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王木样书法


1:石刻最开始是为了记录战功、祭祀、大事件,这样的大事都是需要永久铭记,传之后世的所以选择了刻在石头上。

2:古代没有发明纸张时,竹简笨重,即不利于保存,也不利于保存和向百姓传播大事。

3:纸张虽然轻便,但因为战火、天灾、人祸等,保存起来也不易,加上纸张长时间保存的不易。所以一些好的书法作品,名家大作还是刻在石头上更方便保存,以便于后世传播学习。

4:佛教的兴盛和大量佛经的传入也加速了书法石刻的繁荣。

5:石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无论在统治阶层还是普通百姓心中都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但凡有些什么值得纪念,或是高兴的,不一般的事首先想着刻下来。

6:再者石刻艺术即使几百上千年后,也能比较完整的反应出书法作品的原貌,这是其他书法载体所难以媲美的。





南公懿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主要原因是石材质地坚硬,易于保存。纵然千年,字迹可辨,便与观赏。

一、石碑分类

1、最早的为刻石:比如《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书写为李斯。到了西汉时期,刻石皆为古隶,如《莱子侯刻石》等。

2、摩崖刻石: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刻字,盛行于北朝时期,代表作有如《石门颂》等。

3、碑与碣:古代区分方为碑,圆的为碣,碣一般都是天然的石头,比如《石鼓文》。

4、石经:石经基本都是石刻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经典。

5、造像记:指各种宗教石窟、神龛等像的制作留下记录的文字。著名的造像记有《龙门四品》等。

6、墓志铭:墓志盛行在隋唐,在唐代最为流行。代表作如《司马迁妾随清娱墓志》,传褚遂良书。

二、刻碑方式

1、直接用毛笔蘸朱砂写在碑上,然后再刻,就就是所谓的“书丹上石”。

2、刻碑者直接刻上去,这非常考验工匠的水平。

3、写在纸上,然后把纸放在碑上刻。

4、写在纸上,再用一张透明的纸放上面把字描出来,然后在透明的纸背面再描一遍,再把透明的纸的背面描的印在碑上刻,这种最复杂,称为“双钩上石”。

三、刻碑不足

1、工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和原作一样,这和工匠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技术高超的工匠能非常接近原作,如果工匠技术欠佳,出现一些微小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

2、刻碑是刀刻,而毛笔是柔软的,所以毛笔写出的字有时候是刀刻是没法完全表达的。

石碑对书法艺术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都能在其中显现,如李斯、李阳冰、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智永、以及米芾、蔡京、赵佶、苏轼等。篆、隶、楷、行、草无所不包,可以以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块瑰宝。


静心手写


制作石碑过程:一种是用毛笔蘸着朱砂,写在石碑上,然后由工匠凿刻。另一种是把己复制好的空心字先描在石碑上,再由工匠凿出字形。古人把书法作品刻在石碑上,有记功绩或其它文字内容的作用。主要是石碑比泥土和木板上保存年代久远。

汉代名碑《衡方碑》赏析

此碑立于东汉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原立于山东汶上县,现藏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

此碑险峻古朴,浑厚苍茫。方圆并用,用笔沉着。系衡方的门生所立,用以歌功颂德。清.姚华评:"《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

《衡方碑》局部


神韵轩书法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这个问题和我们中国

第一,记录功能

记述前朝重要事情和隆重庆典等,把文学形式和书法家的手迹经过名匠刻手,刻凿在悬崖和石碑上。南北朝以来,记事碑刻大量产生,范围非常广泛,如皇帝出巡、农民起义、历史人物、城市兴衰、桥梁修补、地震灾荒等各方面,内容驳杂,通常是历史文献中遗漏掉的部分,通过这类碑刻得到了补充。

例如,颜真卿的《麻姑仙坛记》: 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

第二,为帝王歌功颂德。

《琅琊刻石》《峄山碑》《会稽刻石》《九成宫碑》都是属于这一类。

秦始皇东巡郡县,站在琅琊山上,遥望一统江山,心中大悦,遂“作琅琊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这座刻石,便是后来驰名天下的琅琊刻石。 丞相李斯一夜撰文会稽碑文,用钱塘"岑石"作为铭文碑体。

第二,

树碑立传 。

把生平立传的纪事文字镌刻于石上,再将此石立于墓葬庙观处。《张迁碑》、《张黑女碑》、《簏山寺碑》等就是 将歌功颂德、生平立传的纪事文字镌刻于石上,再将此石立于墓葬庙观处,称之为碑。

例如:《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主人张迁,字公方,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

正是因为我们古代独特的汉字文化,才出现了研究碑刻的书法流派,现在学习书法的人也大都是临摹古人碑帖拓本来作为基础入门必修课。


瘦金体花间书


古代书法是实用的,是生活化的

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应该有几百万人吧,关于书法类的协会也是不胜枚举。我是云南大理人,在我们大理也有几百个书法家呢。但是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一种说法的,大家全国老百姓都在写字,只不过写得多了,隔壁张三可能会夸你写的字比旁边王老五好,于是有邻居可能会请你给他们家写春联,总说不好意思,耽误你扫地,有时候会给你一棵大白菜什么的。过年的时候,隔壁村听说你写的字好也许会几个人成群结队的来请你写春联,也许会给你扛一袋洋芋什么的,够你吃好几天。这就是古代社会,书法离老百姓并不遥远。字除了写春联,还有很多写在石头上,为什么呢?

一,纸不耐风吹雨淋,石头相对好点

老百姓的生活中有很多字是要写在外面的

1,摩崖刻石;直接遭遇石壁上的文字,用于记述功绩或记事。比如今天大家开了条隧道,要在隧道旁的一块大石头磨平,再在上面刻上今天是几月几号,今天天气怎么样,咱那个地方,是归哪个县长乡长管理的地点,村委会主任某某带领村长和谁谁谁今天开凿了这条隧道,隧道有多宽,有多长,以后要过隧道收不收费什么的。

2,碑碣,给去世了的祖先,记述功绩,表达怀念之情

3.墓志,特别是汉代的时候最为盛行,有棺椁之分,小棺材外面套一个大棺材,内是棺,外是椁,墓志也有葬砖等的名字,墓志和墓碑不一样,兴起于汉代贵族中,墓碑一般竖于坟头,而墓志则是至于坟内,墓室之中,有的还要放入棺椁之中,一般墓碑说明竖碑人与亡者的关系,简要注明去世人的生卒,而墓志则比较详细的记录去世的祖先的生平。一般墓碑比墓志要大很多。

4,造像记

,就是在佛教在中国盛行后流行刻佛像什么的,刻佛像完成再在佛旁刻上刻者的名字等等,也许还会写一首禅诗什么的。

5,还有界碑,明确两地的界限,张家地和李家地分开,南山县和北山县地界清楚等作用;井栏,也许会刻一些,取水排队,小心落水;还有题记,就是俺老孙到此一游这种行为,但古代人刻的一般是诗,不会刻某某我爱你,估计李白等人就刻过不少。

二,书法在石头上原因是石头相对廉价

你想想如果把碑文刻在金银上,有都少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他们有这个条件吗?况且界碑井栏这些都用金银刻成估计晚上就被人挖了,所以不现实。

今天我啰啰嗦嗦的说了一些,以上简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如果觉得我说的不错,请点关注,我是心墨z谢谢!


心墨z


古人的许多书法,都要刻在石头上,这是和古代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们知道中国的汉字流传下来,它依靠的工具和材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在汉朝以前,中国的书法,那个时候还没有纸张,古人要把文化知识保存下来,只能通过刻石或者是刻在竹简、木板上。

显然,刻到石头上又比刻到木板和竹简上要保存的时间更长。

从汉族方面的纸张以后,大多数的书法作品,文化知识,都可以通过纸张书写来流传下去。所以用纸书写就变成了人们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知识传播途径。尤其是宣纸的发明,让中国的书法能够保存的时间更长。历史上那些最著名的书法作品,大多数都是在宣纸上书写的。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书法用碑刻字一直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传统流传下来。

用碑刻字这个既有历史传承的原因,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古人刻碑这种传统相联系。

王羲之集字作品

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墓葬,尤其是一些达官贵人,帝王将相的墓葬,在他们的墓旁边,都会用碑刻来记载他们的生平历史和主要功绩。刻这些字儿的必须是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然后由具有高超艺术手段的的匠人来进行雕刻。

除了墓葬用碑刻以外一些风景名胜或者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场所,也要用碑刻,这当然也是古人为了更好的把文化和书法传下去的最好方式。

不过,用纸书写的书法和用碑刻出来的书法,他们即使是一个人书写的,但是审美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用纸书写的书法,无论是如何书写,都不可能出现那种干净,锋利整齐划一的刀刻效果的。

古人用纸将写好的书法让石匠刻到石碑上,石匠的书写功夫,一般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达到书法家那种地步,但是一个好的石匠,可以把书法家的那种书写特征最完美的呈现出来。

但是用刀刻出来的字体和用毛笔在纸上书写出来的字体即使表面看是一模一样的,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碑刻无论如何都不能刻出来毛笔书写的那种流畅性,灵动性(所以碑帖上面的字体大多数都是楷书或者是隶书,行草书较少)。同时碑刻字体的刚硬,劲爽的,也是毛笔书写所达不到的。再加上碑刻大多数是在室外,常年受大自然的风吹日晒,上面会有一些斑驳陆离的效果,这种效果又增添了碑帖的独特的魅力。

也许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他们二者之间的共同特征和相互之间的一些细微区别,所以碑学和帖学,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起来了。而这对我们后人而言,学习书法也就多了一个学习选择的渠道。


素心明月


为什么古人书法作品很多在石碑上?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它的材质上面去考虑。

对于我们现代而言,所能了解的比较常见的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就是“碑”和“帖”,一个载体是石头,一个载体是纸张。所以我们从两者的特性就能明白哪个更容易保存了吧!所以我们现在看来就以为古人的书法作品很多都在石碑上。

如果从历史的一些进程来看

造纸术出现于汉代,那么汉代以前书写的载体自然不会用到纸张,于是就用刻的,刻在龟甲上面,刻在骨头上,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刻在石头上,有些比较富有的也许会写在布上。其中汉代以前的秦出现了很多著名的篆书碑刻,而这些碑刻的用途基本都是在歌颂秦始皇的功德,秦始皇是一个想要流芳百世的人,自然不会写在布上来歌颂,于是就会立各石碑,以求永垂不朽。

虽然到了汉代之后出现了造纸术,但是能够使用到纸的人还是属于少数,所以要记录一些伟人事迹也是要刻在石碑上面,如汉隶《曹全碑》《张迁碑》等等。


到了后面慢慢演变,能用上纸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能够在纸上留下优秀的作品也逐渐增多,但是好的纸质作品毕竟遇水容易化,遇火容易着,遇虫容易被吃,可见保存是多么不容易,尤其是离我们越久远的纸本字帖,更是屈指可数(如下图智永千字文,已经是破损很严重的一页,还有很多已经失传了的,而我们不知道)。相比而言离我们比较近的就会比较多。而石碑就不一样,一般石碑是用来记录重要事迹,歌颂,等等用途,有些石碑还是被埋在土里面,保存的就会更加完好,即使多了几千年,若不是认为破坏,基本都能保存下来。

不过你会发现,石碑的字帖一般也是离我们比较久远的才有。虽然碑刻相比纸本更容易保存,但是经过时间的推移,风化侵蚀也会比较严重,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为了保证自己拓下来的拓片是独一无二的,能够卖好价钱,故意在拓完之后砸坏几个字,这样一来二去的认为恶意损毁,碑刻到了现代也基本面目全非了,我们现在很多碑刻的拓本其实都是古代人拓下来的,现在再拿着那些宋拓本去对比原碑,基本都不一样了。

总结:其实我们在以为的是书法作品是石碑上的只是它们比较容易保存下来,造成的一个假象而已,碑刻和字帖其实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还有个别是写在绢,布匹上面的。


大章书法


一是石头的坚固性,不容易损坏,保存时间长。二是现在看到碑主要用来做墓碑,墓地多数又在深山老林中,远离尘世。

墓碑有主要用了记事一个人的生平和功绩,墓地天生带有死亡的气息,在中国人眼中是不详之地,几乎没有什么人会无缘无故的去墓地。

死者为大,对死者的尊敬之心


李嘉昱同志


这个咋说呢?按本意来说也就是好保存。像纸质不宜留存,刻在碑上,可以保存留存。

但很多恰恰是刻成碑才在后世保存下来,并为时人所知。这在魏晋之前表现得尤其明显。

但相应的来说的,我觉得古人的书法作品那刻在碑上留存下来。还是挺好的。就是看人们发现的早与晚的问题。





水灵儿芳芳


古人书法在石碑上

古人名家书法是由谁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迹能一样吗?查看全部3个回答

古人名家书法是由谁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迹能一样吗?

古人名家书法是由谁刻在石碑上的?刻在石碑上的字和真迹能一样吗?展开

我来答

张飞吃小菜

LV.7 2016-04-20

由刻工(碑刻家)刻上去的。这一点,参看《碑刻姓名录》。比如《多宝塔碑》,岑勋撰文,颜真卿书,史华刻碑。分工很明确的。

刻在石碑上的字与真迹,刻工肯定是想追求一样。但是,不会一模一样的。

真迹:毛笔、墨汁、纸的结合是柔性的。

碑刻:而锤头、钎子、石头是硬接触。胎质的属性决定,很多能在纸上表现出的细微的、微妙的、细腻的东西,是表现不出来的。以及,在书法过程中的焦、浓、重、淡、清,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毕竟,石头能表达的只有非黑即白。石头的表现力远远不够,但他却能保存时间很久。

关于真迹,与碑刻的表现力方面的差别,这一点,可以看看百度图片——小楷《灵飞经》,有真迹、有碑刻拓本。拓本,又有《渤海》版本,和《滋蕙堂》多个 版本的。很明显,真迹更生动、笔法的窜蹦跳跃,顾盼照应,书法能表现出的韵味,根本不是石头能表达出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