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境界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應該是教育的理想境界。

好的教育無聲、無形,循序漸進、潛移默化,是觀念的引領、道德的灌輸和價值觀的嵌入,是在向孩子心底播下向上向善、拼搏進取的種子和動機,並且通過不斷激勵,使得這種內生的衝勁更大、動力更足。

在教育上不惜耗巨資、花血本、寄厚望,但投入與產出懸殊巨大,甚至南轅北轍者多矣。把最好的給孩子,卻未必能培養出最好的孩子。可見,真正的教育並不單純是金錢和物質的高額投入。

教育,是綜合塑造,而不是單方行為;是系統工程,而不是局部拔高;是長期規劃,而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孩子。家長的品德修養和言行舉止,是孩子學習效仿的對象,孩子其實就是父母在另一個層面和角度的折射。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父母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過程。

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生理上或者說是智商上的差別是非常小的,“原材料”都是優良的,關鍵看家長、學校這兩個工廠怎麼去加工和塑造。

原生家庭作為“上游工廠”,天然地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初級產品不合格或者質量偏低,指望後面的二次加工實現巨大躍升,不是沒有可能,只是概率太小几近忽略不計,純屬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事件。

疼愛孩子是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但疼要有方、愛要有度。不當的疼、無度的愛,最後帶來的都是害。廢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捷方法,就是讓其不勞而獲,得到在他(她)這個年齡不應得到的享受和安逸。

在地鐵、公交車上不乏看到一些父母或(外)祖父母帶著尚不須買票的孩童單獨佔據座位,而神情自若、怡然自得,對旁邊站著的乘客視若無睹的。本該抱著的孩子,因家長無原則、無底線的所謂疼愛,而完全無感自己行為的不當,家長們的類似行為實際上就是在驕縱、溺愛孩子,是在為孩子的自私、自我為中心做鋪墊、打基礎,把孩子往養廢的道路上走。

如果,這些孩子的家長們能夠通曉這個道理,並及時傳授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知道關心關愛別人,享應享的權利、盡該盡的義務,將來無論是家長和孩子都會受益不盡。

看著那些把錯愛當真愛的公交霸座的家長們,每一次都深為其將來擔憂。

愛孩子是人的天性,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孩子吃好一點、穿好一點無可厚非。但如果本末倒置到自己好東西捨不得吃、好衣服舍不得穿,把自認為最好的全留給孩子,對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恨不得掏心掏肺,自己吃遍世間之苦,讓孩子遠離一切辛勞和苦難的程度,這樣養出來的孩子,很難懂得感恩,不要說成大器,有的甚至連成人都困難。

俗話說,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都要長大成人和自己去面對社會,在其小的時候就應教會其生存的技能,該吃的苦、該受的罪父母不能包辦和替代,否則,前面不吃苦,後面一定會受罪。

教育孩子,還是在“禍害”孩子,主動權握在每一個家長的手裡。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