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們是否大多數時間都在生無可戀,感覺人生索然無味,怎麼辦?

蔣鳳君


關於一個人的需求上升

如果看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就會看到金字塔式的需求遞進層次,從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最高級的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一個歷經近20年的心理發展。

所以,一旦你過了20歲,甚至更早開始接觸社會,進入到群體當中的人,都會產生很多和上學時期不同的心理感受,包含人際關係、生存壓力、社會性競爭壓力等等。無論你是出生貧寒還是含著金匙出生,成年之後都逃脫不掉這些壓力,只是每個人所要面對的狀況不同。

所有的這些壓力除了外界不可控的客觀因素之外,有一個來自於內部的巨大壓力,那就是自我實現,它包含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對自己的瞭解程度以及可控度,當這個需求無法被滿足時,產生的焦慮感既可能成為動力,也有可能成為強大的自我防禦機制,最有可能的就是各種形式的逃避。

所以,當逃避成為習慣時,大多數人會自動屏蔽那些可能造成壓力的事件,例如:接受一個較難的任務、改變自己的一個壞習慣、開始一段不同以往的生活等等。

一般情況下,這就是造成空洞感的原因之一。

同時,焦慮、空洞感的背後還有可能產生一種潛意識狀態,就是通過虛幻的安慰來彌補這種缺失,例如:有的人喜歡從一些書籍、電影、網絡中尋求自我實現,喜歡幻想自己成為有錢、有權或者其他自己認為更優秀的人生。

但回到現實時,由於這種無力感和自卑,進一步造成了空洞。

關於空洞,其實並不是“無藥可救”

當然,選擇在於自己,習慣空洞之後可能也是一種人生選擇而已,但對於人類來說,主觀能動性從來不會完全缺失,我們所要做的是不斷地嘗試。

1、脫離幻想

無論是遊戲還是其他,甚至是腦子裡的思維,回到現實,不給幻想絲毫機會是一個人能夠開始感受真實的環境、自我,重新建立現實感的第一步。

2、客觀評價自身以及資源

無論你自己或者家庭處於怎樣的狀態,我們需要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發展。社會可能很現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翻天覆地做不到,明年的自己比今年好一點點我相信是沒問題的。

所以,你能夠做什麼,你想要做什麼,多久實現,你需要準備什麼,你需要付出什麼,多考慮這些,動力自然就會不斷地產生。同時產生還有你對於生活和未來的期待和希望。

以上兩點,我認為其實不需要付出太多就能夠做到,也並不是雞湯式的鼓動,如果目前你的狀態只是偶爾或短期的,那麼我想你應該嘗試一下。

如果你認為自己確實做不到任何改變,那麼,平平淡淡的活著也並不是什麼壞事。

希望我的回答幫到你了。


心理博學社


我是一名教師,有的時候就是在反反覆覆做一件事,早晨下午晚上都是同樣的事,我甚至想過老了以後面臨死亡我會怎麼樣,我是坦然面對呢還是畏懼死亡,我都沒有確定的想法,就是一直在想,其實我是害怕的,害怕面對現實,害怕以後發生的事,所以在學校的兩年後毅然辭職,和另外兩個朋友開始搞課外輔導學校,一做就是8年,這8年,艱辛與痛苦同在,喜悅和幸福齊飛,我不會後悔自己的選擇


高考數學資深教師


當一個人意識到他是無可取代之時,他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於世所揹負著的責任,他就會將這份責任發揚光大。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承受來自他人溫情,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完成未竟的事業,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所以他能坦然面對前方的任何挑戰。


逸瀟俊


不應該如此消極!為人在世,對的起天,對的起地,對得起自己良心,對的起親人,沒有遺憾,無悔這一生,就夠了。我這一生,有過最愛我的女人,有最好的朋友,有子有女,肆意恩仇,除了一個女人,我不欠任何人,只有下輩子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