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不知道您看没看过著名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该影片讲述了一批经全心全意拥护希特勒的陆军军官,感受到战争残酷,选择刺杀希特勒的故事。而电影的原型是1944年的“七·二零”事件,该事件被许多反纳粹人士所称赞和歌颂。但是,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一事件,就会发现一些蹊跷,首先参加这一次事件的人,很多是旧秩序的代表——容克贵族阶级。而并不是那些民主人士。我们过去常常认为容克阶层是纳粹的同盟军和支持者,那么,为什么他们也要反对希特勒?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行动目标希特勒》里的主人公施陶芬贝格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七·二零”事件本身,1944年夏,苏联军队已经推进到了波兰地区,英美盟军已经完成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战场,纳粹德国的末日已经不远了,一部分军官想要通过刺杀希特勒、成立新政府,并与美英议和,于是制定了代号为“瓦尔基里”的行动计划(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挑选英魂的女武神,所以,有些书籍也称之为“女武神”计划)。

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计划定于公元1944年7月20日,地点是狼穴(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的某军事指挥部的代号,位于当时德国东普鲁士的腊斯登堡,即现在波兰的肯琴约东边,因希特勒自己使用狼的绰号而得名)。主要策划者是冯·维茨勒本元帅、路德维希·贝克等人,具体实施者是陆军上校施陶芬贝格,此人出身贵族,曾远赴突尼斯,于北非战场指挥装甲作战,后负重伤,从此,他永远失去了一只手和一只眼。残酷的非正义战争,施陶芬贝格上校开始反思自己,反思德国。于是他多次试图行刺希特勒,但都失败了。

这一次,他决定以定时炸弹结果掉希特勒。他用衬衣把一枚炸弹包起来,放在了自己的公文包里。他借口去卫生间方便,处理了炸弹,并将装有炸弹的皮包放在了桌子下面,这里离希特勒的腿约两米远。然后施陶芬贝格趁人们正聚精会神地观看地图时走了出去。而有一名名叫勃兰特的军官,为了更好地看地图,将施陶芬贝格的皮包移走。这样一来,还被一个厚重的桌子挡住,当炸弹爆炸时,威力大减,希特勒便只是受伤,并没有死。而这时,施陶芬贝格上校早已离开狼穴,驱车到了机场,准备下一步计划。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历史上真实的施陶芬贝格

紧接着,密谋者又犯了第二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切断希特勒与外界的联系(因为他们以为希特勒此时已经死了),更没有迅速占领电报大楼等宣传机构,所以,他们以“镇压叛乱分子”为由逮捕纳粹分子时,宣传部长戈培尔居然还拨通了希特勒的电话,并将电话交给了带队的军官。在电话里,希特勒的要求立即释放戈培尔,镇压密谋分子。加上政变者内部一直左右摇摆的弗洛姆将军为了撇清关系,直接下令将施陶芬贝格等人秘密处决。政变彻底失败。

这导致了德国内部大量高层人员被清洗了,该事件共导致五千人遇难,就连深受希特勒喜爱的隆美尔元帅也难逃一劫(政变者希望他出任陆军部长),自杀身亡。这大大削弱了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加速了其灭亡。

我们重新审视这次事变,我们不难发现。密谋者的计划,细节出现很大的问题,如炸弹的安放、没有占领电报大楼等宣传机构等。但更主要的是此次密谋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他们做“大事而惜身”,若当时施陶芬贝格上校舍身和希特勒同归于尽,那么希特勒便会必死无疑。要知道,这些密谋者虽身居高位,但并没有兵权,这是一场“没有士兵”的政变。

可是,我们又不难发现,参与者很多是上战场的军人,并不是贪生怕死之徒,说他们做“大事而惜身”的确不合适,不知兵权的重要性又与常识情理不通。那么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的?正如我文章一开头所说的,参加这一次事件的人,是代表“旧”秩序的容克贵族阶级,他们通过政变,所希望得到的是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帝国,而不是民主共和国(这个从他们政变后的政府名单可以看出)。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1871年,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疆域

这里我们简单阐述一下希特勒的思想构成,我们都知道,希特勒有反马克思主义,但是希特勒其实也反对很多当时德国存在的意识形态。他也反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甚至他也反对保守主义。他所支持的只有民族主义,而且是极端民族主义。希特勒想成为的是一个“卡里斯玛”(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从早期基督教观念中引入政治社会学的一个概念。韦伯认为卡里斯玛是这样一类人的人格特征:具有超自然、超人的力量或品质,以此为魅力把一些人吸引为追随者、信徒,然后死心塌地、狂热地效忠这些领袖人物)式的政治领袖。也就是说,容克保守主义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体制都是和希特勒的思想想左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第三帝国和第二帝国明显的不同中看出。第二帝国还允许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只要不危害第二帝国的统治就可以,而希特勒是完全不允许有不同的声音的出现。第二帝国还有一个“装点门面”的议会,而希特勒完全反对议会政治。第二帝国的皇帝还没有渗入到思想等领域,大学教授还有一定的自由,而第三帝国希特勒渗入到各个领域,很多大学教授出逃国外。故而,从这个角度上说,希特勒和容克阶层有很大的不可调和矛盾。

但希特勒也曾经和容克阶层有过密切的合作,那就是他们一起埋葬了魏玛共和国,此时两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希特勒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不仅得到了陆军下级军官的支持和拥护,而且还得到了鲁登道夫将军、施莱彻尔将军等高级军官的支持。所以,当经济危机中,共产党选票猛增时,这些人选择了希特勒和纳粹党,甚至当容克阶层的代表兴登堡总统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时候,这些保守主义者并不知道希特勒将给他们,甚至是整个德意志带来的是灭顶之灾。他们还乐观地认为,希特勒只不过是他们手中的工具。他们曾吹嘘自己是选择希特勒是“把盗猎者变成守林人”。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兴登堡(左)和希特勒(右)在一起

但是,他们其实错了,希特勒很快通过高明的手段“反客为主”。他先是以牺牲冲锋队换取了陆军的支持。然后建立了一个独裁的法西斯国家,自己是国家元首,在此种体制下,希特勒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他还要求军队全体官兵对他个人宣誓效忠。这一点使国防军由国家的军队完全变成个人的军队。希特勒于是扩军,紧接着是一系列“胜利”:由于英法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绥靖政策”,纳粹德国成功“收复”莱茵兰“失地”、吞并奥地利、侵占苏台德地区并随后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初期,打得也顺风顺风顺水。总而言之,希特勒一系列大胆地冒险操作,为其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声望,在凡尔赛体系下的德国,将自己成功打造成了我上文提及的那种“卡里斯玛”式的政治领袖。

这时,保守主义的容克阶层终于发现他们不是“把盗猎者变成守林人”,而是“把整个森林送给了盗猎者”。而与此同时,希特勒也开始对曾经的政治盟友——容克阶层下手了。如国防部长勃洛姆堡曾反对希特勒的计划,希特勒便逼其辞职(勃洛姆堡再婚,纳粹为其大操大办,再宣传其妻子以前做过妓女)。而同样反对过希特勒的军事上或者外交上的容克阶层也有不少人失去了权力(如:弗里奇和牛赖特)。通过这些手段,希特勒清洗了大量陆军和外交部的传统贵族集团,德国陆军就此丧失了它在霍亨索伦家族的第二帝国及魏玛共和国时期以来的最后一点点独立的痕迹。希特勒通过更是打压不听话的军官团成员,使国防军完全沦为他手中的工具。

七·二零事件:施陶芬贝格刺杀希特勒,容克阶层对纳粹最后的反抗

希特勒检阅军队的场景

而容克阶层在事情失控以后,一直也希望打倒希特勒,很多旧贵族开始组建反希特勒团体,这就有了我们本文的“七·二零”事件,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的反法西斯像德国这般奇怪,政治的民主化与反纳粹的目标毫不相干。综上所述,我们也明白了这些人为什么不可能光明正大的反对希特勒。他们和纳粹的上台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们是曾经称犹太人是“背后捅刀子的人”,当又一次世界大战到来时,他们无法接受自己也成为了所谓“背后捅刀子的人”,所以,他们在自以为政变成功时,不敢大胆地发动底层士兵,而是以“镇压叛乱分子”的名义实施计划。故而,其实并不是说他们没有意识到舍生取义,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军队的重要性,而是他们无法这样做。这使得这种计划有着先天的缺陷,导致了其成功率的下降。因为自己带来的灭顶之灾,大量容克阶层的人被杀害,加上之后东普鲁士的容克庄园被苏联清算,容克阶层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从此消失在德国历史长河内。

<strong>撰稿人:无知有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