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除了朱元璋,为何感觉没有一个朝代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

作者烛鸣


我看大家回答的都差不多了,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玄学

五行——金木水火土

方位——北方属水,南方属火,西方金,东方木

生克关系——水克火,金克木

历史上秦国在最西边,齐国在沿海最东边,是两个最有可能结束战国实现统一的,但是西边秦国金,克制东边齐国木,所以秦国赢了。这都是乱想的,正史上我记得秦国以水为德,军队着黑衣。

再说说唐朝,李渊好像也是从西边那旮沓,从西往东从北往南统一的。元朝,这个比较明显,从北向南实现统一,清朝也是,从北向南完成一统,据说日本还认真研究过中国的历史,也想按照清朝的路线从东北开始完成统一,所以以东北为根据地,不排除东北确实距离近,但是我觉得应该也有这方面原因,只有老朱家是个特例吧,从南向北实现的大一统。

所以说这些都是看着玩的,当做野史,正史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知道,除非真的有时光机,穿越回去看看。


长路漫漫读书相伴


大致上可以归纳为五方面原因。

第一,宋朝之前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北方,南北实力差距悬殊。




这一点不用多解释,中国一直到宋朝中期都是北方人口比南方多。古代农业社会,人多代表力量大。而元末明初时,南方经济已经碾压北方了,朱元璋自然有实力北伐。

其实从后来三藩之乱和太平天国来看,南方与北方已经没有差距了,吴三桂集团和洪秀全集团的覆灭,不是南方整体实力不行,更多的还是政治和人心归附导致的结果。

当然了,宋朝是个例外,宋朝内重外轻,重文轻武,喜欢花钱消灾,对统一没兴趣(平时爱喊口号,真要花钱时又抠门了),从上到下都是偏安思维,这又是一个特例。


第二,北方相对统一,南方相对分裂。

中国古代的北方看似分成了关陇地区和关东地区两部分,但实际上关陇和关东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无论是关陇政权统一关东,还是关东政权统一关陇(比如秦汉唐灭关东势力,东汉灭关陇势力),统一之后的北方政权,都是一个比较牢靠的整体。

而南方就不一样了。南方从经济总量、开发程度和人口数量等方面看,事实上是分裂成了两大块,即巴蜀地区和长江中下游。这两个地区在古代想要紧密联系起来,那可比北方人从河南到陕西,费劲多了。这一点从唐朝人口分布图上看得一目了然。


所以,南方地区相对比较分裂的现实,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南方版图内的各势力很难拧成一股绳与北方抗衡。

南方把首都定在巴蜀,那长江中下游的地盘肯定就保不住,定在长江中下游,那巴蜀又很容易被北方趁虚而入。纵观中国历史,北方政权通过先吞巴蜀,削弱南方实力,继而再灭南方的例子,数不胜数。

比如西晋灭东吴。司马昭先灭蜀汉,后来司马炎指挥晋军顺江而下直取江东,孙吴的核心地区就是长江中下游。

还比如隋灭南陈,北周取南梁巴蜀之地,隋取代北周,也继承了巴蜀。隋灭南陈时,也是顺江而下,两路并进。

再比如唐平萧铣,唐军早早就占了巴蜀,灭萧铣时,唐军自夔州(四川奉节)出发,顺江而下,再加上北面的唐军,几路并进,大破萧铣于江陵。

另外,北宋灭南唐,元灭南宋,大体上也都是如此。


因此实际上,历史上所谓的南北对抗,实际上就是长江中下游与整个北方对抗。长江中下游固然是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经济较好且适于建立割据政权的区域。

但是想仅以区区一隅之地,就要对抗整个北方加上巴蜀这样庞大的势力范围,落败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另外,长江是南方对抗北方的天堑,但假如北方军队先占四川,自上游而来,攻取江汉平原后顺江而下,那就是长驱直入之势,势如破竹了。长江就一点用也没有了。


当然,朱元璋是个例外,他之所以能以长江中下游为基地北伐成功,是因为他占了两个前人没有的优势。

朱元璋占的第一个优势,就是这里要说的第三点,南方一直缺战马,南北朝时,刘宋最大规模的一次北伐,宋军东拼西凑也才凑了一支七千人的骑兵。(南方不缺马,四川和云南都有耐力很强的川马、滇马,南方缺的是有冲击力强的战马)

但到了元末明初时,由于蒙古人在全国养马的关系,当时的黄淮地区有相当数量的战马。

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北伐时,明军先占了山东的益都马场,收缴了上万匹战马;打到河南时,又在河南收缴了一万多战马;后来打过黄河,河北一带的私人马场众多,徐达和常遇春这一圈转下来,搞到了大概七八万匹战马,这个战马规模简直要羡慕死当年的南朝将士了。

另外,朱元璋还不停的在买马,就连越南马和琉球马也买。他在军事上的大力扶持,是明军能北伐成功的关键原因。(对比舍不得花钱的宋朝,形成了天壤之别)

关于战马的重要性以及骑兵的厉害,这里就不解释了。



朱元璋占的第二个优势,是这里要讲的第四点原因——北方当时大乱,给朱元璋创造了趁势北上的机遇。

关于朱元璋运气之好,我用最简短的几段话来形容。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各派系立即休好,停止内战,但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没有联合对付明军。

从公元1356年进南京到1367年底北伐,中间十余年时间,北方的元廷各派系坐视朱元璋在东南壮大,而没有任何剿灭行动,有如此好到爆的运气,朱元璋想不北伐成功,怕是都很难。

我个人觉得,如果朱元璋再推迟几年北伐都没问题,因为元廷元顺帝、李思齐、张良弼、孔兴、王保保(扩廓帖木儿)那帮人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他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所以,朱元璋的北伐能成功(包括后来的国民政府北伐),很大程度上就是占了当时北方大乱的便宜,使得明军可以各个击破,而不是像当年南北朝时,南朝、北朝同时出明君,同时出昏君,强的时候都强,乱的时候都乱,就跟商量好了似的。

当时只要一方先出兵,另一方立马就会全国总动员,掏老本跟对方血拼。而南朝实力不如北方,自然是拼不过了。(其实东晋几次北伐杀到黄河沿线,就是占了北方胡人相互厮杀的便宜。只是当时南朝实力确实弱,到了黄河便再无力向北继续推进了)


第五,自然气候对北方有利。

北方冷,南方热,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对方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来说,北方汉人是不惧怕南方炎热气候的。因为感觉热,脱衣服打就是了,而且除了两广,南方实际上也是有冬天的。

历史上像晋灭东吴,隋灭南陈,宋灭南方割据势力,气候都没有起到什么影响。也就是像蒙古人、女真人这种关外胡人才难以适应南方气候。


相比于北方人,南方人去北方就不行了。因为北方到了冬天,那是真的冷,不穿棉衣是真的会冻死人。历史上太平天国北伐,就是吃了准备不足的亏。

当时,杨秀清在五月份誓师,本以为一个月就能拿下北京。可结果打天津失利,只得被迫往南撤退。北伐军走到山东时,已经是秋冬季节了,两广籍的太平军老兵哪见过鹅毛大雪,而又由于准备不足,太平军也没有足够的棉衣扛过寒冬。于是两万多太平军仅冻死的就有好几千人。


说到太平军,再说一个南方人难以适应北方生活的地方——吃不惯。

北方人自从学会磨面粉烙饼后,军粮就相对简单了。出征之前,只要带好锅盔、馕以及各种饼,北方兵起码可以保持一星期的战斗力。南方人一定要吃大米,一天两天不吃米没事,但一个月不吃大米,天天吃面,绝对不可能有战斗力。而大米又非常占地方,南方军队的后勤负担比北方军队重。

比如太平军北上,负责后勤的北王韦昌辉就收到了一堆请求支援大米的战报:“自临淮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各项皆丰足,但欠谷米一事。

从战报上就可以看出,当时那些太平军的北伐将士们肯定是成天都在吐槽,怎么今天又是面啊?吃都吃不好,哪有力气打仗。


Mer86


除了朱元璋以外,还有一个蒋介石。不过,两人都是“占了便宜的”。

首先,朱元璋能够从南向北统一中国,主要是元朝自己作死。

朱元璋收拾陈友谅、张士诚,统一南方的时候,你知道元朝那帮人在干什么吗?

在内斗!元顺帝(帝党)和皇太子(太子党)打的你死我活。

起初,帝党的孛罗贴木儿打败了太子党的王保保。王保保就带着太子去了太原,另立朝廷。这一年(1663年),元朝出现了两个朝廷。

幸好,这个孛罗贴木儿也是个混账玩意,秽乱后宫,欺君罔上,被元顺帝给杀了。元顺帝赶紧把太子接了回来。

可以说,这段时间里,元朝统治者对南朝的起义军采取放纵状态,任由起义军“自相残杀”。可是,元顺帝忘了,等朱元璋他们打完了,就该他上场了。

终于,“英明圣武”的王保保劝动了皇帝,开始决定南征起义军。可是,王保保刚走到河南,就被内部军阀混战跟拦住了。王保保和李思齐、张良弼等诸多军阀在河南、山西、陕西等地的混战,一直持续到元大都被明军攻破的前一天!!!王保保不仅没有从河南南下镇压起义军,反而被内部其他军阀打回了山西。。。。

1368年,朱元璋休息够了,派徐达和常遇春北伐。老朱也很“担心”,再不北伐,元朝就该自己把自己人杀光了。。。

徐达和常遇春一路上跟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唯一能和明军一战的王保保老实的待在太原,王保保是伤心了,所以,他没有救援元大都,而是眼睁睁的看着元顺帝带着儿子从元大都仓皇北逃。

收复河北等地后,老朱又派徐达进攻山西。熟读兵书的王保保给徐达来了一出“奇袭”,远攻大都(北平)。徐达没有引兵回援,他觉得大都丢了再打回来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跟王保保玩“换家”:直取王保保老巢冀宁(太原)。王保保懵逼了,太原失守,自己就成了瓮中之鳖了,赶紧回救。结果,王保保被以逸待劳的徐达打的只剩下18骑。

就这样,北方大局已定。王保保一败再败,一路北撤,从大同、兰州、一直退到蒙古高原的和林。

再说国民政府北伐。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1928年,蒋介石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支持下,打入了北京。不久,皇姑屯事件爆发,张学良身负国耻家仇,宣布东北易帜。此时,蒋介石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注意,真的只是形式上的统一。

因为,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军阀并不服从蒋介石政府。两年后,几个军阀还跟蒋介石打了一仗,这就是著名的中原大战。虽然蒋介石赢了,但是,内部军阀矛盾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东北军、粤军、川军、滇军,等等,都是各自为政。蒋介石的势力,主要是存在于以江浙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后来的“西安事变”,其实也是其内部存在军阀矛盾的一种表现。

后来,日本侵华时走的时候“由北向南”的战略。这个战略对我国来说,确实是非常致命的。最后,还是在蒋百里的策划下,蒋介石主动发动淞沪会战,引日军由东向西入侵。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这确实是一个特别的历史现象。

回顾一下,秦统一中国之前,华夏民族都是在中原地区活动,楚国倒是拥有长江流域的领土,但与强大的春秋霸主晋的作战中确是败多胜少,更难说统一。

秦之后两千多年,在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战争中,只有两次是南方军队打败北方军队,一次是问答中提到的朱元璋统一中国,另外还有一次,就是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前期以共产党为主的国民革命军迅速打败盘据在长江流域的直系军阀。后期以蒋、冯、李、阎四派新军阀对张作霖进行抢夺地盘的进攻,最后以东北易帜结束。北方军队彻底被南方军队打败,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中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大概率的事情呢?

有人说热带无强国,这只是总结出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

看一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口都在赤道以北;世界文明的发祥地都在北纬30度以北,近现代发达国家也集中于此。一句话,北方有庞大的科技人口。

而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在冷兵器时代北方不断被彪悍的游牧民族袭扰、融合,造成了北方人强壮粗犷的性格和纵横捭阖的大局观。

这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奇观吧。





金甲战象


从南到北统一中国,除了明朝,还有民国啦。起码民国名义上是统一中国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事实上中华民国实现了大一统,后来国共内战,国民党兵败逃往台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也必将完成统一大业![赞][祈祷][赞]


李子正传


因为游牧民族在北方。

在古代,骑兵是一支在战场上具有扭转乾坤、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量级军队。

而马匹是骑兵的关键。

但是南方没有马场,只有北方才有马场,这就导致了在古代战场上,南方先天处在弱势。

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强大的王朝基本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上,所以注定了这些王朝创始人都是与草原游牧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谁掌握了与草原游牧民族的贸易马匹的权力,谁就先天占优势。

看看秦汉、看看隋唐、看看元清,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基本都和草原世界有着密切的关系,不是紧挨着草原世界就是本身是草原游牧民族。

明朝虽然是从南打到北,但是朱棣却经常与草原游牧民族打交道,而且朱棣也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将京城迁往北京,也基本和草原接壤。

当然宋朝那阉割版的大一统不算。

所以在古代,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掌握马匹这种战略物资。

但是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再加上海洋经济的极大发展,经济交通线移向海洋,导致草原世界不管是军事力量(马匹)还是经济实力(陆地贸易)都无法和西方“坚船利炮”与海上贸易相提并论。

火车与汽车的发展进一步压缩了马匹的战略作用,也进一步拉大了古典封建社会与近现代资本社会之间的差距。

所以在中国1840年之后,诞生的几只强军都与北方没关系 ,比如湘军,比如国民军等等这些都是从南方开始的。

甚至英军都是从海上开始进攻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都是从南到北,从海上到陆地上,完全违背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战争艺术常识。

但是这就是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因为时代变了,骑兵不再是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军队了,工业国家最强大的实力来自于自己国家科技人才与基础工业。

枪炮一响,任何血肉之躯都抵挡不住。

进入现代社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以后的战争态势有可能以更加匪夷所思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国家掌握着最强大的科技,最核心的技术,最庞大的人才储备,一直虚心学习,那么就算对手再强,我们也立于不败之地。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根据我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我得负责任的说一句——题主的感觉是正确的,除了朱元璋以外,中国古代史中,没有哪一次统一,是从南到北的。

中国历史上,结束全国性的大分裂从而统一中国的,总共有四次——嬴政统一天下、司马炎灭吴、杨坚灭陈以及忽必烈灭南宋。

这四场统一战争,无一例外,全部是由北向南打,并且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四次大战以外,之后的每一次大一统王朝,除了朱元璋北伐以外,几乎无一例外,全部如此:

刘邦打项羽,一个在汉中一个在彭城,恰好是西北对东南;

刘秀统一全国,基本上是四面出击,不存在从哪儿到哪儿;

李渊父子起兵,也是从相对北方的太原动身,逐步攻略天下;

赵匡胤统一汉地,更是从华北逐步收复巴蜀和江南;

满清入关就更是如此,从山海关外一路南下,将大明、大顺和大西全部剿灭……

实际上,中国的地理特点,就决定了中国的统一战争势必是要从北打到南的。在北方血拼之中打出来的军头,对付南方的部队就会游刃有余。而且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这种统一速度越来越快——

五胡乱华以后,北方花了近三百年才彻底平定南朝;

宋金对峙以后,金元花了一百五十年就把南宋打到了崖山;

南明建立总共不到十七年,几位皇帝就接连遇害,甚至被一路追到了缅甸……

在这里还要补充两点:

1.尽管从南到北统一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人,但也有一人曾差点成功,他就是刘裕。

东晋末年,刘裕接连灭掉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和长安,距离彻底统一中国只有一步之遥。然而最后,他却功败垂成,长安也陷于敌手。

当这位老英雄准备第三次北伐时,戎马一生的他却终于无法再忍受病痛,溘然长逝了。后人有诗赞曰:

读史(陆游)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当时的国民政府所确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总规划,就是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从南到北的窘境。当日寇在京津太原一带大兵云集时,国民政府却在淞沪囤积了所有精锐与之一战,将日本人的视线从南北向转成了东西向。必须承认,抗战的最后胜利,与日本当时这种推进策略有着一定的关系。



青言论史


在冷兵器时代,中国南方统一北方几乎是不可能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天时和人和,而是地利的缘故,就这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足够让历史上由南到北的北伐战争都惨遭失败。

众所周知,中国的南北地形可谓大相径庭,古代北方的地理形态较为简单,西面是高原,东面是平原,既有战略纵深腹地,又有居高临下的制高点。而南方则是山地纵横地形复杂,被连绵起伏的山脉分割为了若干小块,缺乏战略纵深,仅有长江沿线流域可供立足。


南方若想北进(通常南方政权以南京为都)传统只有两条道路:一路是由江淮进军山东,北上河北取京师。另一路是从江汉平原入河南,河南兵分两路,分别向西和北,目标长安和太原。而且这种北伐方案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双线协同作战,如果有一方失利则北伐前功尽弃。

与之相比,北方南征却简单的多,不仅进军的路线有很多,而且目标也很明确。因为南方政权的立足之地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外乎就是单一的政治中心南京,最多再算上一个杭州,也就是说,摧毁南方政权,只要占据江南地区就可以了,南方基本上就征服了。


除了地形的关键因素外,长期以来北方人口多于南方、粮食的产量大于南方等,也是显而易见的优势,所以南方进攻北方的难度,要远大于北方进攻南方。

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北伐成功,颇有偶然的因素,是趁着元廷内部上层严重分化,势力薄弱之机,才有幸出兵收复北方,如果不是元廷内部分崩离析,相互夺权攻伐,朱元璋也是很难短期内完成统一大业的。

此外,宋朝之后,赵氏衣冠南渡,令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主要的赋税、兵丁、粮草基地。而朱元璋东灭陈友谅,西剿张士诚,基本上统一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坐拥整个东南,使之有了足够的资本去逐鹿中原。所以宋朝之后,南方的迅速繁荣也相对的弥补了南方战略地理上的缺陷,为朱元璋北伐提供了有利条件。

当然,以上的论述更适用于古代冷兵器时期,在近现代热兵器时期,地理形态虽然也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武器装备的优劣,其次是战斗意志的强弱,现代战略布防的重心也将会从陆防转向海防与空防,本土作战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


纳兰谈史


无论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要自己强,敌方弱。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那么按照那个顺序来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比如三国时期的曹魏是最强大一方,但为什么即使雄才大略如曹操,还是不能统一三国呢?因为曹魏的其他两个对手——刘备和孙权,他两也不是干吃闲饭、好惹的主。可等到蜀、吴的后辈衰落无能后,依然占据优势的魏国才统一了三国(PS:统一三国是司马父子完成的,但司马氏篡了魏国权,所以国家底子仍是魏国的)。

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裕北伐,这是一次很有可能统一全国的例子。因为他的对手,北方各国都相对较弱。但为何刘裕即使两次北伐都成功,到最后还是没能统一全国呢?原因在于刘裕后方不稳,自身不强,即使他攻下了北方广大地区,还是没有实力守住。

而反观朱元璋,他一直在埋头发展,奉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韬晦政策,努力打好自身基础,不到迫不得已时,绝不轻易出手。

他北上灭元就是等到自己基本统一南方,并且北元已经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才出兵北上的。

而朱元璋能灭亡元朝,也有外族存在的因素。因为元朝是由不被汉人认同的异族——蒙古族建立的。

蒙古人纯粹靠强悍的武力征服了中国,它征服中国后,实行差异化统治,将汉人列为最低等的民族,不把汉人当人看,把汉人当奴隶使。

在蒙古人残暴统治下的元朝,汉人恨透了蒙古人,渴望能早日推翻元朝,重新建立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所以当朱元璋北伐时,他就积极打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政治口号,利用汉人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争取到了广大汉人同胞的支持。

所以,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进而统一全国,是时运和实力综合的结果。他顺应历史趋势,稳扎稳打,完成了由南到北的统一中国之路。




诧寂说史


地理结构。

北方比较完整,南方比较破碎。

北方,尤以华北平原,沃野万里,没什么阻隔,基本是一整块。

南方,山峦起伏,河湖众多,被分裂为若干小块。

环境决定了,北方更容易统一,而南方,却由于分散,“十里不同音”,连说话都很难统一,何况军事。

当南北对峙时,北方可以轻松聚集起所有资源、兵力,形成优势。

而南方,却要跋山涉水,不但缓慢,而且耗费极大。

所以,人家都大军集结完毕,准备发动攻击了,你这人都没凑齐,这仗怎么打?

其实,欧洲也一样。

为啥中国古代能够统一,就算偶有分裂,最终也会走向统一。而欧洲却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就因为,欧洲的地理结构也很破碎,一个阿尔卑斯山杵在中间,四周就被分为德、法、意、奥等国,再被其他山脉河流一分,一下分出几十个国家来,谁也吃不下谁,最后只能维持分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