尚紅色,這是時間軸上的變化。

還有空間軸上的變化,比如中原地區的服飾以寬大為主,而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則以短小為主,象戰國時期趙國的趙武靈王,為了滿足擴張的野心,就曾大力推行過“胡服騎射”的法令。這裡的“胡”,就是對長城以外遊牧民族的統稱。

“文物”是指各種禮節和風俗,這個範圍更廣了,比如人與人見面相互行禮,這個就很講究,最早的時候分什麼高禮、平禮等等,分的很細,後來改為相互拱手,現在更簡單,相互握下手,或者對笑一下,甚至揚一下眉就算行禮了,這些都是變化。

日用方面的也很多,比如唐代以前我們都是席地而坐,現在日本的塌塌米就是我們那時的風俗,後來從遊牧民族那裡引進了“床”,也就是椅子,坐的習俗就逐漸改變了。

其它的還有很多,在我們日用的物品中,有很多帶“胡”字,或者是“番”字的,這都是從外引進的,比如胡琴、番茄等等,包括文風的變化,象漢文、唐詩、宋詞等等,各有各的風格,這些都是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改變。

一以貫之的文化內涵

我們的傳統文化形式上一直在變,因為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所以也必須要變,但形式上儘管變,從內涵來講,她的精神,幾千年來可以說是初心未改,從未變動過。

中國文化的內涵,貫穿的是一種和合精神,就象《中庸》裡面說的那樣,要“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一種什麼狀態?是萬物之間和諧共存的多元化狀態,是我們的先人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提煉出來的高度智慧,這就是和合精神。

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儘管文化外在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這種內在的和合精神卻是一以貫之的,從堯舜禹時期的“野無遺賢,萬邦咸寧。”一直到如今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我們在繼承自己文化的過程中,首先就要認識到她的內外兩個層面,要清醒的知道,哪些是可以變的,哪些是必須守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使我們的文化更放光彩。

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裡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如果我們明白和合的內在精神,馬上就能知道老子這裡講的是天地和諧,是萬物平等,這樣我們就能從中薰陶出天地那種兼容幷蓄的寬容,就能使們的格局在潛移默化中打開,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總結

總之,要想達成保護傳統文化的效果,首先就要了解我們的文化,這和養孩子的道理是一樣的,要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就要了解與他們相關的一切,只有充分的瞭解,才能很好的保護,文化復興,雖任重道遠,但卻受益綿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去做。


澡雪堂主談國學


保護傳統文化,應該結合時代特點來改變傳統文化。

這裡的“改變”,是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一,保護傳統文化,不是一成不變,依樣畫葫蘆地照搬和保留。應該繼承與創新互相配合,互相輔助,使之相得益彰。

二,保護傳統文化必須注重創新和轉化。通過創新和轉化,為傳統文化注入生機和活力,植入更強的生命力。使之進一步發展,與現代科技和文明相融合,以更好地服務人民,服務社會。

三,具體來說,傳統文化必須與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覆蓋中小學教育,覆蓋全社會。讓“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民族服飾、民風民俗、文學形式、精神制度——即宗法的、農業的、血緣的諸多方面傳統的文化內容與現代科技一起,奏響全新的交響樂,形成文化軟實力和科學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初曉兒


傳統文化當然有用,可是還是要改變現實。傳統文化是一種積極教化,對人是一種滋養,任何時候,傳統文化都是重要的,取其精粹。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絕對起到推動作用,沒有任何一個人希望社會不和諧的,因為不和諧大家都不會心安,都不會幸福,彼此冷漠,互相傷害,什麼物質都滿足不了幸福,這有現實證明。

有的人推崇西方文明,其實西方文明起不到太大的和諧作用,因為歷史不同,民族心理不同,雖然可以互補,但從民族感情來說,還是自己的文化更可親,更能感同身受。西方文化侵襲的這些年,我們幸福了嗎?沒有。這說明什麼?西方文化其實不能滋養我們的心靈,那是虛的,感官的,不能形成精神歸宿,比如聖誕節,大家能得到什麼滋養,國外的節日盛行,無非就是喧鬧,把各種汙糟思想傳進來,可恨的是這樣的節日在中國橫行多年,看看現在的人的思想道德,還像什麼樣子?假藥毒食品氾濫,雖是利益作祟,但如果沒有西方文化擾亂人的思緒,人們浮躁,沒有精神歸依,怎麼可能會如此大行其道?雖然有多種原因,有現實利益原因,但假如大環境的思想道德盛行,這樣的事情會大為減少,雖然法治有用,但難免複雜,有滯後性,法治不能監督的地方還是有的,這個時候,道德的作用會彰顯,所以德治也是十分重要,但是德治落實不夠,傳統文化不顯,傳統文沒落,甚至還認為是落後的,誰還聽,誰還恪守道德?沒有道德,物質世界再發達,也不能和諧幸福,吃飽喝足就幸福了嗎?物質是一個方面,但精神方面太貧瘠,是嚴重失衡,靠西方文化豐富人的精神,還是勉強了,現實可以證明。所以問題出來了。

傳統文化怎麼在現實中起作用,這裡面必須有一個大的轉向,過去我們太忽視傳統,這應該是一個教訓。那些說擯棄傳統文化的人,居心叵測,社會絕對不能因西方文化而真正和諧。這個導向非常重要,必須加大力度。

但同時,傳統文化與民主,自由可以並行不悖。



精思樂文


保護傳統文化的呼籲聲音並不是很大,因為未時常聽到這種呼籲,或者工作、生活環境中,這種保護傳統文化的呼籲不多。

和歷史上一切事物相同,文化現象也有產生、發展、興盛、衰落的過程,比如供家譜、宗廟、宗法、舉孝廉、紅蓋頭、花轎、駢文、詩詞、棺槨、祭祀等文化,在一段時期內普遍盛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退出歷史舞臺,或以簡化版的形式存在。

一種文化的存在的基礎是自身的生命力和社會需要,婦女運動後,小腳文化就滅亡了;電腦打字後,文房四寶就從文具變成藝術。文化一旦需要保護,就標誌著這種文化形式的式微,如果不再被需要,早晚變成博物館中的標本。

時代的變化本身就包含文化演變,移風易俗、簡化繁體字深刻改變了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適應時代的新發展,這是國家對傳統文化改革的推進和引導。除此之外,現代社會無時無刻都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改變。傳統文化並不是頑固、保守的勢力,相反,傳統文化被迫改變是不爭的事實。


歐比旺羅克


為何效果不佳?什麼是時代特點?

政府倡導力度不夠,缺乏系統性文化架構,政府相關機構的宣傳推廣,要明白現代需要什麼樣的傳統文化,什麼樣的精神。要有與時俱進的中國傳統文化。要符合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社會道德規範的傳統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有了文化的自信,才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

所謂的恢復傳統文化到底是恢復什麼呢?也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德行。誰還把守德看的那麼重要,一切向錢看。錢已塞滿了每個人的心靈,德,就無處可裝了。對以儒家倫理為根基的傳統美德,不能採取虛無主義的態度,而要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煥發生命力。

結合當代的特色改變傳統文化,這是必須的。什麼叫與時俱進?中國發展到今天已不是從前的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了,已進入了商品經濟社會。在商品經濟社會中,法治是基本的原則。運行的方方面面都要有法治進行約束,人們的各種行為和利益都要受到法律的保護。只靠傳統的道德教育是根本行不通的。試想,如果人人都自覺遵守道德行為,那法制還有用嗎?可正如此,人性是最不可信任的,在沒有法制的約束前提下,人是不可能完備道德的。若單憑“自律”就能解決人性的“惡”,那恐怕太天真了吧。社會的發展,著實的證明了這一點。沒有法治作為基礎,道德是建立不起來的。

提倡恢復傳統文化,不能走形式,穿穿漢服,背背唐詩,讀讀啟蒙學,這就是恢復傳統嗎?另外,不解決現實的金錢至上的實際問題,宣傳道德,那是不可能的。人都是現實的動物,都抗拒不了現實。現實的貧富差距不改變,人們的心理不可能平衡。心理一旦扭曲,什麼優良傳統文化都無法解決。所以不能一味強調恢復傳統文化。試圖用這個解決一切當前的問題,那是不現實的。

保護傳統文化是歷史學者和專家的需要和職責。文化也可以視作一種商品,誰需要它對誰就有價值,不需要就沒有價值。需求者越多越有價值,價值是對需求者而言的。

明晰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的進步與發展要求繼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應清晰定位其概念與內容。優秀的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價值和影響力且能夠被一直推崇、學習和傳播的文化。在對其內容進行定位和傳承時,需要注意將歷史性和時代性相結合,選擇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內容,增強民眾的認同感,促使其能夠將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同時,還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加大對好人好事、名人事蹟等具有正能量的社會實踐的傳播力度,以增強我國人民群眾的對文化的自信與社會凝聚力。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教育是一種極為重要的傳播路徑,其能夠將我國傳統文化深入貫徹到教學過程中,從不同學科和領域展開多樣化的傳統文化滲透,進而不斷增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信心。因此,要充分發揮教育的力量,將優秀傳統文化有目的、有計劃地向所有學生推進,將文化的傳播與具體的教育相互結合起來,增強其在我國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

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

應該用傳統文化的終極指向與作用,去改變,去結合時代特徵。否則,將失去傳統文化終極指向的精髓。成為不倫不類。注意:千萬要記住“古為今用”這四個字的指向性。不可逆用!

這就是傳統文化真正的劃時代意義!


文利wenli


改革創新永無止境,包括對文化的改革,比如我們傳統文化在有些方面不太合理性。我們就應結合實際情況,及時的改進完善。使我們的文化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靈活變通才是我們各行各業的改革創新之道。


吳振革


傳統文化要弘揚,現代文化要提倡,要宣傳,現代文化都宣傳公共道德宣傳人人必遵。


R林寶B


說的很多,做的很少!


用戶一棵小小草


阿蒙: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變,永世不變,傳統文化也一樣,不論內容與形式,都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存亡有別。這不完全是保護得力不得力的問題。傳統文化太廣泛,太複雜,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文化部是唯一的管轄機構,它能做多少事情?做了多少事情?地方政府能做多少事情?做了多少事情?當然重點古籍古蹟,保護容易,其它雜七雜八的傳統文化,只能存亡由天由人由時空。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用戶61512180465


效果不佳的原因,是政府推廣不力!若是像禁止電瓶車一樣的決心,去推廣傳統文化,你看會是怎樣!

還是一句話,沒有利益,誰tm看得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