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国到底哪个省的人最勇武善战?

真历史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但是个人看来湘军的战斗力还是更强一些的。

清时期,洪秀全的领导太平军一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占领了南京和清朝廷分庭抗礼。但是太平军在与曾国藩的湘军斗争中逐渐落入下风。太平军与湘军的雨花台大决战中,20万的太平军居然打不赢2万湘军,1:10的兵力对比,从其中可见湘军战斗力之强悍。

抗日战争中,湘军在淞沪会战中不像其他的军队临战怯弱,而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迎战,此战之后湘军也被打散了,但是湘军勇敢应敌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神话。抗战期间招募的兵员湖南占到了1/5,可见湖南的名族气节和强悍战斗力。

从开国元帅来看,湖南籍的高级将领在比例中占有绝对优势,10大元帅,10大大将总共20个,湖南占了9个,上将占1/3,中将接近1/2,可见湘军的能力之强。

当然还有像桂军、川军、鄂军等都比较强,不管是哪一个省,都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每一个英雄都值得铭记。



小艾爱历史


就问问当过兵的人,部队里日常训练、团队意识、整体素质等,广西兵排第几就知道了,普通老百姓说了不算!因为打仗是杀人技,不是高个,猛男就是第一!敏捷如猴,耐力似骏,才能走下战场!





百色花开开花百色


在古代名将

古代的名将有很多,我们来挑选出名气最大十个人,也是神级别的人物:吴起、白起、王翦、孙膑、关羽、韩信、卫青、霍去病、岳飞、徐达。

这十个人,他们的籍贯分别为:山东、陕西、陕西、山东、山西、江苏、山西、山西、河南、安徽。

可以看出,山西的名额是最多的,名将第一省当之无愧,其中卫青和霍去病两二人可谓是给山西人立了大功。

在近代:

十大元帅:

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这十个人,他们的籍贯分别为:四川、湖南、湖北、四川、湖南、四川、湖南、山西、四川、广东。

可以看出,四川的名额是最多的,名将第一省当之无愧。

随着年代的更替,勇武善战的省也是随之改变的


读史论人生


要说哪个省的人最英勇善战,当然非湖南省的人莫属了。守土意识最重,为国家打起仗来不要命的什么都不管不顾的,有团队意识,并且不居功等等…如果这几年我不是在手机上看到四川人那么放肆嚣张跋扈不知羞地自夸自己四川人怎样怎样,那一直低调隐忍的我们这些湖南人绝对不会表扬自己的。所以古人说,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嘛。


清风明月在心中A


自古以来,中国哪个地方的兵最能征善战? 如果这样问,那就不能回答四川、湖南和广西了,因为湘军兴起只是从清末开始,无川不成军始于抗战,广西真正军兴开始自太平天国。

如果我们去掉少数民族要论能打,从古以来来自东北和蒙古的各个民族比如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洲都非常能打,经常动不动就打下半个中国,甚至统一全国。

我们如果只计算汉区,那自古以来最能打的肯定是长城沿线地区,特别是陕西、甘肃、河北和辽东三省。正所谓自古秦兵耐苦战,来自陕西的秦兵支撑起了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和大唐帝国的主力兵源。

所以要论自古以来,恐怕没有人敢和陕西相比吧?就是到了明清时代,也是大明三边强兵精甲,甘肃、宁夏和陕西三边是大明边军两大最精锐力量之一。到了清朝,陕西绿营甲天下,从康熙、雍正一直到道光年,陕西绿营随同大军出征青海、新疆、蒙古等各省,战功卓著。

到了近现代,国民党部队号称天下第一军的第1军就是陕西兵,我军第一野战军主要也是陕西人,对越反击战战功最大的部队也是来自兰州军区,立功最多的省份是陕西省。

只是陕西近百年没有湖南和四川那么耀眼,但是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陕西兵无疑是最能打的。如果从整个中国历史排出第2能打,其实就是辽东和燕山以北河北地区。毕竟忽必烈说过燕山以北汉人同等蒙古,就是说都是同样的骁勇耐苦战。


古今历史观文


根据以往的事例个人感到排前三位的是广西、四川、湖南。特别是广西兵打山地丛林战绝对非常厉害,人灵活、耐力足、勇敢、还有一点狡诈。总体认为从小在山里长大的比在城市里长大或在平原地区长大的善于打仗,以上都是相对而言。中国人擅长打仗,只要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你若犯我,我必犯你!


年青的时侯


中国古代,最少不了的就是抗战了,说到底就是为了保卫国家,而在古代,哪个省的人最勇武善站呢?估计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认为的一个省份,其实最善战的就是四川了,在古代,为国家提供最多人力就是四川。

国民革命军中,有战斗力的部队几乎一半的人是来自四川,抗战中伤亡的326万人中有64万是来自川军的将士,在抗战时期全军战亡的85万人中,有26万是四川的将士,四川将士的勇武善战也是出了名的,在抗战时期,四川可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朝末年和蒙古的战斗中,蒙古花费了数10年的时间才攻下了四川,只是因为川蜀之地的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再加上四川土著的奋力抵抗,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才取得获胜,如果说人心涣散,哪怕是有着这样险峻的地势,恐怕最后的结局也是只能够让蒙古大军得逞。

在明清之战中的四川,当时努尔哈赤进攻沈阳,只在一天之内就攻下了沈阳,又在浑河遭遇到1万川军的队伍,最终掀起了著名的浑河大战,当时在满清入驻中原之后,到达四川巴蜀之地时,当地的老百姓拼命抵抗,发生了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后来又发生了“湖广镇四川”的事件,四川将士的勇武善战也是闻名天下。

四川将士不只是在抗日战争中,在历史上也是值得让人敬佩的,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园,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四川省自然而然成为了最勇武善战的省份


加油吧少年6748


川人对外最硬气,抗战爆发后,前前后后一共有350万川军将士出川抗敌,爆发了许多四川民众送自家的孩子上战场催人泪下的故事,安县王建堂参军出征时年迈的父亲送其一幅出征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帜的右上方写着给儿子的期盼“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而左上方的内容似乎抒发着老人家对自己年老体迈无法报国的遗憾和辛有一子代父出征的安慰“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匹夫有份,奈过年龄。辛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出征的川军穿着草鞋背着大刀装备落后,其它战区都不愿接收,后来被蒋介石硬塞到了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在台儿庄战役中,王铭章的一二二师孤军守滕县。面对日寇的疯狂进攻,王铭章知道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滕县失守已成定局。面对危局王铭章对部下说道“我们身为军人。牺牲原为天职,现在只有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则无以对国家”。苦战三个昼夜,日军突破城墙,王铭章组织余部与敌巷战,最终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 中条山战役日军突破国军防线,国军兵败如山倒,所有部队都在向后撤,只有川军未退阻击日军。日军被阻久攻不下,调来数门大炮,对着川军猛轰。然而,川军死伤无数,却没有一个人后退半步,至死都牢牢地站在那里, 等到战斗结束后,日军军官才发现,原来川军士兵们的脚都用铁链子牢牢地固定在地上。日军军官让翻译问一个奄奄一息的伤兵,为什么把脚锁在地上。这个伤兵瞥了一眼翻译,说:“老子是四川人,这叫血战到底!”正如刘湘将军生病奄奄一息时所说“余此次奉命出川抗日,志在躬赴前敌,为民族争生存,为四川争光荣...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光影之


其他不是很清楚,反正听我们历史老师讲过,如果没有川军的话,中国已经沦陷了。


萌珑控


这个题目是错误的!

我相信题主的本意是想得个是非因果,在所有省份的战斗力比拼中找到位榜首的那一个,但是世间的甚多东西是没有高下对错之分的。

我以抗日战争为例,抗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我们集合全民族的能量,带着巨大的民族牺牲和各个省份的奉献去完成这个神圣且艰难的事业。

在此之中,全中国的每一位公民,每一个省份都是崇高的存在,都为了共同的事业发光发热,可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有高低之分,每个省的力量有大小之别,除此之外你还能以一个未参与者的角度去评判谁是贡献最大的,哪个省的人是最勇武善战的吗?

不,没人能去评判!

所有为抗战牺牲的力量都是值得敬畏和崇拜的。

国家危难

我敬畏先辈的奉献和牺牲,所有献身和参与的人都是榜样。

我仅以四川为例,来回顾这个血性的省份和血性的先辈们!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中国军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时间长达14年之久,在这14年间,中国人民在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战场浴血奋战。

九一八事变

日本法西斯企图以野蛮武力手段征服中国,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以满足其侵略世界的野心。给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抗战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践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凝聚全民族四万万同胞的人物财力同法西斯势力殊死搏斗。

最终以日本人的无条件投降宣告抗战胜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极高的代价。

战绩

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民共死伤2183万余人,其中死亡约1110万余人,占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总死伤人数的40%之多。

中国人民在抗战中的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折合起来高达时价1000多亿美元。

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杀伤、俘获的日军,据日方的统计共261万余人,其中死亡人数为133万人。

在全面抗战的8年里,中国军民共杀伤、俘获日军150万余人,接收投降日军128.3万人,此外还歼灭伪军118万人,接收伪军95万余人。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予日军最大、最持久的打击,使二战中的日本侵略者损失总兵力的65%,并对日军的军械装备、军用物资和军队建制体系给予重大破坏,让日本经济、社会极度紧张甚至崩溃,作用巨大。

大后方一一四川,川人之威

作为大后方的四川,担负起救亡大任。

广大四川百姓自愿出人,出钱,纳粮,出力,修路,忍辱负重,救亡图存,倾尽所有。

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八年间:

四川总计出壮丁300余万名,而当时四川总人口不过4000余万,壮丁数占比约为全省人口总数的7%,占全国壮丁总数1400余万的20%以上。

相当于把全洛杉矶的人搬去战场。

南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来源就是川人,川人参战之众,以至于当时有所谓“无川不成军”之说.

川军的血性不仅体现在四川派出的人,川军将领也是铁骨铮铮。

  • 饶国华,川军第145师师长。因为自己的属下临阵脱逃,丢失阵地,悲痛欲绝,愤而自杀谢罪。饶国华雕像
  • 王铭章,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驻守滕县,日军主力坂垣师团猛攻滕县不下,以重炮和飞机猛轰,炸毁城墙。王铭章宁死不屈,跳墙殉国。王铭章殉国后,所部官兵抵抗战至最后一人,城内伤兵不愿做俘虏,以手榴弹与冲进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 王铭章影视形象


这就是川人的气节。


八年抗战,国家总计支出法币14640余亿元,四川总计贡献了约4400亿元,以一省之力,负担了全国抗战总支出的近1/3。

在抗日最困难时期,四川一度负担了全国总支出的50%以上。

除了财政,四川支持的粮食也是最多的,在全国主要粮产区被日军占领后,全国各地贡粮困难,在这种处境之下,这个“天府之国”在背负着本省4000万人口的同时,又亦然成为前方将士和后方城市居民所需粮食的主要供给地。

因此这个历史上“水旱由人,民不知饥馑”的粮食富庶之地,曾一度出现严重的饥饿恐慌,甚至由政府出面号召民众“实现一日两餐”,遇到欠收之年,老百姓不得不“日以苕藤菜叶及杂粮充食”。

但是为了支援前方的抗日战争,驱逐日寇,老百姓宁愿忍饥挨饿,也心甘情愿捐输纳粮。


这就是川人的血性。


以上类似的事迹不胜枚举,这种事情不仅出现在四川,各个省份都有涌现。

总结

为什么在抗战中,我们的英雄如此之多?

我想了想,大概就是我们民族不服输的精神和共御外敌时同仇敌忾的气魄吧!

致敬先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