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三國演義》曹操看見什麼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誇孫權治國有方?

大馬哈魚12


三國時期。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率領大軍進攻東吳,在濡須口,兩軍對壘之時,曹操遠遠地看到孫權治下的吳軍整齊嚴肅,不禁脫口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有“擁劉反曹”的主構思想, 因而在小說裡描寫的中心一直是魏蜀爭霸,而東吳基本上被放在了陪襯的地位,所以,作為東吳之主的孫權,也相應地沒有太多表演的機會。

​在三國霸主曹、劉、孫中,孫權無疑是最幸運的:曹操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最終擁有半壁江山;劉備亦是顛沛流離吃盡苦頭,終於偏霸一方。孫權則不然,他沒有刀槍火海般的艱難創業經歷,而是幸運無已的當年紀輕輕之時便從父兄手中承襲了大好江南基業。但不可不承認,他有才,正像孫策臨終時對他說的:“舉江東之家,決機於兩陣之間,舉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比如卿。”

這就足以證明了他的才幹所言非虛,自然,他是個承接父兄基業,保江東之家的適宜主子。

在魏蜀吳三國之主中,孫權看起來屢屢似有舉棋不定,是個優柔寡斷、沒有主見,缺乏乾綱獨斷、廟謨獨運的人,也許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將韜光養晦,機宜權變在亂世風雲的歲月動盪中演繹的淋漓盡致。其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執政五十餘年,期間善度大局,策略靈活。或降操,或聯劉,一切皆隨時局而變,深諳列國競爭之妙,終成一方霸業,並最終使吳國在三國中存立的時間長於蜀漢,可謂是最善於運用權謀和靈活性的政治家之一,《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說:“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其制國有術,致使曹操也不無感慨的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他得有一方天下,在父兄的基業上發展起來。孫策遇刺身亡,年僅十九歲的他肩負重擔,處事不驚,著手穩定局勢,以其可資之才,得眾人輔之,繼位即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而拜周瑜、程普、呂範……為將帥,廣招俊秀,聘求天下名士,一時間俊傑紛紛來附,政局逐漸穩定。

任事之初,他繼承兄長遺志,先著手解決山越、反叛問題,並三次出兵攻打黃祖以報世仇,不幾年,西征劉表,開疆拓土,將勢力伸入荊州,為日後奪取荊州奠定基礎;後曹操大兵南下,他聽從魯肅、周瑜等人建議,聯劉抗曹,取得赤壁之勝,抑制了曹操進軍江南以圖統一全國的步伐,確保了東吳的獨立。

​其鼎立一方,除了歸功於靈活的政治謀略,還善於用人,並不拘一格,不分親疏,用人不疑。呂蒙原是一名小校,但其治軍有方,軍卒步伐整齊、精神振奮,便破格提拔,後呂蒙英勇善戰,曾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公元221年,劉備舉傾國之兵進攻東吳,他派諸葛瑾前去講和,張昭以諸葛瑾乃諸葛亮兄長,必一去不返,他卻自信的說:“孤與子瑜可謂神交,孤不負子瑜,子瑜必不負孤。”果然,諸葛瑾公私分明,不久便回吳覆命;陸遜本是一介書生,未有戰功,孫劉大軍開戰,經呂蒙推薦,孫權賦其以大權,大膽提拔,果然陸遜不負所托,在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正是孫權的知人善任,破格用人,使得他所治理的孫吳政權生機勃勃。

然晚年,“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嫡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歷史表明,孫權貶殺皇子,誅殺名臣愛將,使得東吳國基不穩,邊場失利。儘管先明後暗,但他年未弱冠即踐履政壇,以江東六郡為依託,開拓進取,雄踞江南,經歷風雨數十年,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表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幹,不愧有一代英雄之稱。





JP追逐生活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在三國人物中魏武帝曹操算是個牛人,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生個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這樣的,當時孫權正與曹操對陣打仗呢,孫權到底幹了什麼事讓曹操這麼誇讚?曹操是真心誇讚孫權的嗎?

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全文如下: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注:《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溽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深為羨慕。於是就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反觀劉表的兩個兒子簡直是豬犬。

說實話孫權當時沒幹什麼事,只是長得比較英武,因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曹操不是在誇讚孫權,曹操之意在感嘆孫權沒有遠見。當時的孫權有很強的實力,卻沒有高遠的眼光,只顧享受現狀,劉備若有孫權的資本,會是曹操的勁敵。書生不贊同此種說法,要知建安十七年劉備就開始謀奪益州了,而且劉備軍進展非常順利,這時候曹操的實力本就最強,孫權去打曹操,守在荊州的關羽是吃乾飯的嗎?

在裴注中“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我覺得曹操是拿孫權守住了大哥小霸王孫策留下的江東基業,反觀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劉琦手握兵權還是長子竟然把荊州牧拱手相讓於弟弟劉琮,而劉琮呢是曹操的大軍開來就獻城投降了,要知孫權成為江東之主時,兵權可是在周瑜手裡,想想就知道孫權比這兩傢伙強一百倍。

孫權還沒成年估計才18或19歲就守住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而劉表的兩兒子呢劉表才剛死,這荊州就讓曹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反差如此之大,曹操能不真心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參考文獻:《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子巖說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曹操赤壁大戰敗於東吳以後,經過一番休整又起兵四十萬攻打東吳。曹操大軍在濡須口與東吳孫權隔江對侍。曹操親自上山遙望江對岸東吳戰船排列齊整,兵器鮮明。孫權在一大船青羅傘下,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曹操用馬鞭指著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誇讚孫權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自詡為強者,覺得孫權也是個人物,赤壁之戰輸給孫權也不丟面子。在這次濡須口之戰與孫權戰了數次,曹操又沒沾著多大便宜。如今又相侍月餘,進退不得,曹操憂心忡忡,不得其解。忽報東吳有使送信來了,是孫權寫給曹操的,“書略曰:孤與丞相,彼此皆漢朝臣宰,丞相不思報國安民,乃妄動干戈,殘虐生靈,豈仁人之所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當重去。如果不然,復有赤壁之禍矣。公應自思焉。書背後又批兩行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畢,大笑:“孫仲謀不欺我也。重賞來使,遂下令班師。孫權也自撤軍。

曹操誇讚比自已小三十餘歲的孫權,是英雄惺惺相惜,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們也能象孫權一樣。


用戶李森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生子當如孫仲謀,有兩層典故;

據《三國志》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這是三國志的說法,曹操見孫權的軍隊行列整齊,不禁慨嘆了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又將劉表之子劉琮比作豬狗。

據《三國演義》的說法,曹操在攻漢中之時,重兵皆隨之爭張魯,留大將張遼,猛將李典,驍將樂進鎮守今安徽之地,諸葛亮,劉備勸孫權發兵征討張遼,李典和樂進,也正和了孫權之意,遍親率大軍,領猛將甘寧,虎將呂蒙,勇將淩統,董襲,陳武等人征討合肥。因張遼,李典二將不和,便在前期,吳軍大勝,後經曹操勸告,二人和好,大敗吳軍,隨後曹操有重率大軍,返回合肥,吳軍在兵力上就遠敗曹軍,但甘寧,淩統二將表現得極為勇猛,大壓曹軍銳氣,猛將周泰,為了護孫權,傷痕累累,曹操幾十萬大軍面對孫權,也只能返回,故曹操慨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那麼孫仲謀究竟有多麼厲害,可以讓曹操有這樣的感嘆呢?

孫權,字仲謀,十八歲時便聆聽了兄長的遺訓,拜收了印綬,保衛江東,開創大業。

一,招賢士,愛賢能

周瑜舉薦魯肅結交,求得魯肅的見解,聽取了魯肅“剿滅黃祖,討伐劉表,佔據整個長江一帶,然後稱帝,兼併天下”的建議。更有孫權在合淝縣城外五十里屯兵,聞報“魯子敬(魯肅)先至,權乃下馬立待之。肅慌忙滾鞍下馬施禮”一說,可見孫權對人才的重視。之後,他又招請了琅琊人諸葛瑾(諸葛亮的大哥)擔任中司馬。還有博覽群書、精通天文、數學的陸績,擅長軍事的呂蒙,素孚眾望的淩統兩位將軍,以及蔣欽、董襲、陳武、周泰諸將。此外,程普、韓當、黃蓋、太史慈等舊將都忠心輔佐孫權,江東的基業漸漸鞏固。

二,報父仇,孝當先

孫權是個孝順的兒子,當年父親孫堅死於峴山亂石之下,死不瞑目。孫策未能殺黃祖報父仇便英年早逝,因而,這個為父報仇的重任落在了孫權的肩上。當孫權上臺之後,在江東站穩了腳跟,招納了賢士,就果敢地採納了魯肅的戰略建議,連續三次出兵討伐黃祖,替父報仇。

第一次是建安八年(203年),孫權的大將英勇,士兵無畏,打得黃祖落荒而逃,一直退到夏口。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二次西征,行軍途中因得到母親吳太夫人病重的消息,不得不退兵。孫權孝順,於病榻之前伺候母親直到去世,並重孝守靈多半年。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第三次親率大軍進行西征。這一次,士兵齊心,屢戰屢勝,一直打到江夏,活捉蘇飛,殺死黃祖,大獲全勝。只因江夏距離東吳根據地太遠,孫權決定放棄江夏,帶著一萬多男女俘虜,班師而歸。

第三,能屈尊,有胸懷

俗話說: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孫權就有這樣的胸懷,為了大局,為了事業,放得下身段,低的下頭顱。

有一次,朱桓要舉劍殺監軍胡綜,孫權勸解,並在建業親自為他餞行。酒酣,朱桓忽然端起酒杯對孫權說:“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了,如果能摸一下陛下的鬍鬚,臣就此生無憾了。”孫權聞言,當即就笑著探過身子,倚著案几把頭伸了過去。朱桓輕輕撫摸著孫權的鬍鬚,感嘆道:“臣今天可以說是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這個“捋虎鬚”的典故後來用作比喻冒犯厲害的人。

第四,善騎射,有雄略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孫堅善射,孫權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蘇軾的詞《江城子 密州出獵》為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詞中的“孫郎”即孫權。《三國志·吳志·孫權傳》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於凌亭,馬為虎傷。權投以雙戟,虎卻廢。常從張世,擊以戈、獲之。”詞作者蘇軾以此自喻,表明心跡,決心像孫權一樣射殺一頭老虎給大家看。

他深謀遠慮,智勇雙全。他披堅執銳,親率兵士,馳騁沙場。前半生沒有打過什麼大敗仗,反而取得了赤壁之戰、奪取荊州之戰和猇亭之戰“三大戰役”的勝利。他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還注重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免除租稅、崇尚節儉,以至富國強兵。

孫權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後人有詩曰:“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蟠虎踞在江東。

故而,曹操發出這樣的感嘆也就不足為奇了。





永恆光影


曹操屬於漢未時代的梟雄,也有羨慕嫉妒恨的時候。

曹操是為漢丞相,實是控制東漢朝野的掌權人,誰有不服者,他則打著天子的旗號南征北討誰。在建安十七年時,北方基本平定,唯有已經入駐成都的劉備和江南的孫權兩股較大的力量還在與他抗𧗽。此時的曹操住許都已有稱公之意,卻遭到荀彧的反對。在是年十月興兵征討江南孫權途中,藉故賜死於荀彧,以掃除自己加九錫,受魏公的絆腳石。

當曹率大軍至長江岸邊濡須之地,登高望遠,看到南岸戰船嚴陣,兵器鮮明時,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因為他不但看到了戰船陣當中的大船上青羅傘下,坐著孫權,還看到了左右文武侍立兩邊,完全沒有把他這個來勢洶洶的大漢丞相放在眼裡。

接下來發生的事更是印證了孫仲謀的了得。孫權不但沒有俯首相迎,竟然敢率一隊馬軍直擊曹操,不是許褚急到,他則險些丟了性命。

這次曹操南征不但沒有輕而得手,反而兩相對陣從頭年的十月直至來年正月還是個互相勝負。不是孫權寫信勸告退兵給曹操一個臺階下,還真會讓曹操騎虎難下。


碧山人2012


這句話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一回,曹操赤壁大戰敗於東吳以後,經過一番休整又起兵四十萬攻打東吳。曹操大軍在濡須口與東吳孫權隔江對侍。曹操親自上山遙望江對岸東吳戰船排列齊整,兵器鮮明。孫權在一大船青羅傘下,左右文武侍立兩邊,曹操用馬鞭指著說“生子當如孫仲謀,若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曹操誇讚孫權是有一定道理的,曹操自詡為強者,覺得孫權也是個人物,赤壁之戰輸給孫權也不丟面子。在這次濡須口之戰與孫權戰了數次,曹操又沒沾著多大便宜。如今又相侍月餘,進退不得,曹操憂心忡忡,不得其解。忽報東吳有使送信來了,是孫權寫給曹操的,“書略曰:孤與丞相,彼此皆漢朝臣宰,丞相不思報國安民,乃妄動干戈,殘虐生靈,豈仁人之所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當重去。如果不然,復有赤壁之禍矣。公應自思焉。書背後又批兩行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畢,大笑:“孫仲謀不欺我也。重賞來使,遂下令班師。孫權也自撤軍。

曹操誇讚比自已小三十餘歲的孫權,是英雄惺惺相惜,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兒子們也能象孫權一樣。

在三國人物中魏武帝曹操算是個牛人,他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意思是生個兒子就應該像孫權這樣的,當時孫權正與曹操對陣打仗呢,孫權到底幹了什麼事讓曹操這麼誇讚?曹操是真心誇讚孫權的嗎?

曹操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出自《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吳志·吳主傳》全文如下:

“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注:《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意思是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溽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深為羨慕。於是就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反觀劉表的兩個兒子簡直是豬犬。

說實話孫權當時沒幹什麼事,只是長得比較英武,因而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曹操不是在誇讚孫權,曹操之意在感嘆孫權沒有遠見。當時的孫權有很強的實力,卻沒有高遠的眼光,只顧享受現狀,劉備若有孫權的資本,會是曹操的勁敵。書生不贊同此種說法,要知建安十七年劉備就開始謀奪益州了,而且劉備軍進展非常順利,這時候曹操的實力本就最強,孫權去打曹操,守在荊州的關羽是吃乾飯的嗎?

在裴注中“生子當如孫仲謀”後面還有一句“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我覺得曹操是拿孫權守住了大哥小霸王孫策留下的江東基業,反觀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劉琦手握兵權還是長子竟然把荊州牧拱手相讓於弟弟劉琮,而劉琮呢是曹操的大軍開來就獻城投降了,要知孫權成為江東之主時,兵權可是在周瑜手裡,想想就知道孫權比這兩傢伙強一百倍。

孫權還沒成年估計才18或19歲就守住了父兄留下的江東基業,而劉表的兩兒子呢劉表才剛死,這荊州就讓曹操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反差如此之大,曹操能不真心誇讚“生子當如孫仲謀”嗎?


孤魂影視劇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既是在誇讚孫權繼承父兄基業,治理有方,能敵外侮;又是感慨自己戎馬一生,創下不世功業,恐身後子孫不能象孫權霸守江東一樣守護好大魏河山。


亦偉NT


孫權一艘船進入曹操水軍陣營,真正草船借箭的執行者是孫權,有勇有謀,孫權自孫策死後的種種操作,加上在曹操陣營裡如入無人之境的智慧和勇氣。我想曹操當時一定脫口而出:生子當如孫仲謀!因為曹操比孫權年長近30歲,所有曹操應當如是感慨。事實證明曹操的兒子曹丕曹植及後世子孫,無一人能與孫權可比。這既是曹操對孫權的認可,也是對自己基業後繼何人的顧慮。如是。


十年家政運營老兵


指善於用人,駕馭將領,當然也指治國方面


許易工作室


因為吹牛有一套 適合給別人洗腦 控制別人的精神 從而達到為自己所用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