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散文有故事情节好还是没故事情节好?

韩新文


散文的基本规律是形散而神聚!

所以就形式来说,文章梗概和细节有无情节不是重点,重点是具体一篇散文要写什么!

具体一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核心!需要情节,有具体情节可以更好的达到写作目的,当然可以考虑情节的创作,但是,不需要情节就可以达到写作目的,何必多此一举?

文章的写作,是为了抒情、明理、说明、总结和介绍,而不是为了文章而写文章!

当然凡事有例行就有例外!

如果为了写作锻炼,只为自己的锻炼,无所谓可不可以,完全可以更开拓性的来写作,以更好的总结经验,提高创作能力。


聿剑传统文化


散文有无故事情节,都不是衡量一篇散文优劣的硬指标。好的散文,不管有没有故事,内容都是健康的,没有影响读者心情的消极因素,是作家真情的流露,且能够打动很多读者。

我是一位文学编辑,工作中看到很多来稿。曾经遇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作者来稿,就是故事性很强的散文,能明显看出虚构的痕迹。联系作者退稿,说了我的看稿意见。作者很有意思,说你说是虚构的,那你不能按小说发了吗?听作者这样说,我很无语。他以为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就是是否虚构呢。

散文重在真实。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一定不能是虚构的故事。比如我看过一位经历过解放战争的一位老军人写的回忆散文,就写得很好,故事脉络清晰,情节无大起伏,淡淡叙述中,能让我感知到作者那怦怦跳动的心——对逝去的青春年华的留恋,对参加那段革命的无比自豪。这类散文,因回忆往事,记忆难免出现偏差。我认为,作者写作的时候,主要故事情节一定要忠实于生活,但很次要的东西,如天气状态,吃的什么东西,可适当允许虚构。

有故事情节也好,没有故事情节也罢,都不能作为判断散文好坏的硬指标。好的散文,是真情流露,能打动读者。


满目皆琳琅


我个人觉得,任何散文,都是表述一种精神境界,无论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都是这样的,它要么是弘扬一种富有正能量的精神,要不就是抨击一种负能量的精神,我认为现在的散文还是前者居多的,抨击类的在鲁迅文集里面是比较多见的。记得一位文学界的前辈曾经说过,我们在写每一篇散文的时候,都应该觉得你的身边站着一个人。是啊,每一个可写的人,不都是代表着一种精神吗?所以说,每一篇散文里面,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故事在里面的好。个见而已,不足为论。



用户芳原


我觉得散文这种题材还是略有一些故事情节比较好的。

我在学习散文的时候,老师教给我散文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文不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作一篇好的散文,取材可以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篇散文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断谈起,时间上可以跨度几千年,空间上可以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在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总之,无论是叙事、描写或是抒情、议论、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指领下,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立意的角度而言的,就是要求立意高远,主题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法多么灵活,都应围绕一定的中心,为中心思想服务。

而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心,让文章的立意围绕着中心来进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有一个故事情节来带领着文章的推进,这种方式更灵活,线索看起来会更鲜明。


文人谈墨客


我以为有故事情节的散文好。


我个人特别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散文。我不太喜欢看一味用华丽词藻堆砌的抒情和写景之类的散文,总感觉这类散文有无病呻吟之感,哪怕写得再好。


所以,我学习写散文,也主要是以讲故事为主,哪怕写得再差无人看。


最近,我又认真地看了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新版散文集子《文化苦旅》,受益匪浅。尽管有人说余秋雨先生写的散文,有些地方出现“谬误”,但他会讲故事。我以为他是我国知名作家中,写散文的顶级高手。建议你读一下《文化苦旅》,兴许你也会爱上有故事情节的散文。


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龙栋文苑


散文可分为四大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写景散文;4、哲理散文。按照其分类定义,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所以其故事情节非常明显,贯穿全文。抒情散文虽然有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更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不需要故事情节。哲理散文是通过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来表现主题,所以也要有简单的故事情节。


SolutionProvider


这是见仁见智的。

有因情节而精彩的。像梁衡、毕淑敏、林清玄的一些叙事散文,往往能从极寻常的事件中,探求深刻的生活哲理。情节看似简单,却寄蕴深厚,简单中见奇崛。

也有不见情节而奇妙的。或以议论见长,撷取生活片断,巧加引申,点石成金;或以抒情著称,展现生活细节,渲染烘托,熠熠生辉。

理论上讲,情节的有无同散文的高下,不存在必然联系。


郑显亮


散文有故事情节和没故事情节不重要,这是我的观点。重要的是所谓散文或叙事、或叙物、或叙景、或叙人,皆可天马行空既行散而神不散,皆要为你的“点”服务,也就是中心思想。

散文的另一特点即有故事情节的一定要是事求实,不像小说那样,为了主题的服务而夸大,夸张,一定要从内心深处真情流露,感染了自己,才能感染读者,才能感染世人,才有生命力。象扬朔的巜荔枝蜜》一文,由蜜蜂想到蜜,透过荔枝树林看到劳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就恰到好处地想到——她们在田间分秧插秧不也正是在酿造自己的蜜么!象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也是如此。

在写景方面,为了更好地拱托主题可适当的下点功夫润点色,夸张一点也无妨。

散文的另一个特点,写正能量的多一些,读后,令人感动、令人奋进、令人心旷神怡,……当然也有警戒世人的散文也有,鲁能先生就有这样的散文。


死不悔妀


朱自清《背影》。对他与父亲火车站情节平实描写,给我留下了父子情无以言表生动图画。我父亲也不在了。再读《背影》,想起我的父亲…独怅然而涕下。

非小说,故情节不宜复杂。散文本身有情节,一会儿说到东,一会儿说到西。读起来轻松。

日本民歌《北国之春》有句歌词写得也很有画面感。“家兄酷似老父亲,一对沉默寡言人,偶尔相对喝几盅。”


用户捣蛋鬼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即选材自由,表达灵活(记叙,说明,议论,抒情依内容而灵活多变)但必须紧紧扣住主题(中心思想),不是把人与事物平放在那儿,不加修饰,干巴巴的几根筋,而是通过精雕细琢的打磨,刻画,塑造,活灵活现地展示给读者。例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作者选取抗美援朝战争三个典型事例(1,松骨峰战斗,2,马玉祥烈火中抢救朝鲜小孩,3,防空洞与战士谈话)通过生动的情节描写,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乐现主义精神。总结出一一我们的战士是敢可爱的人。倘若作者只把这三个典型事件摆放在文中,不加刻画,描写,没有故事情,文章还能感染读者吗?还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吗?还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反响吗?所以说,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突出中心,都应该有感人的情节,但是情节必须真实,不能虚构。都应该有积极向上的主导思想,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砺人奋进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