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初学书法从《圣教序》入手吗?

云逸书院


一:不同习书者有不同的学书目的

对于一般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讲,都是在学习与传承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但不同的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学习书法也有不同的直接目的。

成人学书法的目的,大部分人是修身养性,减压、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老年人学书法目的,大部分人是锻炼身体,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中小学生学书法、学写字目的,学习书法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修养;学习并掌握汉字书写方法,提高汉字实用书写水平。

二:了解不同字体,有不同的特点

篆书,秦以前汉字字体的总称,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等,狭义只指大篆和小篆。学习篆书者,需要学习懂得一些古文字常识。

隶书的特点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隶书的笔法相对楷书稍简单,笔法楷书有八法,隶书只有四法。

隶书的结构特点: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蚕头燕尾、波画突出;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隶书相对楷书笔法简单一些,又比篆书好认,初学者上手较快。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结构特点:字形方整,先紧后松;笔断意连,上下顾盼;比例恰当,随字立形;讲究分布,保持平稳。

楷书是现代汉字使用的标准字体,是中小学生学习认识汉字、学习书写使用汉字的标准字体,也是中小学生初学写字、初学书法的首选字体。相对篆、隶、草书来说,学习毛笔楷书对写好硬笔字有直接的帮助。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在行书中,写得比较规整,楷法多于草法,字势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反之,写得比较放纵,草法多于楷法,字势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行书笔画连写,先紧后松,比例适当,大小相间,疏密得体,参差变化,欹正结合,险中求稳。

行书,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有一定楷书基础后,一般小学五、六年级以上的学生可以学习。成年人、老年人均可以学习。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草书指正体文字的草写,如草篆、草隶等;狭义的草书指与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并立的一种书体。我们这里讲的草书指后者。草书可分为章草、小草和大草三种。

草书的结构特点:以点代画,以符代部,改变笔顺、简化字形;体势多变,斜正相生,上下连写,笔简形存。

学习草书相对楷、行、隶书难一些,难在不认识,要记背草书符号。

三:同一书体,不同书家、碑帖风格不同

隶书: 曹全碑碑秀丽优美,张迁碑古朴壮美,

行书: 二王、宋四家各有特点,有不同的美,

楷书:不同书家不同的美。

所以,我们可以得知,初学书法的人要根据自己学习书法的目的、自己喜欢的书体、自己喜欢的书家风格去选帖。总的来说,就一般而言:中小学生以楷书为首选,中老年人则可以从楷书入手,也可以从隶书、行书或篆书入手,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画画那些事儿


可以的,圣教序是有名的临贴作品之一,现在学书法条件好,临贴入门进步快也会激发学习的兴趣。

我那个年代因为在农村家里也穷没有字帖,所以时间久了再临贴也临不好了,但我依然坚持了下来,看到也有喜欢赞赏我的书法的,真的很高兴。

我这几天写行草,临贴发挥不了我的风格,还是献丑让大家看下我的作品吧!

我文笔不好不会表达但尽力回答了,祝愿有缘的你和家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明丽毛笔书法


我就谈谈我自己学习书法的历程,以及我的一些真实感受。

首先要明白《圣教序》有两种版本,一直是怀仁和尚集王羲之的行书形成版本,一个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楷书版本。一般说《圣教序》都指的是怀仁集字《圣教序》。

学习书法,尽量从楷书学起,我自身体会顺序:欧颜柳赵(网上大多是颜欧柳赵)。我为什么这么讲呢?主要是你开始要学颜体的话,对于笔法细节会学的不到位,欧楷比颜楷细节处理得好,对笔画基础有很牢靠的巩固。颜体看似易学,但没有楷书基础,不好写出气势,很容易写出把端庄大气写成傻大黑粗。

学好欧楷,便有了基础,再去临摹行书,而《圣教序》就是最好的范本。欧楷与《圣教序》一脉相承,又几乎是同时代的产物,具有绝对的关联性。

如果不学楷书,直接上手《圣教序》,你写出来的字绝对是得了“软骨病”,没血没肉;如果你从楷书练习,又不去适当地练习行书,可能会显得楷书呆滞,无神。同时学习两种书体,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书法啊,一定要好好临帖,也更要多多思考,尽信帖等于无帖。临帖不是写字,临帖只是手段,最重要的是总结经验,得法。

书法无期,慢慢学吧;书法无欺,来不得半点虚伪!











袁文止戈


《圣教序》是怀仁集王羲之字所成,怀仁为王羲之的后裔,奉唐太宗之命用了二十四年的时间,尽集王字,大者摹缩,倚者扶正,都收在“序”之中。由于至今尚未发现有王羲之的真迹流传于世,因此《圣教序》变成为我们的珍贵法帖。对于初学王体行书者来说可以在有一定楷书基础上再着手《圣教序》为好。因为:

 

1、《圣教序》纵横飘逸又变化无穷,也就是说技法特别丰富、多变。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是很难去把握它的技法,更别说精气神了。说通俗一点细节特别多,让你很难去把握。可以说临《圣教序》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功力是很难掌控的,写得不好就会变得非常“平”。

 

2、《圣教序》是集王平日所写的靓字所成,怀仁尽集王字,单字好把握。我们拆解圣教序单字进行探究:发现单字的笔法、形态是值得推敲的,是有一定规律的。

 

3、因此,初学行书可以尝试从《圣教序》中的单字入手,单字写好后,再进行整篇临摹,循序渐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墨之印


学书法,我一直在路上……因为自感资质笨拙,所以,一直跟随老师。老师是我学书路上的引路人,感谢老师的不吝付出,悉心栽培。以下,也算是我的书法老师们的一些经验吧,分享给你及热爱书法的朋友们。

学书法,如果学隶书,那么建议你从《曹全碑》开始,之后,如果你喜欢厚重风格可选《张迁碑》、《鲜于璜碑》、巜好大王碑》;如果你喜欢秀逸风格,可继续临《石门颂》、巜礼器碑》等等。

学书法,如果学楷书,我的书法老师傅绍尉说是从钟繇的小楷学起,之后再学王献之、王羲之的楷书。这个我没有去实践。廖炳智老师则建议从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开始,这个我也没有去做。我的楷书是从颜真卿的《李玄靖碑》学起的,因为苏洪强老师说,巜李玄靖碑》比较古拙和我曾经学过的巜张迁碑》有相同的味道,后来我还学了颜真卿的巜勤礼碑》,这个至今还没学完……

学书法,如果学行书,我的书法老师傅绍尉也是建议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开始。所以说,如果你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写行书从《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开始完全是正道,还有写这个碑帖,傅绍尉老师给的建议是写原大,练习纸可用手工毛边纸,笔用(见图)平均一星期写坏一支。

好吧,以上就是学书法路上,我的书法老师给我的一些指点,如果可以大家一起交流、分享,也可以给我更好的建议。








千叶书院祝秀老师


《初学行书不宜选《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入门教程,笔者谈两点建议》很多朋友曾经问到这样一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楷书基础,初学行书以《圣教序》入门,起点是否有点高。其实恰恰相反,没有一点基础的人就直接从圣教序入手更为合适!大家觉得呢?



云逸书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了解一下有关历史。《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最早由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称为《雁塔圣教序》。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由此可见,褚遂良版《雁塔圣教序》为楷书,《集王字圣教序》为王羲之行书。初学书法是否从《圣教序》入手这个问题,我的经验是初学应从楷书开始,所以我的回答是初学书法可以从《雁塔圣教序》入手。至于《集王字圣教序》等有了楷书基础后再去学习。

有人也许会问,不是说楷书应学颜欧柳赵楷书四大家吗?怎么说可以从褚遂良的褚楷《圣教序》入手。问这个问题的人显然是不了解褚遂良及其书法成就。我来再介绍一下书法史上唐初四大家之一的禇遂良其人其书。

褚遂良(596-659),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唐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等职。唐高宗即位后,历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等职,封河南郡公。后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其书法继二王(羲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以后,别开生面。晚年正书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等,《雁塔圣教序》是其楷书代表作。

不仅如此,唐初的虞世南还是褚遂良的舅舅,在他学书的过程中,受到欧阳询和虞世南的指导。加上他本人刻苦,认真追摹二王书法,并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他的书风又影响了在他之后的颜真卿。上承欧阳洵下接颜真卿。在唐朝及其后的几百年间褚体可以说占据着相当的高度。就是现如今,有资料显示,如果写一手欧颜柳赵正宗的楷书作品肯定很难挤进书法国展大厅,但凭一手褚体的楷书作品却屡屡获得国展奖项。

既然褚遂良楷书这么厉害,那有什么特点呢?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其一,褚体《圣教序》鲜明特点在笔画运笔上采用方圆兼施,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起伏顿挫,笔画粗细分明,行笔迅速,弧形线条居多,即使是短线条,也有一咏三叹的情调。弧线的大量使用,使原本笔直、坚挺的基本笔画,增加了柔和委婉。这些用笔都使褚遂良的书法显得生动活泼,不局限于原有的形式。《雁塔圣教序》的笔画纤细而俊秀,即使是复杂的波折转笔,也是一丝不苟,毫无须发的遗憾,尽现娥娜多姿之态。

其二,褚遂良《圣教序》鲜明特点在字的结体上一改欧楷瘦硬风格,创造了舒朗劲秀的结体风格。仔细看褚体,因其笔画细致,整体字的结构看起来有空灵之感,在细笔画之中又巧妙地施以粗笔画,起到了稳重作用。无怪乎清代秦文锦评此碑曰:“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又有后人评《雁塔圣教序》,说初唐四家并称书坛,但真正地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非褚遂良一人莫属。可以说唐朝中后期书坛风貌是由褚遂良启导的,特别是《雁塔圣教序》更具有创新的时代意义。

看到这里,答案显而易见,初学楷书书法从《雁塔圣教序》开始吧!

下面附《雁塔圣教序》碑帖局部照片




赵国俊书法诗文


书法初学者我觉得不能学圣教序,应该先学习楷书九成宫,要先学会走,再学习跑,走都学不会就要学跑,那肯定是学不好书法的,所以要先学会楷书,

欧阳询楷书被誉为楷书的极则,后世楷书大家无一不从欧阳公取法。欧阳询的《九成宫》是欧阳晚年精品之作,其书风已到炉火纯青之境。这本帖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微奥妙,值得一生练习。

学习书法,而唐朝是楷书的成熟时期,所以我们要学楷书,就应该学习唐楷。《颜勤礼碑》为颜真卿所作,其字体风格粗矿,不拘小节,但结构严谨。我们练习颜真卿的楷书,既容易把握字的个性,又能练习搭配结构。在写的时候注意横细竖粗,顿笔圆润,用墨饱满。











董泽柱书法


初学书法一般而言我是不建议先从圣教序入手的,毕竟大多数初学者书法基础没有夯实,从书法教学的角度而言,我是不同意先入手圣教序的。为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学书法取法乎上的道理,真草隶篆行五体书法而言我更是趋向于初学者先从隶书入手,隶书入手相对简单,对初学者来说见效快,容易出成果!而行书因为笔法技巧及章法布局多变,楷书却又端严肃穆法度森严,篆书又过于圆转对称,对用笔要求较高等原因,相对于隶书来说入手难度系数都较大,初学未必见成效,容易让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初学者先入手圣教序不行,只能说因人而异吧!








醉剑无心


可以的,但是注意以下问题。

对于书法的初学者和入门者而言,我们会比较选择兰亭序或者圣教序,这二者来说的话,圣教序的学习价值会更大一些。笔法,单字结构的价值都是非常丰富和高养分的。

你也知道圣教序这种街贴很容易出现四个问题,一定要注意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结构不准。过这一关的话,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写一遍不准,可以重复多遍。一定要善于用眼,也善于做到结构准确。使的时候也可以辅助着用硬笔来临写,并且背写结构,多在那个结构的微妙处下功夫。

第二个问题就是用笔迟滞。这个是很常见的一个问题,那主要原因呢就是眼睛一面看帖,手里一边写,既要注意临写的结构,又要注意笔画轻重安排,写写停停,在运笔的时候便容易出现滞涩弯曲,不干脆不果断。解决问题的方法呢?也没有别的,就是多临多写,熟能生巧,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来完成,不要想一气呵成。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应该就会解决问题,如果还是有迟滞的这种现象,可以进行其他用笔的基本的训练。最理想的就是我们在用笔流畅和结构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但是如果说最重要的还是结构。

第三个问题就是虚实不分。楷书一般没问题啊,而行书临习者往往虚实的分寸把握不当,实笔会过细过飘,而虚笔则粗重结实。所以呢,我们练习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何为虚,何为实,何为重,何为轻,不能够依葫芦画瓢。再一个要了解该字的写法之后便可以自如地依照碑处理手下的虚实问题。

第四个问题就是练字当抄书。不能从头抄到尾,无论临好的或者不好的地方,都视而不见一遍过。目的呢,其实是先要解决每个字的造型和用笔问题,写起来不是一遍可以准确完美的,不能每次临写都似乎为了凑一张完整的临作,真要做工夫是做给自己,不成文,支离破碎,捡重点,无疑必须是对自己负责才是。最好的就是仙林一个字,及时的总结优缺点,再纠正的写一遍,如果不行可以再写一遍,但你也不要一味贪多写十遍,那写到最后的时候你都麻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