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雲和的廟與殿

記錄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足跡

承載著山野村民們最虔誠的

本期繼續為大家介紹它們的由來和存在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第③期


| 本篇導讀 |


①····································新殿龍母宮

②····································長田村祖師殿

③····································陳家村平水王殿

④····································崇頭村夫人殿

⑤····································崇頭村武峰寺

⑥····································村頭村夫人宮

⑦····································村頭村攔街殿

⑧····································大崗山村福興寺

⑨····································大灣村平水王殿

⑩····································擔布坑馬伕人殿


“新殿龍母宮”

鳳凰山街道新嶺行政村新殿垟自然村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白牆黛瓦 四合院 被層層綠意包圍著
坐東朝西,佔地 251 平方米。三開間單體建築,通面闊 10.93 米,進深 8.56 米,明間四柱九檁,抬梁式;次間五柱九檁,穿鬥式樑架。正殿前施一面闊 16.3 米、進深 6.53 米的天井。懸山頂,小青瓦屋面,四周土夯圍牆,中間闢大門,兩側各開 一小門。殿內梁、枋、斗拱均施精美雕刻圖案。有兩個柱礎上施有“龍”形雕刻圖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殿內木製、石柱上雕花精細、顏色鮮亮


“長田村祖師殿”

位於白龍山街道長田村,西臨長田溪,北靠資聖寺

根脊樑上題記,建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該殿旁佇立一顆粗壯樟樹
為三開間單體建築,坐北朝南,面闊 14 米,進深九檁 7.05 米,佔地 283 平方米。明間樑架九檁用四柱, 抬梁式,內四柱為青石質方形柱,柱上楷書陰刻對聯“古柱重新光前烈,百代馨香卜地靈;原基式廊廠宏模,二公神勇原天賜”;次間樑架九檁用五柱,穿鬥式。屋面為硬山頂、小青瓦陰陽合鋪,殿四周夯土牆,正中闢大門。門內有一進深 15.15 米、闊 13.55 米的天井,天井東北角有一棵古樟樹。殿內梁枋、牛腿、雀替等構件雕刻花鳥圖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殿內張貼著較多村民們的祈願、香火旺盛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陳家村平水王殿”

位於黃源鄉陳家垟村水口,建於清晚期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單體建築,石頭堆砌而成
“文革”時遭破壞,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修建。坐西朝東,佔地 55 平方米,單體單層建築,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正殿三開間,面闊 7.19 米,進深 7.65 米,明間、次間均為三柱七檁,抬梁式樑架,明間前施神龕,上施藻井,畫有八仙、龍等圖案,次間上施天花板。殿四面夯土牆,北面靠東開大門。殿南面設一夥房。殿內牛腿、樑架上飾花卉等雕刻圖案,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懸掛燈籠等裝飾品,雕花圖案清晰可見


“崇頭村夫人殿”

崇頭鎮崇頭村水口,距棧雲橋約 200 米的山上

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咸豐二年(1852) 仲冬重建。坐東朝西,單體建築,一進三開間,通面闊 10.12 米,通進深 11.29 米,佔地面積 114 平方米。明間面闊 3.34 米,九檁用四柱,抬梁式,上施藻井,描繪盤龍、花鳥、人物等圖案;次間九檁用五柱, 抬梁式樑架。殿四面夯土牆,中間闢大門,門內有一進深 2.36 米的天井。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殿內梁枋、 牛腿、雀替等構件,雕刻人物、獅子、花卉等圖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該殿內裝飾顏色鮮亮,上有山水花草圖案,清晰可見


“崇頭鎮武峰寺”

位於崇頭鎮五岱峰,始建於宋代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該寺廟外觀圖案清晰,保留完好,有濃濃的禪意


後幾經修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 753 平方米。原武峰寺由門廳、 大廳、正殿三部分組成,因年久失修,無人管理,大廳、正殿於“文革”期間倒塌,現存一進為清代建築, 二、三進為 2001 年重修。一進門廳面闊三間 12.2 米,進深五檁 4.45 米,明間五檁用四柱,抬梁式,次間五檁用五柱,穿鬥式。上施天花板。二進大廳比一進稍高,三開間單層,明間六柱九檁,抬梁式樑架, 上施藻井,描繪花卉等圖案。次間五柱九檁,抬梁式,上施天花板。三進比二進高 2.3 米,三開間單層。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明間二柱五檁,抬梁式,上施藻井,描繪花卉、山水圖案,次間兩邊夯土牆,上鋪天花板,整體建築均為硬山頂、小青瓦屋面。一、二進之間施一面闊 5.9 米、進深 5 米的天井,天井東面施廂房,單開間,天井用條石鋪成方形圖案,天井東面施一石拱柱臺,高 1.28 米。二、三進施一天井,中間設十三級石臺階通往三進。四周夯土牆,一進正中闢大門,大門為石庫門,門額陰刻“武岱峰”三字,門前設三級石臺階,兩邊各施石獅一尊。二進兩側均開一小門。殿內現存清乾隆年間的石碑四通,殿內牛腿、梁枋雕刻花卉、龍鳳等圖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殿內遺留下來的石碑保留完好


“村頭村夫人宮”

白龍山街道村頭村中心,據宮內現存的“鼎建夫人行宮緣碑”記載

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坐南朝北,二進一天井兩廂房, 通面闊 16.58 米,通進深 30.7 米,佔地 479 平 方米。一進為五開間,明、次間建一戲臺,梢間為雙層建築。二進為三開間單層。一、二進之間設天井,兩邊施廂房,廂房為雙層建築, 二柱四檁,各施一木梯和一側門。大門為石庫門, 兩邊各施有一小門。歇山頂、小青瓦陰陽合鋪, 施鉤頭、滴水。宮內牛腿、斗拱、樑架上施有 花卉動物等雕刻圖案。該建築於 2007 年進行過 保護性修繕,整體保存良好。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村頭村攔街殿”

位於白龍山街道村頭村街尾

建於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坐北朝南,佔地 105 平方米,格局為二進三開間一天井。一進面闊 7.75 米,進深 6.25 米,中間闢大門,明間四柱五檁抬梁式做法,次間五柱五檁穿鬥式。二進面闊 7.75 米,進深 4.4 米,樑架結構與一進相同,房基比一進稍高,一進與二進之間正中設一天井。屋面為硬山頂,小青瓦,殿四周夯土圍牆。殿內梁枋、牛腿、雀替雕刻精細。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該殿較為寬敞,香火旺盛,圖案雕刻栩栩如生,保留極好


“大崗山村福興寺”

石塘鎮大崗山村庵下,脊樑上墨書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建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坐東北朝西南,佔地面積 102 平方米。單體建築,懸山頂、琉璃瓦屋面。正殿三開間,通面闊 9.64 米,通進深 8.69 米。明間用四柱七檁,抬梁式;次間用五柱七檁,穿鬥式,殿內設神龕。寺四周夯土牆,中間闢大門,大門內施一闊 9.64米、深 1.78 米的天井。寺內梁枋、牛腿雕刻花卉、動物、雲紋等圖案。2008 年進行過保護性修繕。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木製雕刻房梁


“大灣村平水王殿”

崇頭鎮大灣村水口,原脊樑上記載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1986 年進行修繕時,脊樑上的題記被毀。坐東朝西,佔地 92.76 平方米,單體建築,雙坡懸山頂、小青瓦屋面。面闊三間 6.85 米,進深 5.45 米,明間七檁用四柱,抬梁式;次間七檁用五柱,穿鬥式;殿前施一闊 6.85 米、進深 3.6 米的天井。

殿四面夯土牆,中間闢大門,大門為石庫門,門額上陽刻“禹王殿”三字。殿內梁枋、牛腿等木構件雕刻花卉、獅子、飛鳥、龍鳳等圖案,明間前三、四柱,陽刻對聯三對, 其內容為“三過其門虛度辛壬癸甲,八年於處平成河漢江淮”“到這裡存真去偽,走回家為善除惡”“神思與雲山並固,聖德共綠水長流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殿內有較多燈籠、對聯等喜慶物品


“擔布坑馬伕人殿”

赤石鄉擔布坑村村口,據殿碑記載

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季春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該殿依靠山林,外觀較雄偉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雕刻圖案精美
2006 年進行過修繕。坐西朝東,佔地面積 46 平方米,一進三開間,通面闊 6.55 米,進深 5.8 米。馬頭牆,硬山頂、小青瓦屋面。明間用四柱七檁,抬梁式;次間用五柱七檁,穿鬥式。明間內施神龕,神龕窗上雕刻魚、人物、花卉等精美圖案。明間有兩柱施龍形雕刻圖案,均施有柱礎,三面夯土牆,正面敞開。殿內梁枋、牛腿等木構件雕刻花卉、雲紋等圖案。

關於雲和的“廟”與“殿” ③

▲殿內門廊等木構件顏色鮮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