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里屯的前世今生


这篇小文是《北三里屯怀旧》的结篇之作。本想酝酿情感,专心致志把它写成“豹尾”,可感情酝酿了良久也未见喷薄,可能我对三里屯的“前生”知之甚少,缺乏感情,没有感觉的缘故吧。不具情感的写作犹如命题作文,写起来就索然无味,但做事总要有头有尾,集子总要有个后序或交代吧?无奈之下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写。

写“前世今生”就得倒腾历史,要以史料为据,但手头的三里屯史料极少,网上可寻的更是寥寥,防控特殊时期又不便去图书馆,只能依据传说和散乱的资料,采取推理带猜想的方式撰写,真可谓“连猜带蒙”。待疫情结束后再根据史料予以订正吧。三里屯的前世今生只得在无奈的情绪和一连串的疑问中续写了。

三里屯的“前生”没有查到记载,只得从地理位置上推断:明清时,三里屯不是专指,而是泛指,即没有哪个具体村落或建筑叫三里屯。泛指的区域大致是东到麦子店,西到新源里,而后在整体往南推进至东大桥地界儿。

那年头,北京叫顺天府后又叫京师,它下设的两县即京东的大兴县和京西的宛平县,三里屯应在大兴县的管辖范围。当年的大兴县与今天的大兴区有联系,但,几百年的分分合合,当年大兴县的面貌早已“面目皆非”,不仅县衙从天安门附近迁到黄村,管辖的地域也“南辕北辙”了。

四十年代末,北京分为十六个区。今天的朝阳区属第十区,其地界儿涵盖麦子店至新源里再到东大桥地带。当年,孙河、善各庄、长店、金盏、北苇沟、北皋、北苇沟和中央机场(首都机场)地域及机场通往城里的道路等广大区域统统属于河北省管辖。所以,第十区的地界儿不大,从地理位置上看,明清时泛指的三里屯地界儿,基本就是第十区的地域。

一九五二年第十区改为东郊区,五六、五七年后善各庄等七个乡和中央机场及通往城区的道路才先后划归北京东郊区。到了一九五八年,东郊区改为朝阳区时,才形成朝阳区今天的辽阔地域。

有传说,清朝时三里屯曾扎营屯兵,大概与三里屯的名称有关。史料也证实清朝的正白旗曾居住在城东,但是,在三里屯地界儿扎营屯兵的史料证据不足。

东直门外,曾有座铁塔寺,年纪大的人可能还记得,六十年代末它才被拆除。据有关记载:清末民初时,铁塔寺每逢阴历四月十八为开庙日,三天的庙会热闹非凡。据说,铁塔寺是北京城的镇物之一,“五行”中东方属木,铁属金,有金克木的说法。

将当年“泛指的三里屯”即“第十区”的地界儿再细化一番,其中就有我们的记忆了。如:亮马桥河南边的塔院,以前是既有塔又有院,而且满院青松绿柏。塔院的东面有个延红村,村里有座庵(好像叫“鬼王庵”)是座很大很规整的四合院,六十年代后期,四合院曾是村办厂,厂内有个商店,有酸枣面出售。延红村是近郊很富庶的村落,好像以种菜为主,小学时,我的几位同学就住在延红村。

延红村再往南,可分为东西两块地界儿。靠西的部分建了“无轨二厂”占地面积很大,一直与三里屯、幸福村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往东的部分建了使馆区成了三里屯的“东花园”。

“无轨二厂”再往南,就是三里屯北楼区。早期(63年前后),“无轨二厂”与北楼区的十九楼、北八楼之间有块很大的荒地,地里杂草有一人多高。文革前,城里、城外的流氓们经常在这片荒地上约架、打架,小孩们吓得不敢出楼门,连楼里的“老三届”们都吓得不敢靠前。个别胆大的“老三届”看了打架回来还神神秘密地讲:“流氓们打架还讲规矩呐,什么‘刀子板带城里城外’这是讲用什么家伙,在什么地方打。之后还要问‘单挑儿’还是‘群练’这是讲‘一对一’呀,还是‘群殴’。”后来,老三届”们还常常感慨:“文革中打架太没规矩了,都是一帮混混们的呛呛和胡抡。

北楼区的楼道门本来都有前、后门,但家长们是怕不安全呐,还是怕楼后有垃圾箱不卫生,反正把靠近“无轨二厂”的后门都给封了。后来这片荒地上,由东至西分别建了第五建筑公司大礼堂和图片社的宿舍。今天,图片社宿舍还在,成了寻找北十九楼和北八楼的坐标。

由亮马河往南,往南再往南,就推到了今天三里屯位置,五十年代末,在这里建了一片居民楼并被定名为北三里屯,现在叫北三里屯社区,三里屯也由泛指落实为专属。从那儿以后,又派生了三里屯南楼社区和太古里对面的南三里屯。当然,这段推理的史料依据非常单薄,北三里屯的名字考证与证实还有待查阅资料后才能定论。

北三里屯社区的“今生”再演变的“资料”,是小学张老师(她写过三里屯的变化)提供的:

北三里屯最初的布局是:三里屯一中原来叫“华侨师范学院”,三里屯门诊部俗称的“小医院”是学院的图书馆。房管局设计时是托儿所,朝阳区教育局则是当年的“华侨宿舍”。张老师还说:三里屯二小曾在延红村的“庙”里办过分校,说的是不是在庵里呐?也有待论证。总之,三里屯从泛指到专属,总算由务虚到了务实阶段(虽然是连蒙带猜)。

三里屯北楼多为苏式建筑,格局和品质在当年似乎有点超前。像几栋楼盘间建有四门的小卧车车库(后来都改成粮店了),像单元楼大小卧室都有上下壁橱,三米多的层高之上还有个五、六十公分的隔音层,卫生间不但大并配置花洒或盆池,五金件还都是纯铜的,这在五十年代末确实有点特殊。至于为什么成了普通居民区有几种说法,其一就是品质还不符合一定级别的需求,这点需要考证了,再有就是当年三里屯太荒凉了。

六七十年代后,三里屯南、北楼社区又陆续见了许多居民楼,东边的使馆区也不断向北扩展,特别是有了酒吧一条街后,北京的“东郊区”曾经荒凉的三里屯才渐渐繁华热闹起来。

北三里屯演变成太古里商业区是它的一次“涅槃”,但愿我们的故地、故居三里屯越变越好,因为它和三里屯人有过一段良好的因缘。

在防控新冠病毒的非常时期,利用宅家自律的空闲时间,完成这本集子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2020年2月28日于银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