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牛李党争对唐的影响是什么?

l湖湘客


牛李党争是唐朝统治后期宦官专权的时期里,朝廷中反对宦官的官员大多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的牛档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

从表面上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着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员。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通过门荫取士;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号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中央地位,牛党则主张对藩镇姑息迁就。除了政治分歧外 两党之争还牵扯进了个人恩怨。

毫无疑问,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对唐代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没落的唐王朝逐步走向衰亡。同时由于政治格局的演变,对文学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应运而生出一种具有攻击倾向的文学作品。但是不管牛党还是李党,都必须与宦官合作,倚靠宦官提拔,牛李党争虽然对唐代政局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与宦官相比,只能算是当时政治上的二流角色而已。





老宝说历史


牛李党争使原本衰弱腐朽的唐朝走向灭亡。

牛李党争(808年-846年),是唐末时,两派士大夫结党互相争斗排挤的事件。

唐朝末年官官争权,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对官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宣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儒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将近四十年,历史上把这次的党争命名为“牛李党争”。

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付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媚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唐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钱徽绚私舞弊,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镇、李绅,他们表示段文昌所揭发的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皆因此被贬官。于是,李宗闵认为李德裕存心排挤他,便对李德裕非常不满。之后,李宗闵、牛僧擂就跟一些科举出身的官员结成一派,李德裕也跟士族出身的人结成一派。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儒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从此之后,两派“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V度


“ 牛李党争”,是指唐代统治后期的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中央而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唐宪宗时期,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事情传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的父亲)的耳里。觉得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于他不利。就比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污蔑主考官包庇牛僧孺、李宗闵。宪宗信以为真,就降了考官职,牛李二人没有受到提拔。此事件使得百官哗然议论,为牛李鸣冤叫屈,认为是李吉甫嫉贤妒能,打压牛李二人,后宪宗贬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这件事情使朝臣分成了两个对立派。牛李二人未进入朝廷供职,派系斗争不严重。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牛僧孺入相,牛僧儒和李宗闵进入官场,标志着牛李二人与李德裕两派人之间的党争较量开始。

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宣宗即位,李宗闵病故。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牛僧孺病故。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李德裕病故。三人故去,标志着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在宣宗时期落下了帷幕。

“牛李党争”是中唐朝时期的一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了社会各种矛盾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其次“牛李党争”不但影响到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演变,还产生的一种具有攻击倾向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中晚唐诗风。

两党派的差异性除出身背景不同外,最重要为对边患和藩镇问题的争议,主战、主和的不同。牛李党争虽和内廷宦官党派之争互为表里,自甘露之变后,宦官进入官场,同类相聚,不再让外朝大臣有所依附,虽使得牛李党争自宣宗以后不再出现,然却使得外朝大臣转而依附拥有地方兵权的藩镇,酿成崔胤结合朱全忠杀尽宦官之举,朝政大权落入藩镇手中,加速唐朝走上灭亡之路。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是政治腐败的一种表现。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








寒梅花末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之内容

唐朝官僚按其出身而言,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门荫出身者,一是科举进士及第者。就其政治倾向来说,门荫出身者多倾向于没落的门阀士族,进士出身者倾向于与士族有矛盾的庶族。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之间的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其中历时最久、斗争最烈的是所谓“牛李党争"。

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元和三年对策案拉开牛李党争的序幕。并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当时两党势力不相上下,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又被贬逐,死于崖州。至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围绕的主要问题有两个 :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叛乱,而牛党则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

牛李党争之意义

从形式上看,牛李党争是历史上士族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但经过二百多年的科举制的推行,在唐后期,一部分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已发生质的变化,他们已掌握了大权,早已压倒处在没落之中的士族地主,并已转化成社会上的腐朽势力,因此,这时期的士族庶族之争,在性质上已与以前有所不同由于没落的士族地主和掌权的部分庶族地主都是当时的腐朽垫力,所以代表它们利益的牛党和李党,无论谁掌握大权,都不可能较大地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就此点而言,牛李党政是没有积极意义的,另外两党在勾心斗角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与宣官同流合污,致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在这点上也无积极意义可言。

牛李党争之影响。

所以其影响对当时社会实无过多影响,更多的是官场内斗,结党营私,是让朝廷的政策施行不便,影响行政效率,消耗朝廷实力,为唐朝覆灭推波助力。

另外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使得皇帝对官员的信任度降低,从而加大了对宦官的任用,致使宦官在唐末做大,甚至能主导皇帝生死和朝野变动。所以牛李党政为唐末国运留下极大隐患。


扫地僧人不说话


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牛李党争对唐代政局有其一定的影响,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也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牛李党争不但影响到中晚唐政治格局、政治文化的演变,而且参与塑造了中晚唐诗风,同时在牛李党争中产生的一种具有攻击倾向的文学作品。





LHC否极泰来


党争,是古代朝廷内部争斗的表现,历朝历代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党争。在唐朝后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一次党争—牛李党争。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感叹。

唐宪宗在位时期,有一年长安举行考试选拔人才,举人牛僧孺、李宗闵在考卷里批评了朝政。考官认为两个人符合选择的条件,便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这件事传到宰相李吉甫的耳里。李吉甫见牛僧孺、李宗闵批评朝政,揭露了他的短处,对他十分不利。于是李吉甫在唐宪宗面前说,这两个人与考官有私人关系。宪宗信以为真,就把几个考官降了职,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但此事却引致朝野哗然,大臣们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但此时李德裕、牛僧孺尚未进入朝廷供职,所以派系斗争色彩尚不浓厚。

唐穆宗长庆元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唐穆宗长庆三年,牛僧孺入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唐敬宗宝历元年,牛僧孺多次辞相,出为武昌节度使。唐文宗太和三年,李德裕改任兵部侍郎。宰相裴度推荐李德裕担任宰相,未成功。李宗闵通过宦官的关系当上宰相,将刚刚入朝的李德裕调出,任义成节度使。唐文宗太和四年,李宗闵引荐牛僧孺入相。曾经推荐过李德裕的裴度辞相,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

唐文宗太和五年,吐蕃维州守将悉怛谋请降。西川节度使李德裕派兵入据其城。牛僧孺令缚还悉怛谋及从者,被吐蕃官吏尽杀于维州城下。唐文宗太和六年,李德裕入朝任兵部尚书。京兆尹杜悰向李宗闵提出建议,通过推荐李德裕任御史大夫的方法,与李德裕修好。得到李宗闵的同意后,杜悰造访李德裕,提出这一方案。李德裕非常高兴。但李宗闵在与杨虞卿商议后,终止了上述方案,错过了这个很可能是双方和解的最好的机会。

唐文宗太和七年,李德裕升任宰相,将杨虞卿、张仲方、张元夫、萧浣等牛党人物降职,出为地方官。不久,李宗闵出为山南西节度使。唐文宗太和八年,当权的李训、郑注为了排挤李德裕,再次引荐李宗闵入相,之后,李德裕出为镇海节度使。此后在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甘露之变前前夕,牛李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反宦官的李训﹑郑注排斥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

开成五年,文宗死,牛党和他们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另一派宦官拥立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排斥出朝廷之外,其领袖牛僧孺、李宗闵虽然早已身在外地,也被贬职流放。李德裕虽在会昌年间讨平泽潞叛乱﹑破回鹘﹑废佛教等几个方面作出成绩,但他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憎恨,也为宦官所不满。唐武宗会昌元年,武宗召李德裕入朝为相,信任有加。之后数年间,李德裕对李宗闵、牛僧孺等一再贬黜。

唐武宗会昌六年,宣宗即位,为了夺回朝政大权,故出李德裕为荆南节度使。此后,宰相白敏中(牛党)等人一再贬黜李德裕。至此,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唐宣宗大中元年,牛僧孺病故。唐宣宗大中三年,李德裕病故。牛李党争前后持续40年之久,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也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有史记载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朝廷中的派系之争,是以牛僧儒为代表的庶族官僚集团与以李德裕为代表的世族官僚集团的冲突。他们在宦官的操纵下为了个人利益互相倾轧,争权夺势。这种冲突从唐宪宗时期开始,直到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了将近40年,使唐王朝内部矛盾激增,陷入混乱,进一步加深了唐王朝的政治危机。

公元808年,李宗闵与牛僧儒在参加朝廷选拔人才考试的文章中批评了朝政。时任宰相的李吉甫看到后勃然大怒,诬陷李宗闵和牛僧儒与主考老师有私人关系,主考官徇私舞弊。牛、李因此没有被提拔,这为日后的牛李党争埋下了伏笔。

公元829年,走宦官门路的李宗闵当上了宰相。李宗闵当上宰相之后多次推荐牛僧儒,在文宗面前夸赞牛僧儒极具政治才干。之后牛僧儒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在此之后李宗闵与牛僧儒援引同党,驱逐李党,尤其是对李德裕极力打击,将李德裕赶至西川任节度使。但李德裕因治理有方,后又被朝廷召集任兵部尚书。从此牛李两党党同伐异,争斗不觉,致使唐王朝政治危机加重,走进了死胡同。


洋哥说历史


唐后期的朋党之争是指以牛僧儒为首的官僚集团和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之间的斗争,所以又称为“牛李党争”。

形成牛李党争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进入仕途的门径不同。唐朝时,官员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有些人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而当官的,这些人喜爱诗赋,情趣相同,认为自己是凭真才实学入仕。另外,还有一些人,是通过父祖门荫而当官的,他们推崇儒家经学,以门第清高自居。这两部分官员,因为入仕的门径不同而互相鄙薄,形成两个集团。这实际上,还是唐初以来门阀地主与庶族地主之间斗争的延续。

官员两派之间的矛盾斗争由来已久,公元808年(元和三年),在一次制科考试中,考生牛僧儒、李宗闵、皇甫湜通过对策,“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结果被主考官录取,当时李吉甫为相,认为是对自己的人身攻击,乃“泣诉于上”,并指责考试中有作弊现象。结果,不仅牛僧儒、李宗阂长期未能升迁,主考官也被贬,这是牛李党争的序幕。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翰林学士李德裕(李吉甫之子)揭发李宗闵在科举中舞弊,取士不公,结果李宗闵被贬官。不久,牛僧儒任宰相,与李宗闵共同排挤李德裕出朝。从此,牛李两党正式形成。朝廷官员,从此也分成了两派,两派之间互相攻击、排挤,势不两立。唐文宗(827—840)以后,牛李党争日趋激化。公元833年(大中七年)李德裕以兵部尚书任宰相,李宗闵被排挤出朝为兴元节度使。公元834年(大中八年),李宗闵回朝,李德裕又出为兴元节度使。武宗时(841一846),李党为实相,牛僧儒贬往循州(今广东惠州市东北),李宗闵流放封州(今广东封开)。宣宗时(847--859)牛党白敏中为宰相,李德裕贬死篷州(今广东琼山)。两党斗争,直到公元860年,懿宗即位后才平息下来,长达四十年之久。

牛李两党宫员,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互相攻击,置国家于脑后,“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凡是牛党认为是者,李党必非之,李党以为是者,牛党必非之。皇帝对此束手无策,文宗曾哀叹说:“去河北贼(指河朔三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牛李党争期间,分歧很多,其中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在选官上。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官僚集团,反对科举取士,他们认为:“朝廷显官,须是公卿子弟。何者?自小便习举业,自熟朝廷间事,台阁仪范,班行准则,不教而自成,寒生纵有出人之才,登第之后,始得一班一级,固不能熟习也”。牛党则反对门第,主张取士“地胄词彩者居先”,极力提高科举地位。第二,在藩镇问题上。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随着藩镇势力的膨胀,唐穆宗时不得不承认了藩镇节度使的世袭权。对此,李德裕等极力反对,主张平叛,对藩镇用兵,认为只有用兵才能消灭造成国家分裂的祸源,而且在他的亲自主持下,也平定了一些反叛的藩镇:牛僧儒等则主张对藩镇采取姑息放任的玫策,反对用兵。第三,在吐蕃问题上。唐朝末年,国力空虚,吐蕃奴隶主时常发动对唐朝的进攻。李德裕在四川任西川节度使时,训练士卒,积极防御,曾多次打败吐蕃,对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可是,当时身为宰相的牛僧儒,却以“守信”为借口,主张罢兵。

第四,在佛教问题上。李党反对佛教,李德裕做地方宫时,曾禁止僧人以骗术为人治病。会昌年间,李党主持了全国性的灭佛运动,毁掉许多佛寺,使僧尼还俗,取得很大成绩。牛党则持反对态度,白敏中为相后,又恢复佛寺,广度僧尼,佛教势力又有所发展,“僧尼之弊皆复其旧”。

由上述牛李党争的内容可知,在两党斗争中,已失去了是非标准,你支持,我则反对,你反对,我则支持。虽然牛党代表着庶族地主集团,李党代表着士族地主集团,但这时的庶族地主反士族地主的斗争已与以前有所不同。因为在唐后期,无论士族官僚地主还是庶族官僚地主,都已经腐朽,他们之间的斗争,完全是为了本集团的利益,斗争的结果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政局的不·稳。因北,牛李党争并没有积极意义。




御前带刀侍卫


唐代后期,与藩镇、宦官问题并存的政治矛盾还有朝廷大臣之间的党派斗争,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牛李党争。双方的起因是“元和三年的制策案”。唐宪宗元和三年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在对策中指斥时政激烈被考官录取。当时宰相李吉甫认为矛头是针对自己并向宪宗哭诉,录用的牛僧孺不予任用,双方由此结怨。牛党代表人物牛僧儒,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故史称牛李党争。双方主要设计的问题又两个方面。

一、通过什么途径选拔官员。牛党主要以庶民阶层为主,主张以科举考试任用官员。李党以士族为主,主张门荫入仕反对科举。双方提出的方式明显带有各自背景色彩。

二、对待藩镇的态度。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在这个问题上牛党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因为当时唐朝中央政府已经没有能力解决藩镇问题,只能承认和维持现状,消极姑息的态度是不得已的选择。

从唐宪宗元和三年,牛李党争一共持续了40多年。高潮在文宗朝牛党排挤李党,李党有排挤牛党双方各有往来。甘露之变以后,文宗启用了双方人员,其实皇帝并不是惹不起两党官员而是控制朝政的宦官,朝廷党政其实是宦官派别附属之争,各有后台。唐武宗时期,李德裕为相牛僧儒被贬为地方刺史。唐宣宗以后,特别喜欢进士出身的官员中用牛党,完全清楚了李党分子,李德裕于大中二年死去,牛李党争到此结束。





巴山瘦马


牛李党争是唐代中后期出现的朋党之争,其中牛党以牛僧孺 李宗闵为领袖,李党以李德裕 郑覃为领袖。斗争持续了近40年,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终结果是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朝廷中央而结束,两败俱伤。

牛李党争是导致唐朝衰灭亡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代后期的政治格局,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加深了唐后期统治危机,推动了腐朽的唐王朝快速走向灭亡的深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