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钟南山“疫情不一定发源在中国”这句话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种“甩锅”,而是提醒一种科学认知上的复杂性和…

来源: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zqb_caolin

曹林|文


摘要:钟南山是科学家,应该在科学的话语框架内解读他这句话,而不是在国族主义的政zhi框架和对kang框架中理解这句话。科学家不是神,须保持对种种可能性的开放,对病毒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实上,这段时间一直是在各种否思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病毒的认识的。不去过度阐释他这句话,保持基于证据的、对各种可能性的思考,既是对他的保护,对科学家说真话的减负,也是对科学的尊重。战疫一个多月了,应该更加成熟和理性,不要一惊一乍了。

钟南山“疫情不一定发源在中国”这句话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种“甩锅”,而是提醒一种科学认知上的复杂性和…

广州的新闻通气会,钟南山院士从专家层面发布了不少足以引发刷屏的硬信息,有信心4月底基本控制住疫情,中国疾控中心地位太低了,新冠肺炎1人能传染2到3人,说明传染非常快,1月初若严防病人会大幅减少。尤其是那一句“对疫情的预测,我们首先考虑中国,没考虑国外,现在国外出现一些情况,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由于突破既有常规认知,引发爆炸性传播


钟南山院士通过非典之战和此次逆行到武汉将真相告诉世界,塑造了自身在科学界和公共领域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说真话”的道德形象,成了自下而上在抗疫上的信心支撑和科学精神的依赖。“疫情首先出现在中国,不一定是发源在中国”这句注定会引发争论的话,幸亏是钟南山说的,不至于演化成对科学家个人的攻击。如果是其他哪个专家说的,可能早就被乱砖拍死了。实际上,舆论如此复杂,这一个多月,积累的情绪碾压过一个个人一个个机构,这时也没有哪个专家敢站出来作这样的判断,也就钟南山院士敢说了。


即使公信和耿直如钟南山,这句话还是在网上引发了不小的撕裂,各取所需,各自解读,形成价值观纷争。有人不屑一顾,有人如释重负狠松了一口气,有人开始臆想各种阴谋论,有人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对于这句话,应该如何理性看待,才是对钟老原意的尊重呢?


首先我觉得应该在科学的话语框架内解读这句话,而不是在国族主义的政治框架中解读。钟老的身份,首先是一个科学家,他是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疫情传播。科学讲究表达的严谨,保持对种种可能性的开放,严谨到甚至有时候跟常识或直观相悖。钟老讲了很多话,不能把这句为了严谨而考虑不确定性的话,拎出来孤立理解。


从完整的意思看,钟老更多是在强调这个新出现病毒的复杂性,人们仍有很多未知,不能轻易在一种既有信息的闭合思维中考虑问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种病毒的复杂性,体现在专家之前作出的很多判断最后被证伪了,从开始的“未见人传人”到“有限人传人”,到后来的只感染老人不感染小孩,再到拐点的误判,气溶胶的反复,等等。人类在自然和病毒面前,真的挺渺小的,科学也显出了其理性的有限。


前段时间一篇报道援引专家研究称,起初都认为华南海鲜市场是发病地,但现在看来,可能并非如此。已知最早发病者,说自己从未去过华南海鲜市场。一开始官方将“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当成一个诊断标准,这种误判可能导致了不少问题。到现在,0号病人也一直是个谜,这说明很多既有的判断都需要修正,对病毒的发生和传染的认知还有很大的黑色和灰色领域。既然华南海鲜市场不一定是发源地,0号病人也是个谜,国外疫情也比较复杂。从科学角度看,很难确定就发源在中国。钟老最新解释是,从科研角度看,“首先发现”和“发源”不能划上等号,但我们也不能就此判断疫情是来自国外。只有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有了结果,才可能回答这个问题。


科学研究不能轻易排除任何可能性,不能将研究限定在一个“根据结论找原因”的闭合逻辑链中,也就是说,未知因素还很多,不能轻易下结论。在这种科学逻辑话语框架中理解这句话,而不是带着其他固化的偏执,就不会觉得三观崩塌,不会认为“对疫情的认知毁灭了”,或被钟老的话踩着脚了。


然后,不要在对立、对抗的框架中理解钟老这句话,避免演化成对他者的责难。钟老这句话不是想制造中国与世界的对立,不是某些人理解的那种“甩锅”,而是提醒一种科学认知上的复杂性和判断上的谨慎。抗疫,不是哪个国家的事,而事关人类世界。这不是中国与病毒的战争,更不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矛盾,而是人类与病毒的战争,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千万不能,人类对病毒还没有研究透,国家之间就撕得不可开交,变成人与人、国与国之争的撕裂。


人类真很渺小,仗打到现在,病毒发源在哪里,还没有找到有充分依据的准确答案,这时戴有色眼镜去渲染地域和国家歧视,是人类的悲哀。病毒如此复杂,传染如此强,靠哪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科学家和国家的合作,找到病源和研制出疫苗,这才是正事。


最后,不要在“卸掉一个精神重负”的框架中解读这句话,该做的事还要做,避免滋生出某种“受害者”阴谋论。判断,需要科学依据,到底病源在哪里,需要小心求证。钟老是科学家,科学家不是神,也可能作出误判,对病毒的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事实上,这段时间一直是在各种否思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病毒的认识的。不去过度阐释钟老的这句话,保持基于证据的、对各种可能性的警惕,既是对钟老的保护,对科学家说真话的减负,也是对科学的尊重


战疫一个多月了,应该更加成熟和理性,不要一惊一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