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曹操為什麼到死也沒能統一全國?

非想


應該是開局太晚,曹操是35歲的年紀,從中原腹地的兗州開局的,這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顧,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開創事業。而歷史上能順利統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劉邦劉秀李淵,無不是先控制邊角,無後顧之憂後,才去爭奪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選的就不是太好,不時需要遠交近攻多線作戰。

此外曹操因為出生閹宦家庭,初始人才不足,爭霸實力也偏弱,除了宗親和有識之士,大多數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漢獻帝弄到手裡後,局面才得以改善,這樣曹操已經40多歲了。然後陸續消滅了北方的勢力,遠征烏桓穩定局勢,等到跨馬長江時,曹操已經50多歲,所剩的精力歲月都已經不多了。

而南方沒有經歷太多的戰事,相對發展穩定,相比於北方的百廢待興,南方則是生氣勃勃,用遊戲比喻就是曹操氪血瓶通了關卡後發現,南方那些玩家已經氪金建完了設施,這玩的就是二種路線。

另外以秦漢的慣例統一北方的曹操,只需要學習始皇和劉邦那樣,出兵南征傳告天下國家就能一統,而且曹操的優勢是代表了漢庭,南方勢力本來應該擁護中央,表示歸順,至少劉璋劉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沒想到劉備孫權居然不服,聯合反抗曹操的統一,又逢疫病爆發,曹操南征失敗。後來孫劉繼續聯合,吞併南方北抗曹操,等到曹操與劉備孫權打了一圈車輪戰後,他已經60多歲了,身體心境都可以說,很難再和南方二大勢力,繼續幹耗了。

最後要說的曹操勢力的內部也不很穩定,漢帝就多次密謀除掉曹操,奪回他皇帝的權利,200年有國舅董承之亂,209年又有國丈伏完之亂,還有楊彪孔融金瑋魏諷等,前後數次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也就是說曹操勢力,在內有皇帝與士族集團這二大勢力的掣肘,這些都極大的牽制了曹操的精力,讓他無法全力南征。


唐明國亮


一、親族不給力

曹操對外姓將領的軍權向來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間的兵權主要仍是會集在夏侯氏與曹氏諸將手中。

1、夏侯惇擅軍政,親屯田,但是交兵不僅把自個的雙眼弄瞎了,還變成了三國史上僅有一位被綁票的名將,肉票將軍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對劉備軍沒什麼免疫力,夏侯淵不僅侄女被張飛給收編了,本身的莽撞戰術給了習氣集火的老兵油子劉備一個很好的機會,一炮就給轟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還算是比較給力,曹洪儘管軍事通常,但打打輔佐或許都督一下軍隊仍是沒疑問的,儘管後來由於小氣開罪了丕公子差點丟了性命。

4、長子曹昂由於自個睡了張繡嬸嬸而死於宛城,而其時年歲最大的兒子曹丕才十一歲。

5、滿認為年輕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夠給力一點,沒想到兩位姓曹的儘管才能蠻強,都是在敗仗以後就去報到了,夏侯尚則是由於愛妾被曹丕弄死而鬱鬱而終,真尼瑪多情公子。

二、職工不放權

不能說曹操對外姓將領不信賴,但肯定是沒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統轄範圍內。

1、本來咱們從天主視角來看,好像張遼張郃徐晃等人的實力雖說不能與天人神將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夠跟上夏侯淵的節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點點,但曹操即是沒有盡其所能。

2、比方關於合肥重鎮,但同時讓張遼樂進李典三位外姓名將率七千人守合肥,總讓我有一種曹操真的很窮逼的幻覺。

3、再看三國論題下排名疑問區出現的策士,荀攸賈詡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噹噹智囊,但這兩位以資向來說明顯就能夠變成一名大將。

三、內部不穩定

曹操所謂在征討烏桓以後的一致北方,本來有相當大的水分,這不僅僅是說要康復經濟發展生產之類。

1、西涼有馬騰韓遂亂糟糟的,還有楊秋、李堪、成宜這一大幫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軍閥,但鍾會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馬騰召入京城——夏侯淵田豫牽招在邊境刷的經歷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區的豪強一貫不穩定,儘管曹操形似很信賴臧霸同學,但曹操逝世後青州徐州那兒確實是亂了的,曹丕期間才算正式穩定下來。

3、對自個帶兵過來的外姓將軍或許當地豪族,曹操一貫不是很信賴——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謂朝廷內部更是不穩定,耿紀韋晃之亂,魏諷案,時不時獻帝還整出伏後這麼的么蛾子;另外還有稱公稱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對手太強壯

劉大耳身為東漢末年十萬劉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發家時分簡直毫無資本,一個黑社會靠商人的贊助得以參加平定黃巾起義的活動,以後官位一貫遊走於縣長與縣公安局長的等級。

當年近半百的劉備旅居在劉表下轄下的新野縣時,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嘆壯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僅有與之比肩的人物。

孫十萬儘管說軍事渣,十八歲掌握江東,知人善任,江東之士族儘管對孫氏有所不滿,但也沒誰對孫權的才能有所置疑。

個人認為,第二點和第四點是最主要的。

第二點,曹操對有才能的外姓將領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這些他肯定信賴的將領卻大多數體現並沒有到達希望。

第四點,當對手與自個都是人中英傑且不犯致命過錯的時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讓魏蜀吳全國三分了。


多爾袞愛新覺羅


首先亮明我的觀點——曹操之所以未能統一全國,並非是他能力不強或曰運氣不好;實際上,身處他的時代,誰也統一不了中國。

也許有人看到我這個觀點會駁斥我——你是在胡說八道,曹操死後六十年司馬炎不就統一天下了嗎?是的,西晉確實統一了中國,可問題是,這種統一維持了多久呢?自司馬炎死後不久,天下就再次大亂,先有八王之亂,後有五胡亂華,再後來就是南北朝對峙。細細算來,從司馬炎去世(290年)到隋朝統一(589年),天下竟分裂了差不多剛好三百年!

實際上,從184年黃巾之亂爆發,到589年隋滅陳這405年裡,分裂是主旋律,統一才是小插曲。而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大分裂、大動亂,絕非當時的英雄如曹、劉等才德不夠,實在是由於歷史的必然所決定。

回到我們的問題——儘管後世把赤壁之戰作為三足鼎立的起點,但是曹丞相在餘生的十二年裡卻並沒有放棄對南方的企圖。實際上,他在江淮之間與孫權數度鏖戰,又向西平滅了馬超和張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還震服了南匈奴和鮮卑人。

可以說,身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曹操是真正做到了一生戎馬的。那麼為什麼曹操就是沒有統一天下呢?這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

一、曹操的環境

與孫、劉等人的幕府裡一片基本和睦的情況不同,曹操的身後並不是一片安寧,反而暗流洶湧。因為他不僅是一個軍事集團的領導,更是大漢的司空、丞相。朝堂之中,既有忠於他本人的人,也有忠於漢室的人。而且,這兩種性質並非不可同時出現於一個人身上,比如早期死心塌地追隨曹操、後來又因維護漢室而神秘死去的荀彧。

這樣的政治環境就為曹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一方面,作為漢朝的丞相,他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名義徵辟天下英才而用之;但另一方面,那些來到許昌的賢才,卻又未必願意為他所用。更有甚者,還有一大群人在暗地裡等著看曹操的笑話,甚至打算在他出現危機的時候置之於死地,比如著名的衣帶詔案。

因此,這樣的政治環境就成了限制曹操事業的瓶頸,使他在南征北戰的時候總是要提防自己後院起火。後來曹操封公建國甚至稱魏王,就有這方面的考慮——畢竟,把能為自己所用的人納入一個獨立的國家體系,架空那些和自己唱對臺戲的人,才能儘可能地把屋子打掃乾淨。

二、曹操的年齡

從個人層面上來看,曹操在打赤壁之戰時已經五十三歲了,按當時的標準來說已經是一個老人了。人的雄心壯志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被消磨的。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時候,曹操的志向也許就會被漸漸磨去,可能就會產生一種“我就做到這一步挺好,剩下的交給兒孫去幹”的懈怠感。

例如曹操在徵張魯後,主簿司馬懿向其建議應該一鼓作氣繼續進攻,直搗劉備老巢。曹操卻不以為然地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人苦不足,既以得隴,何復望蜀?”

三、時代的背景

以上兩點,都只談到了曹操的個人問題;而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大背景,才是真正掣肘他沒能統一天下的底層原因。

中國的社會主導階級,從東漢開始就已經逐漸從貴族社會過渡到了豪族社會。劉秀聯合南陽其他豪族起家定天下,而後又主動將權力與諸豪族之間進行分享。豪族們在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後,漸漸變成了通過掌握文化從而控制官場的士族。

這些世家大族通過大量的兼併土地,從而成為了帝國農村的主人。在漢末的亂世之中,士族們紛紛建立塢堡以自衛,這一個個自給自足的小城市成功地抵禦了軍閥們的鐵蹄,卻也成為了三國統治者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最終,士族成功地戰勝了軍閥們所建立的三國,締造了屬於自己的晉朝。

然而士族階級的腐化和墮落是極其迅速的,他們馬上就在一片紙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並且丟掉了大半國土,只能在南方苟且偷生。這些人不僅阻礙了祖逖的北伐,甚至就連本就是桓溫、謝玄的北伐也因士族內部的鬥爭而虎頭蛇尾。就連此後的劉裕,也不得不因為這些士族的牽制而班師回朝,留下了一個永恆的遺憾。

綜上所述,曹操統一天下之志的未遂,既有他個人的原因,更有時代的無奈。魏武何嘗不英雄?只是時勢不我與也!



青言論史


第一,天命,命運這東西天註定,沒人敢和天作對!曹丞相也是順天而為!

第二,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就是三足鼎立,互相牽制,唇齒相依,只有明爭暗鬥,還是不分勝負!所以無法統一天下!

第三,劉備,孫權也不是等閒之輩,都有稱帝的政治野心,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或許還有機會,不殺華佗估計也會統一天下,很多的就是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負我!導致了失去民心,就連荀彧都反對他稱帝!何談統一天下



love9999


在《三國演義》裡曹操可謂是一代梟雄,他的一生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這個人能文能武,不僅是個軍事家,也是個政治家,他一生對東漢末年造成的亂世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深惡痛絕,在他的詩裡有這樣對時代的描述《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作品裡對這個時代的真實觀點。對於這個雄才大略的梟雄來說,沒有統一全國是不是有點遺憾。曹操到死之所以不能統一全國,有以下幾點可能。

《第一點》就是曹聰這個人的性情問題,曹操是個特別愛惜人才的人,但是此人非常的多疑,又非常的貪戀女色,反覆無常,這個人特別愛走極端,對人好的時候特別好,不好的時候恨不得殺了別人,他的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充分顯示出曹操這個人的極端與跋扈的一面。

《第二點》之所以沒有統一全國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就是曹操窮兵黷武,發動了赤壁之戰,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敗仗,以至於曹魏好幾年沒有緩過勁來,曹操的有生力量在這場戰鬥中幾乎損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時也使得孫權和劉備走到了一起,這是曹操統一全國,所不願看到的。

《第三點》還有就是曹操心腹智囊郭嘉的英年早逝,對於曹魏來說可謂是一個不小的損失,郭嘉可謂是曹操身邊的頭號智囊,因為他的出謀劃策,使得曹操順利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而且戰勝了幾百年來都沒有戰勝過的北方的遊牧民族。郭嘉的作用居功至偉。如果有郭嘉的存在,赤壁之戰也不會打得一塌糊塗。

《第四點》就是曹操沒有很好的運用好人心所向,曹操當年“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敗筆,因為槍打出頭鳥,正是因為曹操控制了漢獻帝,才使得曹操成為了千夫所指的奸臣,曹操這步棋走得很差,過於張揚的後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第五點》就是曹操身邊人才的流失,正是因為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使得天下的謀士棄他而去,三國時期一些著名的謀士能人,紛紛倒戈,投靠了孫權,劉備的手下,再加上孫權和劉備都很有威望,而且很得民心,又都精於社稷,所以曹操顧不過來,這兩家的崛起,只能使天下呈現出三足鼎立的穩定格局。

要是當時曹操統一了全國,現在會怎麼樣。那就不了了知了。


小海盤點


曹操勘稱亂世之梟雄,身邊能人異士眾多,荀彧、許攸、賈詡這些心腹謀臣,在當時都可說是響噹噹的大人物!但有一位謀士,在他還在曹操身旁時,曹操可說是攻無不克,可惜英年早逝,讓曹操深感惋惜,而這位厲害的謀臣就是郭嘉!他若沒死,曹操可能早就完成統一大業。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若不死,三國局勢有可能因此改變。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著名謀士。郭嘉原為袁紹部下,後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勳,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諡曰貞侯。郭嘉在三國中的知名度雖沒有很高,但初期曹操得他幫助,總能料敵制勝!早在劉備依附於曹操時,郭嘉就曾提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才使劉備有機會壯大!

劉備劇照

▲郭嘉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曹操稱讚他見識過人!

公元198年曹操東征呂布,呂布固守城池,曹軍疲乏,無計可施,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與荀攸都認為必敗呂布,建議用水計強攻,果然攻克呂布。官渡之戰前,曹操擔心勢力不及袁紹,郭嘉與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間的十勝十敗,令曹操信心大增。開戰後,兩軍於官渡對峙,江東之主孫策有意北上,攻擊曹操根據地許都,曹營眾人皆感恐懼,但郭嘉研判孫策喜歡輕騎單出,必為刺客所害。果然,孫策在一次狩獵中被仇敵許貢的食客所殺。官渡之戰結束後,郭嘉又預測出袁紹的幾個兒子將爆發內鬥,勸告曹操佯攻劉表,以誘導袁紹的兒子們內鬥。果然袁紹的兒子自相殘殺,曹操趁機奪取了冀州,穩固了在北方的霸權。

官渡之戰

▲郭嘉死後,讓曹操深感惋惜!

郭嘉擅長軍事謀劃,每一次總能洞燭先機,精準預測敵人想法,郭嘉在世的時候,曹操的軍隊幾乎戰無不勝,一統天下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然而在郭嘉去世後,曹操出現了多次戰略失誤,尤其在赤壁之戰慘敗,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讓曹操大嘆:「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後也經常懷念起他,說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心聲。


有史記載


我是史地紋身,我來回答。

曹操是中華第二帝國的奠基人,他的歷史使命完成的很好,至於有沒有所謂的“統一全國”(典型的現代人觀念,當時更合適的稱呼應該是“一統天下”),並不是他當時最優先的選擇。

所以細看這個問題,似乎題主的潛臺詞似乎是曹操抱憾離世,但其實完全不是那樣的。


先反問一句:曹操的歷史價值是統一天下嗎?

不是。

曹操的歷史價值在於,為中華第二帝國奠定了基礎

曹操前半生正處於中華第一帝國的末期,當時的帝國陷入了死循環:皇權依靠親信,向親信分權。但親信(最早是外戚)如果也不可靠怎麼辦?那就用另一股親信(宦官)來壓制,那如果壓制別人的親信又不可靠了呢?那就翻過來讓原來的親信(外戚)上位唄……這種誰贏誰扇對方一巴掌的遊戲規則,容易讓人火氣大;一旦激化到有人掀牌桌的節奏,那就徹底玩不下去了。曹操,就親眼看著第一帝國的牌桌被掀翻了。

日子總要過,飯總要吃,牌總要玩。曹操和幾個同樣熱心的小夥伴馬上就行動起來,要把翻掉的牌桌重新支好。支牌桌雖然容易,但大家要講好新的規矩才是關鍵。於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出起了主意,有的主意大家都擁護,有的主意大家都反對,但多數人都認為,遊戲規則好不好,要上桌玩一玩才知道。

於是大家玩了幾把,其中,曹操、諸葛亮,孫權三個人的意見(分權給庶族法家)比較接近,他們三個性格都很強勢,嗓門都也大,所以他們的意見一度左右了牌桌。而曹操又是三人中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加上他嗓門最大,幹活最賣力,最最要命的是骰子居然也在他手裡,所以這一輪牌局(中華第二帝國)曹操就成了事實上的話事人。

曹操關心的是:牌局是不是他組的,規矩是不是他立的。至於什麼時候能把桌上的錢全贏過來?幹嘛要著急?慢慢玩咯,我還有子,子還有孫,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當然,我們都知道,後來的故事並沒有完全按照曹操的劇本演下去,因為牌桌上有好幾個個悶頭不語、扮豬吃老虎的傢伙(司馬懿,陳群),曹操活著的時候,你老大說啥都對;曹操一死,就開始唧唧歪歪軟磨硬泡要“削微”改改規矩(推出“九品中正制”取代“唯才是舉”),然後,他們居然還成功了。於是,這個牌桌的氛圍其實有點兒變味(分權給士族儒家,而不再分給庶族法家,想想士族鍾會是怎麼欺負庶族鄧艾的)。

曹操畢竟不是宋方金,遇到宋丹丹改劇本還能去打一場筆墨官司,曹操的棺材板被司馬懿按的死死的,眼看著別人改了他的劇本也沒有辦法詐屍。

所以歷史的定論是:

曹操是中華第二帝國的奠基人,而曹丕、司馬懿才是中華第二帝國的建立者。

再問一句:曹操很熱心於統一天下嗎?

沒有,他不熱心。或者說,他沒有執念。

曹操生前就對自己的歷史貢獻沒有什麼超越時代的奢望,他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把打翻的牌桌重新支起來,重新定規矩,這就夠了。至於自己能在牌桌上玩到什麼程度,那是天意。

陽壽畢竟有限,在“統一全國”和“開創新帝國”這兩個子任務中,如果一定要優先選一個的話,曹操每次都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徵西涼、徵漢中、徵荊州,曹操多次在征伐半途中選擇回師,而且每次回師的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升職。

更明顯的是,他死前非常坦然,只關心家長裡短的瑣碎小事,對那些所謂的天下大事隻字不提。

回答完畢。


史地紋身


曹操未能統一全國的原因是:1、有個孔明--諸葛亮(歷史上蔫損壞的代表)聯合東吳,對曹操軟硬不吃,曹操苦無良策破敵。2、曹操身患痛風病,失去了健康的體魄,壽命不長,羅患而終。3、處理司馬懿問題掣肘手軟,不果斷,致使司馬懿有篡權奪位的機會。總的來說,曹操還是不具有一代帝王的條件,只是一代梟雄而已。





獨具慧眼的慧


曹操為什麼到死也沒能統一全國?

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三點原因:

1.曹操有才能,也有缺點

在曹孫劉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之時,三分天下,曹操獨佔其二,可謂實力相當雄厚。但是地盤大了,曹操也得分散兵力去駐守,所以,每場戰鬥中能夠參戰的軍隊並不是他所有人馬,這也就不能發揮他的絕對優勢了。其次,曹操本人雖然是治世之能臣,但是疑心特別重,他的屬下並不都是誠心歸順的,只是畏懼他的勢力而已,並不會替他賣命,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他的宗親而已。後期他自立為王,篡漢之心昭然若揭,因此從實力和社會影響上來看,都不能夠成他發動統一戰爭的條件。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沒有統一全國。

2.劉備和孫權實力也很雄厚

劉備佔領蜀地,物資富饒,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可謂兵強馬壯。孫權盤踞江東地區多年,基業根深蒂固,更有強大的水師。因此,就算孫劉地盤很少,但是兩者聯合起來的話,曹操攻打他們並沒有多大把握,只能等待孫劉兩家產生隔閡,他才有可趁之機。但是在曹操有生之年,他並未找到這樣的機會,因此至死也沒有統一全國。

3.赤壁之戰損失大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本是曹操發動的統一全國的大規模戰爭,這次可謂是勝算最大,無奈由於他的驕傲輕敵,使得他在這場戰爭中遭受慘敗。此時的曹操已經53歲了,由於他實力大減,他短期內已經不能再發動統一全國的戰爭了,只能使自己的百姓休養生息,重新積聚實力。之後在他的有生之年內,他又打了幾次小規模的戰爭,無奈孫劉聯盟的實力也很大,曹操並沒有佔到太大的便宜。直到曹操65歲去世,他都沒有完成統一全國的夢想。

所以,就曹孫劉三家的實力關係以及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曹操都不能夠統一全國。


歷史之味


曹操不但沒有統一全國,就連北方的部分地區他也未能收復。奸雄曹操稱霸一生,之所以未能夠統一北方或者全國,筆者認為有以下3點原因。

首先,赤壁之戰的失誤,讓曹操的優勢大減。這從司馬懿和曹操的對話也能夠看出來。有一個論點,赤壁之戰是三國的轉折點,筆者認為該論點有一定道理。因為曹操的這一次失敗,造成其只能蜷縮在北方,之後南下勝利的可能性非常小。當時司馬懿給他的建議就是,休戰養息,而後來的曹操確實是這樣做的。這場戰爭之後,蜀漢的實力逐漸崛起,此時曹操的死對頭由東吳變成了東吳和西蜀。所以,赤壁之後,曹操統一全國的難度大了很多。

其次,“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有它的可取之處,但是給曹操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小。曹操想借漢天子的名義來收整個帝國諸侯的心,這一點未免太難了。況且當時很多士大夫是不看好曹操的,其中劉備的西蜀集團,自始至終都將曹操看成是篡漢的奸臣。而且,從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就已經是主流了,士大夫階層的忠君愛國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磨滅的,在士大夫的心中,曹操永遠是邪惡的象徵,而劉備代表的是正統。這通過《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也能夠看出來,作者羅貫中到了明清時期,在寫小說的時候,依舊是尊劉貶曹的。所以,士大夫給曹操不一條心,這是曹操統一全國的最大難題,筆者認為這也是曹操未能統一全國的主因。

最後,就是曹操的年齡了。無論是東吳的孫權,還是西蜀的諸葛亮,都比曹操年輕,而且前兩者還都是他們國家的中堅,而曹操呢,作為曹魏的中堅,他在年齡上和前兩者相比,存在先天劣勢。曹操死後,劉備稱帝,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將蜀國擊敗,也是如日中天。而曹操死後呢?始終不把司馬家族當自己人看,而且曹魏的接班人是一代比一代弱,可以說沒一個能夠比得過曹操。綜上,曹操未能統一全國,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赤壁之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弊端及曹操自身年齡的劣勢等因素綜合起來,造成了曹操未能創建一個統一的國家。最後,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取代,繼秦漢之後才出現了統一的晉帝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