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項羽烏江自刎,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耕讀小棧


項羽是一代霸主,在秦末漢初的風雲時代,項羽可以說是所向披靡,用楚國諸老將的話說:“項羽為人僄悍滑賊,諸所過無不殘滅。”可見項羽的厲害。那這麼厲害的人物何以在四年的時間裡兵敗身亡,用項羽自己的話說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認為是老天要亡他,並不是他用兵用不的不好,那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以至於他最後在烏江自刎呢?

個人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的從項羽本身說起,首先項羽他本人小時候不愛學習,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可見項羽自小不喜歡學習,不管是讀書、練劍、還是學習兵法,都沒有深入去學習,只學了個皮毛就覺得自己會了而不學了,用我們現代人的話說就是,滿瓶子不響,不瓶子咣噹。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項羽對待事物的認知,只會停留在膚淺的物質表面,而不會去深入瞭解,比如陳平、韓信等當時那麼多人去投靠他,他卻不能很好的人盡其才,使得這些人投靠劉邦,把自己打的落花流水,在一個就是項羽打仗屢屢衝鋒陷陣,自己衝在最前面,打了勝仗功勞功勞是自己的,和別人沒有關係,即使有些仗是別人打的,蓋賞賜的時候又是摳摳掐掐,捨不得賞賜別人,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你項羽都不願意賞賜別人,別人怎麼會捨得給你賣命呢?這點劉邦比他大方。

其二就是,從吳中帶出來的人馬起初和項羽關係不大。最初是吳中百姓看中項梁的為人,他在吳中給別人主持婚喪嫁娶等事宜,因此在吳中一帶有點名氣,當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至吳中時候,一些有志之士覺得是反秦的好機會,就開始密謀舉兵,鑑於項梁才能及他父親項燕,項家幾代人都是楚國的大將軍,這支起義部隊就有項梁率領,隨著局勢不斷有利於起義軍,項梁的隊伍也是越來越大,吸引了跟多人才前來投靠,范增就是其一,而這支隊伍的壯大到這個時候,還和項羽是沒有多少關係。

後來,為了更好的聚集各方諸侯推翻暴秦,項梁聽取范增的建議以楚國為旗號,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激起人們對秦國困死楚懷王的恨意,而在後來的戰役中項梁戰死定陶,這支起義軍的實際權力落到了宋義手上,在鉅鹿之戰時,項羽不滿宋義堅守不出,見趙國死而不救,憤怒的殺死宋義,傀儡熊心感到害怕封項羽為上將軍,這時候的項羽才真正掌握項梁這支隊伍的權力,而在鉅鹿之戰擊敗秦軍章邯,一舉成為整個起義軍的實際上的領導人。

第三個就是,項羽婦人之仁和輕信別人,在鴻門的時候項羽本就和范增商量好了要殺劉邦,可就是因為他叔父項伯幫助劉邦,喪失了一舉殺掉劉邦的機會,雖說在後來的滎陽之戰時,也有機會殺劉邦,但那是兩軍對壘保護他的人也多,讓他有機會乘著晚上逃出,再後來的鴻溝議和的時候,陳平以計謀故意慢待項羽是使者,使項羽誤以為范增和劉邦早有勾結,曾而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 造成范增離開項羽軍營,以至於劉邦聽了張良的話,背叛鴻溝協定,乘項羽沒有防備范增又被攆走,且人困馬乏,一舉將項羽逼到垓下,最終在只能率領一百多騎突出包圍,在烏江自刎身亡。

最後就是,項羽在烏江邊並非沒有生路,而是自己願意去死,項羽在到烏江邊的時候,烏江亭長停船在哪裡等他,讓他渡江,以江東為根據地,在謀發展。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義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史記·項羽本紀》

而項羽笑笑說,是天要亡我,我為何要渡江,且帶出來的江東子弟無一人生還,都在烏江以西,縱然是江東父老可憐我,,我也沒臉見他們,就算他們不說我的內心不感到慚愧嗎?於是把他的座騎送給了亭長讓逃生了。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綜上分析,雖熱項羽本人不好學,不善於收攏人心,甚至還有點摳門,但是他很講義氣,不管是對自己的人馬還是劉邦的人馬,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史記·項羽本紀》可見他最後不好意思面對父老鄉親,選擇自刎而死,讓那些曾經更隨他的兄弟,可以去劉邦哪裡邀功封侯,並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倘若這個人是劉邦被項羽逼入絕境,他一定會渡江逃跑,而不是自刎讓兄弟去邀功。


麇子文史


如果項羽因為失敗而死的話,那垓下之戰被十面埋伏,幾十萬大軍被人刀劈斧砍殺了個精光的時候他早就應該自殺。何必又要突圍,跑到烏江邊再自殺呢?總不會是為了找一個背山面水的千年吉壤吧?

項羽一生70餘戰,殺人無數,心智堅如鐵石,怎麼會為了一敗而自殺呢?所以項羽烏江自刎,肯定是最後發生了擊潰他心理防線的一件事。而這件事的主人公有2個:烏江亭長,呂馬童。

小人物改變了大歷史

我們細細的說

1.項羽在自殺之前將他的烏騅寶馬給了烏江亭長。這就拔掉了老虎嘴中最鋒利的一顆牙。

力拔山兮氣蓋世,項羽在沙場百戰百勝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有一匹寶馬——烏騅。

此馬日行千里,所向無敵。當項羽跑到烏江邊上後,他那時身邊有26個人。烏江亭長對項羽說:

只有我有船,你趕快坐船逃跑,追兵到了之後他就沒法追了。

這句話從表面上來看是為項羽好,這是要救項羽的命。可是如果我們往深了去想的話,就會發現這是一個語言陷阱,因為亭長前面還有一句話“江東雖小,地方千里,十數萬人。也能稱王”

請大家一定不要忘了,項羽在鼎盛的時候,光手下的士兵就有幾十萬,號令天下,莫敢不從。可現在亭長卻對項羽說,你跑吧,跑到到江東去,那也能當個小王。有幾十萬人供你使喚,你也能榮華富貴。

這無異於狠狠的閃了項羽一耳光。(因為他的潛臺詞是你這個敗家玩意兒,幾十萬兵被你敗光了,現在灰溜溜的準備跑回江東,你好意思嗎?)

所以才有了項羽後面的話:

“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既然不想跑了,又不忍心把馬殺了,那還不如做個人情,於是項羽將他的烏騅馬送給了這個烏江亭長,自己率領剩下的26人在江邊徒步,手持兵器等待追擊而來的漢軍。

馬上的項羽是天下無敵的,以傷亡兩人的代價殺了漢軍幾百騎兵。就這樣漢軍還抓不著他。

馬下的項羽是英勇蓋世的,就算他徒步力戰,也能殺幾百人。可是他跑不掉,最終會脫力而死。

2.呂馬童,這個項羽的故人,用項羽的身體獲得了他的家族七世的榮華富貴。

項羽是自殺的,自殺前殺了追擊而來的數百漢兵。當他看到老朋友呂馬童的時候,他決定自殺。

原因有兩個:

1.當時劉邦下重賞:能殺了項羽,賞千金封萬戶。

2.這個呂馬童是項羽的老相識。

史記記載:“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這裡面有一個不曾表述的細節:當時項羽步戰已經殺了幾百人,自己身上也被砍了好幾十刀,正是油盡燈枯的時候,而圍困他的漢軍依然有好幾千,項羽怎麼就能在幾千人中一下子發現這個熟人呢?那隻可能有一個原因,就是這個人真跟他真的很熟。


項羽本來已經精疲力竭(前一天晚上打了一夜,第二天白天打了一白天),殺死了幾百騎兵和幾百步兵。身上又受了十幾處傷,已經是離死不遠了。

這個時候看到自己的一個很熟的熟人,那還不如臨死之前做件好事,用自己的人頭給自己的朋友換一世榮華富貴。

前面說到,他已經將自己最真愛的烏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現在他又決定將自己的人頭送給自己的老朋友。他心愛的女人——虞姬,也在頭天晚上自殺了。自己最後的26名騎兵也都戰死了。項羽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沒有什麼可以留戀的。

與其說他是自問而死,不如說他是心碎而死。都說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死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一個字——情。

項羽是個重情重義的人。所以他選擇自殺。把遺體捐獻給朋友。


少校柳下惠


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一代西楚霸王項羽,儘管在秦末戰亂中功績不菲,最終卻落得烏江自刎。那麼,使得西楚霸王烏江自刎的最後一根稻草究竟是什麼?

秦末亂世,楚漢爭雄中的一代霸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途中駕崩於邢臺沙丘。秦王嬴政,這位氣吞六國的千古一帝或許做夢也不會想到,他親手創立、意圖流傳千年萬世的大帝國,將在3年後滅亡。秦始皇駕崩後,胡亥在趙高的密謀下,密謀殺兄扶蘇,而後登基繼位,史稱秦二世。之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在秦末戰亂,逐鹿中原的各支力量中,經過一番征戰沙場之後,最有能力問鼎咸陽的部隊只剩下了兩支:項羽和劉邦。西楚霸王項羽出身楚國貴族、名門之後,他氣度非凡、能力超群。而漢王劉邦則是平民出身、沛縣亭長,屬於不學無術、地痞無賴之類人。然而,此後經過幾年的軍事、政治、外交等方面錯綜複雜的鬥爭之後,楚漢相爭卻最終以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創立大漢帝國而結局。

在後世很多人的觀念中,認為項羽屬於悲情英雄,是那種“把一手好牌打爛的人”,他們認為項羽失敗的原因,是過於重情、過於心軟、過於好面子等等。總而言之,很多人認為,劉邦之所以能打敗項羽,就是因為他做人做事毫無底線。

所謂項劉之爭,無非是君子鬥不過小人。

那麼,實際情況是這樣嗎,項羽到底為什麼失敗?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又是什麼?

一代西楚霸王,項羽究竟為何失敗!

如果說誰比較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除了自己的親人朋友之外,恐怕就只有自己的敵人比較瞭解自己了!如果要了解項羽失敗的理由,可以從他敵人對他的評價入手。

“項王喑惡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作為“國士無雙”的一代軍神,韓信對於項羽的評價自然不乏可取之處。“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時人們對韓信的評價,從軍事謀略或者智實戰指揮方面看韓信,我們自然只有膜拜的份。起初韓信投奔的是項羽,因未得到重用,才轉投劉邦。上面這段話,也是韓信和劉邦初次見面時對項羽的評價,突出表現了項羽的特點:虛偽,婦人之仁!

同樣,對西楚霸王做出評價的,還有後來的大漢丞相陳平。

“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於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史記·陳丞相世家》。

陳平作為開始投奔項羽,而後轉投劉邦的一批謀士,對於項羽的評價其實已經相對公允。但他也認為項羽雖然也尊重人才、恭敬愛人,所以一開始會吸引有很多人來投奔他。但儘管項羽也重賞有功之人,卻無法留不住真正的人才。

西楚霸王項羽為何失敗,首先是有多方面原因存在!

首先就是任人唯親。項羽所重用的人,很多是是項家自己人或者老婆家的親戚。儘管這些人確實很多有才能,但卻並非都是人才,依舊會有諸多酒囊飯袋之徒身居要職。正因為如此,導致項羽隊伍中的那些國士無法發揮作用,如韓信、陳平等人都不得不離項羽而轉投漢王劉邦。

其次,項羽很容易受人矇蔽。作為一代梟雄,霸王項羽自然也懂得求賢任能的道理,而且手下也有如范增這樣的大才。但因為自己身邊的要職很多都被親戚把持,而這些人很容易受人蠱惑。如項伯竟然在鴻門宴一事中,受到劉邦一方的蠱惑,繼而保護漢王。項羽的一些親信,為了維護自身權益,有時自然會排擠人才,久而久之,項羽手下的人才就超餓越來越少。

除此之外,項羽疑心太重。

“羽,以詐興者也;事懷王而弒之,屬宋義而戕之,漢高入關而抑之,田榮之眾來附而斬艾掠奪之。積忮害者,以己度人而疑人之忮己。輕殘殺者,大怨在側而怨不可狎。左顧右盻,亦唯是兄弟姻黨之足恃為援。”—王夫之《讀通鑑論》

項羽之所以重用項家人和親戚,原因是他不敢隨便相信別人,因為項羽的發家和劉邦相比,同樣都是靠陰險狡詐而發家的。項羽本是楚懷王的臣子,結果殺了懷王;本是宋義的屬將,結果殺了宋義。懷王與群臣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結果劉邦先入關中,項羽卻與之發生圍攻。諸侯田榮率眾投奔項羽,結果在後來被殘忍殺害。儘管劉邦也會殺人,但並不經常隨意殘殺別人。項羽的行為,自然招來很多人的怨恨,導致人才流失!

還有就是項羽的燒殺搶掠,使他大失人心!劉邦率先攻進關中後,之後是如何做法呢?安撫百姓人心,同時廢除了秦朝的嚴刑峻法,與百姓約法三章。

“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

所以劉邦攻下咸陽後,漢中百姓生活很快就平復下來,漢軍可謂是仁義之師。漢王的仁義之舉,也導致秦人對劉邦的所作所為反響熱烈,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那之後進入咸陽的西楚霸王項羽是怎麼做的呢?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屠城、殺降,燒秦宮,搶劫財產和婦女,項羽自稱“義軍”,為的是“誅暴秦”,可是此舉卻比大秦更殘忍野蠻!

“項羽遂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西楚霸王的所作所為,大失民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的天平已經偏向,儘管此時實力相差懸殊,但項羽的失敗已經在醞釀

綜合來說,項羽目光短淺,建都彭城,只為富貴歸鄉;暴躁殘忍,燒殺搶掠,早已大失民心;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多次喪失掉能打敗劉邦的機會;剛愎自用,嫉賢妒能,導致很多人才紛紛離開了他。諸多原因的結合,最終醞釀了項羽最終的失敗!

公元前202年12月,漢軍以韓信為帥,親率三十萬人為主力,圍項羽於垓下。漢軍夜間四面楚歌,楚軍士氣崩潰。項羽率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後來漢軍追擊,僅有二十八騎致死追隨。西楚霸王項羽指揮這二十八騎,來回衝陣,再次殺開一條血路,向南疾走至烏江邊,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最後自刎而死,年31歲。

大勢已去,註定被壓垮的命運!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垓下一敗,西楚霸王項羽其實早已大勢已去,儘管後世很多人覺得項羽可以回到江東,東山再起。但即使回到江東,對於西楚霸王來說也沒有什麼價值!就算如願回到江東,其結局也無外乎以下幾種。

一、困獸猶鬥,最終自刎。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正月,虜雍王弟章平,大赦罪人。……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

如果西楚霸王項羽成功渡過烏江,很大可能會和秦將章邯的結局類似,組織力量迎戰劉邦的漢軍,結果不敵敗走;再度組織力量對抗漢軍,再次失敗,最後負隅頑抗,被四面圍攻,守將降,項羽自殺。

二、依附諸侯,難受其辱!

陳餘因悉三縣兵襲常山王張耳。張耳敗走,念諸侯無可歸者,曰:“漢王與我有舊故,而項羽又強,立我,我欲之楚。”甘公曰:“漢王之入關,五星聚東井。東井者,秦公也。先至必霸。楚雖強,後必屬漢。”故耳走漢。漢王亦還定三秦,方圍章邯廢丘。張耳謁漢王,漢王厚遇之。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或許會如同常山王張耳一樣,依附與僅存的其他諸侯王。然而接著就會發現,楚地大多已被漢軍拿下,自己曾經經營的人脈、威望,也會不斷流失,最終與諸侯內亂,結局再逃不出一個亡字!

三、四面奔逃,難逃一亡!

田榮乃自立為齊王,盡並三齊之地。項王聞之,大怒,乃北伐齊。齊王田榮兵敗,走平原,平原人殺榮。

楚漢相爭之際,齊王田榮兵敗之後一直逃跑,但終究難逃一死!霸王項羽即使渡過烏江,有一郡之地,霸氣猶在。即使他組織軍隊抵抗漢軍,作為軍神的韓信也不會給他休整的機會,只會讓他一再兵敗,最終被韓信所敗,楚地遂定。

四、兵入蠻荒,復國難望!

上怒罵之,遂大戰。布軍敗走,渡淮,數止戰,不利,與百餘人走江南。布故與番君婚,以故長沙哀王使人紿布,偽與亡,誘走越,故信而隨之番陽。番陽人殺布茲鄉民田舍,遂滅黥布。

毫無疑問,即使項羽渡過烏江,回到江東,在漢王劉邦強大的軍事壓力以及軍神韓信的高超指揮藝術下,也不得不再次奔逃。而此時,或許天下大部分地區早已安定,項羽不得不率領殘餘勢力繼續向南,甚至可能會與南越趙佗等人發生矛盾,憑他的殘兵敗將,再加上南方並未開發,將士受瘴氣影響,對於項羽來說,也是幾乎毫無勝算,最終可能只是人頭被獻與漢王!

民心已失,東山再起毫無希望!

從西楚霸王項羽在逃跑途中,被老農故意誆騙的歷史細節來看,即使項羽渡過烏江恐怕也無多少人心,最終的結局無非仍是一敗。

在後世的人們看來,項羽是頗有英雄氣概的形象,力能扛鼎,破釜沉舟,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浪漫美麗的傳說。但傳說究竟只是傳說,項羽終究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政治是一門科學,是一門藝術。項羽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缺乏一個政治家應有的遠見卓識。儘管他的傳說充滿了浪漫的色彩,但仍難以掩蓋他的致命弱點!目光短淺,暴躁殘忍,燒殺搶掠,婦人之仁,剛愎自用,這一系列的性格結合,最終構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也成為了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同時提醒著我們不可沽名學霸王。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面對失敗,劉邦可以重整旗鼓,屢敗屢戰,直到徹底擊敗項羽,但項羽的性格註定不會這麼做。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項羽的性格,註定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他眼中,自己的名譽比其他更重要!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綜上所述,項羽自身的性格,對於名譽的極其看重,以及項羽一方的大勢已去,民心已失,最終成了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江山終究難保,性命早晚得丟,不如引刀成一快,換取後世的豪傑名聲!


龍羽評青史


項羽即西楚霸王,秦末下相人,名籍,字羽。戰國末年楚將相燕之後。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陳勝起事,羽與叔父相梁起兵吳中響應。梁敗死,項羽繼續率其起義軍戰鬥。

  •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項羽烏江自刎,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鉅鹿之戰

公元前207年項羽趁趙國吸引秦帝國主力部隊的機會,與之決戰。項羽分析了戰場態勢,面對三十萬強大的秦軍,項羽明白必須集中力量攻擊其中一支才能有獲勝的希望。項羽隨即率領大部隊渡過漳水展開全面進攻,渡河以後項羽下令著沉了渡船,砸掉了鍋灶,燒掉了帳篷,全軍只帶了三天的口糧,義無反顧的投入了戰鬥,破釜沉舟一詞也由此而來。這樣大膽的決策也是避免了他當時帶領的軍隊中有些不怎麼聽他安排的人以及鬥志弱的人能全力以赴戰鬥。

項羽一擊即潰了秦軍。“一日九戰”司馬遷用最簡陋的語言描述了戰鬥的激烈殘酷。自此秦帝國的精銳之師再無戰勝反叛的能力。而項羽也確立了自己軍事家的顯赫地位。“戰神”這個稱呼由此而來。反秦各路英豪一致推薦項羽為聯軍總司令。

網絡圖片鉅鹿之戰

自封西楚霸王

公元前205年,聯軍盟主項羽會聚各路諸侯進行了分封天下。他尊楚懷王為義弟,自封“西楚霸王”,統治梁、楚地共九個郡。以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徐州)為自己的都城。

網絡圖片項羽

彭城之戰

公元前206年,項羽密令下屬殺了楚懷王,了卻了他們之間的恩怨。楚懷王被殺招致了各地諸侯王的反對,沒有被分封的田氏家族田榮率先發難,劉邦也隨即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進攻本該屬於他的關中。已經收取關中的劉邦趁機揮師出關,進擊項羽的大本營彭城。

劉邦率領的五十六萬諸侯聯軍潮水般湧進彭城簡直有些飄飄然,而遠在齊地平亂前線的項羽,已經召集了三萬精銳部隊的人馬迅速南下,怒不可遏的項羽發誓要奪回彭城。

項羽面對的是極端不利的局勢,劉邦五十六萬大軍據守彭城,以逸待勞。項羽卻是長途奔襲,以弱對強。最重要的是雙方的兵力是五十六萬對三萬,項羽簡直瘋了。肆意享樂的劉邦軍隊尚在夢中。項羽的三萬軍隊從意想不到的方向,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突然發動了雷霆般進攻。睡夢初醒的諸侯聯軍毫無戒備,頓時陷入混亂,戰鬥進行到中午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就全線奔潰了。在中國戰爭史上還沒有哪一場勝利能像項羽在彭城那樣酣暢淋漓。也沒有哪一次失敗能像劉邦及其盟軍那樣潰不成軍,只遭到區區三萬騎兵的襲擊,就土崩瓦解了。

網絡圖片彭城之戰

虞姬

“有美人名虞 常幸從”司馬遷這惜字如金的八個字在項羽身陷絕境的時候才告訴人們,項羽身邊有一位姓虞的美麗女子,使後人產生延綿不絕的想象力,詩詞歌賦極盡絢麗。坐在垓下軍帳中的項羽和他心愛的虞姬吟唱了一首他自己做詞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網絡圖片項羽與虞姬

奇蹟

儘管六十萬大軍把垓下圍成鐵通一般,但項羽仍然帶八百騎兵突出重圍,而且未被漢軍發現簡直是一個奇蹟。天亮時分劉邦發出最後攻擊令時項羽已經不在垓下了。

網絡圖片垓下

項羽認為不是他不能打仗,而是天要亡他

由於被人欺騙誤入沼澤,項羽再次被漢軍包圍在一個小山上,此時項羽對身邊僅剩的28位隨從說了這樣一段話,我項羽起兵八年,身經七十餘戰,從未打過敗仗於是稱霸於天下,今天我要痛痛快快的打上一仗,讓你們知道這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能打仗。

關鍵時刻,項羽認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項羽率領僅有的28名騎兵奇蹟般的再次衝破漢軍的重重包圍,來到波濤洶湧的烏江渡口,追兵也尾隨而至。此時烏江上唯一一條可以救命的小船被烏江亭長劃了過來,他請項羽渡河,項羽突然笑了,他拒絕亭長的好意,長嘆“無顏再見江東父老”。

網絡圖片項羽

  • 綜上所述:

項羽一生能征善戰,從未打過敗仗,簡直就是戰神,軍事天才。如項羽自己所言“身經七十餘戰,從未打過敗仗於是稱霸於天下”!

項羽自己選擇的人生是“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項羽面對自己的失敗的時候,有一種羞恥。知恥近乎勇,也是一種最大的勇敢!壓垮項羽最後一根稻草的是這知恥近乎勇的勇敢。

項羽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失敗與政治有關!


更豐富更好回家


我是千河,我來回答。

項羽烏江自刎。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為慷慨悲壯,在民間流傳也最為廣泛。

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 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對項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
  • 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為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認為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不同的觀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著,那麼當年項羽烏江自刎的真正原因是什麼,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

根據最早的記錄,項羽是因為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可是項羽卻笑著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代較為接近,描寫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傳最為廣泛,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記載,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非常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

  •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美人和之。
  • 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記載,虞姬當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
  •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 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強烈打擊,再加上當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著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羞恥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我是千河,大家有什麼不同意見歡迎評論區留言。


小主千河


  • 影視劇中的項羽

項羽自刎烏江,原因有二個方面。

一是軍隊實力確實比較弱。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逃到烏江邊,只剩下八百多將士。項羽最強勢時期的兵力總數保守估計也有40多萬,面對劉邦數十萬大軍圍剿,項羽覺得根本沒有勝利的希望,如果被劉邦抓住,羞辱肯定少不了,最後也難逃一死,還不如自殺,反而更有尊嚴。

  • 逃到烏江邊的項羽

二是自尊心太強羞愧難當。經歷挫折是人之常情,沒有挫折的人生畢竟不完美。人生太過順利,一旦遭受挫折,許多人無法抗拒過大的壓力,部分人會自尋短見。項羽就是一個例子。項羽出生權貴家庭,爺爺是楚國貴族項燕,江東屬於數一數二的豪門。自小錦衣玉食,在人生道路的前半段沒有受過什麼挫折,幾乎很少戰敗,當上西楚霸王時才二十多歲,這絕對屬於少年得志,有為青年。誰知道最後竟然敗給一個出身市井無賴出身的劉邦,還是自己的結拜兄弟。本來項羽當上西楚霸王準備回江東去炫耀的,他曾經說過,出名瞭如果不回故鄉,好比穿著好看的衣服在黑夜中行走。對於一個很好面子的項羽來說,很難接受失敗,更難回江東被故鄉人看笑話。

  • 被漢軍圍困在烏江邊的項羽


歷史介紹者


項羽烏江自刎是他最好的選擇。

縱觀項羽起兵抗秦,他結交了江東的很多豪傑,龍且,鍾離昧,季布,這些人都是項羽軍隊的主力,項羽本人也是兇猛無比,出生楚國的貴族,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剛愎自用,不聽勸告,不懂愛愛才,用才,留才,是他的致命弱點。他到垓下之戰才領悟到。

項羽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諸侯霸王,他人生目標簡單就是建功立業,衣錦還鄉,繼續分封天下。 這種思想註定他失敗,在面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他雖然是一員猛將,這時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一個個早已戰死,沒有人和他一起抗敵,孤獨感油然而生,范增也被他趕走,沒有人為他出謀劃策,雖然突出重圍,已經沒有和劉邦抗衡的實力。

項羽一生很少打敗仗,幾次和劉邦交戰中自己總是折將,自己的心氣很高,他自己隱隱約約的知道自己不是一個好君主,只適合打仗殺敵,兄弟們生前都沒有和自己同富貴,在項羽稱王時,他手下將領很多都沒有封侯,封地,自己對不起他們,沒有臉面,再東山再起。只有死才能面對自己的江東兄弟,死的轟轟烈烈。




飛天小老虎


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是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宿州靈璧縣境內)後自尊心崩塌,無顏見江東父老,因而在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浦)自刎。

秦朝末年,項羽起兵是很有優勢的。首先他是楚國名將之後,有一定的影響力。起兵後聽從范增的建議,立楚懷王之孫、一個叫熊心的放羊小孩為王,豎起了反秦的大旗。其次,項羽有本事,在鉅鹿(今河北安平縣),破釜沉舟北渡漳河一舉擊敗秦軍大將章邯,為自己贏得了西楚霸王的名聲,從此眾路諸侯奉他為上將軍。

項羽北上的同時,劉邦西進,用懷柔的政策沒有打多少硬仗就到了咸陽,秦王子嬰自縛投降,同時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還軍霸上,顯示出天下之志。《資治通鑑》上說“亡得滷掠,秦民皆喜”,同殘暴的秦政相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自己贏得了民心。

劉邦不殺子嬰。反觀項羽,在新安活埋了二十萬投降的秦軍,後來進兵咸陽,處死了子嬰,掠走無數金銀財寶和美女,並且把阿房宮付之一炬。“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這是項羽說的,可見其志向就是做一個富家翁而已;有韓姓讀書人罵他“沐猴而冠”,項羽竟然把這個人給煮了,可見項羽格局之低。在優勢明顯的情況下,項羽聽信自己伯父項伯的話不去討伐劉邦;在鴻門宴上不聽范增的話放走了劉邦,失去了去掉競爭對手的機會。項羽又放逐義帝,在政治徹底失分,分封的時候任人唯親,加上他在咸陽的所作所為,所以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韓信說他只有匹夫之勇,行的是婦人之仁,真是一語中的,所以毛主席有詩云“不可沽名學霸王”。

在用人方面,劉邦是歷史典範,他重用張良、重用蕭何、重用從對手項羽那邊過來的韓信陳平,重用一起起事的老幹部周勃、樊噲、曹參等一幫悍將。而項羽卻是孤家寡人,自始至終都是他一個人在戰鬥,范增徒為亞父,說到底他的領導力比劉邦差的太多。

本來勝敗是兵家常事,兵敗垓下後項羽認為是“此天亡我,非戰之罪”,言外之意就是再努力也沒用,所以就不再努力了就自刎烏江。項羽至死都沒能正確認識自己,真是一個悲劇。

呂良偉版項羽

陳道明版劉邦

鴻門宴



豫史臺


打敗項羽的恰恰是項羽自己。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自己的那顆玻璃般脆弱的自尊心。

楚漢相爭的初期,項羽是握有絕對優勢的。那時四處流竄,幾次陷入絕境的是漢王劉邦。握有一手好牌的西楚霸王如何一敗塗地,以至於引劍自刎,命喪烏江的呢?

第一階段:項羽春風得意,雄視天下。劉邦韜光養晦,偏居漢中。

鉅鹿之戰以後,項羽勢如破竹,很快破關入咸陽,麾下兵多將廣,糧草充足。表面上楚懷王是天下公主,實際上各路豪傑皆聽命於項羽。然而項羽卻連續犯錯,使自己的威信和優勢逐漸喪失。

1、血洗咸陽,誅殺子嬰使故秦父老對其大失所望,盡失民心與威望。

2、戲下分封諸侯沒有按功勞大小進行公平分配,使不少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豪傑諸侯離心離德,終釀齊國叛亂,給了劉邦攻擊彭城的機會。

3、富貴歸鄉,沒有把戰略要地作為自己的根據地,偏要駐紮彭城。這是巨大的戰略失誤。為以後的慘敗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戰略相持階段

經過幾輪較量,楚漢相持於栄陽。項羽繼續犯錯。

1、劉邦此時已經處於劣勢退守成皋,項羽沒有乘勝追擊,反而以鴻溝為界議和罷兵,給了劉邦喘息之機。他只想做個西楚霸王,而劉邦卻心懷天下。這也許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

2、輕信漢王的反間計,致使英布轉投漢王,側翼暴露,痛失臂膀。

第三階段:戰爭後期,英雄末日,消極龜縮,被動挨打,自視滅亡。

韓信加入劉邦陣營平定齊國,使楚的北方門戶大開,楚國敗局已定。1、這時的項羽完全放棄了軍事指揮,整日與虞姬飲酒和唱,完全是一副懦夫行為。

2、被圍垓下,四面楚歌便驚慌失措,使軍心迅速渙散。

3、項羽突圍至烏江卻為了自尊心而不願過江以圖重新起兵,翻轉局面。引劍自刎雖有英雄氣概卻於事無補。心有天下者是不會輕易承認失敗的。如若勾踐當時也自戧,哪有後來的稱霸諸侯。

結尾以我寫的一首悼項羽的詩來結束今天的話題吧。

讀史悼項羽

世為楚將隱於野,

棄學書劍習兵法。

嘗觀始皇遊會稽,

口出狂言見雄志。

拔劍斬守起吳中,

破釜沉舟救鉅鹿。

南略新安坑秦卒,

西入咸陽焚宮室。

鴻門宴飲沛公走,

富貴歸鄉沐猴冠。

遣散諸侯去民心,

誅殺懷王失恩義。

楚漢相爭兵戈急,

四面楚歌淚雨下。

垓下突圍騅馬馳,

烏江罷渡引劍刎。

心懷天下學勾踐,

奈何自戕千古嘆。




埋首故紙堆


我還是覺得回答問題以簡潔為最好,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腳布——又臭又長,因為不是誰的字多誰就正確。下面回答問題: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當時的形式,項羽當時到烏江旁邊其實是準備過江的,但是到江邊發現只有一條船,而項羽身邊還跟著20多個士兵,堂堂西楚霸王,斷不會拋下兄弟獨自逃生。所以就只剩下一條路,烏騅馬送給亭長,帶領兄弟再殺回去,返回頭又殺掉上百個追兵,身上也受傷十幾處,這時他看到了原來給他餵馬的馬童,叫呂伯之,這個人已經投靠劉邦了,項羽就和他打招呼說,這不是老朋友嗎,這個呂馬童不敢看項羽,把臉轉過去,告訴旁邊的漢軍中郎騎王翳說,這個就是項羽。看到原來跟著自己的人背叛自己,到此項羽才真的心灰意冷,他說,我聽說劉邦千金買我的頭,還封萬戶侯,今天我就送給你們了,說完就自刎了。所以啊,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呂馬童呂伯之,如果不是看到這個人,霸王會最後會戰死而不是自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