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用户66243619


古人认为子嗣多是家族兴盛的标志,于是尽量多生,朱元璋是农民做了皇帝,这种思想更明显,于是他后宫充实,后来生了近30个儿子。大明皇帝二十多个,如果每一朝的皇室都这么能生,别说百万,就是千万也可能。

不过,他的后人里面,因为皇位争夺而死的,不在少数,不少族人的传承突然就断绝了。不过,不管怎么样,当时他的儿子封王遍及全国,经过数百年的繁衍,达到百万年人口应该是真的。不过,如此多的朱家子孙,为何被满人杀光了呢?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怕这些人威胁到他们的统治。
虽然崇祯皇帝自杀,但是各地却依然推了很多朱家子孙出来称帝,就像当年元人统治的时候,汉人一肚子不服气一样,被满人统治以后,同样让他们不能接受。
于是在很多地方,不但是百姓们想抵抗,那些手里有兵的大将同样也不服气,也想让汉人做皇帝。可是当时满人势大,已经席卷半个中国,这时候随便拉个大旗不好使,只有再把朱家皇族祭出来,这才能迅速聚拢很多的人心,然后才可能成事。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南明小朝廷。那么,这个时候哪些人被推出来了呢?
第一个是朱由崧,之所以让他出来做皇帝,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他乃神宗的后人,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此人是个昏庸无能之辈,容易受到控制。可惜,此人在位八个月,能力太差,第二年就被逮住,在北京被杀。
第二个是朱聿键,此人年轻时候是个很激进的人,曾经不顾祖制,擅自招兵,结果被抓入大狱,崇祯死后才得以出来。他倒是很想有一番作为,可惜,仅仅过了一年,他的人马也被打散,因为此时明朝的力量其实已经很弱小了。不过,这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被押解到京城后,一直拒绝吃饭,后来竟然绝食而死。

第三个是朱聿鐭,此时明朝已经要彻底灭亡了,拥立他的这些人竟然还在争夺权力,于是他继位不过一个月,就被消灭了,自己也在随后被清军杀死。
第四个是朱常瀛,这人一时间还没被消灭,不过在逃亡的途中,部下大将屡屡战死,以至第四个是朱常瀛,这人一时间还没被消灭,不过在逃亡的途中,部下大将屡屡战死,以至于他后来竟然被吓得病情加重而死。
在他死的时候,让自己的儿子继续抵抗满人,于是朱由榔和自己的部下在西南一带继续活跃,伺机想光复明朝。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后,他们根本打不过满人,再加上吴三桂的逼迫,居然逃到了缅甸。
但是清军又追入这里,于是缅甸王只好把他们交出来。这样朱元璋明面上的后人已经死光了,剩下的也都改了姓氏,不敢再说自己是明皇室后裔了。

通过南明的这几个皇帝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势力都想借着朱家而坐大,他们甚至拥立从未做过皇帝的那些支脉上位,可以说,只要是朱家后人,在以后都可能被一些心怀不轨的人支持,然后高举旗号再度作乱,所以才对他们杀个精光。


小蔚观世界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青史照人


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多数死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起义军之手,满清虽曾两度进行大清洗,但并末达到绝灭的程度,只是其后代的结局却太过悲惨。

朱元璋有百万子孙可信吗?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据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上汇报时讲:截至当年8月份,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万历年间,已达5000多个皇族后代。

嘉靖年间,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后代有1851名,万历年间河南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当代历史学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员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所以,预估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人数已超100万。

朱元璋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子孙?

历史上,多有人说朱元璋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子孙后代却好的无以复加。一方面,大杀功臣,为子孙铺路;另一方面,则大封宗室王亲,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许,因为杀的功臣过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孙来拱卫朱家江山吧。

获分封的子孙,其后代10岁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禄,成年结婚时还有住房、冠服、婚礼等福利费用,而死后更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些有钱有闲无所是事的富贵子孙,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后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孙子辈163名,曾孙辈510多名,整个王府当主子的就达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这么多子孙靠谁来养?

当然要靠全国百姓和土地来养,因此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而全国的大量土地和财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里。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万顷良田;福王有2万顷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万顷良田;吉王更是高达5万多顷。当时的朱氏皇族,就占据了整个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来,让天下大多数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老百姓能不嫉恨这些朱氏皇族吗?所以,当天灾来临之时,国家没有赈灾的余粮,又没有富余的军饷,而这些朱姓皇族又不愿意拿出,靠什么来安抚百姓,又靠什么来强大军力,各地起义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是怎么被杀的?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点燃全国烽火之时,也就预示着这些朱姓亲王、郡王、将军们好日子的终结。享受了200多年的福报,也该尝尝苦果的滋味。

据太原总兵姜瓖亲眼目睹:农民军,“凡所攻陷,却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崇祯末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皇族,掠其财富以为军助。山西平阳陷落后,西河王等全族300余人遇害;汾阳失陷后,搜杀“宗绅”,造成“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太原被占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因“恐分支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大同被占后,代王朱传齐等皇族4000余人被杀,此事在姜瓖的启本有记载。

期间,仅李自成军就杀掉山西朱姓子孙1万多人。同时,再加上张献忠军“所到之处,诸王扫灭”等特性,灭襄王朱翊铭全族、诛杀楚王朱华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当时,起义军对待朱元璋的后代,无论乞降、献出财富,还是以死相抗,尽皆诛灭。对此,史书多以“殆尽”、“合族”、“皆”来记载明皇室后人的遭遇。再如:张献忠攻占常德 ,“荣王室殆尽”;重庆,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后来,满清入关后,再次对朱元璋的后代进行诛杀。大清建国后,常有人以朱元璋后人身份“反清复明”,因此朱元璋后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随郑成功跑到台湾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复台湾后,也遭到杀害。如:益王朱怡镐、泸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并未达到绝灭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将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等。

想当初,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元朝存在的特权阶层,维护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然而,当他推翻元朝后,却又将子孙们变成了特权阶层,从而为大明江山埋下了祸根,也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


祥子谈历史


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曾经一度做过乞丐,颠沛流离,风餐露宿,有幸得到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提拔,最终一步步走到了皇帝之位。

朱元璋穷怕了

朱元璋当了开国皇帝,要什么有什么,从一无所有的乞丐成为了应有尽有的皇帝,朱元璋的地位和财富虽然改变了,但是曾经当乞丐的经历却无法抹去,曾经没钱给自己死去的老爹下葬的场景也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朱元璋心里的苦要远比他的喜悦来得多,其中最显著的一样,那就是穷。

朱元璋当了开国皇帝以后,都说他变得凶狠了,为了江山不顾一切,几乎杀尽了当年和他一起打江山的人。但是你只要仔细观察,其实这都是朱元璋为了自己孙子朱允炆能够顺利继承大统而铺路。朱元璋的狠辣,更多的是对外人,而对于朱姓人,尤其是自己嫡系的血脉,朱元璋的厚爱已经到了夸张的地步。

除了朱允炆之外,朱元璋对于自己朱姓的子孙后代也十分宠爱,而他宠爱的方式,就是给他们爵位、厚禄,使他们钱粮富足,吃饱穿暖还不算,而是要有够八辈子也吃不完的钱粮,朱元璋这一点的做法,是因为他自己小时候穷怕了,他太了解没钱穷困的日子有多苦,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永远都不要尝到那样的滋味。

永享厚禄的朱元璋子孙

朱元璋对自己的后代,都给以尊贵的地位,还赐给了许多的钱粮。这些赏赐都属于正常范围,毕竟不论谁当了皇帝,都会给予自己的儿女更多的爱。这种赏赐与其他人的分封不同,其他人的分封是论功行赏,而朱元璋对子女的爱那可是纯粹的赏。

朱元璋给自己的子女都设置的爵位,儿子的爵位一共设立了八个,从高到低依次为“亲王、郡 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 国中尉、奉国中尉。”除了儿子以外,朱元璋对他的女儿也特别的照顾,设立了六个爵位,分别为“公主、郡 主、县主、郡君、县君、 乡君。”

其中,亲王的俸禄在洪武八年的时候高得吓人,一年的俸禄居然达到了5 万石,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的600万斤。这么多的粮食仅仅是一个亲王一年的俸禄,真想问一句,亲王家里养啥了,这么多的粮食能吃完吗?可能是朱元璋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后来又给亲王俸禄降为了一万石,其他爵位依次呈降序,不过,最次的奉国中尉 也有俸禄200 石。就连朱元璋的女婿有乡君及仪宾爵位,俸禄也是200 石。

朱元璋对于子女爵位的厚禄也就算了,为了保证自己子孙永享皇恩厚禄,他设定的爵位继承也和汉朝不一样,人家汉朝的制度是“降等袭爵”,也就是说,如果寸功不立,未来的爵位和俸禄会越来越低,最后直至成为庶民,这也是刘备为啥要靠卖草鞋为生的原因。

朱元璋的爵位制度则大为不同,他设定爵位继承,嫡子继承不降等袭爵,庶子继承才降等袭爵,也就是说在明朝的一个亲王家庭,只要有嫡子继承爵位,以后后代啥也不干,照样世世代代都是亲王。

朱元璋百万后代化身“吸血虫”

朱元璋一直以来认为藩王还是姓朱的才靠谱,只有一个姓才能为自己拼命,对自己忠诚,但是他死了没多久,儿子朱棣就给朱允炆收拾了,手足相残的事情在明朝很多,所以明朝就防着各个藩王,虽然对他们的待遇贼好,但是对他们的自由限制的比较厉害,在你的封地随便玩,但是不要乱跑,这是明朝皇亲国戚的一个红线。

明朝对于朱元璋后代的这些待遇和制度总结一下,只要你听话,钱粮给足,永享厚禄。这样的制度自然被朱元璋的后人们给总结了出来,于是一条生财之路出现了,啥呢?生孩子呗。一个孩子出生,最次混个一年200石的俸禄,不生白不生。

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封了 83 位亲王、 80 位公主,这算是朱元璋子孙初代163人,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1551 年人数达到了19607人,再到1594 年的时候,40多年的时间,人数已经达到了16万,基数不断增大,繁衍速度也就越快,直到明末的时候,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说是百万都是极为保守的估算了。

然而,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没能成为大明朝的屏障,反而化身成为了明朝的百万“吸血虫”,到了1562年,朝廷仅仅是支给宗藩的禄米,就已经高达 850多 万石,大明朝当时全年的税粮全加起来才不到2300万石,朱元璋的子孙每年要吸走全国超过三分之一的税量,也正是这百万“吸血虫”抽干了大明朝最后的国运,大明朝就像是一个身上爬满了“水蛭”的病体,在外力攻击的时候,公然倒塌也就不足为奇了。


野史日记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其实朱元璋的子孙从明初的几十人到明末,达到百万人这个数据不靠谱,但至少几十万人是有的,比较靠谱的记录是60多万人。之所以到后来的几十万人,也是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的。

朱元璋的逻辑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小农出身,所以天下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自家的农田,他非常爱护自己的家人,给了每个儿子一块田地,只不过处于自家大庄园的边缘地带,要他们在那里一边种田,一边保卫整个“朱家庄园“。


他非常希望这样的体系能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为了子孙的幸福他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但凡存在他认为会威胁到子孙利益的存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消灭掉,如明初的胡惟庸、蓝玉案。

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

从分封到统一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在开国的时候都采取了分封的方式。稍微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分封的除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兄弟侄子,封为同姓王。而朱元璋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儿子为王。


但是这种分封必然会引发战争,汉朝时期引发过七国之乱,在明朝则是靖难之役,以及后面的宁王造反南昌造反事件等。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在帝国内,按照统治来说是中央力量最大,地方藩王次之,在中央能够控制地方这种分封可以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中央的力量会衰弱,地方的势力也会增长,一增一减,就会出现力量对比的反转。作为中央地位的皇帝,地方藩王拥兵自重始终是他们的隐患,对此他们最后还是要除掉的,尤其是在建文帝时代,北方的朱棣和宁王朱权拥兵太重,完全可以控制一方,中央拿那里没办法。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秦朝之前,我国分封制可以长期存在,但是秦朝之后,分封制存在时间很短暂,根本原因就在于体系完全不同。秦朝之前的分封,比如一个大的诸侯封了一个省,然后大诸侯还要分封他的大夫,把市分封给大夫,大夫之下继续分封,大夫把自己掌控的县分封给他的属下,他的属下甚至还会继续分封,把自己掌控的乡镇分封给他的属下,最后甚至分封到村。

说白了,在这种体制下,如果一个诸侯要造天子的反,那么他首先还要问手下的大夫们愿不愿意,而他的大夫们还要看手下的家臣愿不愿意,家臣们下面恐怕还有家臣,还要看那些人愿不愿意。

所以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动员能力不强,虽然天子动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诸侯的动员能力也被极大地限制了,所以长期以来诸侯的势力威胁不到天子,体系也就能长期存在。

而秦朝之后是郡县制,也就是地方官全部由中央任命,在刘邦和朱元璋时代的分封就变了味了,比如皇帝分封藩王到省,然后这个省内的所有官员都是这个藩王任命的,对于这个省来说,藩王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各级官员,他要造反,下面的官员如果不敢跟随,他可以直接罢免那个官员,甚至杀了那个官员,所以汉朝和明朝分封的藩王,是可以直接造反,而且动员能力非常强大的。

藩王可以动员辖区内的全部力量,而不是秦朝之前的诸侯,对掌控区域内的动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这种分封制下,往往维持不了多少年,地方藩王的实力就会对中央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这种威胁一旦产生,中央就必须要削藩,否则迟早中央会被地方推翻。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刘邦死后没多少年就出现了七国之乱,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

不能造反就只能造人了

在经过了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成功上位,他上位之后要做的,也还是之前建文帝做的,那就是削藩。

除了削藩,把全国的大权都归到中央,他还规定了藩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封地内,没事不得进京。当时的藩王要进京是极难的,甚至很多藩王的母亲死了,要回京城拜祭都不被允许。

但是当藩王有一点好,就是待遇好,只要不搞政治上的事,其他的事情朝廷都不管。于是到了后来,藩王们就只有造人这一个乐趣了。于是众藩王开始纳妾,基本上就呆在自己的府邸内,每天从早到晚地造人,第一代往往就造了几十人,然后第二代就是几百人,如此成几何的增长,到了明末自然就到了几十万人了。

而一个几十万人的庞大的皇族系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基本上也把国家给吃空了。

明朝皇室的屠杀

可以这样说,到了晚明的时候,基本上几十万朱家皇室人员都成了一只只待宰的猪,一方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不断地诛杀朱家人,另一方面,清朝也对朱家人非常地残忍,基本只要是知道了的都不会留活口。

农民起义对朱家人的屠杀,典型的就是福王,在李自成攻下福王朱常洵所在的洛阳后,直接把朱常洵煮了吃掉了。

清朝对明朝皇室能残忍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崇祯的五子朱慈焕,在明末躲过了战乱,一直活到了清朝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个时候已经75岁了,早已改名换姓,到了晚年也儿孙满堂,对清朝已经完全没有威胁了。但就是这种情况,被康熙污蔑为冒充明朝皇室,并且被满门抄斩。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时间里,朱家皇室成员基本都是人见人杀的对象,最终能存活下来的,恐怕少之又少。


老威观史


在清朝之前,明朝作为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老朱作为草根皇帝,打下大明江山实属不易,更希望子孙代代享受荣华富贵,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子孙们却连苟活在世的可能性都没有,清朝时期只要发现有明朝朱元璋的后人,就一律斩草除根,不给他们任何活命的机会,为何清朝会如此决绝呢?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后,他便迫不及待进行封藩,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各个藩地驻扎,让明朝的基业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而且朱元璋还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朱元璋的皇室子孙们在十岁之后就可以领俸禄,他们不需要任何劳作。虽然朱元璋制定的这个规矩完全是封建帝王专制的作风,对于百姓来说十分不平等,但是在皇权至上的年月,阶级等级森严,也无所谓平不平等,只能说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命好,可是他们后来也因为是朱元璋的后代而遭到了屠杀。朱氏子孙的人数庞大,到了后期已经形成了上百万人的规模,而这完全是因为朱棣登基后所造成的。

为什么要怪罪朱棣呢?因为在朱棣登基后,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发现藩王对于朝廷的政权威胁太大了,所以他在篡位后就一直在观察是否有藩王之间联合的情况出现,避免藩王们抱团和朝廷作对,因为有这样的担忧,朱棣就规定藩王不可以碰面,这些藩王平日里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只能赋闲在家生孩子,反正生下来的孩子有朝廷养活,就这样朱氏子孙的人数开始暴涨,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也给大明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些朱氏子孙平日里不劳作,对于大明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完全就是明朝的寄生虫,但是明朝的规矩摆在那里,所以这些明朝的王孙贵族们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

在清军和明军对抗的过程中,当时清朝军队只有十万人,虽然他们作战实力强大,但是人数不占优势,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但是心中还是没底的,毕竟他们人数不多,如果明朝的子孙们联合起来对付清军,在人数上也是拼不过的。而且清朝政府很担心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会以明朝子孙名义起兵造反,这样造反不仅师出有名,也可以得到百姓们的支持,到了那个时候清朝自然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在清朝时期,只要发现有明朝后裔,都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清军屠戮殆尽。不知老朱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呢?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看下一百万人口是多大的数字,本人所在的小县城全部人口加起来才九十万左右,一百万人口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县城。



如果清朝把朱元璋近一百万的后代子孙(一个县城的人口)全部赶尽杀绝,那也太惨无人道了。所以说清军杀掉朱元璋代子孙百万人口,有点夸大其词。

既然朱元璋的子孙数量已经上百万了,完全可以组建一支规模巨大的军队和清军还有李自成的起义军正面交锋,就算是输了,百万人数也够敌人清剿折腾一段时间,况且近百万人口之多,分散在全国的不同的地区,想要一个不留有点太难了。


明朝朱性后代子孙数量真的多达百万人口,那朝廷将面临多大的财政压力,这不是人口红利,是朝廷的蛀虫,不用外敌侵入,内部根基也被腐蚀完败了。



为何说朱元璋后代子孙人群数量庞大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就是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一个家族只有人员数量足够庞大,才不容易被他人欺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那个时代的至理名言。这点布衣天子朱元璋是深有体会,他成功的道路上就离不开像徐达等兄弟的帮助。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自己拿命换来的江山固若金汤,就在生育后代上面大做文章,并对皇子皇孙实行了生孩子奖励制度,只要给皇室生下男孩,这位皇室后裔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就这样周而复始延续下去,而朱元璋的后代也呈几何倍增的速度越来越多,毕竟比起挣军功的荣誉,还是生孩子来钱更容易些。



生下那么多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嫡系后代呢?于是聪明的老朱就想起了用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为子孙起名字,这也叫论资排辈,这样一来是不是朱家的人就容易区分。


为何清朝政府一定要对朱元璋后代赶尽杀绝呢?


都知道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取得了政权。但是,除了打仗,满族的文化和发展历史,那点都比不汉族。当时很多前明人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鼓动人心。开始对于这样的民间起义,清朝也是采取围剿的态度。为了彻底杜绝这类事件,清朝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明里暗里加大对朱元璋后代的排查清剿,这也使得很多朱元璋后代被逼隐姓埋名得以生存。



后来为了收服汉人心,稳定天下,从康熙朝开始提倡满汉一家亲,让汉族的人才为朝廷所用,为此康熙几次亲自祭奠明朝的始祖朱元璋。


微风之语


朝代更迭,必将意味着流血伤亡,这也是亘古以来不变的真理。一个皇室之所以灭亡,不仅有其在为皇帝的主观影响,而且从客观上,大大小小的漏洞弊端,也逐渐显现,最终被取而代之。

仅仅是时间问题,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朝代能坐拥千年,终究是一个由人控制的国度,个人私欲得不到满足,必将危害国家利益。

为何清朝要将明朝皇室子孙赶尽杀绝,原因有三:

  • 积怨深厚,用以泄愤

即使先帝积累再雄厚的基业,古代帝王也还是有自己的私心。作为一国之君,最高的权力统治者,为了保护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采取嫡长子继承制,但这样显然是对贤能之人极大的不公平,很多有才能的人积怨已久。

如果皇帝能力出众还好说,要是荒淫无道,能力平平还祸害百姓,置他人利益于不顾,必然会招致反感。何况,古人对于权力的向往,也是趋之若鹜,如果皇帝治理无方,便成了全民公敌。

  • 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作为皇室后裔,国家的灭亡就意味着极大的屈辱,曾经高昂的头颅,岂会轻易屈服于他人,必定会想方设法,恢复曾经的政权。

清朝皇室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必定会将其赶尽杀绝,不然任由明朝余党骚扰,虽然兴起大风大浪,但是也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当时南明皇是屡次打算建立新政权,就是期待将来有一天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一山也容不得二虎,一国岂能有两君?为了避免制造混乱,斩草除根最为稳妥。

  • 辞旧迎新,象征好运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几乎无法避免流血牺牲,余党势力过于庞大,必定会造成极大的威胁。作为曾经至高无上权力的掌控家族,必定是新政权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目标。

根据大明的历史,明朝总共经历18代.皇帝,预计算上死去的先祖,会有100万子孙。清朝一个不留,难免有失偏颇,只不过在当时能够追本溯源的皇室宗亲,悉数杀尽还有可能。当然为了有一个好的开端,象征性的将前朝势力屠杀,也有杀鸡儆猴的妙用。

明太祖出身贫寒,他的逆袭也成功让子孙后代进入皇室,但是在他的庇佑下,也只能顾得了子孙后代一时,并不能世世代代长青。

当时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不再重蹈覆辙,他把自己的儿子纷纷到地方做藩王,当初一共分封26个藩王,子子孙孙,老朱的后代也几乎呈几何倍数增长。

(明朝藩王分布图)

可能老朱并没有想到这样带来的恶果,如此庞大的藩王系统,就使得贵族阶级越来越多,但是当时生产力的提高,显然是与其不匹配的,自然也就造成了农民阶级引发的极大不满。

就连当时的各地方官员,对于分封的皇室宗亲好吃懒做的行为也感到嗤之以鼻,既没有人能构成有效的威胁,而且并不能产生有效的劳动价值,反而不断压榨剥削劳动人民,最终也导致其他官员和民众的极大不满。

多年来,积怨已久,自然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清王朝的建立,自然是让本来就心生不满的民众,找到了报复铲除。

明朝残余皇室的良好契机,除非是提前做好准备,或者是隐姓埋名趁乱溜走,如若不是有很大的运气。其实在当时那场动乱当中,能够活命的几率微乎其微,这也是明朝皇室几乎被屠杀干净的原因。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老朱家开创的大明王朝,绵延小三百年,这时间搁到一般人身上确实长,但他也不足以繁衍出上百万人口,所以题主夸张了啊!

当然没有上百万,但几十万还是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会好奇:“几十万?这也了不得了,朱元璋一个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说这事,还得从老朱小时候说起,而且咱把这事交代清楚了,也能为题主的事打个底。

朱元璋

朱元璋这三字是后来起的,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名字叫朱重八。没办法搁过去,也就是元末的时候,平头老百姓,家里边要钱没钱的,起个名字也不讲究这个。

这富贵人家才讲究个排行论字的,一般人都是以数字代替,生他的时候父亲的年龄,或者母亲的年龄,再不济父亲和母亲的年龄相加。就那会您要是翻元朝那户籍账册,就会惊奇的发现,这压根就像一账簿,根本就不是啥户籍,里边全是数字。

所以朱元璋这数字应该是朱八八,这不俩数字重叠了吗?这就叫成了朱重八。

咋说呢?朱元璋这家庭环境他就不行,老父亲就是一佃农,家里边连一亩地都没有,全靠着给地主刘德种地,养家糊口。

老朱这一出生,他老爹朱五四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家里边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

可谁能想,老朱多年后打下的土地,他老爹就算种一辈子,这都种不完啊!只是很可惜的是,朱五四没有等到这一天。

咋说呢?老朱童年的经历,也为他之后打造出几十万子孙有着莫大的关系。那段经历虽然铸就了老朱一统天下的一身铁胆,但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再来一遍这样的经历。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打小,能遛弯的时候,就开始给刘德家里边放牛。

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家乡这块遇到了罕见的大灾,地里边颗粒无收啊!元朝皇帝拨下来的救灾粮,被上边的层层盘剥,到了老百姓的手里边,就剩下一堆谷子壳。

初六老爹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的儿子饿死,二十二老妈没了。

一家大小一个月就没了,这谁受得了,大家伙都没有挨过饿。饿急了眼都是绿的。

老朱最后好不容易到父母坟头边上的皇觉寺做了五十来天的和尚,这才吃了几口饱饭,回头就被寺庙里的和尚给赶出去化缘去了,一化就是三年,这过程和那乞丐也差不离了。

就这经历,放眼咱大华夏四百多位皇帝,有那个经历过的?压根就没有,所以老朱对社会的最底层了解的最为彻底,从而导致他特别的痛恨那帮子贪官,如果元朝贪官少点,他的父母也不会饿死不是。

所以老朱对待官员的贪墨,那下手绝对不会手软。

那么对待自己个子孙,为了不让子孙走上自己的老路,给子孙后代也弄了不少的福利。

有工资,结婚还有拨款等等。

那么基础条件都具备了,繁衍后代这就成了主流,让老朱也没有想到小三百年下来,几十万姓朱的这就有了,毕竟打老朱这开始他就有二十六个儿子。

后来的事

当然老朱忘记了一句古训,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远忧,他这项政策也导致一些落魄的老朱家子孙,都没法子依靠双手去为自己弄点殷实的家底。

老朱有想到的,也有没有想到的,毕竟人吗?就不可能把这世上所有的事都能琢磨明白,老天爷他也不让啊。

朱元璋吃了起名字的亏,他还给自己的儿孙准备好了各个辈分的名字。

二十六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能拿到一个辈分表,这头一个字是朱,这第二个字老朱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而且最后一个字老朱还怕出了岔子,还做了一番规定。

最后一个字的偏旁依次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使用。

结果老朱家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后来这就开始取用生僻字来做最后一个字,到了最后都没法子,干脆自己个造字。

你都不知道,后来这化学那周期表传到咱国家,负责翻译的老先生翻译过来的元素既要符合国际要求,毕竟要接轨吗?还要有咱大华夏的文字习惯,一瞅这方块字就算不认得,也差不离能知道这元素是干嘛的?

把个老爷子好悬没愁坏了,最终老朱家的家谱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从这方面咱也能瞅出来,老朱的后人确实是多。

那么清朝时期为何一个不留呢?

其实谈不上一个不留,毕竟老朱家的后人那么多,只是清朝的时候,只要确定是老朱家的人,杀,那是没跑的。

那么杀老朱家的人,不仅有清朝,还有李自成这所谓的闯王。

就那个迎闯王不纳粮的,咋说呢?李自成这充其量就是将军的料,也做不了啥皇帝,本身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打下一座城,就吃空一座城,这持续不了多久。

那么在这些个攻城中,他自己也杀了不少的皇室成员,那最著名的福禄宴,把那个肥胖的都走不了路的福王搁锅里边和鹿肉一块炖了。

说道这里,有人说后期,他也有经营自己的地盘。这话也对,是有这么个动作,但也仅仅是个动作,他都等不急这这动作下达之后,贯彻执行一年的功夫,就着急忙慌的跑到了北京城下边。

结果遇到了崇祯找的,打小就有神童美誉的张缙彦,让这主做了自己个兵部尚书。就这货不仅阻止各地勤王,而且当李自成到了地就亲自给开城门,那膝盖软的啪啪的。

后来瞅着李自成不行,要打劫北京城官员,不亏为神童,这就看出了苗头,转头就跑了,后来顶着兵部尚书的头衔,又给清朝跪下了。

哎!这历经多少年都没被打下来的城池,就这么被李自成给占了。

崇祯这么一死,后来的南明,又陷入了内讧,这事提起来就怄气。

最后南明皇帝,被脑瓜后边长了不知道有多少反骨的吴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了,这大明王朝算是灭亡了,就剩下台湾一支了。

这是史料上记载的,咋说呢?老朱家的后人可不止皇室,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旁支,当然这些个旁支要是一直往上数的话,这都能够攀到老朱那二十六个儿子当中的一个。

所以留下来的后人还真不少。

那么清朝统治者是怎么对待这些老朱家的人呢?咋说呢?清朝能够入驻中原,这就是个捡了个天大的便宜,毕竟这天下是明朝投降过来,如吴三桂之流打下来的。

要不然清朝凭啥给你吴三桂一个异姓王的爵位,而且每年大半税收都给你吴三桂,还让朝堂出现个西选官员和清朝正儿八经的入选官员平起平坐,后来干脆还高一头,就俩字——凭啥?

这绝对不是因为你吴三桂长的好看,是因为你有这实力。

那么好端端的说着老朱家的事,咋就说道了吴三桂呢?很简单,因为清朝满人入驻中原之后,这天下压根就不太平,根本就没有进入到一个大一统王朝开朝之后稳定的局面。

借着老朱家名头起事的,那多如牛毛啊!别的不说,就说那朱三太子,就这四个字这牵扯了清朝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三个皇帝和这朱三太子过过招,问题是每次这名字是一样,但人都不一样,甚至于有时候,突然之间就能冒出俩朱三太子,让人根本就闹不明白,这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这事弄的比较尴尬了。

所以后来康熙为嘛要去明十三陵,还去修缮明十三陵,原因就是他想告诉大家,清朝取的是李自成的天下,这大明王朝的灭亡和清朝没有一丢丢的关系。

当然如果遇到了老朱家的后人,这另算,直接杀了这都算是小事,毕竟总是有人借住老朱家的名声闹事不是。

后来康熙还真就抓住了崇祯的一个直系后裔,经过认定之后,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从老的到小的一个都没留全砍了。

所以给明十三陵扫墓是一回事,杀老朱家的后人是另外一回事,这两件事没啥直接的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有些夸张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是在1368年,而明朝灭亡则是1644年,总共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他的子孙就算再多,也不至于上百万。言归正传,清朝为何杀尽朱元璋子孙后裔呢?

1644年的时候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末代皇帝崇祯帝自缢身亡,从此明朝灭亡。同年,吴三桂投降于清,清入关,并完成统一,这时中原进入了满人管理的清朝时代。话说,清军入关后,不仅扫除了一切阻拦他们的障碍,还顺带着将朱元璋一族的人斩杀殆尽。

朱元璋子孙和清朝有什么仇呢,清朝居然要杀光他们。其实仇恨谈不上,只能说清朝想稳固自己,不给自己留后顾之忧。

朱元璋子孙几十万人,这已经是一支庞大的力量了,假如清朝不将他们杀之殆尽,那么他们就可能拧成一根绳继续和清朝作对。清朝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并不想拱手相让。

其次,清朝的来路并不正,想要在中原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让中原承认自己,那么就必须要杀光姓朱的,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知道天下仅有一个皇权,那就是清朝。

归根结底,清朝杀光朱元璋子孙的目的就两个,一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二是不留隐患。

那么清朝是如何杀光几十万人的呢?难道是将他们抓到一起,然后来一场大屠杀吗?

其实不然,想要杀光几十万人对于清朝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第一个途径就是通过战争,杀光明朝的余孽;第二个途径是通过明朝的旧臣,让他们去杀;第三个途径就是举报。

当然,杀是不可能杀干净的,因为很多人都隐姓埋名,或者直接改姓,甚至有的还逃到了海外。

说不定如今还有非常多的朱元璋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