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中國幅員遼闊 ,同時也是全世界鄰國最多的國家。歷史上,我國曾多次與鄰國之間發生戰爭,而其中,在不同時代同我國進行過戰爭的鄰國就是日本。中日之間,一直是處於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之中。中日兩國在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戰爭,這四次戰爭都對兩個國家的命運產生了深遠影響。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一、白江口之戰

時間: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投入兵力:倭軍(約四萬二千人,有戰船一千餘艘)、百濟軍約五千人;唐軍(約一萬三千人,戰船一百七十艘 ),新羅軍五千人。

雙方損失:倭軍一萬人,唐軍一千人,新羅、百濟不詳。

戰爭過程:

公元661年正月日本齊名天皇和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親赴九州島,欲統兵渡海西征,但齊明天皇於當年七月病死,出征計劃也被迫推遲。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八月,天智天皇令先遣部隊及輜重渡海,九月,五千日軍護送百濟豐璋王子歸國即位。次年正月,日本向百濟贈送大批物資,同年五月,日本將軍率舟師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則"修繕兵甲、各具船舶、儲設軍糧",隨時準備渡海作戰。到了公元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兩萬七千人,至此,慘烈的白村江海戰逐漸拉開了序幕。

公元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將劉仁願、孫仁師與新羅王率陸軍團團圍住周留城。唐將劉仁軌、杜爽與百濟降將扶余隆則帶領戰船一百七十艘列陣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軍10000餘人,分乘戰船千艘,與唐朝水軍不期而遇。結果,劉仁軌指揮唐軍"左右夾船繞戰",巧施包抄合擊之術,致使日軍"赴水溺死者眾,艫舳不得迴旋"。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舊唐書·劉仁軌傳》史載:"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白村江戰敗後,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朝與新羅軍隊進攻日本本土,便耗費巨資構建了四道防線。

為了保險,又於667年,將日本的都城從飛鳥遷至近江大津宮,然而,唐朝和新羅的軍隊並沒有乘勝進軍日本本土。

戰爭影響:白江口一戰奠定了唐朝東亞霸主的地位,唐朝國際地位空前提高;而新羅王朝取得了在朝鮮半島的領導權,最終消滅了百濟,統一了朝鮮半島;倭寇慘敗,變相促成了國內律令制建設,並改國名為日本,並從此不斷派出遣唐使學習中國文化。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二、萬曆援朝戰爭

時間: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投入兵力:明朝(4萬人),朝鮮無統計 ,日本(16萬)【 第一次】;明朝(4萬-8萬),朝鮮無統計,日本(14萬)【第二次】

雙方損失:明朝兩次傷亡3-6萬,日本10多萬,朝鮮無統計

戰爭過程: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一場四百年前發生在朝鮮半島上的戰爭。發動戰爭的豐臣秀吉是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十六世紀末,豐臣秀吉終結了日本長期割據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全日本。萬曆二十年(1592 年),豐臣秀吉正式發佈命令,以9個軍共15萬兵力,大小艦艇七百餘艘,入侵朝鮮。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日軍先頭部隊是小西行長率領的第一軍,共計一萬八千餘人,分乘三百五十艘艦船。四月十二日,在渡過對馬海峽後,於翌日凌晨搶攤登陸成功,以古代"閃電戰"的方式突襲釜山朝鮮守軍,迅速攻下了釜山。朝鮮海防重鎮釜山、東萊、梁山等地短短四日之內相繼陷落。其餘沿海守軍兵敗如山倒,朝鮮的海防線迅速崩潰。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日本對朝鮮的大舉入侵,極大的地震動了明朝,明廷上下就是否應出兵援助朝鮮,爭論不休。此前一直不出來的萬曆皇帝卻在這個時候站了出來,一錘定音:宜速救援! 明朝很快就從全國範圍調集了四萬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 關寧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八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五5千,江浙步兵三千。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四川副總兵劉綎率川軍五千,調陝西總兵李如松 (名將李成梁之子)入遼,為東征提督。當時戰況十分慘烈,明軍神機營參將駱尚志冒險登城,腹部被滾石擊中,仍然挺立不退。年近花甲的老將吳惟忠,胸部中彈,猶自大呼督戰。李如松的坐騎被日軍火繩槍手擊斃,李如柏的頭盔也中彈,但兄弟二人都置之不顧,愈戰愈勇,主將如此奮勇,士卒更是勇猛向前。平壤一役重創日軍,李如松也憑此成就威名。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接連的慘敗,使得遠在京都的豐臣秀吉十分鬱悶,內外交困的豐臣秀吉於明萬曆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鬱鬱而終。而豐臣秀吉的死,給日本撤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藉口,日軍最終於十一月十五日(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全線撤軍。

戰爭影響:明朝雖然取得了勝利,維持了在東北亞的霸主地位,但東北邊防實力受到很大影響,間接給之後後金(清朝)崛起創造了有利條件,50餘年後,明朝滅亡;朝鮮經歷了從滅國到復國,死傷無數,實力大減,先於明朝臣服於後金;日本局勢改變,豐臣秀吉死亡,德川家康在內戰中消滅反對勢力取得勝利,開創了德川幕府統治。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三、甲午戰爭

時間: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投入兵力:清軍63萬,日軍24萬

雙方損失:清軍陣亡31000餘人,失蹤無算;日軍死傷13000餘人,1000餘人陣亡。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是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的,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由於清軍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下令全軍撤退,在六天之內,清軍狂奔了五百里,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了朝鮮全境。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 ,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北洋艦隊參加戰鬥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鬥的軍艦則有12艘。

此戰北洋艦隊10艦中 ,沉四、逃二、傷二,只餘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已移至遼東半島進行,分為鴨綠江防衛戰和金玈之戰。鴨綠江防衛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在不到三天內,清朝近三萬重兵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日本佔領旅順後發動的的“旅順大屠殺”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隨著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佔上風,大肆進行投降活動,旅順口失陷後,日本海軍在渤海灣獲得了重要的根據地,從此北洋門戶洞開。

第三階段從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階段中,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即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此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二十六艘。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洋員和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等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遼東之戰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佔鳳凰城、岫巖、海城等地。清朝百餘營六萬多大軍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戰爭影響:甲午戰敗,這是清朝全方位腐敗落後的集中體現,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面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敗給蕞爾小國的日本,國內有識之士認為這是千古恥辱,民族資產階級嫌棄了改良救國運動;朝鮮獲得獨立建立大韓帝國,但實質上被日本控制,最終於1910年被日本吞併;日本得到鉅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擴張,使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新興資本主義強國。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四、抗日戰爭

時間: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投入兵力:中國500餘萬,日本400餘萬

雙方損失:中國軍民死傷3500萬!日軍傷亡130餘萬

戰爭過程: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併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黨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衝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黨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戰爭影響: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付出的代價慘重,但意義深遠。作為戰勝國,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成為五大國之一,自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經濟實力獲得騰飛,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作為戰敗國,廢除了軍國主義,並受到美國的操控。但日本政府對侵華戰爭反思不足,在歷史問題上和中國有極大矛盾。

你所不知道的中日戰爭


即使是戰敗國,日本海軍實力也不容小覷

這就是中日曆史上進行過四場戰爭,而除了日本主動入侵大陸外,元朝時期也曾派遣軍隊渡海遠征日本,但因為不熟水文等原因無為而終。總的來說,日本這個國家自詡為中華文化的真正“繼承者”,認為中國文化自宋以後就斷層,而自己也有資格問鼎華夏九州,因此多次入侵中國從而在大陸佔據立足點。雖然二戰日本戰敗,但其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崛起,已經成為亞洲最發達的國家,由於軍國主義在戰後並沒有徹底清算,且受限於國家規模及資源,未來不排除日本將再次燃起狼煙,因此我們必須時刻提防這個看起來既禮貌有和善的"友鄰",畢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