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有哪些“看完就像过了一生”的书籍?

累么--


平凡的世界-路遥,特别60,70后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一大部分人都能体会到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和心里的变化,因为或多或少都有着类似的经历,让你感同身受,心灵上有碰撞,才有了震撼。


龙兴天下


一、《先知·沙与沫》,[黎巴嫩]纪伯伦著,冰心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我对散文诗的爱好缘于纪伯伦的《沙与沫》。初中时,我是校阅览室的常客。一天下午的自习课,在校阅览室翻阅《世界文学》杂志,偶然发现上面刊登由冰心翻译的纪伯伦的格言体散文诗《沙与沫》,非常喜欢,就把它全部抄在笔记本上,反复阅读。上世纪80年代初,看到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冰心翻译的《先知·沙与沫》,如获至宝,立即买下。我走上散文诗创作和研究之路,且成为终生不变的追求,是纪伯伦这本书播下的种子。《先知·沙与沫》包括两部散文诗,因为篇幅都不长,出版社就把它们合成一本出版了。我写散文诗的风格,有某些纪伯伦的影子。不仅如此,影响我一生的座右铭,也来自纪伯伦。《沙与沫》里有这样一句话:“在任何一块土地上挖掘,你都会找到珍宝。不过你应该以农民的信心去挖掘。”我终生都会记得这句话。我一直都以农民对待土地的心态,对待我所从事的工作。

二、《悲惨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流亡英属岛屿期间写出的五卷本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主人公冉阿让在饥饿中偷了一块面包,被判5年苦役,又因加刑被关了19年。出狱后在卞福汝主教的感化下,他化名马德兰开厂致富,还当上了市长。当他准备把沦为妓女的女工芳汀拯救出来的时候,警方却把一个小偷当成冉阿让逮捕了,于是他毅然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再次服刑。为了救出芳汀的女儿珂赛特,冉阿让利用抢救一个海员的机会假装坠海而死,逃出去找到了过去敲诈芳汀的坏蛋德纳第,从他手中把珂赛特赎了出来,躲进了—座修道院。在1832年的巴黎起义中,长期跟踪冉阿让的警官沙威被起义者抓住,但冉阿让却私自释放了他。长大成人的珂赛特与青年马吕斯相爱,共同参加了街垒的战斗。马吕斯负伤后,冉阿让背着他从下水道逃走,沙威虽然看到了,却无法昧着良心逮捕他们,终于投塞纳河自杀。冉阿让努力成全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婚姻。马吕斯却一直以为他是苦役犯,直到他弥留之际,才得悉他是自己的救命恩人。

《悲惨世界》具有史诗般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后令人终生难忘。雨果写社会生活,也写人性。写了一个悲惨世界,又写了一个大爱世界。妓女芳汀、孤女珂赛特、苦役犯冉阿让苦难深重,他们是悲惨世界的缩影。卞福汝、芳汀、冉阿让是不同形式的施爱者,他们是大爱世界的缩影。雨果是最大的施爱者,他揭露了悲惨世界,又缔造了大爱世界。

《悲惨世界》始终是一座照耀我前行的灯塔。



雨落一方


看完就像过完一生的书籍,中外都有,下面选取两本国内的,两本国外的供读者参考。

《围城》-钱钟书

《围城》堪称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小说塑造了抗战开初一类知识分子的群像,生动反映了在国家特定时期,特殊人群的行为操守、以及困惑。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氛围。虽然有具体的历史背景,但这部小说揭示的是人群的弱点,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该书三十年来横贯畅销小说之首。杨绛曾评价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我们仨》-杨绛

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当亲人离世后,一个人在世,家或已不是家。

面对生离死别,从三到二到一,先生一直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即使亲人相继离世,内心波澜壮阔,文字间依然含蓄内敛,该是多坚定的信念,才让她独自在期颐之年,保持一份从容与淡定。从我们仨,到走到人生边上,答案就在纸张中。

《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又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

《萤火虫小巷》-克莉丝汀·汉娜

这是一部关于爱、成长与忠诚的小说。作者以美国跨越30年的风俗画卷为背景,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贯穿,讲述一对闺密从少女时期相识相知到相伴,以她们之间超越生死、跨越时间的友情和爱,让这部小说不仅故事生动,语言幽默,而且有历史的厚重感,深具情怀。


有话郝浩说


我个人最喜欢的还是

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初时以为自己是孙少平,后来以为自己是孙少安,人到中年,现在反而感觉自己活成了王满银。

《平凡的世界》启发我的第一点就是:一定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些道理我们从小就知道,但相信很多人并没有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这也是十分可惜的。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极其厚重的书,它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变迁,社会风貌,政治仕途在这里不做过多评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平凡的世界,都有一个孙少平、田晓霞、孙少安、贺秀莲、田福军、王满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爱着的人。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学毕业到大学毕业,从农民到知识分子,从孩子到老人,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命运,有认命,有不服,有遗憾,有幸运,路遥刻画出芸芸众生相,是这个时代的人物画像。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交给时间,都能过去。生离死别,爱恨交错……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所处的时代。我们无法完完全全掌控自己的一切、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可以尽量通过自己的奋斗,让我们过的更幸福,活得更有尊严。

有远大理想也好,想过平淡生活也罢,这都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部分。

路遥写道: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奋斗和争取,无论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籍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活了一场。


加油儿女初长成


最认真的一次阅读

没有看透纷繁复杂问题的智慧,就不能对问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也不能界定和获取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信息,我们就会像漂浮于茫茫大海般晕头转向。强大的理性思维工具,能够助你提升思维的品质,理清自我,洞悉他人,看透世界!

《思辨与立场》是一本会让人停下来,看看自己内心的书。我认真的做了很多的备注,甚至备注都写不下又加了便签。

灵魂拷问

你对自己的思维了解多少?

你曾经研究过自己的思维吗?

你都具备哪些思维的知识,比如发生在你头脑中的心智过程是怎样的?

在如何分析、评估和重组自己的思维方面,你到底了解多少?

你的思路从哪里来?

它们有多少是高质量的?

它们有多少是糟糕的?

你的思维在多大程度上是模糊的、混乱的、前后不一致的、不准确的、无逻辑的或者肤浅的?

哪怕是一点点,你切实地掌握自己的思维吗?

你曾经有没有发现过自己思维的某个重要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意志弥补了它?

从小到大,如果有人请教你对思维有何了解,你真的确信那就是思维吗?

我们正处在急速变化中的世界,变革、危险以及复杂性相互交织。成为批判

性思考者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世界。依据批判性思维的原则自我训

导,时刻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运用。

批判性思维运用

思维美德

认知一致、认知谦逊、认知正当、认知坚毅、认知公平、信赖推理、具备勇

气、换位思考、思维自主。

非理性思维是破坏王

自我中心、自我社会中心、自我道德中心、自我企业中心。在非理性思维下变

得支配或服从。

思维的阶梯

无反思意识者→

有反思意识者→

起点上的思维提升者→

行进中的思维提升者→

有所成的思考者→

集大成的思考者

思维8大要素

思维标准

清晰性、关联性、逻辑性、准确性、深度、重要性、精确性、广度、公平性

决策质量提升生活品质

变化的世界需要批判式思维,未知的世界需要审辩式思维,复杂的世

界需要审慎式思维。无论你当下在做什么,你想要什么,也无论你的

感受如何,你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你正在做的事情,而思维的品质将决

定着你未来是富裕还是贫穷、强大还是弱小……

改变通常便随着痛苦和不适,只要我们慢下来听听自己的思维,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呢?!



孙小美O(∩_∩)O


《我们仨》,由当代著名作家杨绛所写,这本书讲述了在丈夫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先生所述的关于生前一家,快乐温馨,爱痛别离,相聚相失的故事。这本书有很强的艺术特色,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以及充满古典意味的描写,都充满可读性。

其实最开始读这本书,是想疗愈自己,但是读完之后,被书里浓郁的悲伤,和字里行间无声的哀痛所感染,读后久久不能从中脱离出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书里,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苍凉,无奈,有着很强的一种代入感,亲人离世,自己也行将就木,马上掩于黄土,回顾这一生,有爱,有温暖,有各种难忘的事情,有来处,也马上有了归途,好似过完了整个一生。

作品共分有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从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序幕,而“我”就是梦里客,最开始读可能对文章中所述的事情没有特别明确的认识,但这种悲伤,孤独,无助的感觉却铺面而来。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这部分也满是温馨的画面,但也越是温馨,越让人悲伤。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于是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把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带入文中,记录了自1935年后,两个人一起赴英国留学的美好时光,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文末还有很多珍贵的书信,读后都让人感到很凄凉,人生终将以一种方式离场,究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是我们需要去领悟与思考的。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先生所述这本书有她半生的经历,无论是对待感情的态度还是对生活的思考,都非常精彩,这一生太短,冉冉时光很快便会不在,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眼前人,去走好这一生,或许很难,或许很简单,但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愿与君同


我认为看一本书,就像看完一辈子的,莫过于《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赢余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的浪游各地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本书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



小郎中Dr黄


余华《活着》

福贵------听名字就是上世纪的人,没错,发生在福贵身上的事儿确实是那个动荡不堪、经历风雨杀戮、让人不愿再提起的年代。

从小生活在蜜糖罐里的福贵没有吃过什么苦,田里的地不锄,家里的活儿不干,支撑他活下去的支柱是吃喝嫖赌,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奋斗下终于败光了祖祖辈辈锱铢积累的储蓄,不争气的他最终把仅存的供养一家老少的粮地也输了个精光,父亲被他气得找阎王说理儿去啦,母亲也病倒了,从此一蹶不振。这样一个二流子不知道哪儿攒的运气,遇到了个好妻子,妻子对他真的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一个女孩子看了真真的为她不值。她对他的疼爱、照顾、不抱怨、不嫌弃最终让他从良。他的从良也归因于发生了好多事情,被国军拉去上战场,死伤无数,他却幸运的活下来了,他庆幸躲过一劫,但他的母亲、妻子、女儿、儿子等等或病或逝,病的最后也没挺过来,一一离开了他。痛苦失落、贫苦交加的福贵孤独无助地活着,我们看到这个可怜的人忍不住要同情他,但可恨的是这一切的结果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咎由自取。

不过,福贵的身上也有值得赞许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勇敢,命运待他再不公,他总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顽强的活着。从腰缠万贯到一贫如洗、从家庭和睦到分崩离析,他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没有自暴自弃、他没有怨天尤人,他坚强的活着,他要活下去。小小的福贵或许是当时底层社会人们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对生活的不屈服、不放弃。他和他的老黄牛相依为命,他把它当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它或代表了父母、代表了妻子、代表了儿女、亦或是整个家族...他想带着它活下去,那头老黄牛是福贵的希望,是福贵走下去的动力。

生命是脆弱的、亦是顽强的,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Jannet


可以看看《易经》。提起易经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占卜,算卦之术。其实不然,

《易经》承载了过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道理,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一切学术思想的根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色。


令狐骚侠


我个人对这两本书比较有感触:《红楼梦》和余华的《活着》。

初读《红楼梦》时太年幼,只是大概知道了人物关系,剧情发展和结局。等稍长先再来读,好像自己也成了书中人,语言描述真实到浑然天成。前边的内容暂不提,从黛玉失去母亲去往贾母身边开始,宝黛初见、王熙凤、李纨、迎探惜姐妹、王夫人、邢夫人、宝钗、湘云,妙玉等人纷纷登场。你看他们从懵懂稚子一起嬉笑怒骂到有女初长成婚配嫁人,看以贾府为首王,史,薛为辅的四大家族从烈火烹油花团锦簇到树倒猢散。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虽然是上帝视角看完人物的一生,贾府的兴衰,但是我却投入其中,好像自己也走完了这一生。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另一本书就是余华的《活着》了,这部著作获得了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在此我们不聊它的艺术价值,只谈读者感受。

看这本书时,我已经从校园出来陪伴父母身边一年有余了。在家乡这个几十年如一日的偏远乡镇,让我看这本书分外有共鸣。主角福贵,刚开始他是个纨绔子弟,败光家产后准备奋发图强为母亲看病请郎中却被抓了壮丁,被解放军俘虏助其返乡。母亲和父亲先后都不在了。女儿因高烧不会说话,儿子比较机灵聪明却因给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去,讽刺的是县长是福贵曾经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战友。女儿遇到好人婚姻本幸福却死于难产大出血,留下外孙。那家医院也正是儿子去世的地方。妻子家珍患软骨病也去了,与外孙相依为命,外孙却因吃了太多豆子而撑死了。福贵比任何人都有死去的理由,但是他好好的活着。作者说他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在家乡这个十八线都够不到的小地方,我见到太多像福贵这样的人,不管生活再苦难,他们都顽强的活着,想尽办法好好活着。任风吹浪打,我自归然不动。中华文明五千年,生命的韧性一直如此。好死不如赖活着,老话如是说,人们也如是做。相比很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的原因轻生寻短见,家乡虽落后,但是人们却能把活着这件事做到极致,值得深思和学习。我跟着福贵走过了他的一生,也看到了身边底层老百姓的活着。更明白了书中真意,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啊。

这两本书让我觉得看完就像过了一生,推荐给大家,与君共勉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