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花道家上野雄次摄影作品。

主播/ 夏萌 ,配乐/《寂川》、《雾原》

今天说个体的审美。

01.

就一个人而言,审美为什么重要?

先要看审美是什么。

美在于事物的关系,这是狄德罗的断言。据此而言,审美,是人对事物关系状态的选择。

诸如用什么字句描述一样事物(文字与物的关系),用什么画面描绘自然(绘画语言与自然的关系),生活中,家里选什么家具,用什么碗盘盛食物,桌上摆什么花,墙上挂什么画(物品与空间的关系),都是众所周知的,审美的管辖范围。

还有一些隐性的范畴。

譬如,从前女子对婚姻的期许,是妾如藤萝欲托乔木。今天我们要的,是并肩而立互相成就,其中就隐含着两性关系审美的发展。自然有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原因,但最终是固化于审美。

人生层面,陶渊明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杜甫“悲愁回白首”,苏东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各自对人生这个对象的审美基调。

再有,人看待自己的时代。同为南宋前期的词人,辛弃疾写: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胜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姜夔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同样一个时代,辛弃疾对之,如大醉舞剑,沉痛悲凉,心多不甘。姜夔对之,如午夜梦回,强装心死。

以上这种种关系的底层,都是一个人的审美在起作用。

人和人的关系更是。

我向来不怕性情怪吝的人,也不怕心眼过多的人,唯独对着喋喋抱怨的人,要勉强应和一番,真是觉得苦。

大概在我的审美中,一个人被怨气笼罩之时,最难看。

有人厌烦过度自恋者,有人受不了张扬跋扈的人,还有人看不惯一脸纯情,觉得太假。

背后都是各自对“何为一个好看的人”的审美在起作用。审美中包含心理、视觉偏好、价值判断,这复杂的方方面面,化和而成一个人的审美直觉。

为什么多有哲学家美学家认为,审美好的人,不易去做卑污之事?

教育家蔡元培甚至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因为: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蔡元培一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临终之时,殷殷嘱托:科学救国,美育救国。

一百年过去了,这叮嘱仍是醒世之言。这一百年,我们的科学或许有长足进步,但美育上,却是开了倒车。

美育,不是弄弄风花雪月,也不限于美术教育,更不是艺术技巧的训练。

科学与理性紧密相连,美育同感性关系密切。因此,美学在西方初提出时,名叫“感性学”

好好地做个人,做个公民,理性和感性同等重要。理性武装头脑,能推理分析,能独立思考,能正确判断,然后才能求真。

感性作用心灵,使眼能看出世界的美丑,心能感受他人的悲喜,能共情,能感动,能柔软,然后才能善良。

现实的本质,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大多数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字套住。

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意象世界,它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存在。于社会,它使人不做卑污之事,于自己,它是“无目的”的人生清凉。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设计师丁锋如的花道作品。

02.

审美这么重要,那么,什么造就一个人的审美?又能怎么提升审美?

诗人与艺术家,是专业处理审美的群体。

他们在世间万物中感知、筛选,抽取出最能表现其审美意涵的物象,再以全部的情感将之化和,产出艺术作品。

我们不是诗人,不是艺术家,要提升审美,当从他们中去寻找方法。

处于中国文化金字塔顶端的艺术理论,早已总结出路径:师造化,师前人,师心源。

造化即大自然,前人指一切经典作品,心源即人的感悟。

这几乎是艺术领域的通则,也是美育的路径。

后来各派美学家的论述,都是在这三者中,选取某一路径做研究和阐释。如前面提到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就主张师自然。

三条路,看上去都很平常吧,谁都知道多接触自然,多看经典,多逛美术馆,对审美有帮助。

但是,难就难在,并不是一个人天天身处自然,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去过多少美术馆,就必定有好的审美。

只有将表面视觉感官的美,上升到精神内蕴的美,才是审美的提升。

这一步,不是把自然、艺术作品与我们的生活,做简单的组合,而是化和。组合,是加法的累积,化和,是运化后产生新的东西。

拿面对自然举例。

人人见过下雨,一般人视为稀松平常,有一点感知力的,看到窗上雨帘,看到雨后天色,会觉得美,或许还能说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然这还是一般层级的审美体验,因平常视角就可得见。

诗人呢,他看到“疏雨滴梧桐”,梧桐叶极轻微地一荡一荡,雨水一滴一滴从叶片上滑落,是一个放慢了的镜头,所激发的人的感觉,是宁静、岑寂。

另有诗人看到的是“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是一个移动的广角,留在人心上的感觉,是孤凉。

还有诗人看到“停云霭霭,时雨濛濛”,直接把人拉入一个沉沉绵绵的意境空间,得闭着眼感觉。

在诗人那里,平常视角入不了诗,自然以另一种视角呈现。

再如,在洱海上回看苍山,没有人会无动于衷那种大开大合的美。但怎么美的,诗人看到了,说:“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窗前有鸟落在树上,大多数人不会多看一眼,

若你读过并想起“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那么至少有片刻,你会投注目光在那枝头。也就在那片刻,有我们对天地生出感悟的契机。

读诗词,就是在师前人,同时也在引导我们有意地去师自然。在习以为常的视野中,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另一番景致,并拓展我们感觉的边界。

看名画、逛美术馆,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自然、前人在一个人心中的化和,都是为了使感性锐敏。

审美就在这时时、种种的感悟中颐养出来。

中国艺术中,诗词讲境界,书法讲意境,绘画讲气韵。都是说意象与艺术家化和之后,生出的不可见而可感的东西。

一流的作品,是言有尽而意无尽。顾随说,那个意,就是韵,是留在心上,不走。

我们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是有格局有境界,也是在可视可知的言与行之外,有可感的空间。人虽不见,但他给你的感觉不散。

一个人乏味,主要是干巴巴的,说的话做的事,难让人生出感悟。艺术与人一样,需有张力。

因此,一流的人,是死了上千年,还能让人深深地感觉到他。

昨天夜里,躺在床上,想起那几句,“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看到陶渊明寒夜里饥寒交迫,披衣坐等,盼着晨鸡叫天明。

与那种感觉共情,多少次了,仍会感到心涩难言,徒叹人生。

我们进行自我美育,亲近自然为能与天地共鸣,看伟大的作品为能与前人共情,这一切的终极目的,是为成为一个有张力有境界的人,为了活这一世,能给他人些许感悟。

我以为这是人的一份责任,和活着的一点意义。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设计师丁锋如的花道作品。

03.

最后想说,审美作为一种感知力,一半靠天赋,一半靠颐养。我们可努力的这一半颐养,还有几个要素:

凡“养”,就需要时间。一个时代的审美动辄花费几代人的光阴。一个人的审美,作用于根性,往往从幼时就需养起。成年人,非若干年不可致。因此,急不来。

凡“感知”,就需要静的修养。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惟能静观,才看得见。忙迫、用力,皆是背道而驰。

凡“静的修养”,就需要一门功夫。随便什么,只要能使你动用双手或身体。功夫可帮助人养出一个宁静的核心。

这段时间,我们多了许多闲,但是,闲不必然使人静。

“闲人大半易于发愁,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样一个人生,世界还是那样一个世界。”

当此现实,做些静的修养,多些静中的领略,无论是凝视窗外有所感,还是捧读诗书有所共鸣,都是对审美的颐养。

不要潦草地将时间打发。

上篇文提到,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后面还有一句:

“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多希望这场集体的修行,能对每个人有所启示,让这时代的走向,能使先生预言成真。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花道家上野雄次的花道作品。

本文原载于公众号:宽宽写字的地方(kuankuanwenzi)

你是如何提升审美的?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疫情期间

我们为不能出门的你

准备了4套免费课程

希望带给所有的虚度用户

一些美与爱的力量

一流的人,一流的作品与一流的审美从何而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