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坦克开火后,炮弹壳都哪里去了?难道又放回弹药箱了吗?

小朱不懒惰


早期的坦克使用全金属药筒,70年代后,随着各国的军事技术的提升,新型坦克炮口径加大,为减轻装填手的负担,普遍采用了半可燃药筒。这种炮弹只有底壳部分为金属,其他部分使用都是可燃材料。在射击后剩下的只是不可燃烧的,很短的炮弹壳底。

不论是以前的坦克还是现在的现代化坦克,在射击之后,都会遇到弹壳处理问题。以前的坦克,没有自动装填装置,射击后弹壳直接排出到坦克的里面,弹壳需要人工扔出坦克外面。当然坦克内部会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容纳射击后的弹壳,这些弹壳会堆积在坦克炮塔下面的车体内,不过数量多了就会影响坦克人员的操作,所以,这种没有自动排壳装置的坦克,清理弹壳是全靠人工扔出去的。比如像105坦克炮的,装填手就要面对这种全尺寸的药筒而发愁,对于现在的半可燃药筒,即使弹壳尺寸小很多,但是因为还有一根很长的传火管在里面戳着,在坦克里面也十分占位置,对装填手工作也是有影响。


对于有自动装填装置的坦克来说,弹壳积压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像俄罗斯的125坦克炮,125坦克炮为分装式,这种自动装弹机为转盘内存放22发炮弹,炮弹前部和后面部分分上下两层。装填时先后推送前后部入膛。在火炮发射后,排出的弹壳会被一个弹壳收集器接住,随后收集器在下一发弹装填时把弹壳通过炮塔顶一个排壳口抛出车外。我国的99坦克也装备这种类型自动装弹机。

不过同样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一些坦克,也没有使用弹壳自动外抛装置。因为这种装置比较适合 “盘式装弹机”,而这种类似 “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没法采用这种独立的弹壳收集器,上抛通道跟自动装弹机位置冲突。不过由于采用自动装填,可以节省一名人员,坦克内部的弹壳如果不是积累太多,也不会影响到坦克人员的操作。


老兵说军事


<strong>这个事情啊,不同坦克处理就不一样。坦克开炮后,推出来的俄炮壳打完肯定是要扔掉的,只是各国坦克扔的方式不一样,欧美采用人工扔,中俄采用自动扔!

坦克根据炮弹的不同,退出的炮壳也分很多种。早期坦克炮弹是全金属药筒,而且大多为黄铜的,这个本身就非常贵,能回收当然还得回收。随着70年代三代坦克的兴起,坦克炮管的直径加大,炮弹重量也跟着增加,为了减轻装填手负担,各国普遍开始采用分离式的半可燃药筒,甚至全可燃药筒,开炮后上部大半截燃尽只剩下后半截炮壳,全药筒的甚至就只剩下一个小小的炮弹底壳,这样的炮壳即使退出坦克内部占用体积也非常小,对装填手造不成太大的影响!

坦克开炮后,退出来的炮弹壳虽然小了,但是还得处理。欧美坦克大多没有装备自动装填设备,战斗时炮弹壳只能仍在坦克内部,在行军途中或者空余时间将炮弹壳一个一个扔出去。这种方式在效率上虽然低下了点,不过倒也不影响战斗,但如果是105mm坦克炮的全金属药筒,放在内部就有些占空间了,积多了会影响到装填手的!

至于三代坦克来说倒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120mm、125mm坦克炮,炮壳全部采用半药筒甚至全药筒,即使大量的堆在坦克内部其实也不是太占用空间,对装填手的影响并不大。但是部分炮弹中间有一根传火管支着,这种炮弹壳就相当麻烦了。

中俄坦克则不存在炮壳积压问题,俄罗斯的三代坦克采用125mm坦克炮管,转盘分装式自动装填机,完成自动装填炮弹不说,退出来的炮壳直接退到一个自动抛壳机上,然后直接抛出坦克外部,全过程轻松、愉快、无压力,不存在任何炮壳积压问题。中国坦克炮则在俄罗斯技术上发展而来,一脉相承!

当然不是所有的自动装填机都拥有自动抛壳功能,最典型的就是法国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其装备了自动装填机,但是其弹壳上抛通道与抛壳机位置冲突,根本无法设置泡壳器,但是因为是自动装填技术,抛出的炮壳不会对装填有任何影响,只要炮壳在内部没有装填满,坦克工作就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炮壳这种东西在训练靶场随处可见,上图就是坦克训练移动开炮,看看这一路抛出的弹壳。而且这些炮弹壳并不回收,少数几个会被坦克兵捡回去作为坦克内部应急使用,至于其他的基本都是老乡们捡去卖废铁了.....

<strong>


狼烟火燎


(中国ZTZ-96主战坦克也采用自动装填机)

(本文由桌面战争兵棋原创撰写,图片来源于网络。“桌面战争兵棋”专注于军事领域的耕耘,坚持原创,坚守初心。欢迎您的指点。)

坦克被称为“陆战之王”,曾经在二战战场和近现代战场中风光无限,拥有着高火力、高机动力和高防护力,在战场上横扫一切,长长的炮筒喷射着无限的怒火。但是坦克的内部却不如它的表面那么风光,众所周知,坦克的内部空间非常的小,因为坦克内部的构造十分复杂,对应时代的变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战斗变化,让坦克装载了各种各样的机械机器,基本大部分坦克的内部也只能容得下一个课桌的宽度(当然根据各个国家的坦克型号都有所不同而有一些差异)。

(坦克内部的空间十分狭小)

或许有人就会问,坦克开炮后,也没有看见弹壳退出来,这些炮弹壳难道还要放回狭小的坦克内部里吗?答案是是的,因为现在的坦克都有三防系统,再加上早期二战坦克的炮弹壳都是由铜钢制作,非常的昂贵,军队都不舍得直接丢弃这些炮弹壳,于是才有了坦克打完一发炮弹,将弹壳收纳在坦克内部。但是到了现代,科技在进步,当然不可能一直都是这样,我们来看看现代坦克打完炮弹后,有哪些操作。

(韩国的K-1主战坦克还是采用人工抛掷弹壳)

最古老的办法,人工投掷弹壳

一些普通型号的坦克在射击后在没有任何加装其他的高级装置时,是直接将弹壳退到炮筒底部,换而言之就是将弹头发射后,弹壳却留在了坦克内部,然后由内部装填手手动将弹壳取下来,放到坦克最底部堆积,堆积到一定数量时,已经影响到坦克的正常操作后,再统一靠人手从抛弹口扔出去。

(专门在炮塔侧面制造的炮弹的抛壳口)

(坦克炮弹早期弹壳都是采用铜钢制造,发射炮弹后退回来的弹壳非常占据坦克内部的空间)

减轻负担,半可燃型药筒

后来大部分坦克手都觉得这样堆放弹壳在车里太占用空间了,而且刚发射完的弹壳温度也十分高,稍微不注意还会烫伤驾驶员,防止在车内,坦克车内温度也会提高。这样的弹壳处理方式遭到了大部分士兵的投诉,于是美国最先研制出了一种可燃烧性的药筒,在炮弹发射的时候,将弹壳在发射途中完全燃烧,就不存在取弹壳,抛弹壳的问题了,但是考虑到发射时的种种问题,于是保留了炮弹的底部金属,只将中间的炮身做成了可燃性的药筒,这样发射炮弹后,退回来的只有炮弹底部的金属底盘,装填手只需要回收底座就可以装填下一发炮弹了,收纳起来也十分方便,这也是现代坦克大部分处理弹壳的方法。

(美军的坦克采用手动装填和半可燃型药筒,退回来的弹壳底部会掉到下方的盒子里统一回收)

中苏使用自动扔弹壳,搭载了自动装填机和抛壳机

即便是有了半可燃型药筒的炮弹,人们还是觉得人工装填太麻烦了,于是设计师们开发出了一种轮转式的自动装弹机搭载在坦克上,比如俄罗斯的三代坦克采用全世界最大口径的125mm坦克炮,搭载了轮盘式自动装填机后,可以完成自动装填炮弹,使用的炮弹也采用的是半可燃型药筒,退出来的弹壳底座会自动退到一个自动抛壳机里,在安全的环境里会自动从抛弹口将弹壳抛出,全程采用机械操作,不存在任何人工掷弹壳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坦克也是学习了俄罗斯的技术发展而来,采用了自动装填和自动抛壳的方式。

(轮盘式自动装填机)


桌面战争兵棋


目前世界上的坦克炮弹基本上都是使用半可燃药筒(不管是120的整装弹还是125的分装弹都一样),这种药筒只有底座那里是金属的,其他部分在发射的时候是会跟发射药一起燃烧掉的,只剩下的一个金属的底座,这个金属底座会被抛壳装置顺着抛壳窗抛到坦克外面(也有部分坦克会先堆积在坦克内部,收集后统一处理)。抛壳大概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燃烧后留下的底座是直接被自动抛射出去的,如果没有开抛壳窗的,那么就会先把底座统一收集起来,如下图所示,除此之外,那些以前那些全金属的定装药筒,由于体积太大的原因,那么一般都会先留在坦克内部,统一收集后在作战间隙再处理(体积大,抛壳窗不怎么现实),那时的坦克兵要穿长筒马靴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被弹壳烫伤!

总之,对于坦克来说,不管是使用全金属定装药筒的还是半燃烧药筒的,都肯定会有弹壳残留剩下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底座,因为这个涉及到闭气的原因,没有金属底座的话坦克炮筒闭气会出现问题,因为其不像火炮炮闩那样有专门的紧塞具来保证闭气,至于处理炮弹的弹壳,要么直接自动抛射出去,要么先收集起来在战斗的间隙再统一处理,也就是自动和人工的区别!



哨兵ZH


坦克,“陆战之王”。在战场上不停的怒吼,可发射完的炮弹壳去哪里了呢?

炮弹壳又称“药筒”,在二战后的一代坦克之前,炮弹壳基本都是金属的。这些药筒有用铜造的,也有用覆铜钢制造的。

金属药筒的价格贵啊,一发122毫米药筒就要好几百块钱。在训练演习中,药筒当然是要回收的,可以二次装填使用。可如果在战场上,药筒诚可贵,小命价更高,还是随打随扔吧。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地白花花的银子真可惜!也有不怕死的,像二战德国这样缺乏资源的穷鬼,就会在战后派出装甲车回收弹壳。

坦克炮发射后,滚烫的金属药筒被抽壳机从炮膛里拽出来扔到地板上,坦克兵需要穿着厚厚的长靴避免烫伤。地板上的药筒多了,就挤占空间影响行动,所以在战斗间隙时,炮手会将药筒扔出车外。战斗中不能扔,会被敌人暴头的。

▲从炮塔侧边的小窗口扔

二战时的坦克炮口径小(IS-2/3、KV-1/2坦克除外),多用定装炮弹。炮弹个头不大,重量也还行,炮手能方便的装填。

等到二战后,坦克炮口径增长到100~125毫米,炮弹的个头又长又粗,重量直线上升,再用人工装填就比较吃力了,不利于长时间战斗。毕竟不是每个坦克都有条件配一个举重冠军或黑叔叔搬炮弹的。所以一部分坦克改用分装炮弹,弹头和发射药分开,虽然装填的次数增加,但单次的重量下来了。

▲分装炮弹

与此同时,药筒也在迅速发展。1962年,世界上第一种可燃药筒在美国诞生,揭开了弹药发展史崭新的一页。可燃药筒由纸基硝酸纤维素制成,迅速燃烧不留渣滓,大大减轻了重量,增加了发射能量,减少了有毒气体的产生,制造成本也比金属药筒便宜。

二战后的第二代坦克(T-62、M-60、豹-1等)还使用金属药筒,等到第三代坦克(T-72/80/90、M-1、豹-2、勒克莱尔等)时,已基本普及可燃药筒了。

可燃药筒分可燃、半可燃药筒。要说全可燃药筒更好一些,药筒全烧掉,没有残留也就不存在抽壳、抛壳的问题。

但可惜的是,发射炮弹需要炮尾闭气,这原本是弹壳底缘和药筒膨胀共同完成的任务,药筒底部还有底火和传火管装置。现在药筒烧光了,不起作用了,于是整个炮闩都需要修改,要增加闭气装置和发火管设备。

所以折中起见,就有了半可燃药筒。半可燃药筒保留了金属底座,俗称“弹底壳”,有底火、传火管和底缘装置,可以引燃发射药并封闭气体。相比金属药筒,这点弹底壳就值不了多少钱了,不过做个烟灰缸还是很漂亮的。

▲漂亮的弹底壳烟灰缸

坦克也在不断发展,20世纪50年代,法国在AMX-13坦克上安装了自动装弹机,苏联也随后在T-64坦克上安装了炮塔吊篮式装弹机。

自动装弹机由输弹机、推弹机、抛壳机和控制系统组成,能减轻炮手工作强度,缩减乘员编制。坦克炮塔上相应的增加了抛壳口,弹底壳从这里直接抛出。跟在后面的步兵要格外小心,别被抛出的弹底壳砸伤。

美国的M1、英国的挑战者、德国的豹式坦克等仍然用手工装填。M1坦克在火炮尾部装了一个挡板,弹底壳掉入底部的收纳筐中,等战斗结束后再处理。英国挑战者坦克挺先进,它的120毫米坦克炮使用药包分装弹,药包全部烧掉无壳可抛。

▲M1弹底壳漏到收纳筐里

未来的炮弹向着无壳化方向发展,无壳弹药重量轻,体积小,装弹量高,减小了残余有毒物质对坦克乘员的伤害。同时去掉了抽壳、抛壳机构,使坦克炮结构大为简化,减少了因抽壳困难引发的卡壳,降低了故障率。

未来的无壳炮弹成熟后,捡弹壳的机会再也没有了。等电热炮、电磁炮成熟后,药筒都用不着了。


和风漫谈


坦克开火后,炮弹壳根据不同的装填方式和火炮种类对弹壳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而且炮弹也有很多种,早期的坦克使用全金属药筒,在70年代 后,新型坦克炮因为口径加大,为减轻装填手的负担,普遍采用了半可燃药筒。这种炮弹只有底壳部分为金属,其他部分使用可燃的材料。在射击后余下的是不可燃的短底壳。

坦克在射击之后,都会遇到弹壳处理问题。在没有自动装填的坦克,射击后弹壳直接排出到坦克的里面,弹壳需要人工扔出坦克外面。当然,坦克内部有一定的空间可以容纳射击后的弹壳,这些弹壳会堆积在坦克炮塔下面的车体内,数量一多就影响坦克操作了。所以,这种没有自动排壳装置的坦克,清理弹壳全靠人手扔出去。比如使用105坦克炮的,装填手就要面对这种全尺寸的药筒发愁,对于那些半可燃药筒,即使弹壳尺寸小很多,但是因为还有一根很长的传火管在里面戳着,在坦克里面也十分占位置,对装填手工作有影响。

对于有自动装填的坦克来说,弹壳积压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以俄制125坦克炮为例,125坦克炮为分装式,这种自动装弹机为转盘内存放22发炮弹,炮弹前部和后面部分分上下两层。装填时先后推送前后部入膛。在火炮发射后,排出的弹壳会被一个弹壳收集器接住,随后收集器在下一发弹装填时把弹壳通过炮塔顶一个排壳口抛出车外。中国的坦克也装备这种类型自动装弹机。

不过同样装备自动装弹机的一些坦克,也没有使用弹壳自动外抛装置。因为这种装置比较适合盘式装弹机,那种类似勒克莱尔的自动装弹机没法采用这种独立的弹壳收集器,上抛通道跟自动自动装弹机位置冲突。不过由于采用自动装填,省掉一个人,坦克内部的弹壳如果不是太多,不影响乘员的操作。


鼎盛成宁


放回弹药箱?题主脑洞也太大了吧!不过这个问题也非常有趣,现代坦克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了,东西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拥有自己的特点。现代坦克的装弹方式有好多种类型,相对应的抛壳方式也有好几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西方坦克经常使用的人工手动抛壳,像这样▼。不过这好像是个韩国小哥,不用在意这个细节。另外一种则是东方坦克惯用的自动抛壳,使用自动装弹机装弹,抛壳同样是自动扔出去。


现代坦克的炮弹基本分为两个类型4个种类。第一类是分装弹,即发射药与弹头分开的炮弹,这种炮弹有两种,一种使用药包装发射药,另外一种使用半可燃桶装发射药。第二类是整装弹,即发射药和弹头一起,这种炮弹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使用半可燃桶的整装弹,一种则是使用全金属弹壳的整装弹。这四种炮弹分别怎么抛壳的哒哒哒和大家好好聊聊。

首先是使用药包发射的分装弹,这种炮弹打完之后压根没壳,所以它怎么抛壳我们不多说。

第二种是采用半可燃桶的分装弹。何为半可燃桶?就是装炮弹发射药的外壳是部分可燃的,当炮弹在炮膛内击发时,发射药外壳的可燃部分被发射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烧掉了,只剩下一个金属底座。炮弹在击发之后,只剩下一个比烟灰缸大不了多少的底座。如果是人工装弹的坦克,则由炮手负责处理这个壳,一般是两种方式。如果当时情况紧急,需要立马填装下一发,炮手会将壳直接扔在坦克里,如果时间来得及,会通过抛壳窗口扔出去。



那如果使用自动装弹,自动抛壳呢?就不需要炮手操心费力啦,坦克炮在击发之后,抛壳机构会与坦克抛壳口联动,打一发打开一次,让抛壳机构自动将壳抛出坦克之外。比如这张图▼,这是96式坦克的俯视图,炮塔上三个蓝色点中央就是它的抛壳窗口,击发之后,炮弹底座直接从这个窗口飞出去了。我国的坦克这个抛壳窗口多在顶部,而俄罗斯坦克则安装在屁股后头。于是画面感人,前面坦克一边开炮,后面一边拉弹壳底座。
那整装的弹怎么抛壳呢?使用半可燃桶的整装弹抛壳和分装弹一样,不过多赘述。那使用金属外壳的常规弹怎么抛呢?也分手动和自动两种。如果是使用金属外壳的整装弹手动抛壳,那像图一一样,打开抛壳窗,用力扔出去。这玩意儿太大了,坦克内部空间狭小,扔几个就没法转身了,所以最好打一发扔一发。那如果使用自动抛壳呢?整个的金属弹壳比较重,没法像半可燃桶弹底座一样直接从顶上弹出去,所以美国人选择从后面拉出来,像这样子▼。

坦克在陆战之王的位置上坐了将近一百年了。从1916年首次投入索姆河战役的马克-I型,到如今的MIA2“艾布拉姆斯”,坦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随着精确制导武器和飞机的发展,对付坦克的手段越来越多,坦克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甚至陆战之王的地位都受到了冲击。如今的坦克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装备有大量先进探测设备和电子设备,可以自动完成装弹和抛壳。不过西方国家依然信仰黑叔叔装弹机,好在他们四肢发达,不然一个人负责装弹抛壳,真的挺累的。这一点挺不符合西方国家风格的,应该普及自动装弹机,解放黑叔叔,才能体现西方国家的自由皿煮,体现人道嘛。


赤焰哒哒哒


各种方法都有 甚至会被拿去做烟缸

实际上目前大部分坦克的发射药筒使用的是半可燃药筒,就只有下半截的一小部分是金属的。上半部分是可以燃烧的药柱,在开炮的时候一起就烧光了。

仔细看上图,只有药柱后面是金属的,剩下都是可以烧掉的部分。这时坦克只要一开炮就能造出一个烟灰缸。

最后的这个“烟缸”也就随着抛壳机的动作抛了出来。

当然了,坦克炮还是在炮塔里面对吧,那么炮塔会配合抛壳机的动作也开一下窗口的。


当然了,这是我们国家的坦克比较先进,如果是手动装填的美式坦克,炮弹壳还是得掉到炮塔里面去。

看,弹壳就直接掉到下面去了(其实下面有个篮子接着)


军武数据库


要想知道坦克主炮开火后炮弹壳去哪里了,首先应该要知道一点,那就是坦克炮使用的炮弹和普通火炮炮弹有所不同,现代主战坦克的炮弹往往采用半可燃药筒,药筒大部分结构是可燃的,只有炮弹底壳部分是金属制造,这个很短的金属弹底主要用于解决火药燃气密闭的问题。

半可燃药筒的大部分药筒在坦克主炮射击时会燃烧完毕,在坦克主炮射击后退出来的只有短短一截金属弹底。

虽然人们印象中的坦克炮弹往往体积很大,长度大约为800毫米,重量为15~25公斤,看起来很吓人。但实际上坦克炮弹发射后剩下的弹壳体积却是非常小的,所以最终占用的空间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

坦克主炮开火后,如果是没有装备自动装弹机的坦克,那么射击后的金属弹底将会直接退出到坦克炮塔内部,需要炮塔上的装填手甚至是炮长通过专门的抛壳口人工将它扔出坦克炮塔。

上图是德国豹1主战坦克,炮塔侧面那个带有盖子的圆洞洞,是炮弹的抛壳口,同时还是补弹口。看上去,豹1坦克的炮塔侧装甲的厚度跟牛皮纸差不多。

一般来说,作战时装填手和炮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任务,肯定无暇顾及退出来的弹壳,而这些弹壳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对炮塔内人员的正常操作造成一定影响。例如装填手需要在狭窄的空间内手动装填20多公斤重的炮弹,如果此时地面上铺满弹壳,显然会影响他的装填动作。此外,退出的炮弹壳也是比较危险的,它是直接落到炮塔底板上,这就需要装填手、炮长做好个人防护工作,特别是穿着好特殊的坦克马靴,以避免被刚刚从炮膛中退出的滚烫的炮弹壳烫伤、砸伤。

如今很多坦克都装备有自动装弹机,主炮开炮后的金属底壳不会直接掉到炮塔内部,而是被自动装弹机的弹壳收集装置接住,并随着下一发坦克炮弹上膛时被退回原来的弹舱中去,等到作战结束后再统一抛出车体。

不过,这也不是一定的,有很多坦克的自动装弹机是直接将弹壳抛出车体。主炮开炮后的金属底壳将会被抛壳装置接住,在下一发坦克炮弹装填的同时这个金属底壳会被电磁铁等结构从炮塔后方的抛壳口直接抛出车外。坦克的抛壳窗往往设计在主炮炮塔的后上方,可以主动开关,工作时主动打开,平时则关闭起来,以免影响坦克的综合防护性能。

韩国K-1主战坦克的抛壳直接从舱盖扔出去。

随着坦克火炮技术的研究发展,未来坦克主炮可能会向电热炮、电磁炮等方向发展,它们将不在需要药筒这种东西,也就不需要考虑抛壳问题。


科罗廖夫


二战坦克弹药采用金属弹壳,所以采用的是手动抛壳,苏军和德军坦克都设计有抛弹窗设计,在抛弃之前就自己找位置放。而我军的部分老式坦克的操作规程则是要求炮弹壳在发射后原位装回,战斗间隙抛弃。

现代坦克采用半可燃,或者是全可燃的药筒,打完只剩一个金属底壳,占的位置不大,如果是中俄使用的转盘式自动装弹机,在下一发弹装填时会把弹壳通过炮塔顶一个排壳口抛出车外。

如果是美国的M1A2坦克,就更简单的,因为是人工装弹设计,所以都是随地乱放,然后手动清理,毕竟黑人小哥力气大没处使啊。

坦克炮弹壳的回收问题,其实和三个方面有关系:1、弹药的种类;2、坦克的装填方式;3、不同国家军队的作战条例,

下面我们就以上3点分别来说说。

二战电影的坦克大战相信大家都看过,之前一部《狂怒》还挺火的,老坦克多数使用全金属弹壳的弹药,打出去的只是弹头的部分,还剩一大截黄色的弹壳一般就随地扔在坦克内,等待战斗间隙抛出,或者是顺手通过抛壳窗或者顶部舱门抛出去,但是后来为了安全一般不通过顶部和侧门抛弹壳了。苏军和德军坦克都设计有抛弹窗设计,方便丢弹壳。

但是现代坦克的弹药一般不是用金属坦克,而是采用半可燃或者全可燃的药筒,发射之后大部分都燃烧了,只剩下一个金属底壳,或者是一个很长的传火管,这种弹药已经不像全金属弹壳那么占用坦克内的体积了,完全可以在战斗间隙的时候在行抛出。

第二个方面就是坦克的装弹方式,分为两部分,中国和苏系坦克大部分采用转盘式的装弹机,所以炮弹前部和后面部分分上下两层。装填时先后推送前后部入膛。在火炮发射后,排出的弹壳会被一个弹壳收集器接住,随后收集器在下一发弹装填时把弹壳通过炮塔顶一个排壳口抛出车外。完全不需要装填手操心弹壳的问题。

那么欧美的部分坦克则没有使用自动装填装置,包括美国的号称陆上最强的M1A2坦克,原因是认为自动装弹机的不够稳定,曾经在日本富士演习中, 99式坦克出现4辆坦克3个卡壳的情况,所以大部分欧美坦克采用的是人工装填方式。这样也会导致坦克内多一名弹药装填手,一般都是由人高马大的黑人小哥担任,据说美军觉得车组成员的多一个人,对坦克维护工作也更好,这个就仁者见仁了。不过这种情况下,弹壳一般就会由装弹手处理,参照前面的方式,加上黑小哥的粗矿,大部分就是随地乱放,然后手动清理完事。

最后一种情况就是参照不同国家坦克兵的作战条例,以我军为例,96系坦克直接掉到舱内的弹药壳,按照作战条例一般都是由装填手直接放回弹药架,战斗间歇补充弹药的时候抛弃,可以看出是是非常严谨的,而99系坦克也在舱门中间后侧设置有抛弹窗,可以由自动装弹机构抛弹也可以手动抛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