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能统一全国?

非想


应该是开局太晚,曹操是35岁的年纪,从中原腹地的兖州开局的,这是个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顾,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开创事业。而历史上能顺利统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刘邦刘秀李渊,无不是先控制边角,无后顾之忧后,才去争夺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选的就不是太好,不时需要远交近攻多线作战。

此外曹操因为出生阉宦家庭,初始人才不足,争霸实力也偏弱,除了宗亲和有识之士,大多数人都不看好曹操,等他把汉献帝弄到手里后,局面才得以改善,这样曹操已经40多岁了。然后陆续消灭了北方的势力,远征乌桓稳定局势,等到跨马长江时,曹操已经50多岁,所剩的精力岁月都已经不多了。

而南方没有经历太多的战事,相对发展稳定,相比于北方的百废待兴,南方则是生气勃勃,用游戏比喻就是曹操氪血瓶通了关卡后发现,南方那些玩家已经氪金建完了设施,这玩的就是二种路线。

另外以秦汉的惯例统一北方的曹操,只需要学习始皇和刘邦那样,出兵南征传告天下国家就能一统,而且曹操的优势是代表了汉庭,南方势力本来应该拥护中央,表示归顺,至少刘璋刘琮是如此做的。但曹操没想到刘备孙权居然不服,联合反抗曹操的统一,又逢疫病爆发,曹操南征失败。后来孙刘继续联合,吞并南方北抗曹操,等到曹操与刘备孙权打了一圈车轮战后,他已经60多岁了,身体心境都可以说,很难再和南方二大势力,继续干耗了。

最后要说的曹操势力的内部也不很稳定,汉帝就多次密谋除掉曹操,夺回他皇帝的权利,200年有国舅董承之乱,209年又有国丈伏完之乱,还有杨彪孔融金玮魏讽等,前后数次腥风血雨的政治斗争。也就是说曹操势力,在内有皇帝与士族集团这二大势力的掣肘,这些都极大的牵制了曹操的精力,让他无法全力南征。


唐明国亮


一、亲族不给力

曹操对外姓将领的军权向来是很控制的,曹操期间的兵权主要仍是会集在夏侯氏与曹氏诸将手中。

1、夏侯惇擅军政,亲屯田,但是交兵不仅把自个的双眼弄瞎了,还变成了三国史上仅有一位被绑票的名将,肉票将军瞎猴蹲。

2、夏侯家形似对刘备军没什么免疫力,夏侯渊不仅侄女被张飞给收编了,本身的莽撞战术给了习气集火的老兵油子刘备一个很好的机会,一炮就给轰死了。

3、曹仁曹洪朋友还算是比较给力,曹洪尽管军事通常,但打打辅佐或许都督一下军队仍是没疑问的,尽管后来由于小气开罪了丕公子差点丢了性命。

4、长子曹昂由于自个睡了张绣婶婶而死于宛城,而其时年岁最大的儿子曹丕才十一岁。

5、满认为年轻一代的夏侯尚曹真曹休能够给力一点,没想到两位姓曹的尽管才能蛮强,都是在败仗以后就去报到了,夏侯尚则是由于爱妾被曹丕弄死而郁郁而终,真尼玛多情公子。

二、职工不放权

不能说曹操对外姓将领不信赖,但肯定是没有大用的,究竟家族尚在——都是在曹姓夏侯姓都督的统辖范围内。

1、本来咱们从天主视角来看,好像张辽张郃徐晃等人的实力虽说不能与天人神将曹仁相拮抗,但至少是能够跟上夏侯渊的节奏,在交兵方面比曹洪夏侯惇高出的也不只是一点点,但曹操即是没有尽其所能。

2、比方关于合肥重镇,但同时让张辽乐进李典三位外姓名将率七千人守合肥,总让我有一种曹操真的很穷逼的幻觉。

3、再看三国论题下排名疑问区出现的策士,荀攸贾诩看似在曹操底下即是当当智囊,但这两位以资向来说明显就能够变成一名大将。

三、内部不稳定

曹操所谓在征讨乌桓以后的一致北方,本来有相当大的水分,这不仅仅是说要康复经济发展生产之类。

1、西凉有马腾韩遂乱糟糟的,还有杨秋、李堪、成宜这一大帮看似不算很牛逼的小军阀,但钟会他爹即是搞不定,故而曹操在赤壁之前把马腾召入京城——夏侯渊田豫牵招在边境刷的经历也不少。

2、青州徐州地区的豪强一贯不稳定,尽管曹操形似很信赖臧霸同学,但曹操逝世后青州徐州那儿确实是乱了的,曹丕期间才算正式稳定下来。

3、对自个带兵过来的外姓将军或许当地豪族,曹操一贯不是很信赖——李通李典表示我把老婆孩子都放在老曹底下了。

4、所谓朝廷内部更是不稳定,耿纪韦晃之乱,魏讽案,时不时献帝还整出伏后这么的幺蛾子;另外还有称公称王遭到的某些阻力。

四、对手太强壮

刘大耳身为东汉末年十万刘氏家族中的落魄人士,发家时分简直毫无资本,一个黑社会靠商人的赞助得以参加平定黄巾起义的活动,以后官位一贯游走于县长与县公安局长的等级。

当年近半百的刘备旅居在刘表下辖下的新野县时,落魄如斯,他仍是在慨叹壮志未酬,不愧是老曹口中仅有与之比肩的人物。

孙十万尽管说军事渣,十八岁掌握江东,知人善任,江东之士族尽管对孙氏有所不满,但也没谁对孙权的才能有所置疑。

个人认为,第二点和第四点是最主要的。

第二点,曹操对有才能的外姓将领不行重用,夏侯氏曹氏这些他肯定信赖的将领却大多数体现并没有到达希望。

第四点,当对手与自个都是人中英杰且不犯致命过错的时分,也只能信任是上天让魏蜀吴全国三分了。


多尔衮爱新觉罗


首先亮明我的观点——曹操之所以未能统一全国,并非是他能力不强或曰运气不好;实际上,身处他的时代,谁也统一不了中国。

也许有人看到我这个观点会驳斥我——你是在胡说八道,曹操死后六十年司马炎不就统一天下了吗?是的,西晋确实统一了中国,可问题是,这种统一维持了多久呢?自司马炎死后不久,天下就再次大乱,先有八王之乱,后有五胡乱华,再后来就是南北朝对峙。细细算来,从司马炎去世(290年)到隋朝统一(589年),天下竟分裂了差不多刚好三百年!

实际上,从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到589年隋灭陈这405年里,分裂是主旋律,统一才是小插曲。而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大分裂、大动乱,绝非当时的英雄如曹、刘等才德不够,实在是由于历史的必然所决定。

回到我们的问题——尽管后世把赤壁之战作为三足鼎立的起点,但是曹丞相在余生的十二年里却并没有放弃对南方的企图。实际上,他在江淮之间与孙权数度鏖战,又向西平灭了马超和张鲁,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还震服了南匈奴和鲜卑人。

可以说,身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曹操是真正做到了一生戎马的。那么为什么曹操就是没有统一天下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曹操的环境

与孙、刘等人的幕府里一片基本和睦的情况不同,曹操的身后并不是一片安宁,反而暗流汹涌。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军事集团的领导,更是大汉的司空、丞相。朝堂之中,既有忠于他本人的人,也有忠于汉室的人。而且,这两种性质并非不可同时出现于一个人身上,比如早期死心塌地追随曹操、后来又因维护汉室而神秘死去的荀彧。

这样的政治环境就为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一方面,作为汉朝的丞相,他可以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征辟天下英才而用之;但另一方面,那些来到许昌的贤才,却又未必愿意为他所用。更有甚者,还有一大群人在暗地里等着看曹操的笑话,甚至打算在他出现危机的时候置之于死地,比如著名的衣带诏案。

因此,这样的政治环境就成了限制曹操事业的瓶颈,使他在南征北战的时候总是要提防自己后院起火。后来曹操封公建国甚至称魏王,就有这方面的考虑——毕竟,把能为自己所用的人纳入一个独立的国家体系,架空那些和自己唱对台戏的人,才能尽可能地把屋子打扫干净。

二、曹操的年龄

从个人层面上来看,曹操在打赤壁之战时已经五十三岁了,按当时的标准来说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人的雄心壮志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被消磨的。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时候,曹操的志向也许就会被渐渐磨去,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我就做到这一步挺好,剩下的交给儿孙去干”的懈怠感。

例如曹操在征张鲁后,主簿司马懿向其建议应该一鼓作气继续进攻,直捣刘备老巢。曹操却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人苦不足,既以得陇,何复望蜀?”

三、时代的背景

以上两点,都只谈到了曹操的个人问题;而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背景,才是真正掣肘他没能统一天下的底层原因。

中国的社会主导阶级,从东汉开始就已经逐渐从贵族社会过渡到了豪族社会。刘秀联合南阳其他豪族起家定天下,而后又主动将权力与诸豪族之间进行分享。豪族们在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渐渐变成了通过掌握文化从而控制官场的士族。

这些世家大族通过大量的兼并土地,从而成为了帝国农村的主人。在汉末的乱世之中,士族们纷纷建立坞堡以自卫,这一个个自给自足的小城市成功地抵御了军阀们的铁蹄,却也成为了三国统治者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士族成功地战胜了军阀们所建立的三国,缔造了属于自己的晋朝。

然而士族阶级的腐化和堕落是极其迅速的,他们马上就在一片纸醉金迷中迷失了自我,并且丢掉了大半国土,只能在南方苟且偷生。这些人不仅阻碍了祖逖的北伐,甚至就连本就是桓温、谢玄的北伐也因士族内部的斗争而虎头蛇尾。就连此后的刘裕,也不得不因为这些士族的牵制而班师回朝,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憾。

综上所述,曹操统一天下之志的未遂,既有他个人的原因,更有时代的无奈。魏武何尝不英雄?只是时势不我与也!



青言论史


第一,天命,命运这东西天注定,没人敢和天作对!曹丞相也是顺天而为!

第二,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就是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唇齿相依,只有明争暗斗,还是不分胜负!所以无法统一天下!

第三,刘备,孙权也不是等闲之辈,都有称帝的政治野心,如果郭嘉不英年早逝或许还有机会,不杀华佗估计也会统一天下,很多的就是他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能负我!导致了失去民心,就连荀彧都反对他称帝!何谈统一天下



love9999


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可谓是一代枭雄,他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这个人能文能武,不仅是个军事家,也是个政治家,他一生对东汉末年造成的乱世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恶痛绝,在他的诗里有这样对时代的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以看出曹操在自己的作品里对这个时代的真实观点。对于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来说,没有统一全国是不是有点遗憾。曹操到死之所以不能统一全国,有以下几点可能。

《第一点》就是曹聪这个人的性情问题,曹操是个特别爱惜人才的人,但是此人非常的多疑,又非常的贪恋女色,反复无常,这个人特别爱走极端,对人好的时候特别好,不好的时候恨不得杀了别人,他的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充分显示出曹操这个人的极端与跋扈的一面。

《第二点》之所以没有统一全国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曹操穷兵黩武,发动了赤壁之战,遭遇了人生最大的败仗,以至于曹魏好几年没有缓过劲来,曹操的有生力量在这场战斗中几乎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同时也使得孙权和刘备走到了一起,这是曹操统一全国,所不愿看到的。

《第三点》还有就是曹操心腹智囊郭嘉的英年早逝,对于曹魏来说可谓是一个不小的损失,郭嘉可谓是曹操身边的头号智囊,因为他的出谋划策,使得曹操顺利实现了北方的统一,而且战胜了几百年来都没有战胜过的北方的游牧民族。郭嘉的作用居功至伟。如果有郭嘉的存在,赤壁之战也不会打得一塌糊涂。

《第四点》就是曹操没有很好的运用好人心所向,曹操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败笔,因为枪打出头鸟,正是因为曹操控制了汉献帝,才使得曹操成为了千夫所指的奸臣,曹操这步棋走得很差,过于张扬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

《第五点》就是曹操身边人才的流失,正是因为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使得天下的谋士弃他而去,三国时期一些著名的谋士能人,纷纷倒戈,投靠了孙权,刘备的手下,再加上孙权和刘备都很有威望,而且很得民心,又都精于社稷,所以曹操顾不过来,这两家的崛起,只能使天下呈现出三足鼎立的稳定格局。

要是当时曹操统一了全国,现在会怎么样。那就不了了知了。


小海盘点


曹操勘称乱世之枭雄,身边能人异士众多,荀彧、许攸、贾诩这些心腹谋臣,在当时都可说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但有一位谋士,在他还在曹操身旁时,曹操可说是攻无不克,可惜英年早逝,让曹操深感惋惜,而这位厉害的谋臣就是郭嘉!他若没死,曹操可能早就完成统一大业。

▲可惜郭嘉英年早逝,他若不死,三国局势有可能因此改变。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郭嘉在三国中的知名度虽没有很高,但初期曹操得他帮助,总能料敌制胜!早在刘备依附于曹操时,郭嘉就曾提出,刘备有万人敌关羽、张飞跟随,而刘备得人心,不会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谏「古人有说:『一日放纵敌人,便成数世的祸患。』宜早些建立恰当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软禁刘备,但曹操却不接纳软禁刘备的计谋,才使刘备有机会壮大!

刘备剧照

▲郭嘉总能洞烛先机,精准预测敌人想法,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

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吕布,吕布固守城池,曹军疲乏,无计可施,曹操有意退兵,但郭嘉与荀攸都认为必败吕布,建议用水计强攻,果然攻克吕布。官渡之战前,曹操担心势力不及袁绍,郭嘉与荀彧便分析出曹袁间的十胜十败,令曹操信心大增。开战后,两军于官渡对峙,江东之主孙策有意北上,攻击曹操根据地许都,曹营众人皆感恐惧,但郭嘉研判孙策喜欢轻骑单出,必为刺客所害。果然,孙策在一次狩猎中被仇敌许贡的食客所杀。官渡之战结束后,郭嘉又预测出袁绍的几个儿子将爆发内斗,劝告曹操佯攻刘表,以诱导袁绍的儿子们内斗。果然袁绍的儿子自相残杀,曹操趁机夺取了冀州,稳固了在北方的霸权。

官渡之战

▲郭嘉死后,让曹操深感惋惜!

郭嘉擅长军事谋划,每一次总能洞烛先机,精准预测敌人想法,郭嘉在世的时候,曹操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一统天下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然而在郭嘉去世后,曹操出现了多次战略失误,尤其在赤壁之战惨败,造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让曹操大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而后也经常怀念起他,说出「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心声。


有史记载


我是史地纹身,我来回答。

曹操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他的历史使命完成的很好,至于有没有所谓的“统一全国”(典型的现代人观念,当时更合适的称呼应该是“一统天下”),并不是他当时最优先的选择。

所以细看这个问题,似乎题主的潜台词似乎是曹操抱憾离世,但其实完全不是那样的。


先反问一句:曹操的历史价值是统一天下吗?

不是。

曹操的历史价值在于,为中华第二帝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前半生正处于中华第一帝国的末期,当时的帝国陷入了死循环:皇权依靠亲信,向亲信分权。但亲信(最早是外戚)如果也不可靠怎么办?那就用另一股亲信(宦官)来压制,那如果压制别人的亲信又不可靠了呢?那就翻过来让原来的亲信(外戚)上位呗……这种谁赢谁扇对方一巴掌的游戏规则,容易让人火气大;一旦激化到有人掀牌桌的节奏,那就彻底玩不下去了。曹操,就亲眼看着第一帝国的牌桌被掀翻了。

日子总要过,饭总要吃,牌总要玩。曹操和几个同样热心的小伙伴马上就行动起来,要把翻掉的牌桌重新支好。支牌桌虽然容易,但大家要讲好新的规矩才是关键。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的出起了主意,有的主意大家都拥护,有的主意大家都反对,但多数人都认为,游戏规则好不好,要上桌玩一玩才知道。

于是大家玩了几把,其中,曹操、诸葛亮,孙权三个人的意见(分权给庶族法家)比较接近,他们三个性格都很强势,嗓门都也大,所以他们的意见一度左右了牌桌。而曹操又是三人中最早提出这个想法的,加上他嗓门最大,干活最卖力,最最要命的是骰子居然也在他手里,所以这一轮牌局(中华第二帝国)曹操就成了事实上的话事人。

曹操关心的是:牌局是不是他组的,规矩是不是他立的。至于什么时候能把桌上的钱全赢过来?干嘛要着急?慢慢玩咯,我还有子,子还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当然,我们都知道,后来的故事并没有完全按照曹操的剧本演下去,因为牌桌上有好几个个闷头不语、扮猪吃老虎的家伙(司马懿,陈群),曹操活着的时候,你老大说啥都对;曹操一死,就开始唧唧歪歪软磨硬泡要“削微”改改规矩(推出“九品中正制”取代“唯才是举”),然后,他们居然还成功了。于是,这个牌桌的氛围其实有点儿变味(分权给士族儒家,而不再分给庶族法家,想想士族钟会是怎么欺负庶族邓艾的)。

曹操毕竟不是宋方金,遇到宋丹丹改剧本还能去打一场笔墨官司,曹操的棺材板被司马懿按的死死的,眼看着别人改了他的剧本也没有办法诈尸。

所以历史的定论是:

曹操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奠基人,而曹丕、司马懿才是中华第二帝国的建立者。

再问一句:曹操很热心于统一天下吗?

没有,他不热心。或者说,他没有执念。

曹操生前就对自己的历史贡献没有什么超越时代的奢望,他对自己的定位很明确:把打翻的牌桌重新支起来,重新定规矩,这就够了。至于自己能在牌桌上玩到什么程度,那是天意。

阳寿毕竟有限,在“统一全国”和“开创新帝国”这两个子任务中,如果一定要优先选一个的话,曹操每次都是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征西凉、征汉中、征荆州,曹操多次在征伐半途中选择回师,而且每次回师的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升职。

更明显的是,他死前非常坦然,只关心家长里短的琐碎小事,对那些所谓的天下大事只字不提。

回答完毕。


史地纹身


曹操未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1、有个孔明--诸葛亮(历史上蔫损坏的代表)联合东吴,对曹操软硬不吃,曹操苦无良策破敌。2、曹操身患痛风病,失去了健康的体魄,寿命不长,罗患而终。3、处理司马懿问题掣肘手软,不果断,致使司马懿有篡权夺位的机会。总的来说,曹操还是不具有一代帝王的条件,只是一代枭雄而已。





独具慧眼的慧


曹操为什么到死也没能统一全国?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1.曹操有才能,也有缺点

在曹孙刘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之时,三分天下,曹操独占其二,可谓实力相当雄厚。但是地盘大了,曹操也得分散兵力去驻守,所以,每场战斗中能够参战的军队并不是他所有人马,这也就不能发挥他的绝对优势了。其次,曹操本人虽然是治世之能臣,但是疑心特别重,他的属下并不都是诚心归顺的,只是畏惧他的势力而已,并不会替他卖命,他所能依靠的只能是他的宗亲而已。后期他自立为王,篡汉之心昭然若揭,因此从实力和社会影响上来看,都不能够成他发动统一战争的条件。所以一直到死他都没有统一全国。

2.刘备和孙权实力也很雄厚

刘备占领蜀地,物资富饶,文有诸葛亮,武有五虎上将,可谓兵强马壮。孙权盘踞江东地区多年,基业根深蒂固,更有强大的水师。因此,就算孙刘地盘很少,但是两者联合起来的话,曹操攻打他们并没有多大把握,只能等待孙刘两家产生隔阂,他才有可趁之机。但是在曹操有生之年,他并未找到这样的机会,因此至死也没有统一全国。

3.赤壁之战损失大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本是曹操发动的统一全国的大规模战争,这次可谓是胜算最大,无奈由于他的骄傲轻敌,使得他在这场战争中遭受惨败。此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由于他实力大减,他短期内已经不能再发动统一全国的战争了,只能使自己的百姓休养生息,重新积聚实力。之后在他的有生之年内,他又打了几次小规模的战争,无奈孙刘联盟的实力也很大,曹操并没有占到太大的便宜。直到曹操65岁去世,他都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梦想。

所以,就曹孙刘三家的实力关系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来看,曹操都不能够统一全国。


历史之味


曹操不但没有统一全国,就连北方的部分地区他也未能收复。奸雄曹操称霸一生,之所以未能够统一北方或者全国,笔者认为有以下3点原因。

首先,赤壁之战的失误,让曹操的优势大减。这从司马懿和曹操的对话也能够看出来。有一个论点,赤壁之战是三国的转折点,笔者认为该论点有一定道理。因为曹操的这一次失败,造成其只能蜷缩在北方,之后南下胜利的可能性非常小。当时司马懿给他的建议就是,休战养息,而后来的曹操确实是这样做的。这场战争之后,蜀汉的实力逐渐崛起,此时曹操的死对头由东吴变成了东吴和西蜀。所以,赤壁之后,曹操统一全国的难度大了很多。

其次,“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者说“奉天子以令不臣”虽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是给曹操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小。曹操想借汉天子的名义来收整个帝国诸侯的心,这一点未免太难了。况且当时很多士大夫是不看好曹操的,其中刘备的西蜀集团,自始至终都将曹操看成是篡汉的奸臣。而且,从汉武帝开始,独尊儒术就已经是主流了,士大夫阶层的忠君爱国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磨灭的,在士大夫的心中,曹操永远是邪恶的象征,而刘备代表的是正统。这通过《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也能够看出来,作者罗贯中到了明清时期,在写小说的时候,依旧是尊刘贬曹的。所以,士大夫给曹操不一条心,这是曹操统一全国的最大难题,笔者认为这也是曹操未能统一全国的主因。

最后,就是曹操的年龄了。无论是东吴的孙权,还是西蜀的诸葛亮,都比曹操年轻,而且前两者还都是他们国家的中坚,而曹操呢,作为曹魏的中坚,他在年龄上和前两者相比,存在先天劣势。曹操死后,刘备称帝,东吴在夷陵之战中将蜀国击败,也是如日中天。而曹操死后呢?始终不把司马家族当自己人看,而且曹魏的接班人是一代比一代弱,可以说没一个能够比得过曹操。综上,曹操未能统一全国,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赤壁之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弊端及曹操自身年龄的劣势等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曹操未能创建一个统一的国家。最后,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取代,继秦汉之后才出现了统一的晋帝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