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曹操杀吕布时,为何要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

用户64589163


曹操杀吕布,勒死是情分;砍头是本分!

曹操征伐吕布打的可是汉献帝的旗号,天子下诏讨伐吕布逆贼,曹操作为当朝丞相,亲征徐州的吕布,这是他的份内工作,虽然大家都清楚,天子诏书就是曹操自己写的,但是这样做才出师有名,天下诸侯不但不能说什么,还要尽量给予方便。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让很多的事情办得名正言顺,既然是师出有名,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是要给朝廷和皇帝有所交代的,不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却没有给天子回复。

在汉朝时期,领军外出讨贼,朝廷是要向出征将领要成绩的,很简单的成绩:要么是活的敌人首脑;要么是敌酋的首级。

曹操战胜吕布后,对于如何处理吕布,成了一个麻烦,吕布为当世之猛将,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演义得那么神猛,但是在智谋方面,真实的吕布要比演义中的吕布要聪明得多。

征伐吕布胜利后,曹操的实力其实并没有达到巅峰,他也需要人才,特别是吕布这种人,曹操本意是想招降吕布的,坏就坏在大耳贼刘备身上,曹操咨询刘备的意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刘备与吕布的私仇,吕布强占了刘备的徐州,把人家赶到了下邳。

此时曹操正在犹豫是否接受吕布的投降,刘备对曹操说了一句:明公您看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吗?

这就要了吕布的命了,曹操本就是个多疑的人,丁原和董卓的例子血淋漓的摆在那里,时间还没过多久,吕布投靠一个杀一个,这样的人物留在身边,曹操想想就很可怕,立刻下令处死吕布。

如何个处死法,曹操还是讲了情义的,在古代人的死亡如果见了血,就是不吉之相,说明此人是死于非命,曹操以见血的方式处死吕布,既是对吕布的侮辱,也显示了曹操的残暴。

于是曹操就令人勒死吕布,既然是勒死了吕布,为什么最后还要枭首呢?

这就关于前面说的曹操讨伐逆贼在外,要给朝廷一个交代了,既然打的天子之诏令讨伐逆贼,那么就要给朝廷一个回复,要么是活的吕布押回去由朝廷下旨处理,要么是敌酋的脑袋送回去祭奠宗庙。所以,曹操令人把吕布的脑袋砍下来送于朝廷,算是给自己领旨出征的一个交代。

综上来看,曹操对吕布是先勒死,后枭首的做法,有一定的时代原因,既是对吕布个人的最后尊重,也是对自己领天子令出征讨贼的一个回复。

<strong>


沉墨I方之城


其实勒死是比较体面的死法,这是曹操尊重人才的一种表现。

白门楼上,吕布被五花大绑推上来之时,瞧见了一脸憔悴的曹操,开玩笑道:“阿瞒哥,你瘦了!”

曹操哈哈一笑道:“你活着,我睡不着觉啊!现在,我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吕布继续说:“瞒哥,现在弟心服口服了,只要你放过我,愿效犬马之劳,你为主帅,我为大将,何愁天下不能平定啊?”

曹操犹豫了半晌,觉得似乎有些道理,转过头问了问刘备的意见,刘备来了句:“你难道想成为下一个董卓、丁允吗?”

曹操顿时醒悟,一摆手,让手下把吕布缢死了,勒死之后还枭首示众。

先勒死又斩首,曹操为何多此一举呢?一刀砍了不就完事了?

其实,这恰恰是曹操尊重人才的表现。

在曹操杀吕布之前,有两个人早先一步被杀了,一个是大将高顺,一个是昔日好朋友陈宫,曹操是如何处决他们的呢?


高顺是砍头,陈宫也是砍头,只有吕布是先勒死,再砍头。

这其实是对吕布的一种礼遇,在古代人死了,要留个全尸,因为只有全尸,才能进入六道轮回。曹操勒死了吕布,给了吕布一个全尸,不影响他下辈子托生。

然而,毕竟吕布杀了这么多弟兄,给曹操惹了这么大的麻烦,倘若不砍了他的头,难以消解众将士心头之恨,所以又将吕布的头颅示了众。

之后,曹操又拿着吕布的头颅,到了许昌找汉献帝邀功请赏。

可谓是一举三得啊!


一半秋色


吕布的本事在英雄多如繁星的东汉末期,依然是一个顶级武将存在,当时的武将与吕布单挑,无一人可敌吕布。

正是这样一名难得的武将,却在下邳被曹操给抓住了,正是英雄末路,令人叹息。曹操乃世之奸雄,吕布乃世之虎将,二者若能合二为一,恐怕天下已经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曹操没有接受吕布的投降,原因有二:

第一、吕布弑主。吕布先是跟丁原,认丁原为义父,后来董卓派人去劝降,许了他高官厚禄以及赤兔宝马,吕布见财忘义,手持方天画戟,弑杀丁原,带丁原之头前去投奔董卓,以义父丁原之头,换来董卓信任,得到高官厚禄。

随后,吕布又再一次弑主,杀了第二任义父董卓,口号是匡扶汉室,最终落得了一个“三姓家奴”的不光彩称号,直到今天,针对吕布仍有戏谑之词——“人中吕布,专杀义父”,可见吕布的人品,实在是不怎么样。

第二、曹操的父亲曹嵩死在了徐州境内,曹操举大兵攻打徐州,发誓要杀了陶谦报仇,入城之后还放任士兵屠城,尽失徐州人心。

这时候,吕布趁虚而入,进攻曹操的根据地衮州,让曹操收尾不能相顾,抢夺了曹操许多地盘,曹操与吕布战,被吕布大败,差点将曹操杀死。

当时的曹操心灰意冷,比赤壁之战时还要颓废,甚至一度想要放弃争霸天下,准备投奔袁绍,可见当时的曹操已经失去壮志,若不是程昱劝阻,恐怕曹操就此退出争霸天下的舞台了。

由此可见,吕布对曹操的伤害有多深,曹操对吕布的恨,就有多深。有着深仇大恨,同时又有被反噬的危险,曹操自然不能容他。

先缢后砍

曹操世之奸雄,若是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吕伯奢他可以毫不犹豫的杀之;若是对自己有帮助,杀了自己大儿子和典韦的张绣他也能容下。从这样的案例来看,曹操不能容吕布,深仇大恨为次,主要是因为吕布对他的威胁过于大了。

既然确定了不受降吕布,那么曹操对待仇人自然不会手软,当时陈宫被抓,求仁得仁,处死了之,毕竟陈宫对曹操有救命之恩。对吕布却没有那么痛快,曹操下令,对吕布采取了“枭首”的刑罚。

所谓的“枭首”,就是砍头悬于城门示众,对被砍头人进行羞辱,对其他人进行警示。吕布在被枭首之前,先被缢杀。

为什么不直接砍头呢?因为曹操对吕布怀恨在心,觉得直接砍头太便宜了吕布,给他这么痛快的死法,难解心头之恨。所以在砍头之前,先采取缢杀的形式将吕布勒死,勒死与砍头有一个很大不同,砍头是一瞬间的事情,但是勒死是一个慢慢折磨的过程,勒死的人在死前非常痛苦,这才是曹操想要的效果。

那么勒死了为什么还要砍头呢?还是因为曹操恨吕布,在古代,都讲究在死后留一个全尸,得以入土为安。如果只是勒死了事,那么吕布就留下了全尸,这样的结果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曹操勒死吕布只是想让他痛苦,但是却不想给吕布留下全尸。

所以,勒死吕布之后还是要砍头,砍头虽然不能让吕布痛苦,但是可以让吕布身首异处,同时可以将吕布的头悬挂城头,进行示众,对吕布进行羞辱。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曹操觉得自己解气,报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综上,曹操将吕布勒死再砍头示众,是为了增加吕布的痛苦,最大限度的让自己解气报仇,一雪前耻。


野史日记


公元199年,曹操围攻下邳已三个月有余,最后通过决水围城,才取得了胜利。吕布部下侯成、宋宪、魏续等人看到曹操军队太强大了,反观自己的主公吕布却迷恋于酒色之中,于是反叛,缚了陈宫,向曹操投降,吕布在白门楼看见大势已去,于是想让他的亲信将他的首级交给曹操,可是这些亲兵不忍。

无奈之下,吕布于199年2月7日,下城主动投降。令人奇怪的是,吕布氏主动归顺曹操,不但没有得到礼遇,反而被曹操绞杀,并枭首,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曹操本来想将吕布收为己用,由于旁边刘备的一句话,使其掉了脑袋。

吕布被捆到曹操面前,还是不服不忿,认为自己对得起手下将领们,可是他们却背叛了自己。他还要求曹操为其松绑,表示自己想效忠曹操。曹操笑着对吕布说道:“捆绑老虎,不敢不紧啊,绳子被挣脱了后果很严重。”吕布又对曹操循循善诱道:“明公得到我,何愁统一不了天下。”

曹操听了之后,颇为心动,于是回头询问旁边的刘备有什么意见,刘备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话:“看看吕布是如何对待丁建阳和董太师的。”吕布听了也之后,顿时蒙了,大骂道:“大耳儿刘备是最不能信任的人!”曹操醒悟过来,于是将吕布绞杀,然后枭首。曹操的手下大将陈宫、高顺亦因拒绝归顺曹操而被处死,聪明的张辽领兵归顺了曹操。

说实话,曹操想不想杀吕布,就不应该询问刘备建议的,他也没必要询问刘备的意见。刘备为了以后少一个竞争对手,少一个能与自己争锋的猛将,这才在曹操耳边提起丁原和董卓的下场。

其次,曹操为何先将吕布缢杀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虽然出生不怎么样,可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先后在丁原、董卓手下打工,逐渐成长为一方诸侯。吕布和曹操都是一方诸侯,是平起平坐的大人物。说实话,像吕布级别的大人物,曹操是没有权力擅自处置的。最正确的做法是,曹操将吕布押解送回许都,交给汉献帝处置。

可是此时的汉献帝是一个傀儡,说话不顶事啊,此时当家做主的是丞相曹操。这才有了曹操处置吕布的一幕。对于吕布,曹操从内心是非常佩服的,认为他是一个敢杀敢拼,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猛将。他也因此萌生了将其收为己用的想法。

因此,曹操对于贵族的处决,自然不能用处决普通犯人的办法处决,因此采用绞刑。我国古代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使被杀,首级和躯体也不能分为两半。因此,曹操对于吕布、陈宫、高顺三人,都采用了绞刑。曹操这是对吕布、陈宫、高顺三人的尊重。

如古代皇帝对于犯错的宠妃、大臣,表示皇恩浩荡,赐予三尺白绫,使其自尽。就是为了给予犯人一个完整的躯体。如和珅就是被赐上吊自尽的,纯粹是嘉庆皇帝看在和珅多年侍奉自己父亲乾隆和自己妹妹十公主的面子上,才给其留了一个全尸。

最后,那为什么在杀死吕布三人后,又将他们枭首呢?

古代朝廷对于战场之上的将士们立功,实行封赏,如杀敌多少是要证据的,最好的证据就是敌人的尸首。然而,敌人尸首,难以运输,也容易发生腐烂,滋生传染病。因此,古代人斩下被杀的敌人首级,打包送回京城,向皇帝请赏。

曹操也不例外,多此一举将吕布三人的首级送往许都,向汉献帝“请赏”,也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战功,恐吓汉献帝。曹操将吕布三人的首级送往许都,表功之后,将他们下葬,使其入土为安。曹操既办了事情,又安抚了归顺自己的宋宪、魏续、侯成等原吕布降将的心,使其效忠于自己。

《三国志》太祖有疑色。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布因指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于是缢杀布。布与宫、顺等皆枭首送许,然后葬之。

结语

吕布主动投降曹操,并对曹操说了一番投降的话之后,曹操对于是否杀吕布,犹豫不决。旁边的刘备却说了一席话,曹操下定决心,以处决贵族的方式(缢杀),后为了向汉献帝请功,这才枭首。如果曹操不是考虑到对贵族吕布的尊重,不是为了向汉献帝请功,他是不会杀吕布两次的。


魁哥说历史


在古代中国,死刑多种多样。同样是杀人,但不同杀法是分别很大的,勒死或称为缢杀,属于比较仁慈的刑法;而像腰斩、车裂、凌迟就属于极其残酷的行刑。判断死刑人道与否,主要有两个标准:其一,是否痛苦较轻;其二,是否保留全尸。如果符合以上两条标准,那么就属于比较人道的杀法。

我们来看看曹操杀吕布,是先勒死再砍头。在行刑时采取的是痛苦较轻且保留全尸,尽管死后也砍了头,但那是另一回事了。应该说,曹操尽管杀了吕布,但还是给予敌人某种程度的尊严。

为什么说绞杀算是给人尊严呢?

古人讲究一个身之发肤受之父母,绞杀可以说是不见血的,不毁发肤。因此,君主在赐死臣子时,经常送出三尺白绫,意思就悬梁自尽,留下个全尸。与绞杀相比,斩首显然要血腥得多,一个大活人,脑袋被活生生的砍掉,这是很残忍的。在十九世纪,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有一回看到行刑的血腥场面,震憾了内心的良知,此后余生,他都不遗余力地反对死刑。

因此,曹操用绞刑处死吕布,在古代算是仁慈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曹操颇爱吕布之才,一心想招揽他。

作为三国时代最勇猛的战将,吕布也知道自己的价值,被曹军俘虏后,吕布还比较泰然自若。被押到曹操面前时,吕布还笑着对曹操说:“从今以后,天下可以平定了。”

应该说,吕布的表现还是让曹操颇有惊讶与意外,确实是有一些大将风范。吕布又说:“明公所顾忌的,不过是我吕布而已,现在您已经收服我了。倘若由我率领骑兵,您亲自率领步兵,安定天下,易如反掌罢了。”

直到这时,吕布仍然相信曹操不会杀他,他还是了解曹操的,曹操爱才如命。所以吕布也不跟曹操对着干,没有宁死不屈的表现,而是讲现实。曹操还是有收降吕布的打算,因为吕布之骁勇,举世无双,曹操还有许多敌人,若是能得到这样的勇将,显然会如虎添翼。

但是这时候,刘备却插了一句话,最终要了吕布的命。刘备对曹操说:“明公难道没看到吕布是怎么对待丁原与董卓么?”这句话,一下戳中吕布的死穴。吕布再骁勇,也离不开反复小人的本质,以前他干掉自己的领导丁原、董卓,难保以后不会把曹操也干掉。

这句话,还真提醒了曹操。最终曹操还是选择杀掉吕布。由于吕布是名满天下的壮士,曹操出于惜才之心,不想让他死得太难看,于是采用绞死的手段,算是仁至义尽了。


君山话史


三国时期,武艺高强的将领不在少数,吕布却是众望所归的第一猛将。也正因为如此,他数次背主,却能安然无恙。吕布后期背叛朝廷,与曹操为敌。曹操率兵亲征吕布,围攻三月,最终擒获吕布。

曹操杀吕布时,并未将他痛快杀死,反而先将他勒死,然后砍头。这是为何呢?<strong>

曹操对吕布恨之入骨。先勒死后砍头,既让吕布身受痛苦,又让他死无全尸。吕布与曹操作对已久,两人积怨很深。昔日,曹操向东攻打陶谦时,他麾下谋士陈宫叛变,迎吕布攻打曹操地盘。吕布本就勇武绝人,又有陈宫作为内应,果然一举攻下兖州。曹操知晓后,率兵攻打吕布。吕布派骑兵破坏了曹军阵营,曹操不得不冒险突围。在此途中,曹操还烧伤了左掌。后来,吕布又攻打刘备所守的沛城。刘备败退,曹操派去救援刘备的夏侯惇也被吕布手下击败。曹操这才亲自率兵攻打吕布。吕布三番五次与曹操作对,曹操早已对他怀恨在心,自然不会让他好过。

对吕布行如此酷刑,曹操是在警示臣下不要背叛自己,同时震慑敌人不要轻举妄动。曹操此人虽然重利轻义,却对仁义之辈青眼相加。关羽曾投入曹操账下,但他始终心系刘备,曹操却对他礼遇有加。相较之下,吕布算是劣迹斑斑。吕布本是丁原部将,却因他人挑唆而害死主上。后来,吕布又拜董卓为义父,可司徒王允仅用一招美人计便让他与董卓反目。其后,吕布又依附过袁绍与张杨。吕布数易其主,也屡次对主人反戈一击。曹操借吕布之死来敲打下属,不要有不臣之心。同时也是对敌人进行警告。

习武之人身强体健,吕布极有可能在被勒时假死,砍头是为了以绝后患。吕布被擒获后,他曾要求松绑,曹操却并未应允。曹操认为捆绑吕布如同捆绑老虎,必须要紧。吕布也曾向曹操进言,表明愿为曹操所用,助他一统天下。曹操颇有心动之意,刘备以丁原董卓之死来劝谏曹操,曹操才打消此念头。吕布虽然是不可多得的武将,但若不能全心为自己所用,无异于引狼入室。曹操断不会如此行事,他既然有杀吕布之心,就不会给自己留有祸患。

曹操让吕布惨死,也是为让昔日的属下陈宫明白,谁才是真正值得追随的霸主。陈宫原为曹操谋士,但却因曹操害死名士一事而对他心怀不满。陈宫趁曹操出兵在外地时,引吕布入兖州为主。曹操将陈宫引以为心腹,却被他如此出卖,心中定然不甘。后来吕布战败,陈宫随他一同被擒获。曹操曾心有不舍,劝他再度出仕,却遭到拒绝。曹操如此自负之人,原属下却宁肯跟随吕布也要舍弃他。曹操心有怨怼,他如此杀死吕布,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

吕布之死,虽然让人感叹,却实在是应得。他有陈宫为谋士,却不能很好利用。自己武艺高强,但为人优柔寡断,又听信无知妇人之言,最终只能落得如此下场。


邓海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算是对吕布的一种优待

古人讲究死亡。如果死亡是见血的死,基本都是一种侮辱。

比如斩首,虽然肉体痛苦不大,但人活生生的被看成两截,实属羞辱。

至于分尸和凌迟就更别说了。

所以,对于有一些身份地位的人,一般让他们死亡是不见血的。

比如皇帝赐你自尽,多是赐毒酒、让你上吊甚至堵住你七窍活活憋死,这都是还不错的死法。

曹操杀吕布,本可以直接斩首,但却选择缢首然后砍头。

这其实是一种优待,因为缢死至少在活着时保留你的全尸,而且痛苦较小,一般二三分钟就死了。

然而,因吕布屡次和曹操对抗,枭首示众也是必须的,所以死了以后还是要砍头。

至于说缢死是想让吕布多受痛苦,属于没常识的说法。想要让一个人痛苦死去,方法多着去了。

比如腰斩,比如杖刑活活打死,都是汉代通行的刑法。

其实,这样对吕布也不是曹操有什么好心。主要曹操要表示自己的所谓宽厚,以争取天下而已。


萨沙


吕布主动投降曹操,为何还被先勒死再砍头示众呢?原因是吕布曾经搅的曹操坐卧不安,恨不得寝其皮、食其肉!先来说说吕布是个什么样的人。

吕布这辈子跟过不少主公,他跟着丁原的时候被董卓用金银财宝诱惑而杀死丁原投向了董卓怀抱里。汉朝大臣王司徒王允一心想除掉董卓,但他又没这个实力只得让貂蝉去迷惑董卓和吕布,最后致使二人不和吕布与王允设计杀了董卓,这只是《三国演义》里的桥段,真实历史上董卓确实被吕布所杀!但不是因为貂蝉而是因为吕布被董卓训斥觉得面子上挂不住心里不服,又经过王允等人的唆使这才动手除掉了董卓。之后吕布又跟随过袁术和袁绍,但都没能长久下去。最后被曹操所擒!由此可见吕布这个人反复无常不具备忠心侍奉一主的条件!曹操擒得吕布和陈宫但唯独对陈宫青睐有加,抛开对吕布的恨意不说,单单凭吕布的为人他也不敢留吕在身边,毕竟自己还想多活几年呢!

吕布和陈宫这对搭档可是让曹操吃尽了苦头了,曹操与公孙瓒打架斗殴打的正起劲时,吕布和陈宫在其大后方搞起了偷袭攻占了他不少地盘,让曹操一度怀疑人生想去投靠袁绍的心都有了,若不是谋士程昱相加阻拦,那时曹操真的就被逼的投靠袁绍去了。他心里是非常痛恨吕布的!

通常两人有深仇大恨时心里恨不得勒死对方生啖其肉,这也反应了曹操对吕布是有多痛恨了,所以为了出这口怨恨之气曹操把吕布勒死然后再砍头示众!





凌风录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可谓是家喻户晓,曾被多次拍成影视作品,也有很多评书大家进行过播讲,里面的很多桥段也多次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出现过,即使你没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完整版,但你一定知道《桃园三结义》是怎么回事,《刘备三顾茅户》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草船借箭》有个什么背景,这就是经典名著的影响力,你不用刻意的去吸收,但是他们去消无声息的已经融入到你的生活里。

说到《三国演义》很多人特别是除此看这部小说的人,都对把刘关张和诸葛孔明的团队作为重点和正派的代表,相反把曹操团队视为反派的配角。当看过一遍以上的时候,就会发现之所以三国鼎立,是因为三国中的那一个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们没有谁对谁错,没有好坏之分,只能说是平分秋色。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曹操,后世人把他称为奸雄也有人叫他枭雄,无论是奸还是枭,他是英雄是不可否认的。而他的一生志愿就是国土的统一,在东汉末年,汉献帝昏庸无道,只知道吃喝玩乐。虽然后来吕布杀掉了董卓,除了朝廷的大患,但此时国家已经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诸侯们割据一方,曹操选择留下朝廷,虽然后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嫌,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到出,汉献帝实在是一个无用之辈。所以,再后来的三国鼎立,大家都是大势所趋而已,没有好坏之分。

说完曹操,我们不得不说到另一位英雄,虽然很多人评价他有勇无谋,贪财好色,张飞甚至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三姓家奴”,但是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英雄和威猛,他就是“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的吕布。吕布在战场上堪称英雄属于实至名归,虽然在人品上并不受好评,但是在十八路诸侯都没能讨住的董卓,最后却被吕布杀死了,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和意图,但是结果是好的,他消灭了三国中唯一的一个彻底归为反面人物的董仲颖。我们知道吕布最后的结局并不太好,因为部下的叛变,曹操活捉了吕布,最后被处死,但是小说中有个细节,那就是曹操在处死吕布时,是先将他勒死,然后再砍头示众的,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要这么操作的,其实原因很简单。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个狠毒的人,当年刺杀董卓不成,逃亡他乡的时候,遇到故人吕伯奢,但因怀疑吕伯奢到官府告发他就将吕伯奢一家全部杀光,当被和他一同逃亡的陈宫为何这样残忍时,曹操回答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人。可见曹操是个心狠的人。对于吕布,曹操也是怀恨已经,在吕布打败夏侯惇之后,这种仇恨达到顶点,因此曹操决定亲自帅军去占吕布。在吕布被曹操抓住后,身为长期行走在战场上的人,曹操深知吕布并不怕死,而一刀砍掉脑袋对于吕布来说就是一眨眼睛的事,未免太轻松了些。所以,曹操想到了另一个方法,可以让吕布痛苦的方法,即使几分钟几秒钟对曹操来说也更解他的心头只恨,于是他就命人先勒死吕布,然后再砍掉他的脑袋以示众人。

一个英雄人物就这样消失在了三国的舞台上,吕布的人物塑造曾经一度让人很矛盾,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他才最为客观。《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并且列入四大名著,就是因为很多人物不是一言两语就可以用语言阐述清楚的,你无法去猜测作者设置这个人物的真实意图,只有一遍一遍的去品读,去感受,在每一次阅读的过程中,都会对里面的人物有新的了解,而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总结而是去慢慢品味然后去回味。





历史名人物


都拜刘备所赐。

吕布被擒后,不知曹操有意留之,求刘备求个情,刘备答应后对曹操说:

““明公若不忍,待见吕布是如何侍奉丁原和董太师的!”

曹操听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下令将吕布推出帐外立斩。

这哪叫求情?吕布气得大骂:“大耳贼最不可信,大耳贼不得好死,大耳贼害我,悔我当初妇人之仁没有活剐了你”!

刘备被骂得狗血喷头却不动怒,只对曹操又说了一番话:

“此人一世英雄,且对我有恩,又被朝廷封为左将军,所以,不得与俗夫一样受死,还请丞相按朝廷律法规矩施以仁德,也好保奉先一个全尸,不必判斩首之刑”

吕布听罢彻底崩溃了,嗓子更大声骂哑后被绑在柱子上,勒个半死后再松开绳子,然后再勒。

刘备看了一会儿,转身拂袖而去。

日落三竿,吕布才被绞死,头被关羽砍下来掛在了帐前辕杆上。

当天晚上,曹操头疾就犯了。当痛的最厉害时,他口中也大骂:

“大耳贼害我,你不得好死”。

再后来,徐庶进曹营虽一言不发,但曾给曹操写了一个折子……

“丞相,那种死法的人怨气重,会一直缠着杀他之人,刘备之言怎肯信之。那日他砍树送我就是在暗示,不给我找个能人,你能跑出我的视线?我这才回去推荐了诸葛亮”!

曹操不信:

“那大耳贼才是祸首,怎无事”?

“唉!诸葛乃神鬼之士,不过,关公日后必有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