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CFIC导读

◆今年,既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要奋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一重大任务,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力?就此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资料图片)

刘尚希表示,总体看,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的、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应对疫情的短期影响,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取向不变的同时,要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在稳定社会预期、稳定经济运行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刘尚希认为,疫情产生的影响有较大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需求方面,表现为旅游、餐饮、交通运输等需求收缩;供给方面,突出表现为企业在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上遇到困难。

在他看来,“需求”影响的不是存量而是流量,不会损伤企业的生产能力,只要企业可以维持到疫情结束,需求就会恢复。相较而言,对供给端或者生产端的影响会沿着产业链传导,更连续且带有滞后惯性,更应该引起重视。

在此背景下,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在保障资金、优化支出等方面发力,稳定企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社会预期,为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

“当前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疫情,财政工作要全力以赴,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绝不能因为资金方面的问题而影响抗击疫情。”刘尚希指出,无论如何,抗击疫情必须排在财政支出首位,其次是“三保”支出,其他支出都应当位列其后。

刘尚希表示,财政政策应在稳定企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上发挥重要作用。资金链、供应链得到维持后,产业上各环节趋于稳定,产业链才能保持稳定,整个经济才能循环起来。其中,尤为关键的是资金链,这是企业的生命线,也是目前企业亟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财政政策应在公共风险转化为企业成本的情况下,着力为企业减负,分担企业的风险,遏制风险传递和扩散,为稳就业和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分担企业风险方式包括减税和补贴,在他看来,当前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是补贴。

一是直接补贴,比如对生产防控疫情相关物资企业补贴;

二是间接补贴,主要是对相关企业贷款给予贴息和对融资担保费给予贴补。这降低了企业运营和复工复产的风险。

近日财政部出台相关政策,包括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贴息支持、降低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融资担保费等,企业融资成本将大大降低,有利于稳定企业资金链,保障企业运转,维持就业稳定。

他进一步指出,事实上,目前已经出台的多项政策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

从财政补贴来看,疫情发生以来,财政部门根据疫情态势和防控需要,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1008.7亿元,统筹用于疫情防控,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医务人员临时性工作补助、基层防疫经费、中央医药物资储备经费,都有各级财政资金的坚强保障。

从税费优惠政策来看,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等,通过减轻企业、个人负担,支持疫情防控,稳定经济运行。

同时,各地各级财政部门也积极行动,因地制宜出台不少政策措施,为稳定经济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这一系列政策都彰显了财政应急兜底的作用。

刘尚希指出,在此过程中,要高度关注那些脆弱的产业链、供应链及其薄弱环节,防止疫情冲击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要及时修复因疫情冲击而断裂的供应链和产业链,防止出现永久性损伤。政府与市场要形成合力去解决堵点、痛点问题。此外,为企业解困,要从畅通经济循环入手,统筹施策,形成“政策组合”,单一的“点状政策”难以解决问题,如资金、用工、物流以及原料、销售等都影响企业正常运营。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尽力避免陷入“政策无效而又难以退出”的困境。

他表示,财政是社会共同体的血液,与社会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有直接的关联,但其作用未必都是显性的。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的作用更多是隐形的或隐性的,如乘数效应、杠杆效应、支撑效应、分配效应等。归纳起来,就是提供更大宏观确定性,避免公共风险转化为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财政要发挥上述作用,去支撑宏观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让整个社会预期变得更好,包括生产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的预期,这样大家才能有信心。”

“当前,政府、市场、社会通过协调配合形成一种合力,恰恰体现了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走群众路线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刘尚希指出,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也是战胜疫情的最可靠保证。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考之下,企业发展的“危”与“机”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成为经济运行中突发的不可抗力,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和挑战。

为全面了解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新华网联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招商银行等机构,共同推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企业影响的问卷调查》。截至2月24日,问卷总浏览量已超过1.2亿人次。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本次调查面向大中小微企业,主要通过互联网渠道发放问卷。截至2月24日,收回有效问卷11743份,参与调查的有国企和民企等内资企业,也有外资(含合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值得关注的是,湖北省有455家企业参与调查。从调查样本看,参与调查的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较大,有40.48%的企业营收在1000万元以下,42.1%的企业员工数量少于50人。纯线下经营企业占比为68.3%。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因时而动

变压力为动力

调查显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不少企业措手不及。为有效应对这一不可抗力,许多企业把对疫情的焦虑转换为应对复杂形势的行动,努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企业纷纷因时而动,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加强对员工的关爱,帮助员工防疫的同时克服恐慌心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同时,许多企业采取灵活办公、开源节流等措施,59.5%的企业采取智能办公、远程办公、自动化生产等方式复工复产,也有不少企业选择节约成本、开拓新市场、发展新的业务模式。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康师傅向武汉市普仁医院、武昌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捐赠物资。图片来源:中国金融信息网危难时刻,诸多企业展现了社会责任和担当精神,成为配合阻击疫情、支援前线、打响全民健康保卫战的重要力量。

不少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即便是在春节假期,企业也在不断为战“疫”一线提供各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截至2月20日,仅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入选企业便已累计向各地捐赠26.2亿元现金、价值3.3亿元的物资,以及保额50.685亿元的保险。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企业抱团“云自救”, 努力化危为机。盒马鲜生、沃尔玛、永辉等在疫情中急需人手的零售商与受疫情影响停工严重的餐饮等行业共享员工,实现互利共赢;VR看房、云卖车、线上新品发布会等“云自救”方式让不少企业转危为机;还有不少机构和企业自发整理“中小微企业自救指南”“企业复工注意事项”等,帮助同类型企业共渡难关。

疫情之下

诸多行业面临“倒春寒”

即便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升免“疫”力,也仍有一些行业面临“倒春寒”。调查显示,此次疫情对于我国整体经济运行以及多数行业都产生了影响,有85.22%的中小企业表示近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受影响尤其明显。有82.58%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类型的企业表示“影响很大,导致企业经营暂时停顿”。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是指钟点工、理发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而住宿和餐饮业容易带来人员聚集,这使得这些行业的经营存在较大困难。因行业特性不同,不同行业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影响。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多面临人员不足等问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还有住宿和餐饮业等,则面临订单减少、需求萎缩等问题。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调查发现,限制开工、订单下降、资金短缺和人工成本负担过重等,是多数企业面临的难题。70.11%的企业认为受到影响最大的是“停工、停业造成的生产进度拖延”,62.66%的企业“市场订单减少”。值得关注的是,约半数企业面临“无法买到足够的个人防护用品”的困难。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不少参与调查的企业表示,近段时间营业收入减少,运营成本增加,在资金链与现金流上存在一定压力。有46.18%的企业表示略有资金缺口(10%-30%),需要融资。但与此同时,金融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资金缺口较小,其中33.15%的金融企业表示没有资金缺口。

疫情过去

肯定会好起来的

多数企业表示,有关部门精准发力的政策“组合拳”正在有效帮扶企业渡过难关,62.47%的企业表示需要政府在税收优惠、经营补贴、租金减免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在已有政策落地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门槛,切实降低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近50%的企业希望帮助调配口罩、酒精等复工所需防疫物品。此外,以市场监管政策需求为例,调查发现企业的具体诉求主要集中在市场监管执法、防疫产品质量控制、企业登记注册和行政许可、医疗器械应急审批等方面。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政策“组合拳”正在帮助企业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人社部、工信部、央行、银保监会等机构纷纷出台精准举措,减轻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在2月2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职工医保费、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和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等措施,是不少企业渴望听到的好消息。为进一步加强对疫情防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招商银行还设立了100亿元人民币专项信贷额度,专项支持疫情防控重点企业。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近日,多数参与调查的企业已经开始复工复产,信心明显增强。调查显示,多数企业认为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这与一些专家的预判相吻合,即如果能在近期基本控制住疫情,那么疫情对生产和消费的短期冲击并不会影响到长期生产力。随着疫情的好转(2月25日湖北以外新增确诊病例数已连续两天降至个位数),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复工复产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逐步提高,其中浙江已超过90%,江苏、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江西已超过70%。不少企业表示,随着上下游产业链的陆续复工,将按照原有资本开支计划或增加资本支出继续经营,争取尽快将产能恢复到年前的水平。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2月25日,工人在贵南高铁二塘双线特大桥建设工地施工(无人机照片)。 贵南高铁项目广西段(除都安地区标段外)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于2月24日正式复工。2000多名建设者按照要求有序恢复施工建设。 新华社记者 周华 摄疫情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总体而言,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可控的。这也可以从一家家企业的“复苏”中看出来。数字化生产、开发新服务、办公模式升级等等,这背后不仅是企业的积极转型和对未来发展的信心,更是中国经济巨大韧性的显现。战“疫”胜利曙光就在努力的前方,中国经济新的春天也在前方。

中国财科院刘尚希:积极财政发力,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