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近期頭條後臺私信我的家長,十有八九是詢問《泉靈的語文課》,並希望魚sir做一期《泉靈的語文課》的相關測評。既然有需求,魚sir自然義不容辭。

說起張泉靈老師,相信大家並不陌生,《東方時空》總主持人、《人物週刊》、《焦點訪談》、《新聞會客廳》、《少年中國強》等欄目主持人,自央視辭職後,在《奇葩說》等綜藝節目出鏡率也相當高。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相信很多家長在選課前會有一個疑問:

"張泉靈老師是搞新聞的,非純中文師範類出身,是名人效應還是真能教好語文呢?”

為解開這個難題,魚sir將從多個角度進行深度測評分析,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一、“泉靈的語文課”,究竟教孩子什麼?

《泉靈的語文課》主要適合5-10歲的孩子,即幼小銜接班到小學四年級。

一直以來,魚sir認為語文課是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梳理構建自己完整的授課體系,幼小語文要想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也不能例外。

《泉靈的語文課》課程體系如下圖所示,它以現行的部編版語文教材為教學材料,但課程體系完全自主研發,輔助新課標推薦必讀名著進行教學,同時也會用到新課標提到的推薦閱讀文本。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課程體系一覽

魚sir研究下發現:

雖然依託部編版語文教材作為教學材料,但上課的時候並不講授這些內容,只是以此為載體,依託這些教材文本來培養孩子們的能力。

《泉靈的語文課》不涉及拼音、識字等基礎內容的教學,換而言之,教的不是語文知識點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提升審題能力。因此在這一點上,與校內的語文課不盡相同。

它最主要的特色是通過拆分並練習不同的能力模塊,把語文知識點和能力提升結合起來。例如運用思維導圖可視化來強化對內容的理解。又比如利用時間軸講故事。

此外,它更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在語文學習中解決實際問題,集中表現在口頭敘述和學習慣性的養成。例如進行採訪、演講和小組討論,掌握預習方法、學會定計劃等。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課程理念:

不考孩子,只考家長。

耐人尋味。

《泉靈的語文課》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家長和孩子同時學習。

在孩子的正課——《泉靈的語文課》之外,還有“班會直播課”。這個班會直播課主要是給家長聽的。目的是指導家長在具體的情境中瞭解孩子長短,並增進親子交流。

這一點魚sir相當認同。

於孩子而言,想把一種有效的語文思維變成一種習慣,倘若沒有家長、家庭教育的積極融入,是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教育自由。

心理學上著名的“霍桑效應”中指出:

“當人們在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關注或者觀察的時候,會積極去改變一些行為或者是言語表達的效應。”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尤其是身心健康還在發展中的孩子,家長的陪伴無疑是促進孩子語言表達力進步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泉靈語文課”,究竟怎麼教?

知道了《泉靈的語文課》教什麼,那具體是怎麼教的呢?

以春季班二年級下為例:

【課程級別】二年級下(春季班)

【主 題】打開想象力,提升寫作能力

(結合部編版二年級下課文《我是一隻小蟲子》)

【課程對象】親子課(學生和家長)

【課程時長】50分鐘(不含推課宣傳及答疑環節)

【授課老師】張泉靈錄播視頻+班主任講解(班主任系清華大學畢業)

【學習目標】掌握四種思維工具,打開想象力

【學習順序】每種工具按照“泉靈老師視頻主講—班主任總結知識點—隨堂鞏固練習”的順序學習

下面我們來下看四種工具。

工具一:想象力魔法棒

第一個工具顧名思義,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自己融入故事中,也對應作文中“人物”的要素。例如”雪地裡的大樹”、“草地裡的小蟲子”分別看天、看地,能看見什麼、不能看見什麼,進行觀察和表達。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工具二:五感小人

第二個工具為了鍛鍊孩子的“思辨力”,綜合視、聽、觸、嗅、味覺,引導孩子從小蟲子的視角去全方位觀察和感受,組織語言寫作,與寫作中有序觀察的技能對應,從而可以有創編的觀察思路和方法。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工具三:小沙漏

小沙漏對應故事中的“時間”要素,讓孩子結合魔法棒,合理想象變成小蟲子之後,自己白天和夜晚的生活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此外,孩子還可以把時間的長度擴展到周、月、年等不同長度。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工具四:講故事齒輪

這個工具主要教孩子創造情節矛盾、豐富故事內容的方法,即遵循“發生什麼事情—蟲子有什麼反應”的思路,時不時給人物“找一些小麻煩”,隨著講故事齒輪轉動起來,故事也越來越精彩。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這四個工具綜合下來,很好地詮釋了語文的概念:

“語文是全面而充分地輸入,在大腦的“思維黑箱”裡有序處理,最後清晰地輸出。”

這套清晰明瞭的操作邏輯,是語文課中不可缺乏的一部分。經常聽到一句話說:“得語文者得天下”。

掌握知識並不是孩子的最終目的,如何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才是孩子們更應該培養的能力。

結合到應試教育上,這種“語文”能力不僅在語文科目中會考察,包括英語、數學、化學、物理等諸多學科都會運用到,俗稱“審題能力”。

聽、說、讀、寫能力好就代表語文能力一定好嗎?

未必。

這只是語文能力優秀體現的一個分支。

語文真正要培養的,是幫助孩子理順這套操作邏輯系統,哪怕孩子以後長大工作,都會讓他終身受益。所以魚sir認為,光論教學內容和目的,《泉靈的語文課》確實是一門不錯的課程。

但同時也對孩子和家長提出了較高的難度要求。

具體體現在哪裡呢?

以“講故事齒輪”為例,課程中老師和AU的互動很精彩,但是家長和孩子的實際練習效果未必能達到。家長打開思路創編事件、孩子提供反應,或者交換角色,無論哪種都對家長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

再以第二個工具“五感小人”法為例,侷限在於對孩子的表達力和感受力有要求。

運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孩子要能夠感受到、並且準確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所以這種方法對錶達力和感受力較差的孩子並不那麼友好。

三、寫在最後

《泉靈的語文課》比較“新”,屬於比較“精緻”的大班課,這也導致了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有效的1對1指導建議。至於互動性,就無從談起了,相對於1V1以及1V2而言,短板很明顯。

另外,學習內容是結合孩子學習實踐摸索而來,雖然很多工具可以很快上手,但是對家長要求相對較高;短時間內看到快速進步的效果可能性不大,學習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機構對外取名《泉靈的語文課》,但並不是張泉靈老師親直播自講解授課,採用所謂的“三師模式”模式。即張泉靈老師作為錄播視頻教材,直播的時候卻是由班主任老師來出題、答疑;到了課後,還會有一名輔導老師為家長和學員服務。

這一點也受到了不少家長的強烈吐槽,覺得自己被“騙”了: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部分家長反饋

最讓人體驗感差的是設備上也存在較大的弊端,比如技術不過關,偶爾會遇到遇到需要輸入就死機的現象。但拋開售後服務和設備技術不談,純粹的上課內容和方式還是比較獨闢奇徑。

從《泉靈的語文課》看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決定孩子一生的道路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泉靈老師之是北大畢業的學霸,在央視曾是著名主持人,表達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屬於國內一流。她的思維活躍,記憶力極強,非常具有感染力、說服力,與之門課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對這課程教學的側重點,也讓家長更有動力和熱情去陪伴、指導孩子,和孩子一起練習,關心孩子的成長和進步。

測評到了尾聲,魚sir也提一些選課建議:

1)《泉靈的語文課》適合基礎比較紮實、想要提高綜合能力的孩子,由於課程中不涉及基礎知識學習,所以報課前想要夯實基礎的孩子就不太適合選擇,更適合那些學有餘力的孩子。

2)前面提到過,《泉靈的語文課》這門課不僅考孩子,也是考緊挨著“挑家長”。無論是課堂學習的過程,還是課下練習部分,都需要家長參與,帶動或者指導孩子。

因此,建議能夠做到專心陪同課上、用心輔導課下的家長選擇課程,否則課程效果會打折扣。這也與該課程“不考孩子,只考家長”的理念息息相關。

好了本期測評就到了這裡了,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或者在學習上遇到一些難題,都可以在頭條留言置頂處,或者私信找我聊聊,我將提供給你最中肯的建議以及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