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为什么说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

雪域高原摄影人


题目引用先贤语文有舛误。原文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正衣冠"乃是古代帝王必守"六尚"之一(《礼记》),而《尚书》言"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见,穿衣戴帽是无比重要的。谚语:三辈子难学会穿衣吃饭!会穿衣决不是简单到不用心想的事儿!这里面蕴含的《孝经》大智慧,凭尔等所学知识,用一辈子也参不透呵!


鲁中居士


以史为鉴正衣冠,这里可不能把正衣冠单纯的理解为,就是正衣冠,历史是镜子,可不是普通的镜子。

历史这面镜子,照的是人心,那么这里的正衣冠,正的也是人心。

人常道,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个人的样貌,一个人的衣衫,很容易看到,一眼望过去,你就知道这个人长的好不好看,穿的整不整齐。

可是人心呢?

人常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日久是多久呢?当然是越久越好。

三年五年,你可能觉得你可能已经看透了一个人,可是,风云变换,人心难测,你就敢确定一个人以后都是这个样子了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前,假使当年身便死,一生功过有谁知?

那等这个人死了,这个人是不是就可以盖棺定论了?就可以彻底把这个人看透了?

不不不,人死了,可是他是还活在一些在意他的人的心中,你就能保证这些人对他的评价,就没有私心?

情人眼里出西施,大舜还明说要包庇犯罪的父亲呢!

所以,还得让他凉一段时间,凉的差不多了,咱再心平气和的论定他的功过是非,从中吸取经验,正己心,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那凉多久合适呢?抱歉,我也不知道,反正在史料充足的情况下,越久越好,所以为了公平公正的研究一个人,研究历史人物是最合适的。

我们读历史,就是为了心平气和的,公平公正的研究历史人物的心,以彼心正己心,解决自己做人上的困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尽量活的游刃有余!



茅汇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 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古代“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古人对礼仪孝贤非常重视,如果在见客人时,不梳洗就直接去见客人是为不敬。一般早上起床洗漱,都是通过照铜镜,整理衣冠穿戴整齐才会出门。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古人以比自己好的人为参照,可以知道自己的哪些不足,能听取别人对自己缺点评价,从而改变缺点,提升自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以前的历史为参照,可以知道历史的兴盛和衰败,思考历史新盛和衰败的原因,把别人好的东西,用来借鉴,从而做到更好,思考别人为什么做得不好。在遇到困难时,处事不惊,以历史的经验和自己的实力问题解决问题。


雨夜中的星空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历史是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和,包含着人类的全部的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经验和教训。为了社会和个人更好的向前发展,所以了解历史、熟悉历史、学习历史一直是被热切倡导人们的行动主题之一。诚然,我们知道历史不能复制,但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意义。以史为鉴,意思就是拿历史作为借鉴就可以知道国运的兴衰。“以史为鉴”,通常都是从正面积极的告诫人们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把握自己,大到治理国家,小到平时的日常琐事,人际关系等等。创造“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历史,所以才有了“世界几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中断地延续了下来,并且发扬光大”的现状,这同我们这个民族始终注重治史有着直接关系。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载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苦难。我们这一辈也在不断追随前人的脚步,总结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结合了现代元素,使中华文明得以发扬光大。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作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的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的我们要以史为鉴,才能不断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以农业为本,大力发展农业,”精耕细作“是我们队传统农业的一种高度概括。小农经济自给自足,铁犁牛耕曾经一度给人们带来了安逸的生活。只是列强的炮火轰开了闭锁的大门,也从此轰毁了人们安逸的生活。刀剑已经不足以抵挡炮火的威力,也让国人走向自强自立的局面。所以国家开始盛兴实业救国,期望能用经济的实力改变被欺凌的命运。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工业。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新的改变。慢慢的,人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特别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我国的经济以飞跃的速度向前迈进。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开始渐渐迈向小康水平。国民生产总值有了质的飞跃,经济在各行各业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前人无法预料和想象的画面。我们做到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成功的实现了从封闭到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加快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告诉我们,小农经济不可行,所以我们重视经济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综合实力迈上了新台阶。这一百多年的历史境遇告诉我们:“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凌”。以史为鉴,我们吸收了历史的教训,自强不息。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引进外资,努力改善国人的生活水平,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综合国力排行第二的姿态下,我们昂首挺胸的站在了世人的面前,展示了一种大国风范,展示了一种被欺凌后崛起的傲然。

五千年的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与风雨前行,成长的道路是漫长而又艰辛的,但是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相信祖国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光明。几千年的封建帝王统治对推进祖国的建设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前车之鉴”,我们懂得了“一切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待事物”。

正如唐太宗所说的:“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清朝取代明朝,是因为明朝后期的衰弱,不可救药,并不是清朝有多么的强大,清朝只是顺应民意而已。至于清朝的统治,从制度上来说,废除内阁,皇权专制,种族分化严重,致使汉人哀叫连连。到清朝末期,统治腐朽,闭关锁国,致使经济生产无法进行,社会、科技没有进步。就因为有了专制制度,实行了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也被扼杀,中国一直呆在古代,盲目排外,不思进取。最后,阻碍了中外的交流,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才有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悲剧命运。这些事例的弊端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前车之鉴。所以,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有更好更快的进步与发展,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就要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走向一个开放的国际社会,使中国融入到世界中去。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引领国家走上越来越辉煌与繁荣的道路。

其实历史并不是仅仅指那些有时代烙印的大事件,有一些所谓小时也是历史,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并以它为鉴。不仅仅是指在行为表面上进行修改,更重要的是在意识文化上进行根治。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取得经验并很好地应用和解决问题。

很多事情上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出现了偏差,形成了错误意识。我们应该反思这种错误意识的来源,针对这种错误意识形成的社会文化做出改正。我们应该改变我们偏差的思想,宣扬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回到人性的深度重新思考。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顿的这句话诠释了利用前人经验避免错误的重要性。同样的道理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域,我们要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做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勇于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看得更长、更远,走的更稳、更深、更好。

当然,学习历史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首先不可以把历史当成演义,当成有娱乐性质的故事来看。要本着学习古人的智慧与传统的态度去看。其次,在学习的时候,还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则,用审慎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去粗取精,这样才能真正的学习到五千年来中华文化传承的底蕴,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史为鉴”。

在经济发展如此迅猛,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21世纪,有人因为一意孤行,不屑学习、吸收前人的经验与教训而吃尽了苦头;与此同时,也有人牢记:“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现在”的真理,时刻的自省让他们获得无限的精彩!当前的中国要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必须牢记“以史为鉴”的真理方能持续发展


多糖堂


不是"以史为鉴可以正衣冠",是以铜(铜镜)为鉴可以正衣冠。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大臣魏征书写碑文里的一句。

原文: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大臣魏征是大忠臣,他在朝堂上总是直抒自见,太宗李世民因为能听取魏征的正确意见才使得国家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安定。魏征病死后李世民为他亲提碑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化作一面镜子而时时自查以防犯错误国。

种地老汉知浅识薄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喷!



灵官庙人孙玉龍


这句话原文典出《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唐代谏臣魏徵病故后,唐太宗在哀痛之余对朝臣的感叹之言。后来,欧阳修等人所编《新唐书》对此略有修改:“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意即对照铜镜可以整理好衣帽,借鉴历史能够预知世代兴衰,听取他人教训才能明了自身得失对错。




大鱼楼阁


不见得是酱紫的,那是一群认知有限的人的一个回避现实并装逼才大又正义的共识而已,不仅如此,其中的“史”,不仅存在着不靠谱现象,屡屡出现挖墓破史的情况,而且,还存在着一成不变的情况。正衣冠的最好方法是面对现实这块镜子正衣冠。


荣耻鉴定师


历史,就是对过往的成功或者失败的记载,是前人的是非成败,功过是非,包含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在做事情是可以从历史中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历史,就是最好的良师和益友!








曾雒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出 处《旧唐书·魏徵传》: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这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也体现了唐太宗虚怀纳谏的之风。这也是中国自省文化的体现。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世道纷纭,熙熙攘攘,心为外利所动,几乎失去真我;物欲横流,乃至人心不古;求诸外欲,而忽略了内在的诚信。如何对待浊世横流?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但是人在体察自己得失时,需要有所参照,以经史子集为参照,可以寻求古人为人处事的经验。以良师益友为参照,一可以学习他人的优点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二可以听从他们的意见,从中反察自己的不足。


萧立誌


衣冠不整,对爱脸面的人来说,出门丢脸面。不过,也无所谓,猪八戒照镜子,再怎么正衣冠,还是那个丑模样。

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