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再读《孔乙已》,哂然一笑中,为何会有怀疑人生的感觉?

爱吃水果AB


这真的是一个好问题,小时候看孔乙己基本上就把它当做一个有趣好玩的故事来看只是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很怪异。

现在再来看孔乙己,发现他离我很近!不仅仅是我,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感觉。就好像在看电影的时候,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主角。

说到孔乙己很容易令人想起去年在网上大火的上海的沈先生。被人誉为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民间的沈先生形象气质多像孔乙己啊!

其实沈先生何尝不是现代版的孔乙己。只是他自己麻木了。当然,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诠释他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认为他在追求一种纯粹而简单的人生。

我想沈先生之所以能够火遍网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代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不满意。在沈先生看来,我们所谓的中产阶级,现在都是背负着非常沉重的负担。说句老实话,有多少人其实很羡慕沈先生的生活方式。

沈先生经常对着崇拜他的人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如数家珍。很多人问沈先生,怎么会知识如此渊博?沈先生回是其实不是,他说独得多是你们书读少了。这个让人非常愕然。我们自认为的文明人,其实就把自己给捆绑住了。

现在看看反思一下孔乙己最后的结局,让我觉得很震惊那个时代的人居然对死亡可以这么轻描淡写,连孩子都那么自私就像文章刚开始说的,酒店的老板想起孔乙己,只是为了那19文钱罢了。

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穿着长衫又站着喝酒的人。在社会动荡时期,面临巨大的变化,可以已经不能够适应他的环境,她继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去改变,只能成为社会转型文明发展中的一个loser。

一个被封建礼仪思想,深度洗脑了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去问别人,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以此来卖弄自己的一点可怜的知识。

孔乙己这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他姓孟,经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这个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

好吧,孔乙己也好,沈先生也好,鲁迅先生也好,我们也好,到底是谁被洗脑了呢?


作家裴纲


再读《孔乙己》,哂然一笑中,为何会有怀疑人生的感觉?

《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经典短篇小说,发表于“五四”运动前夕。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和身体的毒害。

《孔乙己》是学生时期的课文,一直记得孔乙己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而等到长大,经历过事情后,才发现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孔乙己。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落井下石的人,而且人们总喜欢嘲笑不如自己的人。

咸亨酒店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穿着短衣劳动的短衣帮,只能在酒店靠柜外站着喝酒。而“我”是咸亨酒店的伙计,掌柜嫌长的傻气,人也不机灵,只能做个温酒的职务。都属于社会的底层人士,但是孔乙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笑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读过书,但是一直没有考中功名。这对于当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来说,人们从孔乙己身上找寻没有读书的平衡感。孔乙己一直不忘自己读书人的本质,但是却是个迂腐的读书人,不仅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也不会经营自己,只能穿长衫站着喝酒,来保持自己的尊严。



人们会取笑孔乙己“你当真识字吗”?“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字字扎心,人们靠取笑孔乙己来当“下酒笑话”。

孔乙己问伙计,知道茴香的茴怎样写?伙计心里想的,一个讨饭的也配考问?

每个人都对孔乙己表现的很冷漠,人们看不起孔乙己,甚至拿他当讨饭的。

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有书生特有的清高,但是不善于经营自己的生活。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

孔乙己自命清高,所以穿着长衫。但是不善于经营自己,有一手好字,本可以养活自己。可惜好吃懒做,连书带纸都拿走,最后没人在找他抄书。

孔乙己可以说是个死板的读书人,满口的之乎者也,既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又前途无望。

书是孔乙己全部生活的希望,也是孔乙己的精神支柱。而读过书是孔乙己最大的骄傲。他游离在读书人和劳动者的中间,找不到知音,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能不断的靠“窃” 得书中,来找寻自我。



孔乙己是善良的,在自己都生活困难的情况下,还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而孔乙己的善良与丁举人恰似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同为读书人,应该“英雄惜英雄”,但是反而私设公堂,将孔乙己腿打折。

孔乙己最后的悲剧不止是当时科举制度与封建制度的原因,不止是冷漠的环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孔乙己自身。迂腐,不知变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真正的是“百无一用是书生”。

现实社会,很多人把自己活成了“孔乙己”。

每年高校毕业的学生有很多,但是待业在家的更多,究其主要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老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那些低等职业怎么配得上高贵的我们。慢慢的变成了吭老族。

人一定要认清现实,不要一味的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要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天下无敌。人要学会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一个人,要先学会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你才有资格谈梦想。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你才不会成为“孔乙己”。


非烟慧语


《孔乙己》收录在鲁迅先生短篇小说集《呐喊》里,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才开始去日本时是学医,梦想着学成归来拯救更多的国人。可后来他发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身体再好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没有灵魂,能做一个木然的看客或者不明不白的示众材料,于是他下定决心从思想上改变国人,引领国人走出混沌,于是变成了一位冲在前方的呐喊者。

记得上学时学习这篇课文根本看不懂,老师一再强调这篇小说的背景,我当时只是被强行灌注到脑海里:《孔乙己》揭露了封建礼教及科举制度对人们的残害。

后来我进入社会后,再次读《孔乙己》我发现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一切梦想都需要在基本的生存条件上建立,否则你可能连尊严都失去。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产物,他遵循着当时的社会法则而活着,他拼死也要保存着读书人的那点清高自傲,不肯为斗米折腰。就算沦落到家徒四壁无法揭开锅的地步,也依然只一门心思想着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受一定的磨难,吃一定的苦是必要的且有益的,可是在温饱这一生存需求前提都无法满足的现状下,试问还有多少精力去读圣贤书做学问?更别说走向金榜题名的光明大道的梦想了,所以这就注定了孔乙己的悲哀。此时的短衣帮,为什么那么惧怕丁举人而能肆意嘲笑孔乙己呢?我想可能在短衣帮眼中的读书人就是丁举人之类的,拥有举人头衔,趾高气昂,不可一世,使短衣帮们又惧怕又羡慕。再看孔乙己,有了对比,有了活生生的例子,短衣帮们还会承认孔乙己是读书人吗?孔乙己的自持的仅有的一点自诩为读书人的尊严被毫不留情的践踏在脚下。


后来,在我毕业的时候,有一位经历诸多的长者跟我说:我们能熬过苦难,但是我们不赞美苦难,先把温饱问题解决再谈梦想,否则你就是瞎想。

所以,我觉得,无论你的梦想还是尊严都建立在你解决基本生存需求的前提下。


四月木棉


  • 人要赢得他人尊重要靠身份地位,更要靠自身的品行。读书要明白事理,讲求经世致用。这是我看完《孔乙己》的感受。
  • 因为你提的这个问题,我再回头看了一下我那本鲁迅作品集,刚好收录了《孔乙己》。孔乙己又是一个让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形象,孔乙己是一个没有在科举考试获得任何功名的读书人,但是喜欢还摆着读书人的架势,和没文化干体力活的短衣帮一样站在柜台旁喝酒,他又是个无权无势,满口不通世务的之乎者也,想维护个人尊严却没有够硬的人设,成为大家嘲弄的对象,连酒店里的的小伙计都看不起他。

《孔乙己》篇幅不长却意味深长

  • 科举制度虽然在历朝历代提高社会各阶层人员文化水准、遴选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耽误和埋没了一大批人,《儒林外史》第一回借王冕之口说出了明朝八股取士的缺陷:“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文行的出处都看得轻了。”也就是会形成了学用分离,无法经世致用的导向。不少读书人耗尽一辈子的心血也获取什么功名,也耽误了谋生技能的培养,成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和社会上的人正常交往技能都很欠缺的书呆子,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员。

《儒林外史》讲了科举制度下的各类读书人故事

  • 科举考试的魅力在于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突然功名利禄应有尽有。说到孔乙己,我就感觉他的社会地位就像《儒林外史》里面的那个还没中举的范进,范进平日里被人看不起,考试考了二十年也没考到一个秀才,他也没有练出过硬的谋生本领,带着母亲老婆住在破草房子里,饭也吃不饱,还经常挨他那个当屠夫的老丈人的辱骂。
  • 当他考上秀才后再想去参加乡试时,被老丈人骂个狗血淋头“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 但是范进还是偷偷地去了参加乡试,回来老婆老娘饿了两天,又被老丈人痛骂一顿。后来得知中举了突然狂喜发疯,因为一旦考上他家不用住破茅屋了,该有的名利地位顿时涌来。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同县的举人张乡绅立马过来巴结,先送了五十两银子,又送一套城里三进三间的房子,还带着他到邻近的高要县打秋风要钱要利。连经常骂他的老丈人改口称他贤婿 ,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范进翻身成为一个体面的乡绅,再也不是那个人人都看不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困书生了。这就是科举考试的魔力!

范进得知中举后狂喜发疯

  • 孔乙己和没有还没中举的范进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首先孔乙己没有什么亲眷,有钱就喝酒,没钱就赊账喝酒,没有承担什么家庭义务,也没有享受家庭的温暖。其次,范进有魏好古等一班同案朋友,有空做做文会,有的精神交流的平台。而孔乙己孤身一人,不见得有什么朋友,在咸亨酒店曲高和寡地向一些没文化的干力气活的人说一些之乎者也的话,还想教酒店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四种写法,显得不合时宜又搞笑。最关键的一点是相比于范进,孔乙己为人品行不好。范进没中举时,也就是过得穷一点,没有什么不良品行,为人老实本分,时不时挨老丈人训斥。孔乙己品行不端一步步地断了自己的生路。他虽然有一手好字,提别人家抄书,帮人家抄写,却好吃懒做,没过几天就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起失踪,以后没有人找他抄书,就开始偷别人的东西,最后偷盗本城的举人家里去了,被打断腿,最后不知拖着断腿流落在哪里,死在哪个角落。
  • 科举考试的考试级别多,每个级别都会淘汰绝大部分人,越往上,难度越高,有的人一辈子也止步于秀才。虽然如此,有的人科举不顺畅,但是通过努力,也在人生路上留下了不凡的业绩。蒲松龄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他在业余时间精心撰写《聊斋志异》让他文学史上流光溢彩。左宗棠的科举之路止步于举人,他就干脆断了考进士的念头,在教学之余涉猎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为他不俗的军政生涯储备了有用知识,后来就有了他收复新疆等历史功绩。
  • 我比较赞同左宗棠对科举考试的态度。左宗棠经历过科举考试的苦楚,他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对儿子参加科举考试看得比较开。他在咸丰十一年二月十三日写给长子左孝威的信中说“尔今年小试,原可不必,只要读书明理,讲求作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便是好儿子,不在科名也。”

左宗棠的家书中和儿子谈了他对科举考试的态度


钤邑长乐人


因为当初读《孔乙己》时,我们是咸亨酒店的看客,如今再读孔乙己,才发现我们也是孔乙己。

故事从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回忆里开始,我们随着小伙计的第一视角想起了这个可笑的人,仿佛温了一壶酒,就着茴香豆和茶干,当起了咸亨酒店冷漠的,哈哈大笑的看客。

故事中的孔乙己迂腐又善良,有几分可笑又有几分可悲。会给小孩分茴香豆,也会教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潦倒的时候也不能丢掉“读书人”的架子,作为“站着穿长衫的唯一一人”还要假装阔绰的排出九文大钱,写得一手好字,又不凭此吃饭,偷书后又自我辩驳“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这样子可厌可笑,可怜又可悲的形象,俨然一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沦落下层,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而不觉悟,慢慢腐蚀自己的一生。幻化的当今世界的我们,你品,你细品。


风转了几个弯


鲁迅先生寥寥几页活生生地刻画了孔乙己这样一个读书人,生活在封建社会,以读书人自居,却一生只是一个“童生”,连秀才也不中,落寞穷苦,嗜书如命,却碍于情面不承认他偷书的事实。初读《孔乙己》,感觉孔乙己“可笑”“迂腐”,是周围人寻开心的笑料。再读孔乙己,感觉他可怜可悲可叹,仿佛那是我的影子。

孔乙己

孔乙己是众多喝酒人中唯一的“读书人”,且“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几句肖像描写看来,可以断定,这是一个穷困潦倒、穷途末路“讨饭一样的人”,他爱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和穷酸相,满嘴“之乎者也”,以表明自己是读书人,比其他酒客高明几分。可是,所有的人不把他这样的“读书人”不当回事,反而他成为别人的笑料。当众人问为何偷何家的书被吊着打一事的时候,他

“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并且替自己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听到这些辩词,酒客众人便哄笑起来,顿时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是诚实善良的,真心诚意地考小伙计“茴”字的四种写法,给孩子们每人一颗茴香豆,可是在孩子们中间,孔乙己仍然是笑料,得不到小孩的认同,更得不到他们的同情。

多么可怜可悲!一面是孔乙己痛苦和不幸;另一面却是酒客逗笑和取乐,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冷漠和无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一部喜剧却是人世间最大的悲剧,孔乙己生活在这样的世间,从来没有感受到人间的阳光,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和摧残。

我自己

读罢《孔乙己》,掩卷沉思,其实我们现在有更多的“孔乙己”,房贷二十年,一年四季两套衣,舍不得多花一分钱,生怕得个感冒,再别说更厉害的病,蹬着自行车,时不时的被领导用“问责”两字吓唬,有限的权力下放着无限大的责任,得不到社会的扶持,得不到别人的尊敬,还一不小心被徒弟用“烧饼”报答,在这个唯钱是图的氛围里,我们只能做一个时常做梦的“阿Q”,古人早就说了“ 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现在来看,确实如此。


思乐林


从学术角度来讲,鲁迅虚构的这个悲惨孔乙己故事自然在晚清民初的社会实际中是有着大量实存的。这篇小说灌注的同情反思勾起读者颇多回想。但会不会哂然一笑以及什么样的读者会哂然一笑,更进一步会有怀疑人生的感觉,这三个问题我以为有更值得考辨的必要。二十出头的当下年轻人一般是不会有哂然的感觉。更进一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能接近鲁迅读懂鲁迅的年轻人肯定是不多的,我执教的中文系学生对鲁迅的理解都不会到哂然的地步,那普通读者一般而言就更少了。所以能哂然的读者不能说没有,肯定是极少。读鲁迅需要一定门槛,至于怀疑人生,想必更不至于。良好的读书自然会有情绪的渗透,会有代入感,但更需要间离,需要克制。这是接触无数文学作品的一个基本准则。


民国滋味


孔乙己是一个自卑而又自负的人,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这几天心情特别不好,感觉自己做人很失败,总是考虑很多人很多事,所有的委屈自己都忍了,到头来却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_→。唉可能过于在意别人的感受吧。

觉得自己就是像孔乙己一样是个尴尬的存在(︶︿︶)



甜甜X柠檬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无数中国读书人的一个缩影,自命为“长衫”人,不愿与“短衫”人相提并论,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满口之乎者也,却连个秀才也捞不到,写的一手好字,本可以作为一门营生,却是写几天就见不到人影,作为读书人,自己买不起书,却要通过“窃”来满足读书的需求,最终却因为窃书被打断腿,然后潦草了此生,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典型代表人物,孔乙己是个可笑的人,明明没有作为“长衫人”的资本,却总是放不下“长衫人”的架子,他也是可怜的,明明想读书却只能通过偷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还总成为别人取乐的对象,他也是可气的,面对别人的嘲笑和调侃,他却无力辩驳,不去努力改变,最终被人打断腿,为什么要这样呢?这应该也是鲁迅先生的发问吧,这可能就是人性中的悲哀吧,明明知道自己的不足,生活的残酷,人性的悲凉,却不去改变,又无力改变,这就是作为“人”的无奈和悲哀吧。


李娜娜85


孔乙己是个善良的人。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就能看出来。

他多多少少也有学问。一个字四个写法他都记得。很多人笑他迂,这等迂腐本事也不是人人皆有。

可他最终和他认为下等阶层人的区别仅仅是那一席长衫,是慢慢喝酒的稍有做作的态度。其实,那些做力工的人也并不看得起他。

孔乙己,这世上芸芸众生的一个缩影,拼尽力气,未必反转人生。仍然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

一线城市的白领,考究的套装,精致的妆容,可大部分也就是地铁大军中的一员。以为天赋异禀,其实,就是一颗螺丝钉。现代孔乙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