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抗日战争中长沙保卫战是怎么打赢的?

蓝雪一


说到抗战,就不得不提长沙保卫战了,从1939年9月开始,到1944年6月,中日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先后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前三次都取得了胜利,通常我们说的长沙保卫战就是指前三次。

长沙保卫战被拍成了电视剧,本文中的图片就是影视剧照,也被写成过书。长沙保卫战的中方指挥官薛岳靠着自创的“天炉战法”赢得了胜利,一战成名,此后还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天炉战》。由此可见,这三次保卫战能够打赢日军除了中方军队的英勇奋战,除了日方的几处开战,补给不足,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吧。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三次保卫战和薛岳将军神奇的天炉战法吧。

一,三次长沙保卫战,取得胜利。

长沙三次保卫战是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抵抗日本法西斯的战役,这几次战役取得了胜利,是中国军队第一次让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所以在抗战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说到抗战也不得不提了。

开战的初期,国军的很多将领并不赞成死守长沙,他们希望撤退,然后在长江上游地区的崇山峻岭打。

说句实话,我觉得这方案是给自己的懦弱找借口吧,好在“老虎仔”薛岳坚决不同意,坚持就在长沙打,他也是长沙保卫战的指挥官,日方是阿南惟几率领的第十一集团军。

1939年9月,日军集结了10多万人,陆海空配合,第一次进攻长沙,希望消灭第九战区,拿下长沙,不过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拼搏下,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及重炮兵都难以行动,他们的“击溃第九战区中国军、进占部分湘北地区”的计划自然也就落空了。

1941年的9月初,不甘心失败的阿南惟几率领着12万左右的日军又开始进攻长沙,同样是海陆空配合,这一次很不幸运,中方的作战计划被日军破译了,所以日军在初期打得很顺利,就连战功赫赫的74军都被打得溃不成军,王耀武也是落荒而逃,日军的第四师团占领了长沙。

不过此时的日军开辟了几处战场,需要抽调兵力,再加上中国军队的补给到了,对长沙城的日军形成了包围的局势,阿南惟几选择撤离长沙城,保全实力,这一次,中方险胜。

1941年12月,日军又对长沙发起了第三次进攻,目的是占领长沙城,此时的日军还是处于几处战场的状态,他们进攻长沙也是希望拖住中方的军队,不去援助香港的英军。

二,薛岳将军的天炉战法。

这一次中方军队的指挥官还是薛岳,他集结了17万大军,并且自创了“天炉战法”,这一次完胜日军,直接打退了他们。所谓的天炉战法其实就是诱敌深入,然后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别消耗日军的兵力,然后把他们拖到决战地区进行总围剿,

此时的薛岳也下了殊死抵抗的军令:“死守长沙,擅退者杀无赦、重伤残兵亦不准后退”。日军被重重包围,打得溃不成军,最后只得怆惶出逃,损失了6万多兵力。

三次长沙保卫战后,日军伤亡十多万,薛岳一战成名,成了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被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

三,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方失败。<strong>

1944年5月,不甘心的日军再一次集结20万兵力大举进攻长沙,这一场还抽调了强悍的广东军,收到情报的中方军队在初期就轻敌了,以为又和前三次一样了。却不料此时的日军新任将领横山勇已经研透了天炉战法,吸取了上一次在岳麓山惨败的教训。

中方军虽然三次打退了进攻的日军,但是天炉战法最终还是被横山勇破解,中方军队在6月19日撤退,日军占领长沙,第四次会战中方失败。

<strong>

不过说句实话,四次长沙会战,三胜一负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后面的“衡阳保卫战”,方先觉坚守孤城持四十七昼夜更是成了奇迹,虽败犹荣了。

致敬所有的抗日志士。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长沙保卫战,大家需要的了解的

关于长沙会战和长沙保卫战,纵横认为有必要先在这里解释一下,在抗日战争期间围绕湖南长沙附近先后展开了四次长沙保卫战,前三次因为主战场都发生在长沙,而且时间上较为集中且连续,发生在1939年到1942年之间,因此又叫长沙会战;

而第四次长沙保卫战,虽然长沙陷落,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应该是比前几次规模更大的会战,从整个战场上来看,隶属于豫湘桂战役,不止只有长沙,还有衡阳,而且时间发生在1944年,因此简称长衡会战。

关于长沙保卫战这个,问的应该是前三次长沙保卫战,尤其是第三次,因为第四次长沙保卫战的时候,长沙已经沦陷,是比较惨痛的失败。

在长沙会战之前,由于中国一连串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的失败,使国民党高层认为,长沙也未必能守得住,因此采取了焦土战略,对于守不住的地方,就一把火烧了,结果火没放好,把整个长沙都给点了,全城90%以上的房屋都被烧毁,人员伤亡也很严重。

经过从1939年到1944年将近六年的抗战,长沙是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地方,也是抗战中被摧毁最严重的城市。

所以,长沙保卫战,展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精神。

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

在淞沪会战的时候,国军八十万,日军三十万,结果中国败的一塌糊涂,而1939年第一次长沙保卫战中,这次战役中薛岳在长沙调集了三十多个师,和三个挺进纵队,共计二十四万人,而日军由冈村宁次指挥,大约十万兵力,从江西北部,湖北南部与湖南北部多个方向向长沙靠拢。

虽然在该战役中国军伤亡三万多人,但是也重创日军两万余人,长沙没有陷落,也没有让日军完成战略目的;

1941年6月第二次长沙保卫战中,日军十余万兵力,在配备强大火力的情况下,对长沙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最激烈的时候已经攻入长沙,但是仅仅三天过后,就被中国守军给打了出来,该次战役中国本来占据优势,但是由于情报泄露,导致国军损失惨重,中国伤亡七万多人,日军伤亡两万多人,但是中日都宣称获得了胜利。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本调集大量精锐部队投入到太平洋战场,所以,在中国的日军实际上已经外强中干了。

日军孤军深入,薛岳也创造性根据长沙地形创造出天炉战法,给予日军强烈的打击,该战是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盟军与日军的首场胜利,让老蒋在国际上很有面子,美国也宣布给予中国一定的援助,更加坚定了中国战胜日本的信心。

为什么中国会取得长沙会战的胜利?

其实长沙会战暴露出日本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广州、武汉之后,一下子侵占了太大的土地,兵力不足,财政困难,根本就管理部过来,因此有了一个县城只有一个日本人管理的事情,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所希望看到的事情。

日本发动侵华当初喊三个月灭亡中国,实际上一半也是在唬老蒋,逼迫老蒋投降,说实话,老蒋也是一个战斗狂人,就不服,跟你干到底,迁都也要干!日本人没有办法,只能继续进攻,当中日对峙线推到长沙一线的时候,日军的攻势已经放缓。

而长沙会战就是中国纵深战场上的产物,长沙还不临近长江,没有水上的火力打击和物质运输,日军的所有战略行动都是孤军深入。

尤其是我党在敌人的后方创造性的建立了根据地,给日军占领区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日军不得不调走大量的日军在后方与我方游击队进行周旋,日本人也变得手忙脚乱起来了,日本国内很多人都希望“速战速决”,希望对中国的战争都像九一八事变后一样,实际上,如果打起了纵深,日本也很头疼。

除此之外,由于日本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侵华战略进行了调整,既从武力征服国民党,变成政治诱降重庆国民政府。

说完了天时地利,当然还有人和了,能够取得三次长沙保卫战的胜利,主要还是中国军人不屈不饶的精神,以及全国抗日力量的逐渐显现,从根本上来说,日本根本无法和团结起来的中国相比肩。


史论纵横


简单概况“将帅用心,战士勇战;国人同心,倭人乏力”。

长沙会战是指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从1939年9月开始,到1944年6月,中日在以长沙为中心的第九战区先后打了四次大规模的战役,前三次都取得了胜利,通常我们说的长沙保卫战就是指前三次。

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军队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华军队,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长沙会战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就是将帅用心。

长沙会战的总指挥为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将军,薛岳将军自创天炉战法,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之。此次战役开始之前蒋介石还有很多犹豫,薛岳直接与蒋通话,表达自己坚决抗敌,死而后已的决心,而后才有了长沙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从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由赣北、鄂南、湘北分途进犯长沙开始,薛岳将军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进行抵抗。薛岳将军为保卫长沙,采取以湘北为防御重点,“后退决战”、“争取外翼”的作战方针,将日军拖入包围圈,然后切断后路进行围歼。第一次战斗下来日军死伤3万余人,第九战区的伤亡人数为4万余人,冈村宁次被迫撤军。

长沙会战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第二个原因就是战士勇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参战兵力有步兵约10万人,陆军航空兵团第3飞行团(支援作战飞机约100架)及海军一部。中国第9战区使用兵力为47个师,其中32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人)以及海军布雷队一部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战后中国军队损失:在59000人以上,第10军、第37军、第26军,3个军被击破,有2个师伤亡达50%以上。第58师,第60师,伤亡在40%以上。第102师,第52师伤亡在30%左右。

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11军投入12万余人。第11军用于长沙方面进攻作战的地面部队总兵力为步兵45个大队,炮兵26个大队,另有若干海军及航空兵协同部队。中国第九战区投入总兵力30余万,飞机出动34架次支持,参入长沙保卫战。

战后中国军队损失:军官负伤1310人、阵亡760人、失踪421人,合计2491人:士兵负伤33793人,阵亡22667人、失踪11066人,合计67426人,湘北战场总计损失士兵69917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日本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所统率的30个大队共约6万人,为策应向香港进军的日军,向薛岳统帅的30个师30万中国军队发动的牵制性攻击。

战后中国军队损失:伤亡失踪官佐1191人、士兵28658人,共计29849人。

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十万二郎的鲜血洒在了战场上,他们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中国的英雄。三次会战中,中华好儿郎给日本侵略者造成的损失也很大,三次会战下来总共歼敌11万。

一次一次的进攻,一次次的击退,中国的热血男儿以血和泪告诉侵略者,中国人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屈服,从广西的狼兵、到湖南军民、再到四川的川军,由南而北,从东到西,中国人民英勇抵抗侵略者。

长沙会战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第三个原因是国人同心。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的伤害,而日本侵略者自占领武汉以后,战火烧到湖南已成定局,所以湖湘的百姓也是极力的反抗日军。中国军队采用逐次抗击,引诱日军深入,坚守长沙核心阵地,合围聚歼,动员中国军民破坏日军补给线等战法,取得长沙会战胜利。

前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相对于两年后长沙会战的失败就可以看到国人同心的原因。1944年的第四次长沙会战国军配合不周,且各自为战,号令不齐,保存实力、甚至有坐山观虎斗者,几乎犯下了国军全部的老毛病,最终造成第四会战的失败。反观前三次战斗,30万人在薛岳将军的指挥下,通歼日军。

长沙会战我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后一个原因是倭人乏力。

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人力、物力消耗巨大,财政经济陷入困境;日本国内反战厌战情绪开始滋长,统治阶级内部因“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和对外政策的分歧而争吵不休;更由于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使其称霸世界的战略受到极大影响,处处呈现被动的局面。

日本改变了侵华方针后,其军事战略也做了相应调整。第一,放弃速战速决战略,准备长期作战。第二,明确规定军事行动要服务于政略和谋略工作。第三,为减少消耗而限制战争规模和强度。第四,把军事打击的重心移向对付其后方的抗日游击战。

日军在作战范围上进行要求,“如无重大必要不企图扩大占领地区”,“力戒扩大缺乏准备的战线”;在兵力上“为准备今后国际形势的转变,要在各方面减少驻屯兵力及兵力的消耗”;在作战形式上“进行小接触”,只是在“敌军集中兵力来攻击时,及时予以反击,消耗其战斗力”。

长沙会战就不及淞沪会战一下子调集30万日军,也没有武汉会战那样大的规模,只能发动10万左右的兵力的会战,这都是日军表现乏力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就容易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歼。

长沙会战三战三胜,是中国军队在日军突袭珍珠港后在中国战场上的第一次攻势,也是同盟国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一连串失败中首开胜利的记录。鼓舞了人心,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日的决心 。促使美国援华方案的迅速实施,也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迅速形成 。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迫使美英等国自动放弃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取得的各种治外法权

一寸山河一寸血,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曾经的先人们为了祖国河山、为了身后的父母妻儿,抛头颅、洒热血,感谢为祖国捐躯的先烈。


帝国烽火


长沙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场持续很久,经历了4场大战斗才最终沉淀下来的战役,总体来说,它仍然是国军老一套的被动防守、焦土抗战、空间换时间策略。

4次长沙保卫战,一共持续了6年,从1939年9月硬生生打到1944年8月才结束,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人最出色、最坚硬的发挥了,但也留下许多不那么和谐的东西。

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南昌会战结束后,战略态势上国民政府处于完全的下风,当时中部地区已经沦陷,大量机构撤往西部地区,湖南长沙自然而然成为了西南大后方的屏障要冲,北太行、中宜昌、南长沙成为中国抗击日本的关卡。

长沙这时候虽然有第九战区入驻,但国民政府对守卫住长沙的信心不大,除了正常巩固湖南西北向的防御外,还根据蒋委员长“焦土抗战”的会议精神,制定了“火烧长沙”的二百五计划。

结果日军还未到,堆满了燃烧物的长沙城竟因为至今仍莫名其妙的“走水”,让自己人给烧了。这场大火被称为“文夕大火”,几乎将长沙烧为白地,是长沙会战中最惨烈的一次损失。

为此国民政府枪决了湖南省委员、陆军少将、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这个替罪羊还是黄埔军校出身,是陈赓、左权的同学。

跟着一起枪毙的还有同样出身于黄埔的中央财政部税警总团第五团少将团长、湖南省会警察局长文重孚,以及湖南省保安司令部警备第二团团长徐昆。

可见当时神经之紧张,情况之激烈。幸好薛岳代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这个以坚韧刚强为名的军人大体控制住了局势,没有在日军的高压和文夕大火的损失前发生崩盘。

第一次长沙会战“湘北战役”

1939年9月14日,岗村宁次发动了“湘赣会战”,集中第6、第33、第101、第106师团及3个旅团,10万大军,以奔袭突击的方式进攻第九战区。

薛岳应战,调集了16个军30个步兵师,约40万国军抵抗日军。这时国军打法仍然是此前用滥的,相当单调的层层防线阻滞战法,企图拦截住日军的进击。因为战争主要以湖南北部为中心,从湖北南部开始,到湖南北部决战,又于江西北部结束,所以中国方面称之为“湘北战役”。

日军挟大胜之风而来,却撞了个头破血流,他们显然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竟然遭遇了如此之多的中国军人顽强的抗击。日军虎头蛇尾的结束战斗匆匆撤走,总计损失了2万多人。为此,日军声称:“双方交火密度超过了与苏联的诺门坎战斗”,可见中国军人抵抗之顽强。如果没有文夕大火的惨重损失,这一仗应该是中国军队大胜。

这一仗虽然前部国军表现的人心惶惶,大有抱头鼠窜之势,但中后期却异常顽强,打得堪称荡气回肠。从大局上来看,无论是对世界的影响,还是对中国局势的作用,都堪称为一场扭转乾坤的“大捷”。比起政治作用更高的平型关战斗,孰轻孰重不必人说。

第二次长沙会战

此时已是1941年,波兰已经被吞噬,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处于最汹涌的时刻。日军因为对第九战区的进攻受挫,又抽调了兵力进行东南亚的攻略,不得已改变了作战策略。他们解散了原华中派遣军,成立了中国派遣军司令部,并制定了“击溃第九战区中国军、进占部分湘北地区”的战略计划。

1941年,还是9月,日军11军司令阿南惟几进占岳阳,集结第3、4、6、40师团及4个旅团、战车13联队、重炮14、15联队及20艘军舰、200汽艇、100架飞机,共12万人对长沙发动了对点纵深强攻突破的战略。

国军此时仍然布置的是老一套的战术,通过层层防御,依托湖南的河流水网,对日军的进击进行阻挡,最后从侧翼后方围攻。

但薛岳此时出了个幺蛾子——发给集团军的战区最高密电被日军特工窃听并破译,整个战略计划曝光在日本面前。

开了地图的日军立马更改部署,将原定进攻的部队转为迂回,反包抄了国军37、26、10军。37军在鏖战日军多个精锐师团围攻后不敌突围。第10军在方先觉带领下继续抵抗日军,遭遇了惨重损失。

整场乱战,国军4个军,几乎让日军几个师团打得丢盔弃甲。传说中“做生意最牛逼,打仗不行”的大阪第四师团打得第4军溃不成军,杀穿37军陈沛部的2个师,一天以后又紧接着干掉了第10军的第三师周庆祥部;再接着一天又与其它几个师团合作,打烂了大名鼎鼎的“74军”,当时王耀武躲在草丛里才得以逃脱。

第四师团随后立即渡过浏阳河,突入长沙城内,次日占领了长沙,第3师团也进逼株洲。

但幸亏这次国民政府调动的不止第九战区,在转移攻势以后,增援部队迅速的填入战场,以人命换取了对日军的包围,并对孤立无援的日军展开了反突击。同时宜昌方向,第六战区也展开了对宜昌的进攻,差点攻克宜昌。陈诚在回忆中记载杀敌4万,但战史一般认为是7000。

阿南惟几有点懵逼,在薛岳派出部队决战式的反击下,发生了与岗村宁次一样的错觉,命令部队“大撤退”,但日军此时并未太大惊慌,徐徐而退,最后基本退回了交战前双方控制线。此战日军损失了4.8万余人。战争在10月11日全部结束。

第二次长沙会战,双方都互相声称达到了战略目的,自己是“胜者”。但是对岌岌可危的国民政府而言,哪怕损兵折将,这场战争无论如何都算是险险的胜了。

总结日军战术,没有其它什么很特别的东西,继承了“乃木希典军神”的猪突勇气,再加上“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战术,好歹给阿南惟几找回了点面子。

第三次长沙会战

这场战争仍然是1941年内发生的,在日军9月份-10月份的攻势结束后,伴随双方在宜昌战役的巨大损失,仅仅维持到12月份,日军便加紧发动了又一次的冬季攻势,称为第三次长沙会战。

说起来,这次战役的背景与世界整体状态息息相关,日军在12月7日偷袭珍珠港,炸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同日,日本占领香港,驱逐了英国人。日本方面分析认为,中国军会受英国方面的压力,派兵阻挠进占香港,于是为了“牵制中国军南向”,发动了这场不伦不类的战斗。

老实说日军这场战斗是比较懵圈的,它没有什么太大的战略野心,几经收缩的第11军也没有什么战心。日本的资源此时已经出现了一些不稳定情况。他们急于开拓“新南向”战略,吞吃南太平洋地区老牌帝国主义列强留下的真空,并加紧准备抵御美国的进攻,所以整体上日本表现的很谨慎,比较保守。

然而蒋委员长这次是紧盯了这场战役,亲临前线督战。政治上中国如果赢得了这一仗,在世界上将取得更多的政治资本。

薛岳第九战区集结了17万大军,积极吸取了前两次战役的经验,并深刻研究了台儿庄等胜仗的特征,最后,“天炉战法”完成版出台,在以前层层防御的结构上,增加网状结构,强调部分部队的机动性,从侧翼、后方立体打击日军,并设置了更顽强的“炉膛”预置阵地。

阿南惟几的进攻策略依然未变,他甚至认为薛岳“兵力减少”,结果被完全版的“天炉战法”层层消耗,层层勾引,一路打到长沙,直接掉进薛岳构筑的“炉膛”里。

双方展开残酷的巷战,薛岳命令“死守长沙,擅退者杀无赦、重伤残兵亦不准后退”,将日军逐渐压到了岳麓山内,并切断了补给,在日军退兵线上设置了重重阻击阵地和十面埋伏。

阿南惟几此战本就准备不足,战略目标也不明晰,慌乱之下再次命令全面撤退,结果前有阻隔后有追兵,逃得相当窝囊,一战损失了将近6万人员,而中国军仅伤亡28000人,堪称辉煌大捷。

薛岳也因为连续三次长沙会战,歼灭十万日军,成为歼灭日寇最多的中国将军。要知道当年同期包括美军在内都处于被日军“横扫”的态势。长沙这连续三战,为中国人赚足了腰杆。连日军都给薛岳送去了“长沙之虎”的名号。

同期日军还出现了一个“马来之虎”山下奉文,他一顿突击,把麦克阿瑟和他爹赶下海了。

这次战争为蒋委员长带来了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总司令的职务,并为中国在华盛顿的联合宣言上争取了与“美、英、苏”共列四大强国的席位。对后世来说,这就是“五大流氓”的起源。也是薛岳将军和国军将士在长沙的流血牺牲换来的,不应该被国人忘记。

第四次长沙会战

有了前三次的胜利,唯独这一次彻头彻尾的输了,还丢掉了长沙城。

这场战役被称为“长衡会战”,又被分为两个阶段:

1.第四次长沙会战

2.衡阳保卫战

第九战区最高指挥官仍然是薛岳,下面又有王耀武、杨森等战将。

我们的阿南惟几同学此时已经官升大将,前途一片光明,被调到几内亚去对抗美澳联军了。

但日军派出的继任者可比阿南惟几还要屌,是畑俊六元帅。

元帅就是元帅,他不同于阿南惟几那种考军校都考了4次的傻缺,在制定对华战争上,他是实实在在的设计了“大战略”。长沙之战,只不过是畑俊六计划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在他的大战略中,主导思想是由北向南杀穿中国,继而全面进击,一鼓作气击溃中国军的有生力量。首先从华北方面打通平汉线,歼灭汤恩伯。继而华中11军从武汉攻击衡阳,干掉第九战区。同期华南日军从广州出发北上,打通粤汉铁路,会师中部11军。最后再集中重兵通过粤汉线集结,占领广西,并一直杀穿到越南。

为了这场“大战略”,畑俊六花费了很多心思,作出了许多换防的假象,大搞情报战,一时间地下战线血雨腥风。在具体布局上,他也指示:“可以牺牲一些占领区的警备力量,这是值得的。”

总结下来,其实就是“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

豫中会战不出所料,岗村宁次亲自上场,大败汤恩伯30万大军,国军丑态百出。

随后畑俊六调来关东军,并亲自坐镇武汉指挥,发动了“长衡会战”,分三路大军,以迂回之态合击长沙。至6月16日,已经包围长沙,对国军岳麓山阵地发动猛攻。


但国军主力部队此时又闹出了指挥不力的问题,混乱之下没有及时撤往岳麓山增援,反倒隔着河眼巴巴的看着。很快日军突破岳麓山阵地,杀入长沙城。守军见日军势大,突围而走。

然后,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开始了。方先觉的第十军“泰山军”,依托衡阳城,突然间神勇不凡,面对日军几个师团精锐的猛攻,血战48天,牢牢的把日军卡在了衡阳城下。8月7日夜,方先觉派参谋长孙鸣全与日军谈判,第10军停止抵抗,方先觉后被日军扣留,威逼组建伪军部队,但方假意配合,后在多方营救下逃回重庆。

衡阳保卫战从1944年6月22日,打到8月8日,此战中方1.76万对日军11万,击毙日军佐久间为人中将、志摩源吉少将二人,中国伤亡1万,日军伤亡6万。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杀敌比例最大的,也是最惨烈的战斗。日军在此战使用了毒气,根据美国方面的化验,为芥子气和路易士气的混合体,成为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罪证。

最终日军占领衡阳、长沙,打通了铁路线,国军大败。连委员长都声称:“从事革命以来,从来没有受过现在这样的耻辱”、“1944年对中国来说是在长期战争中最坏的一年”;然而日本方面也声称“这是苦难的战役”。

总的来说,第四次长沙会战纯属国军配合不周,且各自为战,号令不齐,保存实力、甚至有坐山观虎斗者,几乎犯下了国军全部的老毛病,虽然第九战区个别部队英勇血战,但瑜不掩瑕。

就整体态势而言,畑俊六的计划只是被迟滞,并没有被彻底破坏。但他已经失去了更高层次的大势。

美军在诺曼底登陆,开始了太平洋上更大规模的夺岛反击,日军自顾不暇,不断抽取精锐兵力填入太平洋战场,再加上八路军新四军发动了大规模的敌后反攻活动,畑俊六的计划完全没法实行了。

四次长沙会战,一次侥幸,一次险胜,一次大胜,一次惨败,好歹算是三胜一负,成也“天炉战法”,败也“天炉战法”,可见战争中最重要的,始终是人。

在此,复念一遍,抗战中,为了民族牺牲流血的英魂们永垂不朽。


王司徒军武百科


抗日战争中长沙保卫战是怎么打赢的?

想必所有人都知道我们中国经历过抗战时期,在抗战期间,要说起一些比较出名的战役,那就一定要提一提长沙保卫战。自从1939年的9月份开始,直到1944年的6月份,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以长沙作为中心点,中日总共开启了四次极大规模的战役。在前三次,我们国家都是处于胜利,但最后一次却失败。不过最后一战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要怪国军们太不配合了。因为心都不齐,力量也没有办法向一处使,所以这一次战争,我们国家输了。但好在,输得并不算太彻底,对我们的战局影响也不大。


虽然说这次战争我们有一次失败了。但在这长达5年的战争中,我们彻底的打碎了日本人原定的计划,使得他们前进的脚步大大受阻。从这个方面来说,这一次的长沙保卫战,中国是赢了的,从战略上面看,我们阻碍了日军,也使得中国有了更多的喘息时间。为什么长沙保卫战能够取得胜利?在我看来是有下面这几点原因。



原因一,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同抗日。最初的时候,中共的确是合作了,并且一起对抗外来侵略者。但是因为战线太长了,国民党军队也死伤无数。因此一些顽固派就认为,应该要保留国民党的实力,以防止共产党的壮大。所以到了后面,他们破坏了全国统一抗日的战线,使得第4次战争失败了。



原因二,中共领导的游击战发挥了突出作用。我们国家的游击战,以突袭制敌的方法震撼住了敌人,即麻雀战,伏击战,地雷战等等,都打乱了敌人的防备。被游击队包围之后,日军常常劳累奔波,被打的是苦不堪言。最后就连他们自己都感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场特殊的战争,也从未体验过如此让人惊讶的打法。

原因三,这是正义之战,得到了不少国家的支持。这场战争当中,我们国家也是得到了许多国际上的支援。有很多爱心人士组织起了各种协会,这些人捐钱捐物,向中国输送了不少的药材,以及许多弹药。还有很多国际共产党们组织起了医疗队前往中国。有了这些国际上的支持以后,在和日本人对战的时候,我们的底气才这么足,胜率才会这么高。

所以综上来说,长沙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有着无数人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当然能发挥突出,取得胜利。


紫禁公子


你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创作者,在这里我简单的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长沙保卫战共发生过4次,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第3次长沙保卫战,这是我国在正面战场上的一次重大胜利。1938年,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进入了相持阶段,日本妄图快速灭亡中国的“速胜论”在弹丸小国匮乏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的现实面前被粉碎。

日本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战略,实行了对重庆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重点放在巩固已有占领区、以战养战和军事压服国民政府上面。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本为了集中资源与英美争夺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决意以军事手段快速结束中国的战事,第3次长沙保卫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前2次保卫战,日军在战术上占了一些便宜,但是中国军队在战略上遏制了日本进一步压服的险恶用心,因此可以说打了一个平手。从1939年到1942年的16个月间,以薛岳领导的第9战区与日军进行了3次会战,其中从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3次会战取得了辉煌战果,从此日军再也不敢大规模进犯了。当时,日军10万余人在阿南惟畿的指挥下,以湘北为一路,以赣北为另一路,企图进犯长沙。

我方在薛岳将军的领导下,共用17万之众布防于新墙和长沙一线,并在武宁、上高等地组织了战斗。国军一面与日军在正面形成对峙局面,一面以反包围和反突击的方式迫使日军的战线发生动摇,并向东北方位溃退,伤亡惨重。国军在汨罗江沿岸痛击日军,并以诱敌深入、破坏补给线等战法围歼日军主力,共毙伤日军约5.7万人,薛岳也被誉为“战神”。

这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意深字太浅


电影《长沙保卫战》剧照


我们来看看薛岳通家之好,抗战时先后担任过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以及第二方面司令长官张发奎将军是怎么评价“三次长沙大捷”的:


三次所谓长沙大捷同所谓粤北大捷相似。敌军志不在长沙

,犹如他们志不在韶关,他们只不过是佯攻而已。我的观点是基于一个简单的理由:我感觉敌人能攻占任何他们想要的目标;倘若他们没有占领某地,那是因为他们不想要。在整个抗战期间我思路一贯都是这样。一切都是时间问题。”(《张发奎口述自传》,P267)


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赵子立则明言:“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没有进攻长沙就走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也没有进攻长沙。”(《赵子立将军纪念集》)


第一次长沙会战:我军没有击破任何一个日军部队


按照日方军史资料,日方根本无意攻占长沙,“为了促进在华中树立中央(汪)政权的气势”,而战后冈村宁次总结经验教训时也谈到“(重庆军已)决心放弃长沙。但我军对之攻而不取,回师原防,敌则立即宣传业已反攻夺回长沙,且对其作战军、师颁发奖赏,竭力鼓舞其士气,由此看来,今后进攻作战,一旦攻陷要地,即须予以确保。”、“如指示第106师团暂时延期反转,则我军可立即攻陷长沙,且易于保持”


那么,日军的这种看法正确吗?


首先,根据《陈诚先生书信集·与友人书》披露的信息,在第一次长沙保卫战开始前,蒋介石方面、军令部、桂林行营以及薛岳第九战区司令部关于作战的方案与方针都是极其不统一,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按理说这种指挥层面的混乱必然会导致战斗本身的失败,但是因为日军目标并不在长沙,所以被薛岳和第九战区宣扬为了胜利,因此陈诚才会在与何应钦的通信里表示“此次胜利,只好归之总理在天之灵,然不可以为例也。”


薛岳好友,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


而当时亲身参与了第九战区保卫长沙的时任九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副处长赵子立和第一线基层指挥官,六十军第一八三师营长王光伦在谈到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时坦承“(日军)渡过汨罗江后,无所获,又到了捞刀河北岸,看了看长沙就撤退了。”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我军没有击破任何一个日军部队,日军也没有击破我军任何一个部队。


从张发奎、陈诚以及九战区第一线军官和日方史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根本子虚乌有,日军既无意攻占长沙,也未和第九战区军队交火。


第二次长沙会战:本是惨败薛岳谎称大捷,蒋介石极为愤怒


第二次长沙会战与第一次类似,日军并没有想过占领长沙,但是与第一次长沙会战不同,第二次长沙保卫战,第九战区与日军进行了战斗,并且损失惨重,在重庆军事高层,从蒋介石到军令部长徐永昌均视作“惨败”,而且对薛岳谎报歼敌数字和谎报战况的行为非常愤怒,怒斥为“我国(民党)军人无耻,可谓达于极点。”


日方战史资料称此次作战目的就是为了歼灭第九战区的有生力量,给予第九战区沉重打击,“给予一次沉重打击。但其目的并不在于夺取地盘和物资。”


而且日方在作战之前因为薛岳本身不谨慎,获得了“薛岳长官准备由东方侧击我军的会战指导方案”,并且根据该方案做了精心准备,结果当然是“与特情报告的阵地线完全一致”,薛岳和第九战区受到了沉重打击。


第二次长沙保卫战横扫薛岳的日方指挥官阿南惟几


按日方统计数据,此役国军遗弃尸体54000具,被俘4300人。


而攻占长沙当天(9月27日),日军指挥官阿南惟几就在自己日记中写道:“此次作战在于粉碎第九战区的战斗力,打开通向重庆的道路,

岂能以占领长沙、掠夺粮食等为目的?”


那么,日方史料是真的吗?日方真的沉重打击了薛岳和第九战区吗?


从重庆方面反应来看,日方史料所说无虚。


军令部长徐永昌在日记里明确表示,薛岳关于此战的表述全是自我吹嘘“战区(薛岳)所报我军如何转出反包围敌人等等,完全子虚”,而当日军越过汨罗江后,事实上第九战区已经没有有战斗力的部队对日军进行阻击了,“我军已无有战斗力之军、师。”,并且表示这次战役“斯役我第四军吃亏极大”,而俘获更是少得可怜,所报俘获敌人不到十个,枪许有几支,余可想矣。”


徐永昌最后在日记里总结,蒋介石对薛岳谎报军情的行为极其愤怒,“

薛岳等之军报,谓我军始终未退出长沙,实属谎报。闻委员长对此甚愤怒。”


最后,我们再来看日方史料如何记述日军达成作战目的后主动放弃长沙,而被薛岳大张旗鼓用来宣传的行为:“这样秩序井然地占领和撤退,毫未留下任何被占领的痕迹。重庆方面却不断宣传‘长沙未被占领’,反而被敌利用进行反宣传,产生了啼笑皆非的结果。”


第三次长沙会战:重庆军方将领都笑薛岳敢吹别人不敢吹的牛13


公正来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确实是第九战区获得了胜利,但是,国民党军之所以能获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真正胜利,其原因还是因为日方出错。


根据日方史料显示,日方最开始作战计划并不包含“攻占长沙”,此次攻势只是为牵制九战区,防止第九战区南下支援香港,因为当时日军正准备攻占九龙。只是因为阿南惟几不忿第二次长沙会战被薛岳利用作为“宣传道具”才临时决定更改计划,攻占长沙;但是这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导致了参与进攻长沙日军部队“一度陷入携带弹药严重不足之窘境”,这种情况就连中方第一线基层军官都观察到了,新10师30团2营6连连长陈万钟,在前线即观察到“

日军弹药、给养均靠空投”。


薛岳之所以在日军撤退之时,决定对其实施节节阻击,亦在于意外缴获日军文件,了解到其弹药将尽。但薛岳向重庆隐瞒了此事。据赵子立披露,“当时薛岳对这个文件极保守秘密,除捡得部队——第4军、薛岳和(赵子)立外,其余的人都不知道,更不呈报(重庆)军委会了。”


薛岳向重庆隐瞒这个文件原因,用赵子立的话说,就是为了向重庆方面隐瞒日军其实并没长久占领长沙的计划,塑造自己击破日军夺回长沙的英勇形象。


而薛岳战报极尽夸张之能事,他在战报里吹嘘“败残之敌又经我军四次之猛烈围歼,生还无几,实为敌军空前之惨败”。


时任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中奖


当重庆军委会组织讨论第三次长沙保卫战经验教训时,在场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均笑骂薛岳吃牛13吹得太过分,比如当时军法执行总监何成浚中将就在日记里写到“第九战区薛司令长官之报告云,我军伤亡官兵二万九千余,倭寇死伤五万余,在场诸人均笑斥之,主席亦言其过于虚妄。各处作战报告,本多有不确实处,然向无如此之人之甚者。”


当时已经升任第九战区参谋长的赵子立也承认,“关于战果部分,如日军伤亡、我军所获战利品等则有所夸大”。


因为根据日方史料,虽然此次作战日方小有挫折,但绝不是什么“溃败”,在撤退时“始终是有部署、有指导的撤退。”怎么可能出现“生还无几”的情况?


至于第四次长沙会战,由于薛岳的私心、国民党内斗以及史迪威对重庆内政的干涉导致中方惨败,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主要说说薛岳极力吹嘘的前三次长沙会战“大捷”。


兰台


长沙保卫战的胜利实际上是可以预见的!当时的国军与日军虽然有差距但是这种差距并没有达到完全没有不可抗拒的地步,比如,日军有大炮国军也有大炮,日军有机枪国军也有。空军虽然日军有优势可是日军在整个中国战场投入也不多,也就几百架而已,在这么大范围,当时的战机投弹命中率又差,被撵成狗完全是不应该的。只能说战术有问题。

主席曾说过,老蒋的部队多而不整!这一针见血点出了问题所在。老蒋指挥战争是在堆部队,把很多人化妆成兵,堆到前线去,却没有教会这些部队打仗的能力。使得这些部队参差不齐,配合不起来,空有日军几倍的数量,打起仗来却跟沙子一样,想的是跑而不是打仗。而长沙保卫战就不同了。

长沙保卫战可以说是抗日战场上中日两军第一次正面交战。长沙守军清一色是国军正规部队,没有参杂其他壮丁兵,因此,长沙保卫战里没有半个逃兵,全部都是好样的。双方是当面锣对面鼓的,两个胳膊扛一个脑袋捉对厮杀。这时候虽然日军有战斗力上的优势,但是我们却有人数优势,在长沙保卫战里我日双方的伤亡比大约在5比1,但是我们却依然能够把日军呛死了。这就足以说明,日军并非不可战胜,只是要用对方法。自长沙保卫战后我军便做了调整,尽量不派壮丁兵上前线,果然与日抗战开始扭转作战天秤。


优己




长沙保卫战,也即长沙会战。

我们说的“赢”其实是整体战略上的胜利,但是长沙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沦陷了。

长沙会战中,国军的主要指挥官是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日军的主要指挥官则是日本后来的陆相阿南惟几,薛岳也因取得3次会战的胜利被誉为“战神”。

薛岳绰号“老虎仔”,是孙中山的忠实追随者,被张治中称为“百战名将”,也是4次长沙会战的指挥官。在薛岳的指挥下,国军在前3次长沙会战中险胜日军,但是在第4次长沙会战时并没有守住长沙,最终国军选择了撤退,长沙也为日军所攻陷。



薛岳如何获得长沙会战的指挥权?

1938年间国民政府成立第九战区,由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陈诚任战区司令长官。

第九战区辖湘、鄂南、赣西、赣南与赣北,200余县,所以长沙会战由第九战区负责,为何长沙会战指挥官不是第九战区司令官陈诚,却是时任第九战区第1兵团总司令的薛岳?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后,武汉成为中国当时实际上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所以武汉也成为了国民政府的军事战略重心,于是成立了武汉卫戍总司令部,陈诚任总司令。1938年6月爆发武汉会战,10月日军惨胜,武汉因此失守,陈诚赴重庆作报告后,由薛岳代理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第九战区的指挥权也因此落到了薛岳的手里。



1939年9月,日军发动了第一次长沙会战。

蒋介石当时并不赞同守长沙,甚至要在长沙实行焦土政策,结果日军还没攻长沙,张治中便奉蒋介石的命令在长沙城里放起了火,3万多普通百姓

但是,第九战区司令官薛岳却坚决认为应当死守长沙,甚至为此怒怼蒋介石:“长沙不守,军人之职责何在?”蒋介石被他怼得很没有面子,然后,陈诚也为了他说了点话,最终蒋介石才同意守长沙。

1939年9月14日,冈村宁次调集10万兵力,协同航空兵和海军,采取了“分进合击,正面突破、两翼包抄”战术,兵分六路从赣西、鄂南、湘北三个方向直逼长沙。薛岳调集24万兵力采取“后退决战”、“争取外翼”,将主力置于新墙河、汨罗河、捞刀河和浏阳河等正面战场,从侧翼切断日军退路,集中兵力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决战。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战斗,薛岳成功打败了日军,日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4万余人。

蒋介石很大方地犒赏了参加此次会战的官兵15万元,薛岳也出尽了风头,你老蒋不让我守,怕守不住,看看,我守住了吧!



1941年9月,不甘失败的日军发动了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日军发动了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阿南惟几制定了“加号计划”,日军集结15万余人在100多架飞机、200多艘舰船的配合下,兵分两路,在第一次长沙会战失败一年后再次对长沙发起了进攻。

这次会战,薛岳调集了约20万兵力,所采取的战术与第一次长沙会战相同,仍然主要以“后退决战”的方式,同时在侧翼牵制敌军,然后诱敌深入,一步一步削弱敌军并在决战地带击溃甚至歼灭敌军。最终,日军还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输给了薛岳,只好灰头土脸地退回了新墙河北岸。此次会战,国军歼灭日军3万余人,获得胜利。

阿南惟几也是怒了,一个长沙居然两年了还没拿下来,这块骨头真的有这么难啃?但是,长沙却是战略要地,不得不攻,所以在1941年12月从失败中缓过劲来的日军第三次对长沙发起了进攻。前两次日军可以说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跟斗,正所谓可一可二不可三,如果薛岳仍然沿用此前的战术方针的话恐怕很难取胜。于是,薛岳经过对前两次长沙会战的总结,基本完成了“天炉战法”的构想,然后按照“天炉战法”进行战略部署。

薛岳在给蒋介石的电报中说到:“本次会战岳已抱必死决心、必胜信念。”

最终依靠天炉战法,薛岳再次战胜了日军,此次会战日军伤亡6万余人。战后薛岳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陈诚也忍不住称赞:“长沙三捷,是抗战中的奇迹。”美国将领陈纳德的妻子陈香梅在她所写的《一千个春天》中这样评价薛岳:“抗战时期,天上有一个“flying tiger”是陈纳德,地上有个“running tiger”,就是薛岳。”



第四次长沙会战,薛岳失长沙。

在湖南地区,因为常德会战的失利,日军最终决定发动长衡会战,长衡会战属于豫湘桂会战这场规模浩大的会战的一个部分,第四次长沙会战则是长衡会战的第一个阶段。

当时,第九战区参谋处已经提醒过薛岳,日军可能会再次进犯长沙,但是参谋处并没有准确的消息,而薛岳因为赢得三次长沙会战,也不免有些骄傲,所以对参谋处的提醒,尤其是这种“可能”的提醒,显得很不以为然。他自认有他在,日军即使来了,也讨不了好。

同时,此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陷入了泥潭,所以薛岳理所当然地认为日本会将重心放在太平洋,进攻长沙的可能性很小。

最终,薛岳被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长沙也因此落入敌手。

长沙失守后没多久,衡阳保卫战也宣告失败。



因为第四次长沙会战的失败,薛岳此前所建立的形象轰然倒塌,蒋介石也不再信任他。

薛岳这位“百战名将”,又是否当得上“战神”这个名号?

第四次长沙会战确实失败了,但是自从1939年9月日本发动第一次长沙会战以来,到1944年6月长沙沦陷,已经过去了将近5年的时间,这5年的时间足以打乱了日本人最初的计划,日军的脚步也遭到了严重的迟滞,为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战略能动性。

因此,薛岳可仍然功不可没!


宁糊涂


长沙一共打了四次,前三次挡住了,但第四次还是失守了(1939年8月日军兵锋初次染指长沙,1944年六月长沙沦陷)。

长沙扼守粤汉铁路,又是湘江流域中心,战略位置很重要,日军打下武汉和广州之后已经显示出了疲惫态势,迫切需要打开局面,打下长沙,席卷荆襄,控制整个华中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自然,国军也不傻,长沙也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防御重点,而且长沙的地形是有利于中国军队防御的,长沙不好打,因为此地有着多条河流和洞庭湖,以及山地的掩护,日军的进攻路线比较固定,而且机械化的装备优势天然受限。果然,薛岳就利用了这一点,连续三次给日军迎头痛击(著名的天炉战术)。

但是到了第四次,由于日军几乎是败局已定,所以开始了“最后的疯狂”,数十万大军猛攻长沙,加之横山勇用了新的战术,第九战区部队没反应过来,长沙终于失守,但是这不代表这日军就赢了,因为在之后的衡阳之战中,日军再次惨败。

但是,长沙会战中,中日两国对于伤亡人数的记载大相径庭,这一点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