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面对这个“浮躁”的时代,诗词的出路在哪里?

九月gao


诗发展到现在,已经失去了秦汉时的风骨与唐宋时的辉煌了。而且有很多诗口头化、散文化,使之失去了其韵味与内涵,最终从“贵族”走向了“平民”,似乎人人都能写诗,信手拈来。诗一时缺少读者乃至走下坡路,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的诗人面对广阔的社会背景,无所适从,也无法超越,在“杂草丛生”的文坛上,寻找突围的路径。

  回想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朦胧诗的崛起,在中国的盛行与所受到的欢迎,的确是空前的。有诗评家说,这是终断了多年的“五四”新诗传统的延续。的确如此,当社会遭受了镇痛时,必然有镇痛之后的反思与回味。在中国大陆历经了10年“文革”的洗劫之后,不仅是诗坛而且是整个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繁荣的景象。以当时的北岛、梁小斌、食指、顾城、舒婷等为代表的诗人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抒发了镇痛之后的深刻体会,也给自由诗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地。这是对诗沦为政治工具的“文革”时代的彻底反叛,也是诗之幸与诗人的不幸。

如今,相对于散文、小说来说,诗的生存空间是相对窄小的,甚至连写诗的人也不再读诗了。有人说,这是因为读者的欣赏水平欠佳,也有人说,是“快餐文化”“娱乐文化”以及电视与网络的普及造成的。但笔者认为,主要是诗本身的道路越走越窄,其内容平庸,形式单一的缘故。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心平气和的静下心来品读这些“高雅”的诗作呢?又有多少诗人无视当今社会的权利与物欲之争,而去开拓诗的新的领域呢?

  我们不仅要问,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诗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也许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使我们的诗坛处于一种“睡眠”之中,这是否是沉默之后的爆发呢?如果是,但愿是一次空前的爆发。

  当然一种新型的诗的崛起,并不是某些权威的诗评家或几个大学的教师到一堆一议论,就能定音的,而是要经过广大读者的一致认可,从这方面来说,诗是“大众”的。就如同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一样,并非个别人所能为之。当然,这也需要时间的考验。所以,在不同的社会里,会产生相应的诗作;在当今社会诗出现这种“饱和”状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不是《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时代,也不是《回答》《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时代,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里,诗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展现在我们面前。她好似一个不受欢迎的外来之客,衣着粗俗,形容枯槁。然而就因为这也袒露了她真实、简单的一面。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自由诗开辟的另一个领域——散文诗,却得到了壮大、发展与繁荣。这是题外话,另当别论。


义薄云天生活实录


前言

时代“浮躁”吗?我不见得。在这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压力山大,使人“浮躁”,我是相信的,但这和诗词的出路有何关系呢?喜欢诗词就去写,无论什么体裁的诗都可以写,别去管它有没有出路。



那好吧!就说“浮躁”。

你有余秀华“浮躁”吗?余秀华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说话口齿不清。在学校没少人耻笑她,读到高中就因自身残疾而辍学在家。面对命运的不公,她不“浮躁”吗?答案:她是真心的“浮躁”啊!但出身于七十年代的她又非常酷爱诗歌文学,她从小就很喜欢海子的作品,在1998那年她写下了第一首诗《印痕》,诗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在泥水里匍匐前进。”可以想象她是生活得多么的艰难与顽强。


她从来没有放弃过诗歌文学的梦想,即便她的残疾、她的不幸婚姻、她无法摆脱的封闭农村,她都将它们化成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首诗。


2017年1月余秀华凭借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走红网络,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诗集超过10万册销量的现象级“网红女诗人”,因而获得网红春晚“金蜘蛛奖”年度网红诗人提名。2018年6月,由新星出版社·新经典文化出版散文集《无端欢喜》。2018年12月,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第七届湖北文学奖。2019年1月,推出首部自传小说集《且在人间》。

到现在为止余秀华写了两千多首诗,她说写诗其实是她的一种表达方式,她有想过写长文,因脑瘫写字很吃力,所以就选择所有文体字数最少的一个,那就是诗歌。


结束语

所以,你也别说时代“浮躁”还是你因时代自己“浮躁”,喜欢诗词就去写,把自己生活、情感乃至心声融入到你的诗词里去,有兴趣就投投《诗刊》或《报刊杂志》之类,说不定哪天机遇到了,你也就找到出路了。


诗蓦诗书画


这个问题我很高兴回答,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诗词的出路有以下几点。

1.可以采用自媒体传播的方式,在自媒体上传播诗词文化,也可以让我们的诗人穿上漂亮的古装在自媒体上传播古诗词、或者是自己创作的诗词,来吸引粉丝,如果能用自媒体方式,能带领出全民作诗、作词的时代,就在好不过了。

2.可以培养我们下一代对诗词的兴趣,应该让我的老师们,教孩子们读诗、读词,讲诗词的美,让孩子们产生兴趣,而不是硬性的要求背。兴趣是喜爱的源泉,要求是厌恶的源泉。

3.我们应该让孩子允许在语文考试中用诗词去写作文,而不是不准用“诗歌”或者“诗词”去写作,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跟我们说,不能用诗歌去写作文,诗歌是很难得到“高分”的。老师都不提倡用诗歌,我们的诗词歌希望在哪里?

4.降低诗词的要求,要让贩夫走卒都可以作诗、做词。那些按律作诗、作词的人们不要鄙视那些不按律做诗词的。作诗、做词白话又如何?人人都可以作诗、作词,诗词作品包容性强一些,才会有好诗人,好作品。




福尔摩小黑


如今的社会,物质太丰富,各种诱惑,超前消费,房奴车奴,生活压力山大,人心都变得非常浮躁。

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谈诗词的出路在哪里?估计会被人看做怪物。

现在有几个人还记得楚辞,唐诗,宋词?估计一年里面拿起书本的都没有几个。

这次中国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自主隔离,足不出户,让很多人有了大把的时间,有些人无聊得不知所措,感觉要发疯。

但是如果我们拿起一本唐诗300首,拿起辛弃疾、李清照、李煜的诗词,读上一读,你会感到就像烦躁的心里注入一股清流,瞬间安静下来。

诗词的美,在于静下心来体会,细细品味,里面有人生,有哲理。

有人可能认为,诗词这个东西,是古人的,他们太老了,落后于时代。但我认为,诗词这样美好的精髓,是亘古不变的。

前段时间被大家追剧的庆余年,我想大家不会忘记里面最精彩的那一段,那就是范闲 在酒席宴上,背诵上百首优秀诗篇中的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庆余年这部剧取得高收视率,难道不是古诗词给添了分,加了彩?

我认为,恰恰是浮躁的年代,浮躁的人心,更需要有让人心能够沉静下来的古诗词。关键就是要将古老而美好的诗词与现代媒体完美结合,与时俱进,才是最好的出路!


花萼朵朵


这个世界,没有人会拒绝美好的东西。

诗词的出路,不仅是因为浮躁的人不看词诗了,而是能写词诗的人也不多,词诗是靠灵感,靠老天爷给饭吃,要写出激荡人心的作品不是那么容易就获得,但是只要是好东西,没有人会不喜欢的。

我知道有一个会写诗的人,他叫冯唐,这兄弟会当医生,会开公司,会写小说,会写诗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多面手,非常红火,他还出了诗集,听说很卖座。

“春风十里不如你”拍成了电视剧,这可以说是一个搞诗词有出路的典型例子。问题是,他走是多元的道路。时代已经进入多元发展的路子,诗词必然也要吻合时代的需求,也要与时俱进,不然那能获得读者的共鸣呢。

诗人除了深刻地融入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境界,真的必须多元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读者甄别能力很高,体悟能力也高,要求也高,不会轻易为一般的诗词鼓掌了,因为大家要的是真正有用,能拉升自己的东西。

那些聊以自我安慰的诗词没有出路,只有能醒目能揭示真理,道出生活真相,最好带点电闪雷鸣一样能量的词诗才有出路!


宇道思维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接受新的东西,但我们也不能忘却旧东西,在新时代我们可以新旧结合,使其更加适合新时代,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古诗词非常的悠远美好,现在很多人都沉迷于手机网络,在这段疫情管控时期,在床上一躺就是一天,刷着小视频哈哈大笑😄,浪费了时间,看坏了眼睛,我们可以利用这闲暇时光瞻仰一下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几千年的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丰富自我,增加学识。最近日本送来的抗疫物资上写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辽河雪融,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这些诗词不仅体现了日本友人对中国的友好援助,还展现了中华诗词的美好。怎么作为中国人是何想法?日本人都在学中国诗词,自己人竟然撇到一边,我们该像日本朋友学习,把我们的诗词运用到新时代的发展建设中来,把我们的诗词发扬光大!


QIIQ大叔


诗词本来就是文化艺术的一部分,而如今的大部分人在完成学业拿到文凭,就在社会上就业或经营,有一点空闲时间也花在了网络娱乐和其它社交娱乐,对于诗词文化艺术好像有了代沟,既是见了也不感冒。我不是说他们“浮躁”只是这个社会现在已经少有那种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氛围了。面对社会上这种“浮躁”风气,我建议一少部分还对诗词感兴趣的,或有一些建树的,应该多在网上组建一些诗词群,或在一些地区多成立一些诗社,抑或在某一些市,省,乃至全国各地,每年举行诗词征集和比赛。还有全国各地的电视台多举办诗词类的节目,尤其中央电视台。这样,慢慢地就会把大部人的目光吸引过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风气,继而变成一种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诗词才会得以很好的继承和发展!毕竟中国古代或现代词诗的艺术深度和魅力是无穷的,可以让这个“浮躁”的社会在诗词的“纯美宁静”的意境氛围中安静下来!


谢扬洪


“出路”这个词意味着,你眼中的当代诗歌置身一座牢笼,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当代诗歌正处于最好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来看广义上的“诗歌”阅读,这些读者既包括象牙塔内的专业读者,还有数不胜数的诗歌爱好者,而这仅仅是“诗”的阅读,“歌”的文字,也就是歌词的阅读更是无法估量。许多人拼了命要把诗与歌分割开来,要打独立战争,意图保护诗的纯粹,这完全是在犯傻,从“候人兮猗”到诗三百,诗的源头就是歌,更不用说晚些出现的“词”了,天生就是用来唱的。

狭义上的当代诗歌指的是那些大多不能唱的所谓的严肃文学中的诗歌。当然,严肃文学这个称谓也是无谓的人造产品,严肃与通俗并没有好看或不好看的差别,我认为真正要分的话不妨用“为了名”还是“为了利”做一下粗略的划分,因为真正的纯文学是不可能被人看到的,大概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倒霉的卡夫卡。回到当代诗歌,对于追求不朽(为了名)的诗作而言,眼下也正是最好的时代,经历了单一的抒情、叙事、口语、知识的争辩之后,当代诗人终于摸索出万花筒般的复杂诗艺,不要小看复杂,这是史诗的现代性所在。复杂诗歌几乎在写出的一刹那,就将百分之九十九的读者拒之门外,这正是某些诗人追求的效果,因为诗歌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任由众人观摩的猴戏,我们读到的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无一不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产物,世界原本就只该存在千分之一的诗人,百分之一的读者,如今社会知识结构的变化导致我们有机会成为曾经的百分之一,但成为读者和成为一个好读者是两码事,如今,一个普通读者可以兴致勃勃地翻阅网络小说,但绝少能分清一首诗的好坏,因为形式层面的批评已经消解于无形,内容层面的复杂化使阅读的难度倍增。当代诗歌的复杂化趋向使我们看到诗歌回归精英传统的可能性,这是真正优秀的读者和诗人所乐见的。



真语者


面对这个浮躁的时代,诗词的出路也是有的

第一,国家政策规定大中小学的语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诗词歌赋的课程;

第二,国家提高对优秀诗人的奖励;规定各单位人员平时多学习诗词歌赋。不仅仅是共产党员才学习,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人都不是党员,浮躁的人多指的是这一部分人。如果能把这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都爱上写诗,爱上读书,这个社会便不会再浮躁了。



AA珊瑚海


用诗词抒发抒发心情也就不浮躁了,至于出路,诗词的规矩一直在传承,能改的也都改了,并且还在发扬光大。

农人想诗词的出路就是拿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就是出路!

嘻嘻,让您见笑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