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力求破除论文“SCI至上”,让学术回归“初心”,对此你怎么看?

凡大先生


SCI论文问题背后的逻辑是如何科学度量科研成果,现阶段,几乎所有学校都会使用SCI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科研成果的多少,如果有一套更加科学有效的衡量指标,这个问题可能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个任务恐怕需要教育部和所有科研机构一起完成。


一线科普


这是一个进步,不过必须强调几个细节:这里是评估体系做的改革,要实现不唯SCI而不是不要SCI。当一个评估系统被单一条框所限制时,势必会出现投机者,也会影响一部分真正有能力的人的选拔。这种尝试并非我国独有。在我原来单位有一名老师近几年每年可以出产20篇左右的Nature(40分),Science (30多分),Cell(20多分)的正刊论文及其余若干文章,也有同事创造过一年三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80多分,研究类杂志顶刊)。放在国内,跟我第一位同事同领域的最好成绩我记得应该是年均三到四篇Nature Science Cell,就可以荣誉等身职称一步到位了。而我的这两位同事目前都是副教授,而发论文并没有这么吓人的同事倒有更快升到正教授的。这就是这种改革带来的变化。不唯不是不要,而是作为考核学术能力的一项标准,更多的是综合评价科研人员的实际贡献。如果仅仅看SCI就反对那只是另一个极端,本质上还是唯SCI,只是从yes变到no罢了。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学有所用,不浪费资源。因此是一个进步举措。


等等科普


第一,不能本末倒置。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增进人类的认识,提高改造社会和自然的能力;而应用研究的目的是开发新的技术方法和产品,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论文只是其中的一种附属产品。我们应当考虑SCI,但是并不能本末倒置,把它当作是唯一的科技评价L标准。

第二,应该区别对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产品是揭示本质和规律的科研论文,所以,论文作为考核评价手段,应该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从事应用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的主要产品是所开发的技术方法、实际运用产品和服务,因此SCI所占比例不应该太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