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貞觀之治的最大功臣是誰?為什麼?

歷史漫談君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皇帝安定天下,總要論功行賞一番,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次一些,都成了後世之人熱衷評論的事情。

比如劉邦定天下,就把蕭何定為功勞第一。當時許多人都覺得出謀劃策最多的是張良,打仗最多的是韓信,跟隨劉邦南征北戰,受傷最多,攻略城池最多的是曹參,怎麼會是蕭何排第一?

關內侯鄂君曰說:“在楚漢戰爭中,陛下有好幾次都是全軍潰敗,隻身逃脫,全靠蕭何從關中派出軍隊來補充。有時,就是沒有陛下的命令,蕭何一次也派遣幾萬人,正好補充了陛下的急需。不僅是士兵,就是軍糧也全靠蕭何轉漕關中,才保證了供應。這些都是創立漢家天下流傳後世的大功勞,怎麼能把像曹參等人只是一時的戰功列在萬世之功的前面呢!依臣之見,蕭何應排第一,曹參第二。

同樣,在李世民“貞觀之治”時期,功勞最大的,也不是那些四處征伐的將領?

我想在李世民的心裡,“貞觀之治”功勞最大的應該是長孫無忌,因為在李世民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

長孫無忌最大的功勞,主要是幫助李世民出謀劃策,特別是在玄武門之變中,長孫無忌的功勞是最大的。李世民說:昔黃帝得力牧而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為三王祖,齊桓得管仲而為五伯長。朕自居藩邸,公為腹心,遂得廓清宇內,君臨天下。

在李世民的心裡,長孫無忌就像是古時候管仲之類的人物,李世民覺得自己可以君臨天下,主要是長孫無忌的功勞。

可是,長孫無忌更多的是在幫助李世民爭奪天下的時候立下大功,如果是從李世民開創的“貞觀之治”的實際政務來看,我覺得李世民時期功勞最大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我們都知道成語“房謀杜斷”,說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一起為李世民出謀劃策,其中房玄齡善謀,而杜如晦善斷,太宗每次與房玄齡議事,總是說:“一定要杜如晦決定。”等到杜如晦來了,最後還是採用房玄齡的計策,這就是因為房玄齡善於謀劃,杜如晦善於決斷的緣故。房玄齡和杜如晦十分投合,齊心協力為國家效力,所以唐朝的賢德宰相,首推的就是房、杜二人。

其實,不論是哪一個朝代,或者哪一個盛世,都不是一兩個人單槍匹馬能夠做到的,他需要多個層面的人才一起,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才能夠一起推動盛世的發展。

所以,有一次,李世民和諸位宰相飲晏,就問王桂說:你精通品鑑識人,又擅於談論人物,你幫我說一下自房玄齡以下,各位宰相的才能。

王珪說:如果是說到為國家孜孜不倦兢兢業業,知無不為的,我不如房玄齡;如果說文武兼備,出將入相的,我不如李靖;如果說上奏事物詳細嚴明,言行進退都有尺度分寸,沒有疏忽的,我不如溫彥博;處理繁雜事物有條有理,萬無一失的,我不如戴胄;恨君王不如堯舜,以爭諫為一生責任的,我不如魏徵;不過說到弘揚正氣,懲惡揚善,我和大家比起來,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李世民深以為然,而在座的宰相們也都認同王珪說的話。

而我則覺得,在李世民時期,像房玄齡一樣兢兢業業,罄心絕力;像李靖一樣能征善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像溫彥博一樣憂心國家,舉止雍容大度;像戴胄一樣忠直體國,敏於繁雜政務;像魏徵一樣敢於直諫,規避時政;像王珪一樣辨別清濁,疾惡獎善的,都是李世民時期的重要功臣。


文士野


首先貞觀之治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在唐太宗時期的幾十年,勵精圖治才有的大唐盛世。

這不單單是唐太宗一個人的功勞,是所有文武百官齊心協力的結果

譬如文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等

武有:李靖,尉遲恭,秦叔寶等等

貞觀之治年間也離不開這些人才的鼎力相助才有了空前絕後的大唐盛世。

當然這也離不開唐太宗的知人善用,吸取前朝的經驗,勵精圖治。

所以功勞最大的還是唐太宗李世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