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做人难,做个好人更难。那怕你本来就是个好人,因一件很意外的事有时也会被误解,好人也就是这才净变成了坏人。历上被误解、被黑的名人不胜枚举,如被曲解的曹操、被一黑到底的潘美等。但这些都不算什么,他们都是因为文学作品而被误读,但此人却比窦娥还冤,他于国于民都做了许多好事,由于传言误迎敌人,最后将错就错,索性就投了吧,结果一世英名也没有了。他就是大明崇祯朝的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骆养性(?~1649年),字泰如,湖广永州籍(今湖南省新田县骆铭孙村人)。骆家是明朝世臣,从大明开国算起,直到骆养性,前后九代都是皇帝的亲军将领,其中三代统领锦衣卫,可谓累世簪缨,大明贵族。天启三年(1624年),骆养性因祖荫以锦衣卫百户出仕,崇祯继位后,以左都督(武将在公侯伯爵以下的最高级别)衔执掌锦衣卫,并加太子太傅衔。时值明末农民大起义,天下虽是大明的天下,但已破败不堪,大明朝己是大厦将倾,纵使崇祯皇帝勤勉,也已经回天乏术了。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崇祯十六年,北京、天津等地爆发了鼠疫,其惨烈程度,正如崇祯十七年,身在天津督理军务的骆养性说那样:“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不久崇祯皇帝召骆养性回京,组织守城。鼠疫袭倦下的京师已没有剩下多少能作战的部队(仅剩不到二万人,主要由锦衣卫、太监等组成)在内无强兵,外无支援的情况下,不到几天就被李自成攻陷,骆养性也随之被大顺军抓获。随后刘宗敏大肆拷掠明朝官员。《明史 卷二百五十三》记载:“贼下令勒内阁十万金,京卿、锦衣七万,或五三万,给事、御史、吏部、翰林五万至一万有差,部曹数千,勋戚无定数”。他的两个弟弟就在这次拷掠中被酷刑致死。《明季北略》记载:“养性官金吾,坐赃数万,弟养心、养志,皆受酷刑”。当时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也许只有骆养性自己才能感受到。他掏空了家产筹集了三万两,才免获一死,但仍被关进了大牢(身居如此高位,面临生死,掏空家底仅拿出区区三几万两,实在少的可怜。)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四月三十日,多尔衮与吴三桂联军在山海关击败了大顺军,西进北京,李自成率大顺军仓惶西逃关中,骆养性因此得以免祸。当时有流言传入北京,说吴三桂护送崇祯皇帝的太子朱慈烺回京继位。《流寇志》记载:“己丑初二,关兵满兵入京师。降贼诸臣见贼败,多谋南遁,乃见平西檄,许反正拥立东宫,诸臣皆留不行。吏部侍郎沈惟炳、户部侍郎王鳌永、锦衣卫指挥骆养性倡率故臣设宗庙崇桢位于午门,行哭临礼。养性备銮仪法驾,百官随卤薄,迎太子于朝阳门外”。在北京刚刚获得自由的明朝遗臣们竟然都相信了,因为吴三桂的大军确实正在向北京开来。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于是,骆养性与吏部侍郎沈维炳,约诸臣在午门设立了崇祯灵位,一番哭奠之后,骆养性便备銮驾仪仗,大开城门前去迎接新皇帝。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来了,而朱慈烺却换成了多尔衮,闹了半天他们竟然迎的是清朝摄政王的大驾。《流寇志》记载:“锦衣卫指挥骆养性倡率故臣设宗庙崇桢位于午门,行哭临礼。养性备銮仪法驾,百官随卤薄,迎太子于朝阳门外。甲骑数万及都门,百姓皆传吴将军护驾至。百官望尘伏道左,止辇仰视,则大清九王也”。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这帮遗老遗少们顿时傻眼了,当时不少明朝官员因不愿与满人为伍,都悄悄溜走了。《流寇志》记载:“百官相顾警异。关宁兵已前驱疾走。都城门上尽立白旗矣。九王入居武英殿”。唯独骆养性等人留了下来。骆养性当时脑子非常清楚,崇祯死了,大顺败了,清朝大辫子来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毫无疑问,大明亡了!若论忠他没有做大明的鬼,若为天下苍生计,事谁不一样啊?骆养性索性将错就错,随即归顺了清朝,并迎多尔衮到武英殿,率众朝见。多尔衮委任骆养性以左都督原官外任天津总督。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人生不好意十之八九,造化弄人啊!骆养性从此被历史拉黑,先降顺,后投清,这不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是什么?其实骆养性投清为实,但降顺或许不实。也许当时果实是降了大顺,而顺军入北京后到处劫掠钱财,即使降了,作为前朝显贵肯定有钱,那么就交出来吧。不交?大刑伺候。所以,史载其纳银免刑确实是事实。但不管怎么说,从此他就没有好名声。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骆养性归顺清朝后,就向刚刚建立的清朝,上疏“盐课”“征纳钱粮”“漕粮”“两淮盐务”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建言献策,均为朝廷所重视和采纳。

虽然明朝灭亡了,但骆养性一直没忘明朝,不久,他因为在接待南明派来议和的使臣左懋第等人,过程中说了一些极不忘明室的话,被多尔衮安插的眼线发现,多尔衮大怒!即刻派人将骆养性召回北京,议革职为民,但念骆养性有功,仅革去了总督职,保留了太子太傅、左都督官衔。然而也由此遭到重创。考虑到骆养性的家世背景,多尔衮越来越不信任他,故此一直让他闲住,后面只加了个太子太师。骆养性也心不甘,顺治二年,他疏言:「守候期年,末蒙委任。今陛太子太师,何敢坐糜禄而不思报效?伏恳勅谕吏部。」但得到的回复是:「静候简用」 。顺治六年,清朝终于开始启用骆养性,但只给了个浙江掌印都司,然后把他打发到浙江。《清史稿·骆养性传》:“吏部以养性原系武职出身,前已禄事撤任,不应再补文职,请勅兵部降用。六年二月,授浙江掌印都司。寻死”。骆养性心里委屈,十几年戎马,官居一品都督,如今被打发到地方做个中级官员,不久就犹愤而死。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其实不管怎么说,他许多方面是为国家、为天下百姓着想。我们在这里举几个其史载事迹来说明吧。

崇祯十四年(1641年),朝廷首辅周延儒权倾朝野,结党营私,被御史弹劾。崇祯皇帝庇护周延儒而训斥御史,熊开元、姜埰心下不服又联名上疏为御史申辩,崇祯皇帝恼怒,令锦衣卫将其锁拿治罪。因严刑拷打始终问不出幕后有指使之人,崇祯皇帝密旨骆养性将二人秘密处死,骆养性未执行,并为二人说情,他们才得以活命。周延儒最后因谎报军情,被骆养性弹劾赐死。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明末为应对农民起义军,朝廷向民间又加收了三项重税,分别为:辽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万,共计二千多万两银子。清朝入关后仍沿用征收。顺治元年(1644年),骆养性任天津总督时奏请免除明代三饷,顺治皇帝闻奏即下旨全部免除。此举减轻了老百姓的一项沉重负担,为天下百姓免去两千万两银子重税,使天下受福。

重修上湖南会馆。上湖南会馆坐落在北京东草厂胡同,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其功能主要为湖南学子进京赶考,官员到京述职,提供住宿等服务。同时又是湖南在京官宦联络家乡感情聚会之所,是当时的湖南驻京办事处。此馆的主要创始人就是骆养性的父亲骆思恭。话说骆养性虽在北京出生,对于家乡湖南相对来说是陌生的,但仍心系家乡。他于崇祯年间斥金重修了会馆,使会馆直到清朝时期仍富丽堂皇,保存完整。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不但如此,骆养性在大清建国百废待兴、人才匮乏的初期,出以公心,先后向清朝推荐了许多贤才,如户部侍郎党崇雅、兵部侍郎李化熙、通政使王公弼、副都御史房可状、刑部尚书李化熙、天津巡抚张忻,这些人均被重用,成为了清朝的重臣。

他是永州人 生在明末 久在帝王身畔 只因一件事 招人抹黑

细考历史,骆养性一生除降清一事更无劣迹,后世史学家对其评价也是非常高,认为他心系天下百姓,庇护、举荐贤良,是难得的正直之臣。骆养性只是做了一个明白人,而后世人对其评价时,往往以他降清而进行抨击,窃为不公矣。

参考:

《清史稿·骆养性传》

《光绪顺天府志》

《崇祯长编》

《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永州府志·先正传·事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