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道德經》:“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是什麼意思?

泰和道安


善人與不善人是一對相對概念,有善人才有不善人,有不善人才有善人!注意這不僅僅是概念啊,是心中的價值判斷!往深裡說是內心關於人性的生命體驗,發端於人性中最柔軟也最強大的部分——天性悲憫!能讓人知不善才可以改過向善!知善才可以保持發揚!此即“不善人”“善人之資”!


不遠


《道德經》廿七章,“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是說,德才並非卓然出眾的士庶人眾,在通曉用人之道的聖人看來,卻是成就帝業的基本依託,也是治國理政的根本遵循。離開了士庶人眾,脫離了人民群眾,無論是開創帝業,還是守成治世,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敗亡。因此,王者尊崇禮敬聖賢的同時,也必須關愛珍惜士庶人眾,否則將會左支右絀,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是謂“不尊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不尊其師 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 是謂妙要

本句“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承接上句“故善人,善人之師”,是含義對應的對句。“善人”,是行合於道的聖賢之人,王者尊崇禮敬之,或為輔政之三公,或為行政之九卿,或為軍旅之統帥,而與之相對的“不善人”,則是才智並不出眾的士庶人眾,如行政之官吏衙役、軍旅之校尉兵丁、天下知蒼生黎庶。相對於才行卓然、行合於道的“善人”,他們並非特別優秀,但卻是人數眾多的極大多數,是最廣大的民力支撐,是成就偉業的根本依託。如果把帝王偉業比作大廈,則“善人”是支柱、柱石,而“不善人”則是根基、基礎,忽視了這個根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事業是無法穩固的。因此,“資”,是憑藉、資用、依託,字義正如《資治通鑑》中的“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通常,數量極其眾多的“不善人”,正是代表了民心,而民心就是天心,民心向背常常決定歷史的走向。據《竹書紀年》記載,“文丁殺季歷”,殷商帝文丁殺了周王季歷,因而季歷之子西伯姬昌曾於帝乙二年伐商,周武王九年曾在孟津觀兵,十一年“周武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牧野”,商紂王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商被周滅的原因,一是商紂王的窮奢極欲失去萬民之心,“殷紂作瓊室,立玉門”(《竹書紀年》),“造傾宮,作瓊室、瑤臺,飾以美玉,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丈……”(《帝王世紀》),“作瓊室、鹿臺”(《六韜》);二是商紂王的窮兵黷武失卻諸侯支持,戰爭之前商軍的主力正在東夷部落作戰而來不及返回,朝歌防守空虛,因此商紂王不得已而倉促徵發70萬奴隸組成軍隊與周軍作戰,卻不料甫一接觸即自行倒戈而攻商。殷商賢臣祖伊曾在西伯戰勝黎國之後告誡商紂王,狂妄的紂王對他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瘋狂是滅亡的前奏,於是失去民心的商紂最後自焚而亡,商朝滅亡,周朝建立。

瓊室鹿臺 喪盡國財 窮兵黷武 民心烏有

楚漢之爭,是霸道與王道之爭。勇武蓋世無匹的楚霸王項羽不知道“尊其師”,尊崇禮敬亞父范增,也不知道“愛其資”,及時安撫將帥士卒之心,因此其失敗是情理之中。淮陰侯韓信在評價項羽時認為,“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因此“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失去民心基礎,不亡而何?與之相對,王道治世的漢高祖劉邦西入咸陽,卻只是約法三章,得到秦人無比擁戴,唯恐沛公不為秦王。《史記·高祖本紀》記載:

沛公……遂西入咸陽……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按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隨後入關的項羽,卻是“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暴秦的苛政至剛,唯有反其道而行之,化之以柔,方可恢復天下的安寧,因此漢高祖的王道化之以柔,自然是無往而不勝。西漢之初,一反秦朝嚴苛暴政,以至柔之黃老之道,清靜自正,無為自化,從而迅速強盛。這樣做法,正是最得民心,也就擁有了深厚的根基。

所以說,所謂“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是說,與那些才德卓然、行合於道的聖賢之人(“善人”)相比,才德並非卓異的士庶人眾(“不善人”),數量極其眾多,正是他們構成了王者治世的民意基礎,也就成為王者的根本依託,也就是“善人之資”。帝王偉業如同大廈,行合於道的“善人”是國之柱石、支柱,而眾多平凡的“不善人”卻是國之根基、基礎。因此,深諳用人之道的聖王,必然要有所兼顧,既要以“善人”為“師”而“尊其師”,又要以“不善人”為“資”而“愛其資”,這樣才能實現天下大治。否則,自恃一己之能,不論如何才智超群,也終將陷入左支右絀的困境,帶來無盡的災咎,“不尊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也就是這個意思了。

約法三章 民心是向 不受牛酒 民恐不王

【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自度度人隨喜,轉發分享多謝。】


泰和道安


“不善人,善人之資也”出自巜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著。全文如下: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用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眇要。

老子的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我國最難解讀的著作了,十個人讀可以讀出十個不同的解釋,每個出版社出版的《道德經》解釋也是多有出入。

我認為“不善人,善人之資也”最符合的解釋為惡人是善人引以為戒的借鑑。


易彥銘


老子用的善字,不同於孔子的善。與現在平常理解的善良有出入。善者特長。善長於別人。老子善意,也有保留的成語,能征善戰,能言善辨。等。

單說,不善人,善人之師,學習有善長人的技能,拜師也。

不善人,善人之資,善長技能的人,治沒有善長人的錢財,看看社會上皆是就明白了。前面是善字用意的解釋。下面是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不貴其師惡人,不學無術好吃懶做的人。不愛其資是富戶,有錢可賣鬼推磨,同樣不學無術。雖知大迷,眇要,富貴人關鍵在看不起有技能的人,所以不學。

凡事都得結合實際。

善同現在人用的擅字。現在也同樣都想學管人,不願學一技之長,技工缺吧。


馬振廷1


這句話實際上就是“因材施教”的意思。

對那些想精益求精的學習技巧的國人,就是希望學習的“善人”,屬於“可造之材”,就要讓精通技巧的人擔任他的道家老師教導他,達到“傳道”的目標;對那些不想或資質所限不能更好學習技巧的國人,就是“不善人”,那就要道家老師去幫助他克服自己的不足,達到“授業”的目的。

老子培養的有名的弟子有兩個人是天下知名的“善人”,他們都開闢出了“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叫“得道成仙”,一是孔子孔丘,他得到了“中庸之道”,一是楊子楊朱,他得到了“一毛不拔”之道。

而他們的思想,都來源於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無為而治”的首要意思就是保持人類管理體系的平衡,“中庸之道”的首要意思也是保持體系平衡,“一毛不拔”的概念仍然是保持平衡體系,不因為自己的私心添加一點人為的因素打破平衡,他們三個“善人”的意思,都離不開“天下為公”的思想內涵。

老子還曾經為“不善人”提供了“授業”類型的“善人之資(幫助)”,代表人物是函谷關關令尹喜,以及越國范蠡的師傅文子,老子西出函谷關,使尹喜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人物,雖然不能開宗立派,但也讓人羨極一時,老子指撥的文子,雖然不能著書立說,但他可以培養出傑出人才范蠡,也達到了“授業”的目的。


河東來


這是我國春秋“百家爭鳴”的時期,老子(姓名:李耳)留下的道德經笫二十七章的話,全文如下: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者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不善人約等於惡人;資這裡是指經驗。翻譯成現代文其意如下:

所以善良的人,是惡人的老師;惡人是善良人以後處事的經驗。不尊重他的老師,不愛惜他的經驗,雖然有智慧,但也被很大的困惑所迷,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很重要的玄妙之事。

古人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師。”許有翻譯不準確的地方,望朋友們指正,預祝大家國慶快樂。


大才21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

雖智大迷,是謂又妙;出自《善行,無轍跡》,《善行,無轍跡》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①故:因此,所以。

②善:善良的,好的。

③資:財務,供給,幫助,借鑑。

④貴:尊重,重視。

④愛:愛護,愛惜。

譯文:所以善良的人可以做不善良的人的老師,不善良的人也可以作為善良人的借鑑。



若晴讀書


巜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的作品,"不善人,善人之資也"。這裡的"不善人"是指屬於下等庶民就是天下百姓;"善人"是指屬於上等的皇帝貴族;"資"是指資本、根本、基礎。整句"不善人,善人之資也"的意思是:天下百姓是皇帝貴族們統冶天下的根本基礎與資本,也就是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清風6262171


要讀老子的道德經,而不是王弼的道德經!

比王弼本早幾百年的帛書本和漢簡本都是這樣的原文: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

善人:通曉天道的君王,深諳襲明的人物,那些做事不留形跡形質的高手。

不善人:那些做事留有形跡形質,處處受制於人,總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君王。

君王中分兩類,一種是通曉天道的,叫做善人。另一種是不通曉天道強行妄為的,叫不善人。善人是善人的老師,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鑑。也就是說,作為想成為通曉天道的君王(善人),就要向善人學習,並以不善人為借鑑。那些做的好的君王總是具備這樣的德行,以好的為師,以壞的為戒。


我行吾素2019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老子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述,是謂要妙。

得道的聖人,懷著善良之心去救助別人,沒有分別心,貴賤貧愚一視同仁,一樣施以教化,故沒有廢棄之人。

得道的聖人,心與宇宙同德,因此,對萬物沒有分別,頑石與美玉,視之如一,對萬物沒事毀壞和廢棄之心,這就是他承襲了古人的明德。

得道之聖人,他的言行很合之大道,

他就成為了那些善良人的老師。

不善之人的作為,就成了至善之

聖人的借鑑。

得道的聖人,不會執意當老師,因為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成為至善之人。

他也希望以後沒有不善之人,不善之事為他借鑑。

得道之聖人,雖然有超常的智慧,可他仍然大智若愚。

因為他道成德就,慧光顯現,他知道了道的真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