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八几年的师专是什么水平?

typ1580402090


我是八五年师专毕业的。考上大专以上的人,有一雅称“天之娇子”,在当时很有成就感!记得与从小读书的一帮人(我们是县城的),能读上初中也就七成左右吧,读上高中也就两成左右,全班只有我一人上了重点高中。到了高考前,还要参加预选考,我所在一中(全县最学府),还淘汰了几十人,只有八成多的人有资格参加高考,普通高中更少了。那一年高考,记得我们县有一百六十多人考上大专以上学校,我们县可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大县,当时的高中有三十多所,应届毕业生好几千人。能考上大专是很不容易的,真是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


用户8084828515258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回顾一下80年代师专录取分数,本人师专85级的,88年师专毕业,以85年为例,广东考区,全国理科卷满分670(语数各120.理化政英各100.生30),省重本线502.本科线473.专科线(汕头地区最高468.其他诸如惠阳,肇庆等地区.460),本人所读班级(以汕头地区考生为主),最高分的526.过重本线的有好多个,过473分的,彼彼皆是,你说属于什么水平,当年重本,普本,专科,省中专,地区中专,五个层次毛录取率是35%,考虑预考因素(高考前预考先涮掉50%左右),实际上五个层次总录取率也只有18%左右,那么对应在考生中的位次:重本1%,普本2%~4%,专科5%~9%(本人472分,大概位置在6%左右),省中专10%~13%,地区中专14%~18%,入读分数和名次在全省考生中位次中属前百分几?一比较就清楚,毕竟数据最有说服力。这个专科位次:5%到9%放在现在,大概可上一本(一些高分低录的甚至可上211或偏远地区的985)。现在毕业30零年了,当初10个宿友中,据说善始善终从教只有3人,其他的不甘愿屈从于命运安排,或从政,或弃公职下海,早已逃之夭夭,离开教育战线了,混得还算凑合


黄坤德


本人1978年进入师专,当年录取率6%。那年浙江省文科专科分数线270分,本科线310分,本人312分。因为不懂志愿填法,被专科录取。按照分数推算,本人大概在全省前5%。我所以我觉得要看具体情况。我那年的成绩放在现在的比例就是985了。


AQ9661


应该最起码算是一本吧。八十年代我们县只有一所高中,当时我们88届文科两个班,每班大约七八十人,当年每个班考取约十几人,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考取的比前几年算是多的,因为这一年师专扩招。那时学生没有现在这么累,该玩的玩,该学的学,虽然知道考取了就有饭碗,但因为学生贪玩,家长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不问事,老师也是顺其自然,所以能考取的也算是百里挑一了吧。


虹耀86128386


我是84年上的是师专。那时,学校管的不严,主要在于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那个年代考上大学的,都是苦读出来的。学校不给我们补课,但我们自己找题做,去老师办公室找老师问。学校周六周日不上课,我们在周末跟平时一样,不过是自学而已。早起晚睡,跟现在的高中生读书没区别。可以说,考上大学的同学们,都是自我管理出色的,苦读出色的。


天涯00173


我认为相当于当今的双一流学生。我88年的师专生,高考462分。那时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录取率都在五分之一左右,高中考上大学的录取率更低。当时的师专生,个人素质,学习能力都很高,但由于时代的限制,眼界和知识不如今天的双一流学生。


亚运世博


一九八二年高考录取率17%,一九八三年是23%,高中录取率估计不到10%,高中录取每年县中300人,每个片中录取100人,小县一个片中,大县二个片中,当时的初中人数是现在的将近2倍(因后来一对夫妻只能生一孩。)考上的都是班中前几名十几名的学生,你说相当现在什么水平。(比现在上学人数多一倍,能考上的每县每年也就150人,按录取率相当现在各县前75人)。录取率最科学!


用户6653689786983


我觉得80年代的师专学生的素质相当于现在的211水平。

从下面的数据可以看看:1964年全国出生人口2721万;1965年全国出生人口2679万;1966年全国出生人口2554万;1968年全国出生人口2731万,1969年全国出生人口2690万。


到了1985年左右上述的人要考大学了。再看看80年代中后期每年大中专的招生人数:1984年录取48万人;1985年录取62万人;1986年录取57万人;1987年录取62万人;1988年录取67万人。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80年代中期大中专的毛入学率60÷2650=2.26%。其实当年大专生及本科生人数每年就35万~40万的样子,就是说大专以上毛入学率不到2%!

再看看2000年以后全国的出生人口:2000年:1765万;2001年1696万;2002年1641万。现在他们考大学,每年211高校招生在45万左右,45÷1650=2.73%。也就是说,现在211高校的毛入学率在2.73%左右。

80年代要考上大专及本科,都是百里挑一的人了,真的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教育真的是精英教育。现在每年大学招收几百万,真的是大众教育。


平淡是真oymlq


那个年代最牛的应该是中专和本科,其次才是专科。

因为优秀的初中生,一部分进入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以干部身份进入国家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型企业,另一部分则进入了重点高中,为下一步应试大学本科做充分而深刻的准备。

而专科生来自于初中生考不上中等专业而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重点高中阶段因学习较差而不能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

由此观之,专科的水平相较于中专和本科,明显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至于将来的发展,那就另当别论了。


吾论魏晋


八十年代的能考上中专的人绝对牛X,因为那时国家急需人才,所以在中考的时侯,考试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直接上中专,例师专,XX铁路学校,XXX卫生学校等等,一旦考上之后,农村户口直接转为城市户口,也就是说不用上高中了,直接读四年中专后毕业国家给分配工作,中转录取后,下层的优秀学生可以录取重点中学,成绩再往下的学生就可以普通高中,所以那个年代十五六岁的初三毕业生如果能被中专录取绝对令人羡慕,因为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其码比上完高中再高考早了好多年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