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评价漫天飞舞的各种语言起源假?维基百科达人告诉你

1 引言

语言起源曾经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禁区(Botha 2003:2),近年来则又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Pinker 1994;Deacon 1997;Liberman 2006)。1972年美洲人类学协会第一届语言起源专题研讨会在多伦多召开(Wescott 1974);1975年一次在当代语言进化研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专题研讨会在纽约召开(Harnad et al 1976);198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会科学委员会主办的“语言起源国际跨学科研讨会”在巴黎召开(Grolier 1983);1983年语言起源协会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Wind et al 1989);1996年第一届语言进化国际研讨会在爱丁堡大学召开(Hurford et. al. 1998;楚行军 2006)。这一系列学术活动的相继举行对语言起源和进化研究的复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世界权威期刊《自然》和《科学》等都以大量篇幅为相关研究成果的交流提供平台,以致以致使平克(Steve Pinker 2000:441)认为语言进化研究“已经回归至令人尊敬的领域”。作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分支,进化语言学也逐渐进入了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视野。(Kirby 2007;Hauser et al. 2007;王士元 2011)


当前,进化语言学领域文献大量涌现,且横跨多个学科。(Hauser et al. 2002;Christiansen & Kirby 2003a;Wang et al. 2004;Bickerton 2007)。以牛津出版社新近推出的《牛津语言进化手册》(Tallerman & Gibson 2013)为例,其结构安排就按照动物行为科学、解剖学、基因科学、神经科学和古人类学等学科不同来安排章节,涉及主题远远超越语言学的范畴。面对这样一个跨学科学极强的研究主题(楚行军 2016),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基础性问题就是如何将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讨的各种发现整合起来,以更好探索其对语言理论建构和语言现象分析的启示。实际上,虽然乔姆斯基等学者早在2002年就呼吁研究者应该重视从跨学科视角整合语言进化各层面的发现(Hauser et al. 2002),然而我们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后我们发现,此类研究仍相对较少,以至于即使在进化语言学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本领域各层面知识的整合仍然是一项急需引起更多学者注意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渥克尔·约翰逊(Sverker Johansson)的《语言的起源:对假设的约束》(后简称《起源》)一书虽然出版于2005年,但作为一部以系统梳理各领域进化语言学文献为基础的理论分析著作,对当前进化语言学领域的初学者以及想去了解自身专长之外其他领域语言进化研究进展的学者而言,仍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下文在概述其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近年语言进化研究热点问题简单对其做出初步评价。

2 内容简介

本书共12章。其中第一章是简单介绍,主要从探讨人类语言的特性出发,引入本书主题,并对各章内容进行简单介绍。最后一章是总结,对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论进行简单归纳、梳理。本书的主体是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其中第二至八章分别从语言的概念本身、进化理论、人类进化史、解剖学与神经科学、动物交际系统、动物对语言的学习能力和语言与心智、自我意识的关系等视角出发,对语言起源研究所涉及的各种背景知识进行综述,为接下来研究怎样限制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设提供基础;而第九至第十一章则详细探讨了怎样逐步对语言产生的各种可能性作出限定、语言进化的选择优势和原始语(protolanguage)相关的各种假设。下面,我们来逐章看一下该书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章的介绍中,作者指出虽然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等其它动物都有自己的交际系统(Hauser 1996),但没有迹象显示这些交际系统与自然语言有同源之处(p2;非标明来源时指所评介之书,下同)。非语言交际和自然语言能力之间进化环节的缺失,使得语言的起源和进化研究充斥着各种相互矛盾的假说。在当前进化语言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的背景下,利用现存的各种相关数据和实证结果,对这些假说进行科学地约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作者写作本书的主要目的。


如何评价漫天飞舞的各种语言起源假?维基百科达人告诉你


第二章对语言概念进行简单综述,以为相关探讨提供必要基础。作者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的区分开始,对乔姆斯基笔下的“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悉德尼·兰姆 (Sydney Lamb)的语言四个层次划分思想和豪泽等学者(Hauser at el 2002)提出的狭义语言机能(FLN)和广义语言机能(FLB)的概念进行简单回顾,并对功能主义、生成语法和新兴的认知语言学各自的语言观进行了梳理。

第三章对进化理论进行了扼要介绍。进化是一个很普遍的过程,自然选择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自然选择的核心思想是通过遗传和变异,以生存竞争为手段,能更好地适应环境者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不适应者将被淘汰。作者在纠正了一些关于进化理论的常见误解后指出,语言的进化不仅仅只是语言使用者自身的生物进化,包括模因复制在内的文化演化等其它许多相关系统的进化也需要考虑。这些不同系统的共同演化,特别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之间相互促进的共同进化(Deacon 1997),可能在现代语言的产生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第四章对人类进化史进行简单回顾。在进化谱系上,黑猩猩和倭黑猩猩在现存动物中与人类具有最近的血缘关系,但现代人和它们共同的最直接祖先是什么,这在学界当前还存在许多争议。在进化时间上,从原始人类到现代人之间可以分为四个较为明显的不同进化阶段(p56,p75),人类的一些显著特征按照直立行走、石器制造和大脑速增的顺序先后产生。在进化发生的地理位置上,虽然当前仍有学者指出人类起源的“走出非洲说”还有不少有待商榷的地方,但综合化石分析、考古学、基因科学、形态生物学和相关寄生虫研究[①]等多方面的证据,与多地区发生论相比,“走出非洲说”似乎更具有说服力。

第五章对语言所需的某些解剖学和神经科学上的先决条件进行探讨。有证据表明人类的发声器官很可能专门为语言作了某些适应,这就使得多数学者认为语言起源于口语。不过,当前并没有足够证据来完全排除语言起源于其它模态的可能性,而各种模态的语言都会提出自己对语言使用者在生理和神经上的相应要求,这就更增加了语言起源研究的复杂性。(p98-112)大脑的偏侧化和模块化也由于大脑发展的可塑性等原因而对语言进化研究的启发非常有限。

第六章关注动物行为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动物行为学研究者的各类实验表明,动物的交际系统许多方面都能显示语言的某些特征,而这些特征不少都曾被普遍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比如 “有限手段无限应用”、递归性、新符号的创造、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和“方言”差别等。有些学者甚至提出某些鸟类可能也存在像人类的语言习得机制一样的“鸣声习得装置”。(p119)面对如此发达的动物交际系统,任何研究者都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动物交际演化的选择优势是什么?一般来说,更好的交际优势能够使对方受益,而自己则需要为此付出代价。这种情况下,更有效呼喊系统又怎么会进化而来呢?这是交际系统进化研究面临的基本问题之一,人类语言的进化自然也遇到了此问题(见第十章)。


如何评价漫天飞舞的各种语言起源假?维基百科达人告诉你


第七章综述训练其它动物学习各类语言的研究。众所周知,有些鸟(如鹦鹉)能够模仿人类的话语,但这些大多都是机械模仿式“鹦鹉学舌”,模仿者没有理解所模仿话语的意思。一般来说,由于发声器官等生理结构的差异,哺乳动物很少像鸟类一样,模仿人类语音。因此,不少研究者尝试传授具有某些自然语言特征的各类视觉符号系统给海豚和各种猿类。从当前可以得到的相关实验数据来看,虽然某些动物确实能够学会一些类似语言的交际系统,但这样的交际系统能被看作语言吗?究竟应该怎样客观评价动物在学习语言方面的一些成绩?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众多争议。(Fitch 2000; Yip 2006; Hauser at el. 2007)

第八章主要探讨语言、心智(mind)和自我(self)之间的关系。思维在多大程度上由语言塑造,这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关注的主题。自我意识是一种对自我的洞察,可以简单理解为主体能够将自己对外在世界的内在表征递归地再次在内在表征中表征出来。盖洛普镜像测试被广泛地用来评价自我意识能力。不少学者认为自我意识是心智原理成为现实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人类可以从他人的外在行为推出其心智活动,然后再利用自己对他人心智活动的理解来预测对方的实际行为,这种推测心智活动的能力就是心智原理。作者在综述相关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语言并非是人类心智和思维能力的前提,而心智原理虽然非常有用,但并非是语言能力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九章将语言起源和进化的核心问题分化为5个主题,然后分别从各个主题来约束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设。这5个主题分别是适应[②]相对拱肩、早期相对晚期、渐进相对突发、口语为先相对手势为先、先天基因决定论相对依赖经验学习的文化决定论。综合各方面数据,作者认为:语言能力的产生是从人类进化的早期阶段就开始了,经历过一系列连续的原始语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选择的适应产物;而在语言起源的模态和基因基础方面,当前仍缺乏足够数据来进行有效的准确约束。

第十章主要讨论语言进化可能的选择优势。语言首先必须能够使说话者自身的基因扩散能力得到提高。另外,语言进化所发生的社会背景对正确理解语言的选择优势也很重要。(p194)作者在用详细的资料分析了打猎、工具制造、性吸引、照顾与教育小孩和维持好社会关系等因素作为语言产生的选择优势的合理之处和不足地方之后,得出的结论是:维持社会关系和在集群“政治”中取得优势应该是语言进化的主要驱动力。

第十一章的主题是语言的可能进化前体。作者主要从原始口语、原始手势语、原始语义和原始句法四个层面探讨了原始语成为可能所需要的某些前提条件。在对这些前提条件讨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指出,对原始语的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的探讨在今后的研究中也应该被重视,因为这是确定这些成分出现的先后顺序和其在某个阶段生存能力的基础。

最后一章是本书的总结,作者在对本书的主要结论进行简单梳理后指出(p247):(1)生物进化(通过基因)和文化演化(通过模因)在语言进化的历史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2)虽然在当前的研究水平下语言起源的历史并不能完全清晰化,但关于语言起源的各种假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科学的约束;(3)在现代语言产生前人类必定已经经历了很长的原始语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语言通过模因传播而不断地变得具有更高的可学性和更强大的交际表达力,人类则在生理上逐渐适应为更好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

3 简要评价

本书是由Marjolijn Verspoor和Wilbert Spooren主编的“多视角证据下的语言与交际研究” (Converging Evidence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CELCR)系列丛书的第五本。此系列丛书非常重视多学科证据的结合,主要采取交叉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和交际。每本书都关注语言学的某个主题,然后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将不同领域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给有机地汇聚起来,以此为基础再对此主题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剖析。《起源》一书作者正是秉承以上指导思想,将来自语言起源研究所有相关学科的证据和理论有机地结合后展现出来,再以这些综述为基础,对语言起源的各类假设进行科学的评价和约束。贯穿全书,任何部分论述的展开都是由各领域的数据作驱动(data-driven),而不是理论驱动(theory-driven)。这样的专著正是进化语言学领域当前最缺乏的。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学者们从更广阔的领域,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和新发现,不断开创语言进化研究的新视角,正如Christiansen & Kirby(2003a:300)指出的那样,“语言进化研究必然是一个交叉学科,因为只有这些学科一起才能够为理论提供足够的约束,使相关研究成为真正的科学探索”。但跨学科研究在促进进化语言学取得极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由于涉及学科太多而使得一般研究者对自己领域的发现与语言进化研究的其它分支有什么联系而感到茫然。与进化语言学领域出版的其他有影响的论著相比(Burling 2005;Minett&Wang 2005; Tallerman&Gibson 2013等),对本学文献的明晰全面梳理和有机联系分析是此书最有价值的新意。

不过,金无足赤。这本书资料不可谓不翔实,但由于涉及的主题太多、太繁杂,对某些证据的引用上缺乏必要的深入挖掘和进一步探讨,这往往会给进化语言学领域的初学者带来一定的误解和疑惑。例如,在第六章对动物交际系统的探讨中,作者引用一系列文献来说明过去曾经被认为是语言特有的一些特征,如“有限手段无限应用”、递归性、新符号的创造、语言习得关键期和方言差别等,在其它动物身上也能够发现。(p119)这给读者的印象是:以上那些所谓的语言独特特征在当代实证科学的光环下已经变得不再独特,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拿递归性是否是语言特有的独特特征来说,作者仅仅引用了Li & Hombert的递归性在某些动物的鸣声中也能发现的文献,却没有对支持相反结论的文献做出交代。例如Fitch & Hauser(2004)构造的实验证明绢毛猴虽然可以识别有限状态语法,但缺乏感知短语结构语法的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可以证明其它动物都缺乏感知和处理短语结构语法的能力,那么动物要么缺乏递归机制,要么就是不能把递归机制应用到对听觉信息串的处理上,语言递归特性从另一个角度得到了支持。(Fitch et al. 2005:204)实际上,由于语言递归特性在生成语法理论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就递归是否是人类特有语言特有的某种特性而言,这不但是豪泽(March Hauser)等学者两轮辩论的核心论题之一,(Hauser et al. 2002;Fitch et al. 2005;Pinker & Jackendoff 2005;Jackendoff & Pinker 2005),其它相关研究文献非常多。例如,Kirby(2002)用计算机模拟研究证明递归也可来自文化传播而不需要某种内在天赋。Hurford(2003)认为由于最早的语言缺乏从句,因此很可能也就缺乏递归。Deacon(2003)则指出递归有可能是一种类似数学计算的先验符号学约束,来自符号组合完成指称功能的需要。Parker(2006)在详细综述相关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递归虽然在人类非交际认知中也很容易找到,例如数字能力、音乐和视觉感知等,但在其它动物的非交际认知中是否也存在递归尚缺乏明晰证据来加以支持。Corballis(2007)在综述了鸟类鸣声、心智原理和自我意识等领域与递归相关的研究后指出,语法的递归性、心智原理的递归结构和对时间递归性的感知等各个具有递归特性的心智模块虽然在人类的发展中具有某种可分离性,但它们的共同发展及进化可能是紧密联系的。递归就像是一种粘合剂,它将人类发展早期的各种基本技能给连接起来,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很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心智能力。

除了以上笔者所论述之处外,与Christiansen & Kirby(2003b)和Tallerman & Gibson(2013)等有众多专家联合撰写的著作相比,这本书在某些细节上还有其它一些白璧微瑕之处(Fitch 2006;Becker,2006)。不过,瑕不掩玉。正如Fitch(2006)指出的那样:《起源》是正在快速发展着的进化语言学领域第一本由单一作者完成的较为全面系统综述的专著,这本书体现了科学的基本态度——通过对各类数据的综述而排除一些假设,这是进化语言学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有兴趣进入此领域的初学者都应该来研读一下本书,以对进化语言学获得一个全面的初步了解。

​PS

斯沃克·约翰逊(Sverker Johansson)在瑞典达拉那大学教授物理。其为维基百科网站撰写了多达270万个条目,约为数据总量的8.5%,成为一个每天写一万篇维基百科文章的人

https://www.cnbeta.com/articles/tech/310109.htm

http://zj.people.com.cn/n/2014/0717/c187005-21691766.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