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魏蜀吴都是中国的,为什么要争自己的天下,不去向外扩张呢?

鹏学天下


中国是个造长城的民族,农耕社会,不是一个扩张的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受到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蚀,总是以防御为主。除汉武帝之外,蒙元,满清,北方民族南下,统治华夏两朝。


追梦153902753


大家如果摊开世界地图的话,咱们中国仅在东方,中国属于欧亚大陆的最东边,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欧亚大陆那么大啊!中国每一次战乱都是要在内部打,都要在内部争夺天下。三国时期亦是如此,为什么古代的中国人没有突破东亚这个地理范围,没有去其他地区扩张呢?

看来我就分析一下,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文化因素,从这三个方面,我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因素,经济因素

大家想一想,古中国的边界是不是北抵长城,南至南海,东至东海,西到荒漠。我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农耕民族。

以三国时期为例子,三国时期天下大乱,成为三足鼎立态势北边有曹操,南边有孙权和刘备。大家想一想,曹操的北边是什么?是草原,是荒漠,是戈壁,中原王朝即使再有能力,军事能力再强,即使将北方的草原给占领了,把北方的游牧民族给赶走,那又有什么用呢?蒙古高原地区上面覆盖着草原,戈壁和荒漠。在草原上面又不能种庄稼。北方草原的环境又如此恶劣,除了草,什么都不长。中原人作为农耕民族,北方的草原不能用,那为什么我还要去占领它呢?

除了曹操的北边是如此。咱们再看一看南方,大家可能都知道诸葛亮的七擒孟获孟获,是当时的西南夷的首领,西南夷当时占领的地区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不毛之地,当时的西南地区是不会生产出大量粮食,土地上覆盖着大量的山林石头。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不能种地的地方都没有经济价值。虽然现在咱们去云南,贵州等地旅游,看当地的喀斯特地貌,看石笋,看溶洞。但是你放在古代这些东西既不能吃,又不能喝,那为什么古代的人要花大价钱去征服这些无用之地呢?

第二个原因,环境因素

中国的老祖宗已经将东亚地区最好的土地全给占了,东亚80%的平原都在中国境内,中国拥有一片巨大的华北平原,还有关中盆地,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两广丘陵。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是产粮的大区域。反观在中国周围地区的地形地势,大家看一看长城以北是什么?是草原,是戈壁,是荒漠。是大片的蒙古高原,在这片高原上,冬天气候严寒,寒风凌厉。中原人在这些地区是生活不下来的,被当时的人称为未开化的地区。

咱们再去看一看南方,就以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为例,在当时的生产力的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再往南走,这些地区遍布着高山密林,沼泽密布,雾气缭绕,并且长江以南的地区是属于气候更加的湿热,对于当时的中原人都认为这些地区是属于不毛之地,再加上南方地区有很多的少数民族,就被当时的中原人称为蛮荒之地。

第三个原因,文化因素

三国时期,其实就是东汉末年,当时虽然天下大乱,但是大家的认同感依然是属于汉朝人,中国的儒家文化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没有扩张性,内部转化问题对这种特点。不管是北方曹魏还是南方的蜀汉和孙吴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自己读的都是圣贤书,在他们的概念中,没有向外扩张的这种概念。

总结

以上三个原因,就是三国时期为什么没有向外扩张。第一个原因,中原人本身是农耕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种地的,要北方的草原地区和要南方的山林地区是没有用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原外部地区环境太过于恶劣,第三个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向心力。这三个原因促使着中国是一个很内向的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擅长扩张的国家。


经济战略


打个最土的比方:一个家庭里几兄弟姐妹总是会争自己家里的糍粑,而不会去抢别人的糍粑。

但是除此之外,魏蜀吴为何不去向外扩张,而是都来争夺中原地区,归结起来还有下面几方面的原因。

一、耕作模式不一样

就北方的曹魏来说,北方的漠北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农业模式是以放牧牛、羊为主的畜牧业。而当时北方的曹魏在农业方面也大都是以种植业为主。在南方以种植业为主的人,就算你有军事实力去占据北方的草原地带,到时候突然转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方式,肯定难以适应。

况且,蒙古族大都是骑兵,马背上的功夫了得。而曹魏大都是以步兵为主。从战斗力来说,步兵是很难打得过骑兵的。就是说,曹魏的部队不一定能够征服得了蒙古民族。

而中原地带则都是各个方面跟自己差不多,所以在战略战术方面相比于去攻打北方的蒙古族要容易取得胜利一些。历史上的争夺地盘,一般都是先争夺容易的地区,然后再根据自己军队的实力,去攻打其他的地区。

二、地理环境的原因

就西南的蜀汉来说,蜀汉南部是云贵高原,山地和丘陵多,水田耕地少,而且大多都是还没有开发的人烟稀少地区。而西部是苦寒的高原地带。况且蜀汉的实力也不是很强大,所以,去征战这些地区似乎不划算。

但是,诸葛亮也曾经发动过两场对少数民族的战争,那都是因为他们破坏了蜀汉的后方,主动的征伐却是没有进行过。由于蜀汉的人口资源少,就算你夺取了南方和西部那些土地,但是因为当地人根本不会屈服,那就不得不要派兵驻守。而蜀汉的军队只有10来万。而为了北伐,也就抽不出什么军队去驻守所占的地区了。诸葛亮南征南方之后,包括孟获在内的各部首领,就发动过多次叛乱。

从西北面来看,因为有西羗人。他们有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所以不管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期望与西羗人保持中立,不想去惹火烧身。

其他任何地区都比不上中原的优势

再看中原,则有大片的沃野良田,而且人口众多。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前功尽弃。诸葛亮一边命令有序撤退,一边在赵云的防守下把汉中地区的四五城民众全部迁入蜀中。这就说明蜀汉缺的不是地,而是人,有了人口资源,蜀汉对外征服所得之地才会得以利用。因此,事实上蜀汉自己的土地都无法得到充分耕种。

东吴的孙权,也是觑觎中原的人口资源和沃野良田,而不愿意去征伐南方的烟瘴之地。至于对东南的海上征伐就更加不敢去想了。

综上所述,魏蜀吴都来争抢中原地区,而不想去向外扩张。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


不喜欢吃白菜


从公元220年开始,魏蜀吴三国相继建立,由此开启了中国著名的三国时代。至于魏蜀吴三国为何相互争斗而不向其他区域扩张这是有原因的。

首先,当时人们的认知有限,魏蜀吴三国相互征伐,鼎足而立,其目的皆是希望吞并对方,统一全国。在当时看来,只有能够占领中原并吞并巴蜀和江东才能意味着实现全国的大一统,三国所辖的区域才是华夏文明的区域。

其次,三国时代中国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曹魏以北皆是草原大漠,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地带,中原农耕民族统治者对此并没有扩张的欲望与需求,更多的是处于防守状态,没有游牧民族的骚扰是他们想达到的状态。而地处东南的孙吴则是希望依靠长江天险以及魏蜀之争实现偏安一隅的统治,同样也没有海外扩张的需求。地处西南的刘蜀向来已汉室正统自居,一心希望收复中原恢复汉室,在北伐之前诸葛亮已七擒孟获平定了南方蛮族,稳定了后方,至于西藏、印度等地,一是地理阻隔,二是扩张价值不大。

总之,综合文化传统、经济发展需求及技术发展状况,魏蜀吴三国并没有向其他区域扩张。



老袁讲历史


古代中国如此强大,为何不向外扩张?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魏、蜀、吴三国,而要从中国整个历史上来看,才能得出结论。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王朝历史上出现了多个疆域辽阔,实力强大的王朝。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等。除了蒙古族政权进行过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以外,其它王朝仅仅仅仅局限于周边局部地区的小规模扩张,而且大多以失败告终。

对比同时期的罗马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他们热衷于远征,积极对外扩张。出现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农耕文明下的小农经济模式是内向型经济模式,限制了对外扩张的内在动力。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是我国古代各中原王朝的统治基础。政府赖以生存的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农业税收。

这种经济模式以个体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对生产资源的要求不高,只要有土地和生产工具就可以千百年循环往复的运作下去。

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时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各王朝统治者在其强盛时期均可以通过这种经济模式攫取稳定的税收收入,其统治基础是及其稳固的,无需靠大规模的远征来缓解压力,巩固政权。对外扩张的动力不足。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较小,无需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矛盾。

中国自秦代至上世纪中期,人口从数千万增加到4亿多。这样的速度与规模在世界人口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增加了这么多的人口,都是依靠本国生产的食物供养的。我们通过精耕细作,不断改进农业耕种技术,引进高产量的农业作物,成功解决了人口增长带来的与资源短缺的矛盾。

历代统治者只需要把农民控制束缚在土地上,让他们专心于农业劳作,天灾时,尽心救助,就可以稳固其统治。无需通过对外扩张来缓解粮食危机。

大规模远距离的对外扩张需要征用大量士兵,会耽误农业耕种,破坏农业生产,反而影响其统治。

中国古代各王朝士兵大多数由农民构成,军需后勤也皆由农民供给。大规模远距离的对外扩张需要大量士兵,以及大规模的粮食供给。

如果统治者发动大规模、远距离、长时间的对外扩张,会带来如下影响:

  • 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农业生产受到毁灭性破坏。
  • 大规模的粮食耗费于军事战争,粮食危机会加重。

所以历代统治者对对外扩张征战是及其慎重的,轻易不大兴对外扩张征战。

中国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地形地貌限制了对外扩张。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最东端,东邻浩瀚的太平洋,在古代普遍远洋航海以及造船技术落后的时代,没有一个王朝能够组织大规模的远洋舰队进行大规模战争。

中国的北方是辽阔的大草原,气候寒冷,不适合农业耕种,所以向北征服是没有意义的。历代统治者热衷于修筑长城,阻隔游牧民族侵略,而无需通过占领北方草原来维护统治。

中国的西部是浩瀚的沙漠和青藏高原。气候干旱,也不适合农业耕种。其地形更不适宜进行长途行军,所有的远征大多以失败告终。唐朝与阿拉伯的战争也是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南部的半岛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气候炎热,面积较小,人烟稀少。向南发展也不会产生具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明清对越南半岛的征服很快就以失败告终。

中国对世界的认识限制了对外扩张的思维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以自己为中心,我们的国名就体现了这种思想。

两千余年来,我们以天朝上国自居,醉心于自己的朝贡体系当中。对外部世界几乎不关心,对世界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思维方式,使历代王朝统治者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维护其内部秩序上了。对外扩张征战的想法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结束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的经济模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决定了我们不热衷于远征,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各王朝鲜有远征扩张的原因了。


埋首故纸堆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当时的人门认为天下九州。有一定局限性。得中原者得天下。

第二:中国地理位置特殊性,东面和南面都是大海已经到了尽头。北面是大漠草原,除了当时的游牧民族,没有什么经济资源,人口少,土地贫瘠,没有占领的必要性。西面是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气候恶劣,几乎没有什么人口和空间,隔断当时人门和中亚的交往。当时的河西走廊虽然是去西域的道路,不过魏蜀吴都内战,魏国为不可能派出人马继续打通西域,方式的蜀国虎视眈眈要进攻长安。蜀国在诸葛亮南征孟获后也停止了,以为哪里蛮荒之地,当时还没有开采,和吴国征服闵越之地一样。

第三:魏国占据中原要面临吴国和蜀国的军事压力,所以防御在长江下游,和关中陇右低区。蜀汉自以为大汉正统,所以只能通过兴兵北阀魏国来维持,如果放弃了就不符合当时的思想了。吴国是三代人打下的基业,周围都是大海和蜀汉盟友,只能依靠长江天险自保,伺机而动。




望岳先生


中国大陆稍微好点的地方就是魏蜀吴占据了,其他地方基本都是没有开发的荒蛮地区,只要周边不主动进犯,魏蜀吴也对他们的地盘没兴趣。



littleHandsome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都是陪伴着战争史。不管参与战争的有几方势力,大家都是剑指中原地区。这一情况在三国时期表现的最明显,三国之间争的就是中原。他们之间打得焦头烂额,西南角的大理国却过得悠哉悠哉。

假如三国之间能够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三国分别向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扩张,中国的疆域能够扩大到印度洋和北冰洋。中国人一直自己打来打去,不知道失去了多少领土。

中国人把北方人称为胡人,把南方人称为蛮人,根本不希望他们并入中国的版图。


鹤乡秋翁


第一个原因,就非常的现实。因为在古代,中原地区才是资源丰富的富裕之地,而国家的周边其实还没有经过开发,所以是非常的荒凉的。再加上周边地区地形地势的原因,向外扩张建国其实是不现实的。

而且历史上有很多周边的游牧民族侵扰中原的边境而导致的战争。他们侵扰中原就是因为他们那里的物产资源太不丰富,生活太艰苦所导致的。在汉朝的时候,有匈奴作乱;宋朝的时候,有蒙古、辽国等等。正是因为周边地区资源不丰富,所以他们即使建立了国家,还是要依附于中原大国,成为中原国家的藩属国,不能获得自由独立。

第二个原因,就是传统的观念所导致的。造反的诸侯都认为逐鹿中原才能够成为天下的霸主。所以中原这个地方在历史上一直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例如后来的楚汉相争、三国魏蜀吴等,他们都是在争夺中原这块宝地。

因为在他们看来,占据了中原才算定鼎神州,平定天下。而攻打周边国家,在外地重新建国,则没有如此强烈的存在感,也不会是天下霸主。自己一番折腾,竟然不能够掀起点水花,未免太没有成就感了。

第三点原因,这就和传统的儒家精神相关了。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非常内敛的民族,所以这也使得他们在造反的时候,都是向内扩张和发展,选择在中国的版图内反叛。从这一点上看,所以古代就是很多的反叛其实就是内斗。


诗雨花魂


我是宇烨涂夫,我来回答:

用一句话说,“攘外毕先安内”。

首先一点:对外扩张,物力条件严重不足。俗话说得好:外行看装备,内行看后勤。打仗是特别消耗物资的。汉武帝当年干匈奴,是倾全盛时期帝国的全部物力来赌。他把高祖、惠帝、前后少帝、文帝与景帝等六世积下的所有物资几乎打没了,漠北决战只战马一项,就死了十多万匹,才换来一个惨胜。所以武帝晚年才要下罪己诏,因为国力打空了,百姓怨声载道。再回头看三国,东汉末年,诸侯四起,战乱频仍,生产活动被严重破坏,物资被内耗精尽。农业文明比不上马背上的民族那般疾风闪电,对外扩张,会把战线拉得过长,因此,贫弱的三国再也无力开疆。想当年曹公仅仅北征个乌丸,尚且没占到多少便宜,更别想什么大力扩张。

其次,人口太少,开疆扩土也守不住。同样以汉为例,西汉元始二年,人口实有人口6300多万人,所以可以打匈奴扩疆土。之后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三国初全国也仅余2224万~2361万人,更何况还分成好几个独立的阵营。曹魏人口最多,灭蜀之前人口也只不过1300万人。战争打的就是人,即使真的向西北扩张,也分不出人去占领、经营。

其三,群敌环伺,后院不稳。对外扩张,要求己方政权内部环境必须稳定。同样以汉武帝为例,武帝用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他大权独揽,国内不存在任何势力可以与之相抗,所以他可以全力抗击匈奴,西进西域。反观三国,魏蜀吴三家相抗,任何一方向外扩张都会招至己方内部空虚,到时,另外两方必会群起而攻之。到时即使打下新土,那大本营一丢,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了。当时,我们周边那些异族的土地,其利用价值真的不高,并不适合农耕时代的汉人,打下来完全就是得不偿失的。

所以综上所述,三国时期,各路英雄因四库不实,人丁不茂,内政不宁,而无暇四顾。只得专心争霸。

有趣的是,三国时东吴孙权方面确实有过东出大海的试探。据《三国志》记载,公园230年,即孙权登基做皇帝的第二年,派了军卫温、诸葛直等人率领舰队万余人,乘战船百艘以出东海。寻找夷洲和亶洲,“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夷洲”,指的就是今天的台湾。这是我们与台湾宝岛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