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心理學的角度,如何能不控制孩子又能幫助他健康成長?

璇子心視界


我從經驗和案例中總結出,既不控制孩子,又能任其健康成長。方法如下:

1.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他的需求

多回憶自己小時候的成長,找到自己那時擔憂、愛好、恐懼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比如:父母的陪伴,父母的性格等。

2.父母尊重孩子,把他當成一個人。(不論大小)

孩子做每件事,其實科學研究表明,他是經過思考的。或許,他並未按父母意願來做,可做為父母首先得尊重孩子的決定(水、火、電等危險除外),遇到危險時及時引導,並給他講清楚原由。

3.父母儘量多陪伴孩子,遇到與孩子之間產生衝突和矛盾,儘量釆取多溝通。先弄清孩子與自己的矛盾點,通過相互交流,父母才能及時瞭解孩子心裡的想法,雙方選擇合適的方式去實現,問題也才能真正得到解決。

4.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並有穩定孩子情緒的方法。

當父母情緒不佳吋,暫時遠離孩子,別讓他成為大人的情緒“垃圾桶”。

父母先另找一處空間平復情緒,同時思考:為什麼生氣和煩躁?

除一味地發洩情緒,從而慢慢培養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和控制能力,降低發脾氣的時長和頻率。

如果父母不小心對孩子發了脾氣,需要等及時發現並控制情緒發洩。

回過頭再給孩子分析:當時他是哪種情形將你激怒,孩子帶給自己的感受……

或是自身就有情緒,這件事對自己和孩子有什麼影響……

父母多一些這樣的反思,慢慢地就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讓暴躁發作得晚一些、慢一點、輕一次……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件,情緒就會一次比一次更沉穩些。



素妍620


我也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從九型人格的角度,我屬於八號人格。這一類型的,控制慾也是比較強的。也就是說,我也自己的控制慾是很明顯的。接下來,說一說我的做法

我是一個需要控制我周圍的人或者事物,這樣我才會有安全感。因為他們都在我的可控範圍內,我能掌握。我覺得,失去了控制,我自己會感到很焦慮。我清楚的認識到,這個控制是源於我自己,是為了滿足我自己,也不是我的控制行為是為了他好,會讓他更幸福。控制,本就是我們自己滿足自己的感覺的。

父母控制下的孩子,可能會成為在以後形成一個懦弱的性格,膽小,不願擔責任,碌碌無為;也可能會很叛逆,逆反心理很強。這兩種性格的任何一種,都是不夠健全的人格。我不想我的孩子變成那樣,所以我會時刻提醒自己,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自己想想,這樣的行為,他會有什麼樣的行為來應對我。一開始很難,控制的行為是不自覺的。後來慢慢的習慣了,對我的影響還是挺大的。

我就是這樣,知道控制是滿足自己的感覺,並不是為他好的行為。知道控制下的孩子後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以後有什麼樣的影響,才停止了我的控制。

也許,停止了我們的控制,他可能會更好更健康的成長。我們給足我們的愛,讓他們的內心力量足夠,相信他們會健康成長。


郭靖黃蓉升級版


可能每個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都會說我這樣掏心掏肺的對你好,你怎麼就感覺不到呢?我原來也經常這樣的對我孩子說,後來我在反思為什麼孩子感覺不到我們對他的好,是我們的方法不對還是我們的說話語氣不對,都不是,如果我還是個孩子,每天有個人在我面前說這說那,還說是為了我好,可能我也會煩,有句話說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天天在一起就沒什麼親近的感覺,後來我一段時間不理他,你愛幹什麼幹什麼,愛怎麼寫作業就怎麼寫,愛穿什麼衣服你隨便,我都不參與意見,他說作業多不想寫,我說那就不寫,隨你的心,老師那說不過去我幫你說,以前可能就是催著他趕緊寫,現在他就心裡沒底了,還是自己默默的寫完作業,等他真正遇到什麼問題來問我,我才給他說,順便給他講道理,他才能聽得進去,我們強行給他灌輸道理,那是聽不進去的!


明時秋野


從題主的問題來看,你是否存在一個困擾:一方面,擔心給孩子太多自由,不去控制他,孩子可能會長歪;另一方面,你又覺得控制孩子,並不是一種好的做法。因此有些糾結呢?

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目前是一種什麼狀況,不過總體上有幾個原則分享給你。

1、瞭解孩子成長的基本規律

孩子從出生,到幼兒期,到兒童期,一直到少年期、青年期等不同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特點。

認知方面,有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0-2歲為感知運動階段,幼兒通過感覺、運動來認識這個世界。比如嬰兒喜歡把什麼東西都放在嘴裡嘗一嘗,很多時候不是為了吃這個東西,而是為了感知它,瞭解它。

3-6歲為前運算階段,幼兒還沒用產生抽象思維,他只能認識具體的事物,你教孩子數數,需要借住具體的實物,比如手指、小木棍等。

7-11歲為具體運算階段,兒童已經產生抽象思維,但還沒法完全脫離具體事物思考,所以這時候的學習最好能借助一些模型和實物作為輔助。

12歲以後為形式運算階段,此時兒童已經能夠熟練地進行抽象思維了。

人格方面,有埃裡克森的八階段理論,此處不再詳述,如感興趣可自己百度。

瞭解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你就知道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此時教育孩子就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了。

2、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

孩子不是你的附屬品或私有物,不是你意志的延伸,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認識和理解事情的方式。

如果你總是要求孩子按你的想法去聽、去看、去做、去想,他要麼會逐漸開始逆反,要麼漸漸喪失主動性,成為一個消極被動,沒有主見的人。我想這是你不願意見到的。

那麼就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成跟你平等的人。一方面是尊重他的獨立和自主性,讓他按自己的節奏、能力、思維等發展。另一方面是尊重他的人格,這個做起來並不容易。有一個故事說,一個人在公司受了氣不敢跟領導叫板,回到家藉故跟妻子吵了一架,妻子心煩氣躁看孩子在看電視就訓斥了他一頓,孩子感到很委屈又不敢跟媽媽頂嘴,看到自家的貓一搖一晃過來,抬腳就踢了過去。所以要警惕,要反省自己。

3、相信孩子

家長總是認為孩子不懂事,需要有人管著他,不然他就可能肆意妄為、無法無天了。

其實就是因為你一開始管的太多,使孩子喪失了自我管理的能力,然後你對他更加不放心,只能越管越多,最後不管不行,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所以一開始就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自己知道啥時候該吃,啥時候不需要;知道啥時候冷,啥時候熱;知道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知道什麼對自己好,什麼不好……

放權給孩子,培養他的獨立性,讓他在主動嘗試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於是他越來越自信,願意去做更多,你只需從旁提供協助即可。

以上但願能對你有幫助。


雲俠心理師


相信孩子

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想請問你兩個問題 : 一、父母做什麼是你認為的控制了孩子? 二、什麼樣的成長是屬於你認為的健康的成長?

在《有一種天使叫媽媽》中提到,一個孩子快要降臨人間,他說他除了唱歌和微笑什麼都不會,他害怕、恐懼,上帝說會派一個天使照顧、教他,這個天使的名字就叫——媽媽。

當你回答了上面的兩個問題之後,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去找相關的書來看,瞭解各個階段的孩子的發展特點,6歲前的關鍵期、7—14歲學習能力的建立等,孩子需要引導,需要我們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只有我們真正的懂孩子、有方法,才能更好的幫他建立獨立完整的人格體系。

不要想著找一個方式就能解決問題,即使這個方式別人家的孩子適合,你家的也不一定適合,畢竟孩子都是不同的的獨立個體。



心理諮詢師伊華


你好,我是一名心理學專業畢業的奶爸,應該說比較適合回答本題。

我比較喜歡李玫瑾教授的育兒方法,總結了二十條她的育兒理念分享給大家:

1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父母的影響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或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因為孩子早期的主要學習是模仿父母,所以父母責無旁貸。

2

心理發展有關鍵期,孩子也一樣,未成年時期大體可以分為12歲之前的依戀期,12-18歲叫青春期,依戀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關鍵期,同時也是父母最不能缺失的時期。而青春期需要一些社會的參與。

3

以性格為核心的人格,影響了人的一生,尤其是45歲生活的關鍵,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視。

4

一個從小沒有被善待過的孩子,如何指望他成年之後會對這個社會善良呢?

5

孩子三歲之前,最好由母親親自撫養(父親則是三歲之後開始重要)。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無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滿足和快樂都和撫養人息息相關。依戀是最早的情感現象,健康的依戀關係是父母撫養孩子的情感資本。

按現代人生活的實際情況,職場女性最好不要把孩子徹底丟給老人撫養,至少需要做到利用工作後的時間高質量陪伴孩子也是很有意義的。

6

有一種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的人,還有一種人平和大度,前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後一種人早年的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7

真正的養育過程,肯定是嘮叨的,是有言語的,這叫做有親情撫養。言語發育和社會性發展(願不願意和人交流、親近)、認知等能力都會在有親情撫養和無親情撫養的背景下表現不同。

8

孩子成長過程的心理陽光比智力更重要,所以我寧可讓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學,我一定讓他活得快快樂樂,但是現在很多家長在逼孩子,這種教育導致我們的孩子到後來會出現很多的問題。

9

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的東西不能給他,怎麼辦?做到四個不要:一不要罵;二不要打;三不要說教,這個時候說什麼孩子都聽不進去,在他耳邊的都是噪音。第四,你不要走開,他鬧給家長看 ,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溫柔而堅定的拒絕。

比如他要買小汽車,家裡已經有無數了,他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輛小汽車,我不走。這時候,父母就一定要對他做一個剋制任性的訓練,把他抱起來抱回家,不要打不要罵,也不要管他,任他鬧。抱回家把他放進臥室,因為臥室沒什麼危險,把門一關,一個人來管。

10

未成年人的很多問題是滯後問題,比如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很難教育了,其實問題發生在很早之前。

11

青春期的孩子,教育一定要有方法。我們話有時候只要說到了,孩子知道了,你就不要非得讓他承認錯誤。青春期的孩子讓他承認錯誤是很難得。不要和孩子爭執到底,那吵到最後反而會讓孩子對你不恭敬。

12

我的孩子高考前,她當時很痛苦,怕考不上對不起我,我說沒問題孩子,就這些錢,你考不上你想開店,我把這錢給你做啟動資本,你想做什麼我都支持你。人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一個位置。

13

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承受力就越好。除了他可能暴力一點,有些事情容易暴力,但他絕對不會有天有地,遇到挫折就去跳樓自殺。尤其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著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逆子很多時候是百依百順造成的。

14

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呢?很重要一點,就是幾個問題,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6歲時候說不行,他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你等他12歲再說不行,他可以拔腿離家出走,他可以說你不答應我,我就跳樓。

15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一點體力之苦。

16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發生爭執怎麼辦?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大的身上,不要放在護小的上面。

只要發生爭執,比如吃的,你可以對老大說這個吃的是你們倆的,你來決定怎麼分,如果他都吃掉了,沒關係,你就看著他。下次你還交給他,在這個過程中他就知道了爸爸媽媽挺在乎我的感受的,既然我決定,我也不能虧著弟弟妹妹,這樣老大就在這個過程中成長了。

17

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成功在於他的自信,孩子學習很重要,但是不是唯一。老師有一個分數線有一個任務,作為家長,我們要顧及孩子的全面發展。分數是老師管的,父母要管的是孩子你上學快樂不快樂,有沒有人欺負你,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我可以幫助你什麼。

18

要讓孩子“參與”到家中的大事,不管他什麼樣的學習狀態,家中的大事都要告訴他,聽他的意見,讓他做一點沒有壞處。

19

關注孩子最好的朋友和家庭背景,孩子最好的朋友往往是孩子最大傾訴者,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觀察孩子最好的朋友的行為,是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如果交的朋友不太好,你也可以問問孩子認為朋友的優缺點,表達你的意見就好。

20

善於從孩子的態度發現自己教育背景中的問題,有的時候你用什麼方式教育,他就用什麼方式對你。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這20條經驗如果能夠消化吸收,化為己用,相信你培養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我是心理奶爸,常年免費分享各種心理、公考和育兒的相關經驗及資源,歡迎關注、點贊以及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和困惑,我們一起討論!


心理學奶爸的視界


我是心理諮詢師天藍姐,也是個孩子的媽媽,我來回答吧。

一開始,真正完全不控制孩子是不可能的。

孩子從肚子裡生出來之後,剛開始根本沒有生存能力,除了吃什麼都不會。父母不控制,不全方位照顧他,安排好他的一切,小寶貝根本活不下去。他唯一的權利,就是會自己吃,不需要大人把乳頭塞到他嘴裡,硬塞進去他會吐出來。

孩子慢慢大一點了,會自己吃飯,自己走路,不需要抱著,也不需要喂著,這就是長大,擺脫控制的過程。

養孩子,是個父母逐漸放下控制的過程。

從全方位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天天的,一年年的,慢慢長大到完全不需要父母照顧,自己就能照顧自己。

他會自己吃飯了,會挑選喜歡的食物了,會自己盛飯,會做飯,會出餐館吃飯,會自己去餐館。

他會走路了,會自己跑出去玩了,會騎車了,會坐車了,會開車了······

他有想法了,開始有主見了,

如何放下控制?信任。

信任孩子已經長大了,能自己照顧自己,有這些能力了。放下控制,他就慢慢在跌跌撞撞中長大了。或許會吃點小虧,但是總要長大。如此,孩子會越來越多的長大。

越不信任,不信任他自己會吃飯,他就永遠不會自己吃飯,到了十幾歲,還是不會自己吃飯。

更可怕的是,因為你覺得他沒有能力,照顧不好自己,他往外探索世界的心,就被關起來了。這份對好奇的慾望,沒有了。畢竟他照顧不好自己嘛。等他再大一點,你讓他出外,他都會拒絕。錯過了最想長大要自由的年齡,你給他自由,他也不願意長大。

然後,沒有慾望的人,你讓他咋努力,咋有內在驅動力。

在各個年齡段逐漸放下控制,信任孩子會照顧好自己,是家長要做的。當然,如果發現不對勁,孩子根本照顧不了自己,不到忍無可忍父母也不要急著插手。很多時候,他們為難一下,也就啥都會了。

靜待花開,就是這個意思,既不要急著讓孩子長大,也不要總覺得孩子沒長大。

先說這麼多吧。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最記得在寶寶在媽媽肚子裡面或者剛出生的時候,母親總是默唸,我的寶貝,媽媽對你沒有什麼要求,就希望你能快樂,健康的成長。

所以什麼才是快樂和健康的成長,情緒上的快樂,身體上的健康。一開始以為應該不算很難吧,後來才發現,我的天,這是好睏難,好複雜,讓我們好焦慮哦。

而且漸漸地,這個快樂,還很複雜。學習快樂,和家人/小夥伴,甚至再想多一點,和未來伴侶相處快樂;這個健康,還不僅僅是身體健康,還得心理健康,每個階段還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階段,是不是要都順利度過了才叫健康,這挫折教育似乎不能沒有,又不能過度了,否則現在都說創傷了怎麼辦?

家長處在種種對孩子成長的焦慮,對於孩子同伴間比較的焦慮,對於社會大環境就是很焦慮未來孩子如何立足等等各種焦慮下,所以家長想所謂的控制,在自己的看護,扶持下成長的行動當然在所難免。先允許自己有這部分吧,否則同時也會又因為自己做不到不控制的焦慮而焦慮了。

紀伯倫寫過一首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僅以此詩回應家長。而我想說的其實是,家長也許先放過了自己,才能放過孩子。當放過自己,變得沒那麼焦慮的時候,也許所謂的怎麼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答案都在你心裡。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芋圓Emily


你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關於在不控制孩子的基礎上幫助ta健康成長,這個話題,我分兩點來闡述。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1.首先,控制孩子≠孩子就能健康成長。這兩個觀點是沒有因為,所以的。而且,越是受控制長大的孩子,可能心理健康還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2.如何使孩子健康成長。

•給孩子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父母的關係佔據很大的比重,父母的關係越不好,帶給孩子的影響更大。很糟糕的婚姻環境,還不如雙方離婚對孩子造成的傷害小。

•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把ta當成小大人來看,多傾聽ta的想法,把自己多放在ta的角度看問題。蹲下來和孩子進行交流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引導孩子讓ta對自己的事情負責任。寫作業,學習是ta自己的事情,完成不了,那麼ta要承擔責任。而不是作為父母的我們來替ta承擔責任。

•肢體溝通有時比言語溝通更能夠事半功倍。經常抱抱孩子,摸摸ta的腦袋,拍拍ta的肩膀。

•經常鼓勵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要說正性的話,而不是負性的。而且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做對比。就好比,孩子拿我們和別的父母做對比,說:誰誰誰的爸爸媽媽就特別好。

•引導孩子多做一些幫助別人的好事情。帶孩子多參加一些課外實踐活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這是我的經驗和理解。

 

首先,孩子健康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不控制不等於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被控制著長大的孩子很大程度上會心理不健康。

 

其次,不控制並不代表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而沒有規矩。不控制意味著充分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尊重孩子的需求,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把父母的需求強加在孩子身上。但是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也需要溫和而堅定的給孩子制定規矩讓他能夠適應社會。

 

最後,為什麼有的人容易控制孩子呢?當我們想要控制孩子時,往往會覺得只有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我們的心情才會變好,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的情緒負責,而真正能為我們情緒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另外,控制我同自我價值有關。只有當我們有非常穩定的自我價值感時,我們才會有了不需要去控制別人的勇氣。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自我價值不會因為別人的肯定、褒獎、支持、讚美或者安慰而得到提升,我們本身就是有價值的,不需要通過控制別人的行為,來得到借來的價值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