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強化顯政,著力化解涉疫輿情“颱風眼”

作者: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楊建義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人民戰爭,輿情是其中重要的戰“疫”陣地。輿情導向正確、風清氣正,則有利於匯聚人心,同心同德戰勝疫情;輿情導向混亂、各種信息嘈雜,則將直接影響民眾的“戰疫”心理,在疫情面前產生恐慌和無力、無措感。當下,居家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手段,民眾更多地依賴網絡、關注網絡,網絡輿情成為影響民眾心態、看法和行為的重要變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宣傳輿論工作要加大力度,統籌網上網下、國內國際、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綜觀新冠肺炎疫情以來的網絡輿情,“颱風眼”現象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疫情發展和防控過程中,一些焦點問題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形成網絡輿情,隨著疫情發展和防控進程而不斷呈現裹挾態勢,形成階段性的“颱風眼”現象,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從其形成原因看,一是民眾的高能關注。在疫情面前沒有局外者,每一個人都是局中人,關注者數量龐大,焦點問題關注度集中,能夠主動介入其中問題的討論。與疫情相關的敏感話題、深度文章的閱讀量輕易地就能達到10萬+,一些領域所謂“意見領袖”的言論閱讀量經常在100萬+以上。在此次疫情中,民眾對新冠病毒的來源、如何傳播、怎樣防控、治療狀況保持著持續的高能關注,每一個問題的焦點都在網絡上形成持續的輿情“風暴”。比如在新冠病毒的源頭問題上,武漢華南海鮮市場作為空間源頭成為網絡焦點,對新冠病毒本身的追問把武漢病毒研究所和研究人員推上網絡輿情的浪尖,對新冠病毒宿主的探討讓“吃蝙蝠的女孩”成為網民唾棄的對象,在一些微信圈中“生物戰”陰謀的論斷始終發酵。由於弄清這些焦點問題本身需要深入的科學研究,為網絡輿情中“颱風眼”的持續存在提供了現實話題。從根本上說,網絡輿情“颱風眼”現象的消退將取決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進程的推進,取決於新冠病毒研究的深入和揭示。

二是信息不對稱。信息時代的信息具有多重的社會意義。網絡是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信息不對稱既是網絡輿情焦點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維持網絡輿情“颱風眼”持續存在的外在“能量”。就新冠肺炎疫情來說,信息不對稱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疫情和疫情防控涉及大量的專業性知識,與民眾常識性認知之間存在差異;二是疫情防控中民眾信息期待窗口與疫情信息發佈時間之間存在錯位,尤其聚焦在新冠病毒“人傳人”等傳播途徑信息的公開時間上;三是權威部門信息發佈的頻次、詳實性等,無法滿足民眾對信息持續、透明的需求,由此網民用各種方式比較和褒貶不同的地區、不同場次的信息發佈會等。信息不對稱會在不同主體之間形成“信息圈層”,許多信息只是侷限在“圈子”內部流動,無法形成“圈際”之間的信息交換與互動,從而就在某個焦點問題上形成內部明晰穩定而外部模糊嘈雜的網絡輿情“颱風眼”。最為典型的如新冠病毒“人造說”。面對專業性極強的學術問題,在信息不對稱或模糊的背景下,民眾往往傾向於運用自己熟悉的渠道獲取網絡中的嘈雜信息,習慣於以自己的常識去理解和解讀未知的問題,選擇自己的價值偏好來形成認同邏輯的自洽,從而把相關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推進網絡輿情的漩渦。

三是不確定性的恐慌情緒。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和未知性,每個人內心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恐慌情緒或焦慮心理。就如有網友所描寫的:“面對疫情,你就像海鮮池裡的螃蟹,不知道明天廚師要抓的是哪一隻。”面對內心“人若浮萍”的感覺,一方面,人們通過收集各種信息來增加對外部判斷的確定性,增強對自己判斷的自信,從而由外而內地確立起一種認識方向;另一個方面,在宅家的狀態下,人們通過網絡參與來建立心理上的社會支持,而在網絡參與過程中首先關注的是網絡中的疫情消息,通過瀏覽、評論、點贊、轉發、提供等成為網絡輿情的建構者或參與者,由此在網絡輿情參與中獲得一種選邊站隊的確定感。這是網絡輿情“颱風眼”現象存在的重要社會心理。

四是關注問題的爭議性。矛盾的對立統一是解讀網絡輿情“颱風眼”成因的方法論。新冠病毒作為一種新型病毒,對其研究涉及科學性與倫理性之間的關係,涉及認識性和曲折性之間的關係,對於疫情防控牽涉到時間性與程序性、預測性與現實性、公開性與風險性等問題的考量,從而糾纏成為對新冠肺炎防控中爭議性問題。有的人以粗暴簡單的自洽邏輯和詭辯閉環,得出自己願意相信的結論;有的人基於對真相的追逐,試圖去還原更多的信息;有的人純粹地圍觀,留下太多無謂的爭論和浮躁的喧囂,形成了此起彼伏的網絡輿情“颱風眼”。比如,在疫情中不幸感染去世的李文亮醫生,就引發一輪輪的網絡輿論風暴,屢次突破互聯網傳播峰值。對此,國家監察委派出調查組作全面調查,讓人對還原事實懷著期待。

試圖“體制歸因”是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網絡輿情一個不可忽視的議程設置。防止網絡輿情“颱風眼”現象的體制歸因,是宣傳教育和輿情引導必須關注的問題。從目前情況看,儘管“颱風眼”式的網絡輿情始終活躍,但並沒有出現一邊倒的“體制歸因”聲音,沒有出現明顯的“極化現象”和“沉默的螺旋”。從根本是上說,事實是最好的解釋,行動是最有力的宣傳。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疫情防控,中央政治局常委會19天內連開三次會議直面疫情部署。發揮制度優勢,堅持全國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全力支持湖北、武漢抗擊疫情。各級政府積極作為,從城市社區到鄉村,聯防聯控,防止疫情的擴散。“最美逆行者”刷屏網絡,匯聚起網民抗擊疫情的信心、希望和力量。舉國上下抗擊疫情的實際行動,成為引領網絡輿情發展的壓艙石和導向標。針對當前疫情防控形勢嚴峻複雜,一些群眾存在焦慮、恐懼心理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強化顯政,堅定戰勝疫情信心。讓群眾更多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對堅定全社會信心、戰勝疫情至為關鍵。”同時,“要加強輿情跟蹤研判,主動發聲、正面引導,強化融合傳播和交流互動,讓正能量始終充盈網絡空間。”

化解新冠肺炎疫情的網絡輿情“颱風眼”現象,一是關注和回應網絡輿情“颱風眼”中的民眾關切。民眾上網了,民意也就上了網。新冠肺炎網絡輿情的“颱風眼”是觀察民意的一個重要窗口,也是檢驗民眾網絡素養的練武場,更是把握主導、壯大網上正能量的切入口。防疫與時間賽跑,信息同樣與時間賽跑。要加大網絡宣傳,深入宣傳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讓民眾更多地知道黨和政府正在做什麼、還要做什麼,堅定民眾戰勝疫情的信心。要充分報道舉國上下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蹟,凝聚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要多層次、高密度發佈權威信息,增強及時性、針對性、專業性,提升公信力。正視疫情防控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的核心問題,增強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著力穩定民眾情緒,引導民眾增強信心、堅定信心。

二是發揮主流媒體的優勢,增強化解“颱風眼”的能力。面對疫情的焦慮和恐慌,民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想獲得科學的指導,提高自我防護的能力和效果。主流媒體在這個方面有技術、有人才、有公信力,具有自媒體無可比擬的優勢。要善於抓住機遇,充分發揮融媒體平臺的作用,加大對健康理念和疫情防治的宣傳教育,廣泛普及科學防護知識,敢於對網絡上不科學、偽科學、假科學的知識進行及時批駁和澄清,把民眾的關注點引導到主流媒體平臺上來,以“蓄水池”的方式培養有粘性的受眾,從而形成網絡空間中具有獨特話語權的引領力量,化解和防範網絡輿情“颱風眼”的無序發酵。

三是堅持依法治理,防範網絡輿情“颱風眼”的衝擊。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也不是治外“飛地”。在網絡輿情中不乏暗含敵對力量、造謠生事、引導發酵、吸引關注的“颱風眼”,對此要加強對網絡輿情的依法管控,打擊藉機攻擊黨和國家、造謠滋事、散佈虛假信息的不良網絡言行,形成良好的網絡輿情管控預期。要堅持依法行動、依法行事,落實網絡輿情管控的主體責任、主管責任、監管責任,提高管理技巧,增強管理水平,把控好整體輿論,為化解“颱風眼”現象築牢堅實法治底線,努力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四是強化預期管理,減少網絡輿情“颱風眼”形成。預期管理是一種確定性管理。在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中,“每天變化的不是數字,是生命”。不僅要及時公佈各地確診、疑似患者等數量信息,也要分析數量背後的邏輯關係,更要揭示數量與救治防控之間的關係,讓民眾在每天不斷變化的數量面前不再恐慌,而是從變化趨勢中看到向好的預期。如,2月12日湖北省當日新增確診病例14840人,網民並沒有因數量的大幅度暴增感到恐慌,而是感受到數字背後“應收盡收”的擔當和作為,從而把戰勝疫情的信心、信念投射到網絡言行中,成為良好網絡輿情的“抱薪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