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十遍都不及老师引导一遍呢?

小月学堂


教师乃授业解惑者也。如果没有独特的方法和智慧,那么大家都是老师了。教师有一线教学的经验,他见过的不仅仅您家孩子一个学生!而且,见过的众多学生中,不仅仅出现过一种情况!因此,有心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然后再出现同样或相似情况的话,他会第一时间,抓住学生最不懂的梗,然后帮助孩子解开!所以学生才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还有一点,必须注意!老师们都学过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他们有时候不是解答问题,而是巧妙引导!未必你家孩子不会做题,只是那层窗户纸没有给捅开!

您说有道理吗?



我是帅他妈


首先读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教师是勤劳的园丁,是一份光荣且神圣不可侵犯的职业。



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对老师充满了崇敬与敬畏,在每个孩子的童年里都成幻想有一天能够成为老师这样的人。所以对老师也是言听计从。

在一个就是老师本身教导学生就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与经验,所以老师教导的方法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懂更容易吸收。

而我们家长没教育这方便的教学经验,所用方法也许太过简单粗暴,让孩子很难理解我们所讲解的是什么。

老师讲一遍己经概括了整个理念和重点,我们也许十遍百遍还未能讲解到重点。所以这区别很大。



帝国之城791


您好,很荣幸回答您的问题,作为有着多从业幼教领域的博士生,我谈谈我的看法。

在学校让老师教,一方面教师有着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教学方针和系统的教学方式,毕竟教师资格证也没那么好拿。毫不客气的和您说,假如您清华北大博士毕业,一个普通的教师他论起知识面可能没您广,但他教学的方式,那种诱导孩子和讲台传授的技巧,却是一般没有训练过得人远远不及的。毕竟术业有专攻嘛。

对于您这个问题,我们早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我来告诉你那核心要点。就是“学习氛围”。即便您是清华北大毕业的,但如果您只是在家里学,孩子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他会感到烦躁与烦闷,感官上的“时间流逝”是不一样的。您上学时肯定有这样的经验,在家不知道做了什么一天就过去了,感觉时间过得好快,而在学校又觉得度日如年,孩子的感觉也是如此。

再一个,重要的就是刚才说的“学习氛围”,孩子较小的时候,玩心大,没有强力的自我克制能力,很多时候你要“逼他学”,效果才会好,就像倔牛,你不抽它它就不跑。在家里,你不可能时时刻刻教导孩子,监督孩子。而在学校,那种教学制度下,孩子他不得不跟着学校的教学方针走,而且旁边的孩子都在学,老师在上边讲,就你一个人玩,孩子自己都觉得不合适,这也是“从众心理”的另一种解读吧





母婴新视界


感谢老师提出的“为什么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十遍都不及老师引导一遍呢?”的这一问题。我的答案是由孩子家长本身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所决定的。我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希望老师们互相切磋交流,敬请赐教!

为什么说是由孩子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和亲子关系所决定的呢?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家长的文化程度很高,本身的职业就是教师的话,我想辅导好孩子的学习是没有多大问题的。如果具备这个条件再辅导孩子不出效率的话,那就是专业课不对口,或者是教学方法不合理,或者是附加的家长作风太重了些吧。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家长的文化程度本身就不是很高,就连自己对孩子的功课了解都不是很透彻的情况下,你怎么去辅导好孩子的功课呢?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我建议家长最好就不要再亲自去辅导孩子了,果真如此的话,不仅帮助不了孩子的学习,反而会误导了孩子的,贻误了孩子学习进步的。

第三种情况是,亲子关系的默契不默契,融洽不融洽也是影响引导孩子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假如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凡是家长所说的,所要求去干的,孩子都去反着做,对着干的话,在此情况下家长再去辅导孩子功课,不仅帮助不了孩子,反而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就这三个方面,希望能与师友们一起交流这个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谢谢老师们!








海角天涯1988


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十遍也不及老师引导一遍。

首先家长不是老师,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孩子的训练,都是有孩子了就当家长,也没有经验,有可能是东一棒槌西一榔头地讲,孩子不容易理解。另外,孩子和家长天天在一起就比较随意,大部分家长高兴时什么都承诺,,承诺了又做不到不高兴时不分场合发脾气,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做不到就训斥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适得其反。家长卖力的讲,孩子早就跑神了。

而老师呢,接受过专业知识的培训,老师们还会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怎样讲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大部分老师都有让孩子听话的能力和技巧。老师说的话孩子比较容易接受,老师对学生不会溺爱,而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制约,老师在学生的面前是有权威的,学生对老师是有敬畏之情的。




qingwufeiyang


生活中的确有这种现象。很多家长对老师说,老师你说话比我顶事。我说了孩子不听。那为什么会这样那?

首先,我认为家长是孩子熟悉的人,从小到大,对家长的脾气性格比较了解,认为可以讨价还价,不听家长的话也不会引起多大的麻烦。而老师代表的学校,有强制的味道,孩子心目中认为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老师讲的内容也会具有同样的威力。所以同样的事,老师说了,学生会引起注意。

其次,我认为还有沟通形式的问题。家长说话比较随意,不严肃,不讲究方法,所以说的内容也没效力,而老师一般说话都比较严肃,注意措辞和说话的技巧,所以孩子更容易接受。

再次,后果不同。同样的事,家长引导,孩子如果没有去做,通常不会有什么后果,大部分是得到家长的叨叨,也就不了了之。而老师布置的事,通常会检查,还会有评价,完不成,不仅要补,还会受到批评。

家长和老师的角色和做事方式,造成了孩子更愿意接受老师引导的现象。你们认为那?欢迎大家一起探究。




美生活达人


囚在家里的家长请听好了。家长和老师的不同。有个网友问我一个问题。说家长如何管理学生的情绪。我说这个问题应该改为父母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情绪?这就明确的告诉大家。我们混淆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和学生是社会角色。父母和孩子是血缘关系。但一说到学习这个问题上,父母就变成了家长。这本身是错误的。这也是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教师不像教师。现在的学校。把教育的责任都推给了家长。每天发信息给家长留作业。家长成了副班主任。更为奇怪的是,学生在学校总是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老师转俩就会去请家长。告诉家长孩子的问题。这也许是现在教育环境下,老师的一种自我保护。可是这样孩子就成了两头骗。老师和家长不穿一条裤子。孩子就多了许多的偷懒机会。

现在由于疫情,孩子们无法上学。可在家里。爸爸妈妈是慈爱的代名词。从那么一点点,不到十斤重的样子。养了这么大。有的孩子都100多斤了。说到这里。我的两个孩子都乐了。好像养猪要出栏一样。然而在家中,又让爸爸妈妈充当教师。教师是严格的。并不慈爱。才会给孩子一些压力。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学习,可是看孩子学习时间久了。马上有心疼起来。我常有这样的感觉。看他们学习一会儿。就想着给他们拿点儿吃的。这又破坏了学习的气氛。所以慈爱的父母,在家中又充当教师的角色。真的很难。

所以家长引导孩子学习十遍。不如老师引导他一遍。上面为网友回答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铁笔禅心


症结所在就是孩子比较听老师的话。

听老师的话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慢慢潜移默化的成为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赏,都会选择听从老师的教诲。甚至在家庭成员也常常说“你要是再不听话,就告诉你老师。”

为什么老师一引导,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的学习呢?我们这些家长们回忆一下曾经在校园的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方面是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的。

一:规矩 入校有规矩(向老师同学门卫问好,身穿校服校裤入校),课堂有规矩(不能随意走动、交谈,回答问题要举手),吃饭有规矩(饭前饭后洗手,不能浪费粮食)等。详细的规则让孩子习惯了听从老师的引导。

二:以身作则 老师要求认真听课,同时老师也会认真备课并热情的上课。而我们家长在生活中却很少以身作则,比如玩手机我们废寝忘食,却要求孩子不能看太久电视,甚至在孩子做功课时,在旁边玩手机。试问这样,孩子愿意听从家长的引导吗?

三:情绪 老师一般情绪都比较稳定,会耐心的去化解孩子的不满,同时也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放弃规则。但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情绪就像暴风雪,爱的时候掏心掏肺,什么规则统统抛掉,生气的时候破口大骂,甚至揍孩子,这样频繁波动太大的情绪也让家长引导孩子变得无效。

四:征服 征服孩子是大部分老师的必备技能,老师会想尽办法变成新花样,新本领,让孩子长久的崇拜、仰慕。而家长是很少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在意学习新本领来征服孩子。

所以,一位合格的家庭老师,那家庭对孩子的引导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每一位家长都可以是合格的家庭老师,只要你愿意向校园老师那样有必须遵守的规则,有不能妥协的规则。

其实在教育阶段,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做人和做事。

在引导做人方面,父母应以身作则引导孩子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尊敬长辈、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等。父母还要教会孩子一些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去应对学校,工作单位,社会这些集体生活,引导孩子学习协调双方的需求,既不是放弃自己的需求迎合对,也不要求对方放弃需求迎合自己。

在引导做事方面:坚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自己的包要自己背。如果实在背不动,可以请求帮助:“妈妈,我的包太重了,背不动,你能让它帮忙吗?”遇到困难请求帮助也是一种做事的能力。

家庭引导没有晚的时候,什么时候开始都来得及,只要家长愿意有坚守的规则。


琴子爱教育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一部分家长呢,确实是因为文化层次的原因,很多问题都是要现学现卖,但是这时候他们往往“卖”的是他的理解,很少会考虑到各个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接受能力,以及知识基础。

其实现在很多家长都上过学,学生们的很多课本知识,尤其是小学的知识家长们一看都会,感觉太容易了,就会按照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知识基础去讲授给孩子,比如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会非常简单,我们都学过,所以认为一看就会,但是你讲给一个还没有学习过方程的孩子来听,就算给他讲破天,他也不见得理解了多少。

学习的好坏是由多个方面来决定,不是我们想象的只需要告诉你“1+1=”几就可以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是盖楼,我们要从地基开始一层层的往上盖。学校老师会根据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根据教育的一般规律,根绝国家各个教育专家总结出来的经验, 什么年纪学什么知识。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其实辅导学生的时候,往往进行的都是“超纲”教学,就是用超前的知识来讲他们现学的知识。这是出现家长怎么讲都不如老师讲一遍的主要原因。


桥上的小河


唐代韩愈在《师说》里写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老师是系统学过本专业的人,同时从事教育还要学教育学、心理学,再加上教学经验的积累,他们对本学科的重难点把握得更准确,引导起来肯定更加到位。

即便如此,家长也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和老师,尤其是习惯、品德方面的教育。试想一下,一个六岁的孩子,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躺地上撒泼哭闹,一说识字算数像兔子一样开溜,玩具垃圾乱放乱扔,开口闭口胡言乱语,等等。这样一个孩子,你让小学老师可怎么教育管理呢?他们毕竟面对着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孩子。

所以,明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把功夫花在未上小学的那几年。好习惯养成了,老师的权威树立起来了,学知识的兴趣被激发了,那么水到渠成,一个优秀的幼儿诞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