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情商低”?你是否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前不久和幾個朋友聊天,其中有幾個寶媽帶了自家的孩子。

過了一會兒,一個小姑娘神神秘秘地跑過來,對她媽媽說:“閉上眼睛,我送你個禮物。”孩子媽媽卻說:“沒看到我正在跟阿姨們聊天嗎?你自己玩兒去。”

小姑娘有點沮喪,從背後拿出來一朵在路邊的草叢裡摘的小野花,對媽媽說“給你”。孩子媽說,“好了好了,快跟其他小朋友玩去吧”,然後拍了一下她舉在面前的小手,繼續跟我們聊天。

又過了一會兒,小姑娘哭著跑過來說:“那幾個男孩子把我的花弄壞了……”媽媽說,“不就是一朵花嗎?還是你從路邊採下來的,有什麼好哭的!”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情商低”?你是否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孩子一生氣,猛地推了一下桌子,把桌上的兩杯咖啡碰翻了。

孩子媽媽既生氣又尷尬,朝著孩子的屁股拍了兩巴掌,讓她跟阿姨們道歉。幾個大人急急忙忙地清理一片狼藉的桌面,其中一位穿著白西裝的朋友身上還濺上了咖啡。

過了近半個小時,孩子的媽媽把女兒哄好了,回到桌前跟大家頻頻道歉,說“不好意思啊,我女兒就是有點大驚小怪的,脾氣還很大。讓各位見笑了。”

這時候,一位做早教的朋友終於忍不住了,對這位寶媽說:“講句不中聽的,你家孩子的情商還是挺高的,只不過你自己大大咧咧的不在意,反倒要求她做個情緒平穩的乖小孩。”

蔡康永說:“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一定要分析背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才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幫助他成長為一個有原則但又不失人格的成年人。

實際上,同樣是對於“發脾氣”這一個現象,不同年齡的孩子鬧脾氣的深層次原因也是不同的。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情商低”?你是否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1.2歲的寶寶發脾氣

在兩歲寶寶的視野裡,自己就是整個世界的重心。而這種“霸主”的意識具體就表現為他們認為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並且無所不能。

而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身體的協調性欠佳,對於很多事物也缺乏正確的認識。當自己想做的事情辦不到時,孩子就會產生憤怒情緒,並且通過發脾氣來向大人求助。

如果這時候父母不能理解他們的小心思,反而覺得他們無理取鬧,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憤怒。另一方面,父母的安慰也不能讓他們的情緒好轉,反而覺得自己又被大人束縛了。

這時候家長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是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通過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導到動畫片、玩具或者其他的興趣點上,寶寶的情緒問題也會隨之轉移,而後很快就能恢復平靜了。

2.3歲的寶寶發脾氣

對於很多3歲寶寶的家長來說,他們很容易就會發現:當孩子大聲哭鬧時,轉移注意力這一招已經失效了。這是因為3歲的孩子已經慢慢意識到自己並不是世界的重心,但同時他們又很想掌控身邊事物的規律。

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3歲孩子的安全感剛剛形成,但是又沒那麼穩固,可以說是相當脆弱。當安全感缺失的時候,他們就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

比如這時候孩子的物權意識非常敏感,如果大人隨意挪動他們的東西,孩子就會非常憤怒,大哭大鬧起來。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情商低”?你是否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因此,對待3歲孩子時,家長們就需要儘可能地尊重他,讓他慢慢尋找生活的規律,保護孩子的安全感。

3.4歲的寶寶發脾氣

4歲的孩子性格是比較“膨脹”的,這時候他們發脾氣就像是獅子圈地為王一樣,是想爭取更多的權力。

跟4歲孩子相處的大忌就是命令——家長越是想通過嚴厲的言辭控制孩子,孩子就越是要努力爭取他的權力,具體就表現在行動上跟你對著幹、情緒上發脾氣。

這時候要想讓孩子表現得理智一點,最切實可行的做法就是凡事商量著來,用一些言語上的小技巧與孩子進行溝通,一方面堅持家庭教育的原則和底線,另一方面語氣卻不能太強硬。

通過商量的方式與孩子達成共贏,讓4歲的寶寶配合家長的安排,這才是管理情緒的妙法。

4.5歲的寶寶發脾氣

5歲正是孩子自尊心萌芽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最喜歡錶現,也最渴望關注的。

5歲寶寶發脾氣的原因一般是某件事情做不好,或者就是乾脆做錯了。這時候,哪怕家長不說什麼,孩子心理也是比較清楚的,而且會自己跟自己較勁。

孩子愛發脾氣就是“情商低”?你是否在扼殺孩子的天性?

一方面,他們氣自己為什麼對很多事情無能為力,另一方面,他們又很害怕家長的批評指責。所以這時候大發脾氣是他們維護自尊心的表現。

對待5歲的孩子,家長應該儘量少批評。不妨耐心溝通,幫助孩子找到事情的正確處理方法,共同去解決困難,化解情緒。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家長最簡單粗暴且無效的做法,就是告誡他們:“聽話才是好孩子。”

這時候孩子既無法找到控制情緒的源頭,也會覺得家長完全不能理解自己,要麼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要麼把所有情緒都積壓在心裡,堵住了和父母溝通的渠道。

身為家長,千萬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孩子的問題,盲目地認為“這點小事有什麼好鬧的?”

殊不知,你的這種想法正在扼殺孩子純真的天性!

我是你的藥師朋友洪姨,寫文不易,如果您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再走唄!如果還有不清楚的可以關注後留言,我們一起討論!(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