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知道我們國家有個叫供銷合作社的老牌經濟聯合體嗎?此單位在你們那裡的情況怎麼樣?

樵夫peng


一哥“供銷社人說供銷社事”之——

           “債務”換來的繁榮假象

新密市供銷社的改革在歷經社員股金擠兌、經營設施銳減陣痛之後,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曾經引以為傲的“點多面廣”的經營陣地,此時也多是老舊殘破,與周邊的大氣洋氣雅氣的建築形成歷史與現實的反差,讓人幾多感慨。

記得十年前,我們發出了怎麼辦的聲音?回答無疑足“要改變這種面貌,只有幹”,而當時從上到下各級政府又給予大力扶持,這也給供銷社以強心劑般的熱情,於是設施改造工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著實熱鬧了一陣子。然而此背後一個問題又生出來了,雖說政府有扶持,但是大部分資金從哪來?我們的解決方案是“企業拿一點、銀行貸一點、個人借一點、施工企業墊一點、政府扶持一點”,但企業拿一點是空的,當時的大部分基層社、公司職工工資難以為繼,可能嗎?銀行貸一點,是要還的,施工企業墊一點,是要還的,個人借一點,是要還的,政府扶持一點亦是杯水車薪啊。

三五年後,曇花一現的海市蜃樓繁榮過後,時過境遷讓人徒生幾多悲涼,施工隊要賬上門幾乎成了仇人,個人欠款多是親戚朋友、職工熟人,要賬也多有摩擦、記息更是讓人多生嫌疑,似乎這類借款就是為要息而來,銀行貸款追要的感覺更讓人心寒。尤如不經歷戰爭的人紙上談兵、多象男人菲薄女人生產的心境,面對指責、猜疑、乃至於誤解、追責,當事人自是無語淚流。

其實這些都是對此類債務產生及處理的不同理解的表象,而產生的根本後果是其正在悄悄改變著合作制企業的走向,最直接的是長期的債務積累勢必會產生新的資產流失,債權人強力維護其權益會影響企業的經營管理、人事更迭,債務也勢必會造成企業間的聯合成為空談。本來,我們的基層社已經沒有了多少合作制的成份,這樣以來,實際上成了沒有註冊“手術”的“變性”啊。

時光荏苒、匆匆而過,綜合改革,尚未出籠,已近尾聲,我們在合作制的道路上還有多少曲折坎坷艱難險阻,如何從容面對施以良策,如何還原合作制本來面目良性發展,看來不是一個“懟”字了得的,“懟死了騾子買不來馬”啊。

 





一哥於一


我在供銷社工作了十五個年頭,我想說說供銷社的情況。我1986年初中畢業後考上河南省駐馬店供銷學校,學的財會專業,也就是小中專。1989年畢業後分配回老家固始縣一個基層供銷社當會計,在供銷社一直工作到2003年。供銷社風風雨雨幾十年,比共和國的年齡都大,一路走來創造了無數的輝煌,曾經是一個時代的象徵。但是,不客氣地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供銷社逐漸走向了沒落、消亡,主要原因就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被時代無情地拋棄了!供銷社的傳統產業三大塊:農資產品銷售、農副產品收購和日用工業品零售,說白了就是向農民提供生產、生活用品,然後再把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收購過來。當時的經營方式主要是農資產品、日用工業品實行聯購分銷,農副產品收購實行分購聯銷,這在當時極大地方便了農民,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這一切都隨著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興起而逐漸消亡。

供銷社的沒落,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人的因素。目前的當務之急,是要整合好現有資源資產,找準市場定位,努力適應社會發展,才能有自己一席之地。否則,與其這樣硬撐著,還不如優雅地死去。


昱煜讀歷史


說到供銷社這個詞,一下子就讓人的記憶拉回到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歲月。我記得那時候我跟著奶奶一起去供銷社,買散裝食言,買照明用的煤油,賣火柴等。


我們當地的供銷社有一個親切的暱稱叫做大店。他是我們當地最大的一家商店,也是唯一的一家。因為那個時代,在偏僻落後的農村地區還沒有私營商店出現。你要想買什麼東西,都得去大店購買。

供銷社是當年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主要是為了解決民生用度和農產品收購問題,而設立的一種國有商店。那時候供銷社不光是賣東西,還收東西。

我小時候最羨慕的就是一個同學的父親在我們當地的供銷社上班。那是一個光榮而又有尊嚴的職業。我們偶爾放學之後跑到供銷社裡去玩,他父親會板著一張臉,嚴厲警告我們不允許靠近櫃檯。其實那個櫃檯很高,我站在櫃檯前,根本就看不到裡面有什麼東西,用的是實心的磚體結構,外面糊了一層水泥。就是這樣一個,貴臺江購買者和售貨員區分開來形成了裡外兩個不同的天地。


所有的商品都擺在後臺裡面,如果你要什麼,售貨員就給你拿出來,而且是不帶講價不帶挑刺的。但凡你對商品的質量或者價格有所質疑的話,售貨員就會一臉不屑的看著你,直到你羞愧的低下頭,乖乖掏錢為止。

我們家窮,聽我爸媽講,小時候分家的時候家裡連口鍋都沒有。是我媽媽去當時當老師的一個親戚家裡借了5塊錢,到供銷社裡買了一口,有沙眼的鐵鍋。因為好的鐵鍋要8塊,而那只有沙眼的鐵鍋降價處理,只要5塊錢。

這口鍋現在還在我家的鍋灶上,不過不是用來煮飯,而是用來煮豬食餵豬。不過我小時候做飯的時候,經常在洗鍋的時候不小心將父親用牙膏皮補的沙眼弄破。所以經常在鍋灶裡燒火的時候,看著鍋灶裡水滴滴嗒嗒往下滴。好在沙眼不大,滴的比較慢,既影響不到柴火的燃燒也不會讓鍋裡的水都流光,所以也就一直將就著用。

到了2000年以後,私營商店開始慢慢出現。私營商店裡有更多的商品,更便宜的價格,更好的服務,所以大店的生意就開始慢慢下降,最後甚至一落千丈無人問津。到兩千一零年左右,我們當地的大店就已經轉給了私人承包,整個店面也進行了改造不再是高高的櫃檯,而是窗明几淨的貨架。我同學他父親也已經退休,是在家務農。商店裡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年輕漂亮的小姑娘。



前段時間回家,我看那個商店還在。但不知道為什麼,本來準備進去逛一逛的,但是走到門口突然就不想再進去了。這種感覺很奇怪,一時我也說不上來是為什麼。

總體而言供銷社是特殊時代的特殊產物。在在現在的商品經濟時代,那種老一套的銷售模式,已經完全不適應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只會慢慢的被淘汰掉。


止茶


幾十年前就在供銷合作社一個下屬的物資回收公司當搬運工,最開始的工資1.24元一天,每天就是隨車到當地的一些工廠去裝廢鐵、廢紙、等。公司有正式工和我這種零工。印象最深的是坐辦公室的正式工每月有毛巾、肥皂、勞動布的工作服、手套、勞保皮鞋等等福利,而我們一線工人只能在回收的舊衣舊布中揀舊工作服、舊手套用。有次出車的時候出了車禍,正式工可以休假領補貼,我們零工繼續上班其它樣沒有。當時覺得當個正式工多好啊。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公司還在,由於市場經濟公司早就沒有了回收業務,只在原來做庫房的地址上和房開公司合作修了房子,分了一部分用來出租,靠收點租金來作為公司員工的基本工資。偶爾碰到原來公司的熟人,嘆氣就靠那點基本工資居然過了一輩子。


用戶936520113656


我1981年到供銷社參加工作18歲,當時我們供銷社103名職工,1986供銷社國營改制成集體企業,人員改為集體固定工 ,市場開放以來,供銷社的經營受到了困難,出現了虧損,為了供銷社的生存,國家號召競爭上崗,搞經營承包制,一部分有能力的人承包了供銷社虧損的商店,一部分人下崗,經過承包職工的努力,到2002年我們還清了以前的所有供銷社欠賬,抱著了供銷社在農村的陣地,可是這幾年由於土地的升值,被供銷社的🐯賣掉一部分,又拿一部分土地搞霸王開發,供銷社虧損了1000萬,現在我們供銷社現有人員三人,主任一名,主任兼會一名,承包職工一名,社保全部自交。


蘭天老鷹


《關於深化基層供銷合作社改革之我見》(之一)

我45歲到一個農業縣的供銷合作聯社擔任主職,後又調到一個供銷社的省直公司擔任法人代表、管理人員直至退休,親身經歷了基層供銷合作社的改革過程。鑑於《頭條》已批准我為職場作者,總得要寫點東西表示回報的認識,想來想去,還是圍繞著‘’職場‘’這個即定的範圍,選擇自已較為熟悉的素材著墨為好。為此,我準備從今天開始,就深化基層供銷合作的改革問題,不定期分多次在《頭條》發表一些短文,談一些膚淺或者說不成熟的看法,與《頭條》的老師和朋友討論。 2019.2.28寫


樵夫peng


叫做供銷社的老牌經濟聯合體,對於這個名字我覺著現在40歲以下的人群來說是非常熟悉的。曾經遍佈城市、鄉鎮的供銷社突然之間在90年代中後期全部都消失了。那麼,現在的供銷社到底是什麼情況。

供銷社的性質其實是屬於計劃經濟和集體經濟的產物,主要負責各種物資的採購、銷售,而且規模極其的龐大。上有供銷社總公司,下到各個省份的分公司,一直到鄉鎮的供銷社商店,曾經的網點密集程度比現在的郵局還要全面。當年,供銷社是比較火的單位,很多的年輕人特別是年輕的女同志都喜歡去供銷社,沒有壓力、工作輕鬆、在哪個年代是非常穩定的差事。一杯茶水、兩根毛衣針就能打發一天的時間,有買貨的招待下,沒買貨的就是業餘時間了。



我記著當時供銷社的櫃檯非常有意思,顧客是接觸不到商品的。上到暖瓶、衣物,下到針頭線腦,都是在櫃檯裡面擺放。如果您想看看那個商品需要售貨員從櫃檯裡拿出來您才能摸到實物的。後來,直到自選超市的出現這種售貨方式才被打破。


我沒記錯的話,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城市、鄉鎮的供銷社全部關門了。最基層的售貨員全部下崗,至於地市級的供銷社分公司的一些中上層領導的崗位還保留著,但是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業務了,都是閒職了。但是對於省級的來說,仍然還有業務往來,因為供銷社除了最基層的供銷社網點,還有經營棉麻等大宗商品的業務,而且還是國字號的企業,優勢得天獨厚。只是可惜了那些基層供銷社工作人員,全部下崗,這部分群體是非常龐大的。直至前陣子看見新聞,供銷社又要面市了,對於這個消息來說真的很難說是好是壞,也不知道能否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拼搏出來。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供銷社合作社曾經是我國最老最龐大的經濟聯合體,說其最老是指最早在中央蘇區和中華蘇維埃同時成立的中華合作供銷社,三十年代直今差不多一個世紀,是黨領導最早的具有鮮明政治色彩的經濟組織。

供銷社又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國最大的經濟聯合體,在組織結構上有中央,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區:地級市,縣:縣級市,鄉鎮四級政府直屬的各級供銷社,在行政級別上為正部級,地市級,縣區級,科股級。

供銷社也是職工最多的一個大系統,每一個縣都有上千人,大縣幾千人,全國曾經有四百多萬。供銷社的網點有一百多萬遍佈城鄉,縣級以上供銷社有直屬專業公司,各地專業公司設置不一致,大多數縣都有生產資料公司,土產日雜公司,棉麻公司,廢舊回收公司。少數縣有茶葉公司,果品公司,種孑公司,改革開放初期還有商貿公司,工業品公司,農副產品公司等等。

供銷社在計劃經濟時代是農村經濟主渠道,是連接城鄉經濟的橋樑,是政府管理農業經濟的重要部門。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供銷社經歷了數次各種形式的變革,最終因不適應市場競爭,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慢慢的消失了。

供銷社的經濟實體消失了,各級供銷社的行政機構依然存在,2000年以後,縣級以上供銷社機關,中層以上幹部又恢復了財政編制,沒有財政編制的自籌自支人員可以收下屬企業遺留財產的租金,靠掛費,可以統計靠掛企業,租賃企業的經營數據上報,名級行政管理型供銷社均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指標數據,

因此,農民群眾現在看不到供銷社新創造的經營模式,誤認為供銷社消失了。


瘦馬180



安徽巢湖記憶


知道;那還是社會主義大家庭時代!我們現在的鎮政府那時叫(人民公社)。

我們縣級叫:供銷合作聯社。我們公社的叫:供銷合作社,簡稱,供銷社。

那個年代我們10天一個社會主義大集,一個月3次集會(人民公社所在地)。大街上只有一個供銷合作社,很大很大!裡面有,布批部,鞋帽成衣部,食品部,日用雜貨部,糖業菸酒部,廢舊品回收部,中藥財收購部,中西藥銷售部,禽蛋肉聯部,化肥籽種農資部。

改革開放以後;街道上私人的商店一天比一天多,再後來還有了超市,供銷社的經營模式慢慢的跟不上發展行勢了。再後來就倒閉了!把所有的部門都承包給了供銷社的那些正式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