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古代大臣死后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写历史人物志的人


太庙指的是明清两代皇帝用来祭祀自家祖先的家庙,在这座庙里面供奉了清朝的历代皇帝的牌位,一般来说除非这位大臣在生前对于朝廷,对于国家有着非常高的贡献,才能够有机会获得配享太庙的无上殊荣,这在古代社会对于,皇帝以下的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具备吸引力的事情,也是算得上人生最高等级的荣誉。那么大臣配享太庙,究竟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呢?

我们就以康熙时期的三朝元老张廷玉为例,他在清朝政府中兢兢业业干了47年,死后才获得了皇帝的首肯,得到了配享太庙的这个荣誉,同时它也是整个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得到了配享太庙机会的汉人大臣。其实从我们现在人来看,配享太庙,对于这个人的后代,其实并没有产生太多实际意义上的帮助,只不过对于他的儿子辈孙子辈来说,可能好处要大得多,毕竟自己的父亲或者是自己的爷爷能够被当朝的皇帝跪拜祭祀,这种荣誉在封建时期算得上是相当牛逼的。

就这么说,张廷玉能够获得皇帝的赏识,配享太庙,那么张廷玉儿子肯定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毕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父亲英雄儿好汉,那么皇帝肯定也会比较赏识张廷玉的儿子,而且张杰明儿子本人在众人面前也能够有比较高的地位,毕竟他自己的父亲可以配享太庙,其他人的父亲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

当然配享太庙的人,对于自己的家族发展其实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正常大臣如果在配享太庙之后,他生前的绝味能够做到世袭网替,也就意味着他接下去的孙子孙孙子,都能够一直不变的继承自己的穴位,哪怕是不工作都能按期按时的领取,到朝廷发放的愤怒,只要这个朝代存在,就没有任何上限。就单纯干这一点就非常吸引人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整个清朝历史上仅仅只有27个人,也就是27位大臣能够获得配享太庙的机会。正所谓物以稀为贵人数少,才证明这项荣誉有多么的尊重。

总的来说,配享太庙,仅仅似乎只是一种名义上的好处,但是认真来看,他也算得上是一种帝王权术的施展,正是利用这种无上荣誉来激励手底下的臣子们拼命地为朝廷效力,只有这样国家才能获得更好的稳固。


小芊芊爱历史


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哦,人死了以后,经过几年、几十年,后代帝王想起来,把他的牌位或者弄个塑像,摆放到太庙中去,享受帝王的祭祀。

能不能享受到帝王的祭品,许多人心存疑虑。

如果豹眼跟你说能吃到,你可能会不信,在这里也不方便讨论这个问题。建议一点,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至于说有多少实际的好处,他自己已经吃到了别人吃不到的东西,这自然就是好处。

对于后世子孙,究竟有啥好处,这个还真没有明确的规制。历朝历代都基本如此,但潜在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比如青龙元年(233年),魏明帝曹叡诏令夏侯惇、曹仁、程昱因功配享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

这里有几个看点,这几个人为何在曹丕时期没有配享太庙呢?为何其他人没有呢?是因功配享太庙,其他人的功劳就不够吗?

景元三年(262年),郭嘉因功受到曹奂在曹操庙庭祭祀的礼遇。难道郭嘉的功劳就比他们差这么多吗?

因此,功臣配享太庙这个事,还是政治的需要,具有政治风向标的作用。

对于配享太庙的人,本身就是死后莫大的荣耀,对其子孙没有具体、明确的好处。但是肯定的一点是,能够被新帝王立为配享太庙,就确定了这些人在新帝王心中的位置,其子孙后代的地位、待遇只会得到提升,而不会丝毫受到影响。

一朝天子一朝臣,配享太庙的人,都是朝廷以前的重臣、功臣,但只代表过去;配享太庙这一骚操作,就是后代帝王对前代功臣的肯定,自然会对其子孙格外的隆遇。

尽管是在提倡一种理念,让在朝大臣活着的时候为死后考虑,不要太过任性。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制,但福荫子孙,潜在的好处还是大大的。

就像领导的饭局,总是点明让某某人参加。你说吃这顿饭有啥好处吧,没有。还不如自己在家里吃点咸菜,喝碗稀饭。但大部分人还是屁颠屁颠地去赶场,话不敢说真的,酒不敢喝尽兴。说吃这顿饭实际的好处吧,还真没有。

但其潜在的好处就难说了,没有哪个老板或领导叫你去参加一个饭局,事先承诺,之后会给你多少好处。

但经常参加领导酒局的人,自然就是老板信任的人,将来的利益是可以预期的。

配享太庙这事,跟老板的酒局差不多。只是祖宗吃了大餐,子孙可能会得到好处。

因此,豹眼认为,配享太庙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他必定会给子孙后世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虽然历朝历代没有具体的规制,但绝对少不了的。

吃吃喝喝绝不是小事,活着的人如此,死去的人一样如此。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就失去了这样做得必要。


豹眼看历史


今天的太庙位于北京市天安门广场东北侧,是明清两个皇帝祭祀自己先祖的地方,在儒家的思想中祭拜先祖是相当完整的制度,最早的太庙只是供奉皇帝。配享太庙是皇帝对臣子的一项无上的光荣的奖励,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的人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牌位放在太庙中共接受供奉,简单的来说就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这些有功的大臣和历代皇帝一样享受它们后世子孙的祭拜,配享太庙的资格相当的难得,整个明朝只有37个人获得这个荣誉,大部分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清朝将近300年的时间,却只有26个人获得这个荣誉,

汉族仅有张廷玉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太庙是皇帝的私人宫庙,一般的皇亲国戚都是没有资格进入的,因此配享太庙的必须是皇帝亲近的有功于社稷的大臣,这些大臣们不光功劳很大,而且要受到皇帝的宠爱,且得到了皇帝的允许才能进入太庙享受待遇。

当然配享太庙只是一种荣誉,并没有实际的福利,甚至后世皇帝一句话就可以将这个人的牌位移出。但是获得配享太庙资格对于后世子孙还是有相当大的帮助的,这些获得这项资格的人自然早已经位极人臣之人,本来位高权重又获得了,又获得了皇帝的认可,只要没有经历改朝换代,那么后世子孙都可以享受祖上的荫蔽,荣华富贵过一生,在各种考核提拔之中都能够获得加分,从而更快的提拔升迁。


如是我闻人


配享太庙是古代大臣死后享受的最高荣誉,代表了帝王们对人臣的肯定,这可不是虚名,是古代大臣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

陪享太庙的由来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对大臣来说死后能够陪享太庙是最高的荣誉,没有比这更能体现自己地位的了。比如清朝二百多年历史,那么多的王公大臣,陪享太庙的不过27人,正因为稀缺,乾隆皇帝就一直对他父亲指定张廷玉配享太庙非常不满,认为张廷玉根本不够这个资格。

著名帝王的陪享功臣

帝王们尤其是那些有功业的优秀帝王,陪享的都是非常厉害的功臣,可以说陪享阵容非常豪华。

配享太宗李世民庙庭的功臣

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赵国公,长孙无忌;

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后因其子房遗爱谋反,被取消);

检校侍中、吏部尚书、总管东宫兵马、尚书右仆射、蔡国公,杜如晦;
侍中、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太尉、司徒、申国公,高士廉;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行军总管、门下平章政事、卫国公,李靖 ;

工部尚书、检校行台仆射、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蒋国公,屈突通。

配享太祖赵匡胤庙庭
太师、尚书令、真定王、韩王,赵普;

枢密使、赠中书令、济阳郡王,曹彬。

配享成祖朱棣庙庭

河间王张玉;东平王朱能;荣国公姚广孝(后被嘉靖皇帝取消);诚意伯刘基;营国公郭英。

清朝享殿分东西两殿,东殿供奉宗室、外藩诸望王,西殿供奉有功大臣

东殿供14人:武功郡王礼敦;慧哲郡王额尔衮;宣献郡王界堪;通达郡王雅尔噶齐;礼烈亲王代善;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睿忠亲王多尔衮;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胤祥;超勇襄亲王策凌;科尔沁博多勒噶台忠亲王僧格林沁;恭忠亲王奕訢。

西殿供12人:超等英诚公、赠武勋王爵,扬古利;一等大臣、赠一等信勇公、直义公,费英东;一等大臣、赠公爵、宏毅公,额亦都;内大臣、二等果毅公、谥忠义,图尔格;正黄旗满洲都统、一等雄勇公、昭勋公,图赖;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学士、追封一等忠达公、追赠太师、谥文襄,图海;太傅、保和殿大学士、三等襄勤伯,鄂尔泰;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三等勤宣伯,张廷玉(乾隆十五年被罢配享,乾隆二十年张廷玉死后,乾隆遵雍正遗诏,恢复张廷玉配飨太庙资格。;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一等武毅谋勇公、赠太保,谥文襄,兆惠;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一等忠勇公、追赠郡王,谥文忠,傅恒;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诚谋英勇公、赠太保、谥文成,阿桂;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闽浙总督、忠锐嘉勇贝子、赠郡王、谥文襄,福康安;总督、赠一等宣勇公,和琳,嘉庆元年,清高宗命配飨太庙,嘉庆四年,和珅诛,清仁宗命撤出太庙。

太庙是至高荣誉,但是可遇而不可求

陪享太庙是无上的荣誉,代表着你是这个朝代最被皇室们认可的功臣,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和先帝一样,可以受后代皇帝皇子的跪拜磕头,享受到大型的祭祀,这是古代一个逝去大臣的最高荣誉,因为皇帝死后也不过是如此。

陪享太庙是臣子们的最高梦想,但是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功劳最大的未必就可以陪享太庙,以清朝为例子,27个陪享太庙的人中只有张廷玉一个汉人,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功劳大不大,但是僧格林沁入享了,却没有曾国藩。

陪享太庙不是虚名,那些被陪享的人会被其他王公大臣羡慕嫉妒恨的。


我家的猫叫皮蛋


一般说来在古代的时候配享太妙,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能够得到这个荣誉,对于这个家族来说都是相当了不得的。而在满清一朝能够得到配享待遇的汉臣,只有张廷玉一人,而其他的范文程,刘统勋,曾国藩等人都没有得到这个待遇。

张廷玉的待遇据说是雍正皇帝在遗诏中指定的,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不怎么喜欢他,张廷玉非常害怕,甚至要求乾隆皇帝给他做保证,不能掉了这个待遇。因为在古代以孝治天下,所以祭祀这个东西古人看的是非常的重,如果能够配享太庙,自然是无上的荣誉,所以张廷玉如此看重这个东西,其他的东西都能少,唯独这个东西不能少。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配享太庙并不是什么太了不得的东西,还不如来点实际的东西。不过这个东西还是非常虚荣的,现代社会中有不少人非常好虚荣,就如很多女人省吃俭用,花几个月的工资去买一个LV的包一样。不懂的人觉得那个包有什么用,值这么多钱,能多装多少东西呢,但是喜欢的女人可不会这么想。

配享太庙对古人来说确实算是无上的荣耀,因为只要皇朝不倒,那么配享的大臣可以永远享受皇家的香火,因为每年皇家都要到太庙去祭祀祖先,大臣甚至能够得到皇帝的祭拜,想想多么荣耀。这也就是说大臣死了,在阴间能够得到皇朝的香火,自然能够在阴间享福,如果皇朝倒了或者不能够配享太庙,自然就享不了那么多福。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前面有人说古代大臣配享太庙没有实际好处的,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古代人。

实际上,配享太庙本身就是最实际的好处了,还想要啥其他好处?

要理解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死后进什么庙,首先要理解古人的宗教信仰。
我们知道,古代人对死后的世界是很重视的,他们认为人死后“魂”还在,而这个魂是要靠子孙后代供养,给他们提供“血食”的,否则就会沦为孤魂野鬼。
所以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论如何也要生一个儿子,不然死后没人给他们供养,他们就成孤魂野鬼了,那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而古人的孝道里,除了对健在的长辈的敬,对祖先也要尊敬,所谓“事死如事生”。

理解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理解,就理解为什么配享太庙是多么实际的好处了。
太庙的“太”代表最高,太庙就是天下地位最高的庙,那就是皇家的庙了。
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大臣配享太庙就是把功臣的牌位放到太庙的偏殿,跟这个王朝的祖先一起受到供奉。历代能配享太庙的功臣是很少的,整个明朝配享太庙33人,后来取消1人,为姚广孝,实际为32人。清朝只有26人。清朝配享太庙的汉族大臣就只有张廷玉一人,连曾国藩都没有这个待遇。

太庙的祭祀等级是最高的,每年皇帝都要亲自祭祀,众多皇族和大臣倍祭,三跪九叩,供奉的祭品也是最高等级的。那就相当于配享太庙的大臣死后还能受到最高等级的尊敬和供奉。这对相信死后魂会进入别一个世界的古人来说,不就是最实际的好处吗?

而且,配享太庙对大臣本人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一个无比崇高的荣誉,代表这个大臣得到了皇帝的特别恩宠,这个家族得到皇帝的特别照顾。这对大臣的家人和后代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这就是所谓的“封妻荫子”——死后还能保护子孙后代,为他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好处。
所以说,大臣配享太庙就是最实际的好处了,还要啥自行车?

空山说历史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叫“配享太庙”。太庙,说白了就是“皇家宗祠”,但又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宗祠。因为它里面只供奉大宗的皇帝和“祔庙”的皇后(含部分原为侧室的皇太后,如慈禧太后)的神主,小宗旁支是进不去的!甚至连没有获得“祔庙”待遇的皇后,其神主也是进不去的,这是太庙与民间宗祠最大的区别。如清世祖顺治帝的宠妃、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她死后虽然被清世祖追谥为了皇后,但这个皇后名分是打了折扣的——不系帝谥、不祔太庙,董鄂氏一直也没能获得“祔庙”的待遇。所以,终清王朝二百余年,董鄂氏的神主也没能进入太庙。

何谓“配享太庙”

前面说了,太庙通常情况下只供奉大宗皇帝和“祔庙”皇后的神主,小宗旁支的神主没有资格进入太庙,就连不“祔庙”的皇后,其神主也没有一个进入太庙!但是,有一类人例外,那就是为王朝立下了殊勋的功臣。这些人经过皇帝的特许,死后神主是可以进入太庙的,即前面提到的“配享太庙”。但是,进入太庙不等于进入正殿,“配享太庙”的功臣神主是被供奉在专门的偏殿之内,不进入正殿和祧庙。

虽然不能进入正殿和祧庙,但这也是不得了的待遇了!试想,连不“祔庙”的皇后、小宗旁支的宗室都没有资格将神主供奉在太庙之中。一个异姓臣子的神主却堂而皇之进入了太庙,后世皇帝祭祀祖先,这些人也顺带着享受一把皇家香火,这是何等荣耀?不仅是对个人的肯定、对其后世而言也是一种尊崇和无上荣光!

什么人可以“配享太庙”

前面说了“配享太庙”是一种无上荣光,那么什么人才可以“配享太庙”呢?明王朝二百余年只有三十七人获得了这样的待遇,大多是跟着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和跟着明成祖朱棣“靖难”的功臣巨勋!不外乎开国元勋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和“靖难”元勋张玉、朱能、姚广孝(道衍和尚)等等。从这些名字也能看得出,都不是一般二般的人物,也足可见“配享太庙”的资格控制得多么严格!

清王朝获得“配享太庙”资格的功臣更少,只有二十六人。而是,除了张廷玉之外,全部都是在旗的!即便是晚清时期平定“发乱”、“挽狂澜于既倒”的曾文正公和带着棺材出征、收复新疆的左文襄公也没能获得“配享太庙”的资格。举几个例子,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怡贤亲王胤祥、平定“三藩之乱”的功臣图海、清高宗乾隆帝的小舅子傅恒等等,哪个是一般二般的人物?!

“配享太庙”不是“保险箱”

“配享太庙”虽然供奉的只是一尊神主,但却不是“保险箱”。只要皇帝愿意,随时可以收回许可,即便神主已经被供奉进了太庙,也是可以被撤出的!最著名的莫过于清王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了,清世宗雍正帝在世时许给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待遇。可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高宗即位之后与张廷玉矛盾激化,最后竟硬生生收回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直到张廷玉去世之后,清高宗看在张廷玉被自己整得死去活来时依旧老实本分的份上才又恢复了他“配享太庙”的资格。

相比张廷玉而言,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作为乾隆年间的高级将领之一,和琳是立有军功的,最后还病死军中、马革裹尸,也算对得起清王朝、对得起清高宗了。因为有军功在身、加之哥哥和珅正得宠,和琳去世后被清高宗赐予了“配享太庙”的待遇。同样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嘉庆四年初清仁宗嘉庆帝对和珅进行了总清算,已经作古多年的和琳也受到和珅的牵连被褫夺了“配享太庙”的资格,神主被清出了太庙!

“配享太庙”有什么实际好处

这是很多人最关心的问题,既然那么多人们削尖了脑袋想获得“配享太庙”的待遇,那“配享太庙”到底有什么实际好处呢?没有,什么实际好处也没有!所谓“配享太庙”就是把神主牌摆到太庙偏殿而已,没有任何附加优待条件……

既然没有实际好处,为何众人会趋之若鹜呢?原因不难理解,这是对自己功劳的最大肯定。活着时该拿的都拿了、该享受的也都享受了,死了还图什么?无非青史留名、永享供奉,不是吗?“配享太庙”既可以永久享受皇家供奉、也可以再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谁不想“名垂青史”呢?

除此之外,获得“配享太庙”待遇等于是王朝从官方层面正式确认了某人的勋臣资格,比爵位更加“靠得住”。只要不被褫夺资格、清出太庙,你永远是王朝的勋臣。既然是勋臣,后世子孙自然会享受到勋臣子弟的待遇,承袭爵位就不说了,什么祖荫之类就已经相当具有诱惑力了。别人十年寒窗考中举人、进士才能跻身官场,你即便不学无术、凭着祖上的荫庇也可以跻身官场,甚至起点还要更高!这恐怕就是“配享太庙”唯一的实际好处了。

综上所述,所谓“配享太庙”荣誉性质高于实际意义,其本身是没有什么附加优待条件的,并不比其他大臣多发一分钱、多给一个爵位!但是,它依然是有好处的,“配享太庙”等于是王朝从官方层面确认了某人的勋臣只得,只要不被褫夺,他的后代永远都是勋臣之后,还是可以享受到许多祖荫福利的。但这一切名义上与“配享太庙”无关。


农民工歪说历史


配享太庙有没有什么好处?肯定有好处啊,若没好处,干嘛这些大臣们拼了命的往里争啊。这就好比现在,出名能带来什么?出名了就能给你带来利,要不怎么“名利双收”呢?大臣们配享太庙,也是一个道理,当然这个利,这个大臣是得不到了,获益的则是子孙后代们。

“太庙”是个什么地方?让这帮大臣们这么拼命的往里钻?太庙说白了就是皇帝家的宗祠,有点类似一些民间大家族的宗祠,但这个宗祠比那个等级高,因为是皇帝家的宗祠,正常这里面供奉的应该是皇帝和皇后们,在封建时代,皇帝家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大臣们等到了皇帝的赏赐,那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更何况,你的神主能放入皇帝家的宗祠呢?


说完了“太庙”,咱们再接着说“配享太庙”,直白的说,就是将你的神主(牌位),放到皇帝宗祠里,但却和皇帝的又有区别,毕竟是皇帝家的宗祠,你一外姓人当然不可能和皇帝,甚至皇后们放在一起,外型人都是供奉在偏殿内,说白了就不是正堂,是在隔壁的偏殿,但这也可以了啊,你哪怕是放在太庙的门口,那也算是在太庙内,因为这是荣誉啊。


咱们可以查查,这明清两代能够进入太庙的大臣们,都有哪些人,在明朝,能进入太庙的都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和跟着朱棣参与“靖难”的功臣,例如,徐达啊,常遇春啊,张玉啊,姚广孝啊,笼统也就三十七人。而大清朝呢?更少,就二十六个人,例如多尔衮,拼命十三郎胤祥,乾隆的小舅子傅恒等,当然最著名的就是张廷玉了。看看这都是什么人物,放在那个时候,都是一等一的牛人啊,为什么说太庙难进?晚清的曾国藩,左宗棠,就没进的了,所以说,这太庙不是你想进就能进,也不是你想辛苦就能进的。

说到太庙,咋就不得不说清朝的张廷玉了,三朝元老,横跨康、雍、乾三朝,是雍正的得力助手,雍正就曾许诺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这对于张廷玉这个汉人来说,那是无上荣耀啊,毕竟大清是满人的世界,汉人能够进入,那是很厉害的了,可谁曾想,到了乾隆皇帝,却硬是夺回了这个荣耀,为啥啊,因为年老的张廷玉不太符合乾隆的胃口,再加上张廷玉后来就为了这个配享太庙的事儿,竟然多次上书提醒乾隆:哎,你老子可答应我了啊,我死后是要让我进太庙的。这乾隆一听就火了啊:我老子答应你怎么了?现在是我做主,我让谁进,谁就进,你不是要进吗?我偏不让你进。这给张廷玉打击的啊,那是直接在家躺了好几天啊。这一直到张廷玉死,乾隆都没有同意他进太庙的事情,但在张廷玉死后,乾隆还是同意了,毕竟张廷玉确实这一生对于他爱新觉罗家和这朝廷还是有付的,功大于过,而且倘若乾隆真不让他进,岂不是乾隆不听雍正的话?乾隆可不想因为张廷玉这个事儿,被后人落下不孝的把柄。


当然有拼死拼活往里挤得,也有好不容易进了,后来又被搞出来的,和珅的弟弟和琳就是这么个主,因哥哥和珅的关系,乾隆将他配享太庙,但也因他哥哥和珅的关系,与嘉庆不对付,嘉庆一怒之下,就将和琳给搞了出来。所以,这个外姓大臣们想配享太庙,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情,非常不容易啊。


开篇的时候,我说过配享太庙肯定有好处,这个好处就是子孙后代们可以靠着这个,得到一定程度的勋臣子弟的待遇,别人十年寒窗,经历一层层考试,进入官场,你就可以靠着祖上留的待遇跻身官场,这个好处已经不错了,所以说,配享太庙的好处有没有?那必须有啊。


寒舍阅独


这玩意儿该怎么说了?打个比方吧,找两块布自己缝个袋子也能装东西,为啥还有那么多女生不惜网贷甚至出卖肉体也要去买个驴牌的包包?2块钱一个电子版表也能看时间,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男士要花几十万去买个劳力士?

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为了装饰自己的面子罢了!说得高大上一点,那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追求。

配享太庙也无非如此罢了!

要论实际的好处,赏赐良田万顷还能给子孙后代留下巨额资产;抑或是给后人留下几个爵位那也是很美妙的。但如果有选择的话,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们大半会选择配享太庙!

为何?

古语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翻译过来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祀与打仗。

打仗我们容易理解,打仗可以开疆拓土,可以抵御外敌。那么祭祀凭什么这么重要?远古时代,因为知识水平所限,人们对自然敬畏,于是便有了神明的存在,人们通过祈祷神明,乞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统治者们更是宣扬君权神授,而祭祀则是沟通神明的仪式。因此,不论是普通人还是统治者,都把祭祀看的异常重要。

而祭祀通过演变,不单单只祭祀神明,也祭祀先祖,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不过是把先祖神明化了而已。

祭祀很重要,帝王家族的祭祀更是如此。对于帝王们来说,最重要的祭祀有两种,一种就是祭天(神明),另外就是祭祀先帝。而士大夫们作为皇帝的附庸,能参与帝王家族的祭祀,都是无上的荣耀,而剥夺臣下们参与祭祀的资格,也是封建帝王们用来惩罚大臣的手段之一。

这份荣耀,究竟有多大,下面通过一个例子说明。

太史公司马迁的老爹因为生病不能跟随汉武帝参与泰山封禅的祭祀典礼,以至于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边夫”!

由此可见,士大夫们对于能参与皇家祭祀典礼是多么的看重。

而配享太庙,则是士大夫能参与皇帝祭祀最高级别的方式之一了。

太庙,即是皇帝家族的家庙,里面祭祀的都是历代先帝。配享太庙,则是指皇后、士大夫或者其他皇室宗亲在皇帝的允许下,排位可以放进太庙享受祭祀。

这可以说是无上的荣誉。

试想一下,当皇帝率领群臣在祭祀列祖列宗的时候,顺便把配享太庙的士大夫也祭祀了,那面子上多有光。

所以,一代名臣张廷玉就是因为雍正口头上答应他死后配享太庙而激动到不行,害怕雍正的儿子乾隆不执行而一次又一次的找乾隆去说这个事情。


小镇月明


配享太庙,这种事情对一个臣子来说可谓是极大的荣耀,在中国古代一个朝代能够得到别配享太庙这种荣誉的人,往往数目相当的有限,所以一些大臣都极力争取这种待遇。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满清时代的张廷玉了,张廷玉可谓是雍正最喜欢的大臣,雍正甚至在自己的遗诏中写明了,要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而整个大清王朝200多年,汉人大臣中也只有张廷玉一个人享有这种殊遇。张廷玉后来不为乾隆皇帝所喜欢,其他的都不想要了,唯独这个配享太庙的待遇不能丢。



让现代人看来,配享太庙只是一个荣誉而已,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因为古代人讲迷信,认为自己死后如果能够在太庙中受到朝奉,能够享受皇家的香火,自然能够让自己在阴间过得好。但是现代人都明白,并没有阴间的存在,所以也就不认为配享太庙是什么太实际的东西。



不过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不好说,因为很多人确实非常好这个名,俗话说得好,人在世上就是为了名利。要说名事实上也是一种利益,很多时候也能给人带来相当多的好处。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