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對抗職場“35 歲焦慮”,也許唯一的方法是比這個瞬息萬變的商業社會跑得更快!

一直以來,都有許多人說“程序員或測試員是個吃青春飯的職業”,甚至還有說“35 歲混不到管理就等於失業”的言論。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知乎上,一則詢問“35 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的問題獲得了近 2000 萬瀏覽量,回答超過 1300 條。

“35 歲職場焦慮”的話題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特別在科技圈。自 2017 年,華為傳出“清理 35 歲以上員工”消息以來,各企業關於“勸退 35 歲以上員工”、“招聘限 35 歲以下”的傳聞此起彼伏,在無數傳言和事實下,人人自危。

很多程序員或測試員將35歲看作是職業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認為幹到35歲之後就幹不動了,甚至有些自己都在懷疑這是個吃青春飯的行業,35歲以後的出路在哪裡?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35歲現象人人都明白,但要給出一個定義並不容易。

到了35歲之後,一方面需要高薪撫養家庭,另一方面卻無法像以前那樣全身心投入到工作,性價比急劇下降;

與此同時, 大批廉價的新手湧入,他們往往還使用最新的技術,老一輩程序員或測試員只能慢慢的靠邊站了。

面臨職業瓶頸,程序寫不動,測試技術跟不上,上升又困難。


那為什麼會出現35歲現象?關鍵還是要從自身找原因,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

“為什麼我的性價比會下降?

老闆為什麼要請我,給我高工資呢?

一個人有價值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你也許可以列出很長很長的答案,但我想應該都可以濃縮為一句話:“一個的價值是由他的不可替代性決定的”。不可替代性可以理解為,為了替代你老闆需要付出的代價

因為你的可替代性高,所以性價比下降。反之,因為你不可替代性高,所以老闆會給你開高工資。不是這樣的嗎?

所以我們歸根到底還是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否則,一旦老闆覺得用較低的代價就可以替代你,那麼你就面臨可能失業的危險了。


那未來的出路在哪裡?

那測試員到了35歲,怎樣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呢?

我們打算做一輩子測試員嗎?

敢問路在何方?

作為一個過來人、結合自身情況做好職業規劃,單純從測試的角度來發言,我覺得有幾個方向可以選擇:


(1)成為技術大拿

 其實,做一輩子測試員並沒有什麼問題,重要的是,你必須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說,你要成為技術大拿,能夠解決普通測試員所不能解決的問題。技術大拿有兩個版本:

1、是測試員加強版。

你仍然是一個測試員,但你是一個很牛的測試員,憑藉多年的積累,你在知識廣度和深度方面均已不是等閒之輩。

  從彙編到Java、Python,你樣樣精通。對系統的優化有獨到見解,對設計模式如數家珍,你還有完備的工具箱和自己的專用類庫。

  其實,加強版測試員有非常獨特的價值,可惜的是,在現實中卻很少見,因為對任何一個公司而言,人才總是很稀缺的。


2 、是測試員升級版。

雖然你的內在仍然是一個測試員,但你的職位已經升級了,你成為了系統分析師或系統(測試)架構師。這是非常自然和現實的選擇。

  測試員與系統分析師 或架構師之間並有鴻溝,只需一步而已,你就可以從崎嶇山路駛向寬闊的大馬路。但這一步卻並不容易,需要幾年時間不斷思考、學習、實踐,才能化蛹成蝶。


(2)成為行業專家

行業專家也是一個公司不可缺少的角色,他們對公司的行業知識、業務流程和細節瞭如指掌。

行業專家一般並不是從外部招聘的一個只懂業務、不懂技術的超人,而往 往是從測試員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

作為從測試員成長起來的行業專家,你往往還肩負系統分析師之職。在公司裡,對業務有一般瞭解的人很多, 但專家級別的往往很少,為了後35歲之後的職業生涯,你必須成為專家。


(3)朝管理方向發展

向管理方向發展的第一步,一般是被任命為測試組長、測試主管然後再升到測試經理、測試總監。而往往管理崗位很多人認為是不是可以不懂技術也可以,但往往大部分測試管理崗的人員,大多都是從技術專家、測試架構師晉升上來的,這類人需要具備過硬的技術能力,以及統籌管理協調能力。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帶領三軍將士,勇往直前。

這樣看來,35歲未來的出路不錯啊,那為什麼還是會有很多程序員或者測試員在這個工作的黃金年齡段面臨就業壓力呢?

除了年齡和社會因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自己本身。

簡單來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要“牛人”不要“菜鳥”

年齡的增長和技術水平的增長不成正比才是大齡程序員或測試員面臨裁員和就業難的重要原因。很多大齡程序員懂很多技術,有過很多項目經驗,但是他們會的別人也會,最多就是更熟練一些而已,那麼為什麼不選那些可塑性更強要得又少的年輕程序員或測試員。


比如下面,幾位高齡卻依然奮戰在前線的牛逼程序猿。

1. Java 之父:James Gosling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首先要提的就是 Java 之父 Gosling,因為他最近才剛剛跳槽了,不久前,62 歲的 Java 之父加盟亞馬遜負責AWS 物聯網(IoT)相關方面的開發,震驚了小編!這麼高齡的大神還這麼努力,我也要加油!

除了 62 歲的 James Gosling,據說,AWS 工程師團隊平均年齡大概在 45 歲左右。


2. Python之父 :Guido van Rossum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Guido van Rossum,今年 61 歲,Python 語言 之父。從 2005 年開始,Guido 就加入 Google,其中有一半時間是花在 Python 上,2012年 Guido 加入 Dropbox 。

據網絡傳,當年 Guido 去Google應聘的時候,簡歷就寫了三個詞「I wrote Python」。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Foxmail 創始人,微信創始人,騰訊公司高級副總裁。這個太有名了,如今48歲,你每天用的微信就是他帶領開發的,2011 年,張小龍帶著僅有 13 人的團隊,馬不停蹄的敲代碼,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讓微信上線。三個月的時間就與雷軍的米聊打成平手,如今微信估值 8000 億。當年開發微信時也已經四十多歲了。

當然,現在張小龍應該不敲代碼了。

獻給即將35歲的初學者,焦慮 or 出路?

並且據統計,國外的絕大部分資深的程序員和測試員,平均年紀都在45歲以上。

因此我認為提這類問題的人,我想他現在做的事情很“爛”,做的不用心,又不肯花心思去學習新的東西,所以才會擔心前途。

這個時代很殘酷也相對公平,殘酷的地方在於世界的變化之快容不得人有片刻懈怠,公平的地方在於:不論你是年輕還是年老,都要靠實力說話。那些被時代拋棄的永遠都是跑得比較慢甚至在原地徘徊的人,即所謂的工作十年卻只有一年工作經驗。

年輕的優勢在於年輕和激情,大齡的優勢在於閱歷和經驗。所以,年輕的程序員或測試員不要有跨越年齡階段的焦慮,大齡程序員或測試員也不要覺得年輕人搶了自己的飯碗。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要解決和麵臨的問題,認清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和渴望,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棲身之地打怪升級,才是當務之急。


OK,以上內容獻給即將或者已經跨過35歲門檻的讀者和自己(筆者還沒到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