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看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春秋左氏传·僖公十年,出自晋国大臣里克之口。意思是 如果想定一个人的罪名,就不担心没有说辞。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了冤枉的代名词。

典故由来 春秋时期,晋献公有三个有名的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后晋国攻打骊戎,骊戎战败,献骊姬姐妹投降。晋献公非常宠幸骊姬姐妹,生奚齐卓子。后骊姬用计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和夷吾。晋献公死后,奚齐、卓子先后即位为君, 忠于太子申生的里克杀死奚齐和卓子,迎立逃亡国外的夷吾为君。夷吾即位后非常忌惮里克,便以连杀两位晋君为由赐死里克,里克临死前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由来。


古代人物说


“欲加之罪何患无穷”这话出自《左传.僖公十年》。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网络图片)

《左传.僖公十年》有段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从字义上分析:“欲”是要;“患”是忧愁,担心;“辞”是言辞,在这里指借口。连起来认识: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例如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中一段对话:“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这一记载,后来改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意思是说:欲加害于人,即使那个人没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加害于人。其意义比原记载增添了提示作用,告诫人们对此类人要有高度的警惕性。

同时,“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一层意思:告诉我们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宁可多一个朋友,绝不多树一个强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人生在世,处人处事要谨慎,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不要被坏人或别有用心的人罗织罪名,造谣诬陷,陷入被动,而难以自拔。


言者青青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是,想要定一个人的罪名,或者置一个人于死地,还怕没有理由么?

这句话出自于《左传》:

《左传.僖公十年》载: 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上文中的晋侯就是晋惠公,他被里克拥立为王,上位后又杀了里克,这是他在杀里克之前与里克的一问一答。

晋惠公说:“没有里克你,就没有今天的我呀,但你之前胆大包天的杀了两个国君 ,我这心里胆战心惊的,当你的国君实难。”

里克回答:“没有我杀了两个国君,哪里轮得到你当国君,你就是想弄死我,还怕没有理由么?唉,伤心啊,臣认命了。”

然后悲催的里克,就被晋惠公卸磨杀驴了,不,过河拆桥了。

其实在这里我们能看出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指的是,对方就想给你定罪,就算是鸡蛋里挑骨头,也能给你安个罪名。

所以后世多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形容人被冤枉的,没有罪名也要制造罪名的行为。


瑾小瑜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成语解释: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成语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举例说明: “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一丨丿丶4939586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左传-僖公十年》载;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释译:十年春季,狄人消灭了温国,这是由于苏子被信弃义造成的。苏子背叛周襄王而去投奔狄人,又和狄人闹矛盾,狄人来进攻他,周襄王不去派兵救援,因此他被消灭。苏子只有逃亡来到卫国。四月快进入夏季了,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合齐国的隰朋立了晋惠公。晋惠公杀死里克表示讨好。在杀里克以前,晋惠公曾派人对他说,“如果没有您,我就做不了晋君。尽管如此,您杀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您也是一国之君,不也为难吗?”里克回答说:“没有奚齐、卓子的废除,君王怎么能兴起?要想治人死地,还怕找不上理由吗?臣下知道国君的意思了。”说完,用剑自杀而死。

词义:如果一心想要加罪于人,说辞有很多。指随心所,罗织罪名。



用户言午泽群


奸相秦桧看不惯忠臣岳飞,借岳飞在边关忙着收拾坏蛋金兀术,远离都城之际,胡编瞎编了好多假新闻假消息,正儿八经地报告给了昏君皇上,昏君皇上便让秦桧治治岳飞。于是秦桧便狐假虎威连下13道金牌,借着月黑风高杀了岳飞。

秦桧虽然得逞了,可还有耿直的人或者蒙在鼓里的人心里不服呀,便纷纷问他,秦桧吭哧半天,说“莫须有”。于是大家骂声不断:奸臣想着法儿害死忠臣良将,编造无中生有的罪名、罗织无中生有的罪过,怎么着也行啊!




沉心向佛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出自春秋左氏传·僖公十年,出自晋国大臣里克之口。意思是 如果想定一个人的罪名,就不担心没有说辞。因此,这句话也就成了冤枉的代名词。

典故由来 春秋时期,晋献公有三个有名的儿子,

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后晋国攻打骊戎,骊戎战败,献骊姬姐妹投降。晋献公非常宠幸骊姬姐妹,生奚齐卓子。后骊姬用计逼死太子、逼走重耳和夷吾。晋献公死后,奚齐、卓子先后即位为君, 忠于太子申生的里克杀死奚齐和卓子,迎立逃亡国外的夷吾为君。夷吾即位后非常忌惮里克,便以连杀两位晋君为由赐死里克,里克临死前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由来。


我是居灶君


原句应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左传.僖公十年》载: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十年春季,狄人灭亡温国,这是由于苏子不讲信义。苏子背叛周襄王而投奔狄人,又和狄人处不来,狄人进攻他,周襄王不去救援,因此灭亡。苏子逃亡到卫国。 夏季,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合齐国的隰朋立了晋惠公。晋惠公杀死里克表示讨好。将要杀掉里克以前,晋惠公派人对他说:“如果没有您,我就做不了晋君。尽管如此,您杀了两个国君一个大夫,做您国君的人,不也太难了吗?”里克回答说:“没有奚齐、卓子的被废,君王怎么能兴起?要给人加上罪名,还怕没有话说吗?下臣知道国君的意思了。”说完,用剑自杀而死。

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李颐0805


想要强加给你罪名,总能找到借口

如宋高祖赵匡胤要灭南唐,南唐急忙来进贡,并表示没有任何野心,高祖道:你们有什么错呢?只是卧榻旁边怎么可以有人酣眠呢。



三色视界


来自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原文如下:

十年春,狄灭温,苏子无信也。苏子叛王即狄,又不能于狄,狄人伐之,王不救,故灭。苏子奔卫。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公使谓之曰:“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

通俗的说,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