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食安三餐 食品衛士 今天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新冠狀肺炎疫情漸漸改變大家的生活,最顯而易見的變化是“”禁食野味“”從倡議進入立法程序。為防範新冠狀肺炎病毒上講“疫從口入”,最近關於傳統文化“合餐制”“合食制”弊病的研討,在逐漸白熱化。漸多有識之士呼籲,有必要以此次新冠狀肺炎為機遇,在全國內開啟一場深刻而全面的“餐桌革命文化”,循序漸進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世界衛生部統計記錄表明,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是各類疾病總髮病率之首。而在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很少人能意識到,當一桌人用各自吮吸過的餐具在餐裡翻來翻去時,可能在不注意就完成了病毒的傳播。只不過,“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沒那麼立竿見影,固未得到重視。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大家是否意識到一個現象:近年來,身邊被查出體內有幽門螺桿菌的親戚朋友不斷增多。這是一種導致胃炎、消化道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病的一類致癌物,能導致反酸、口臭和嘔吐。這種病菌的一種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時的唾液——這也是中國不少家庭“一人有病,全家感染”“公司常聚餐,8人有7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除了幽門螺桿菌外,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都在互相夾菜中傳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家庭聚集性疫情的發生,都與“聚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湖南、海南等地近期已率先發起呼籲,使用公筷、拒絕“口水菜”。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近幾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沒能有力推廣,一個毋庸諱言的重要原因是多數人覺得太矯情,屬於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不實際中國傳統餐飲文化理念。然而實際上,分餐制”並非什麼“舶來品”,不少流傳千載的文獻和畫作都對我國古代“分餐制”有詳細生動的描述。從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畫家顧閎中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可以看出,畫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每人每份。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然而,此後由於生活方式改變、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漸成了國人日常餐飲習慣的“主流”。應該說,要在國內徹底推行“分餐制”,在實踐和操作層面難度很大,比較合理的選擇是讓公筷、公勺變為一種常態。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十幾年以前,至今還讓很多人心存餘悸的“非典”暴發後,鍾南山院士就建議過,在家庭中要使用公筷,一些地方也有所採納,但總的說不成體系。此次新冠狀肺炎疫情時期,鍾南山院士向公眾詳解家庭衛生消毒重點時,又一次呼籲家庭用餐應使用公筷,希望此次能引起大家的重視。畢竟,通過推廣公筷開展一場深刻的“餐桌革命”,已經等不起、慢不得了。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對於相關職能部門來講,要在推廣“餐桌文化”變革方面有積極作為。革新用餐方式,實際上也是移風易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善政。建議相關部門通過立法強制餐飲行業推行“公筷制”,同時加大引導、督辦和執法力度,花上三五年時間,有步驟地先在公共餐飲場所將放置、使用公筷的習慣培育起來。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對餐飲企業來說,它們應該成為引領新的生活方式的主力。如今,在一些相對高檔一點的餐廳,基本都配了公筷、公勺。這不僅是一種“服務升級”,更是一種“理念升級”,代表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導向。建議各餐飲企業在餐廳、餐桌上設置醒目標識標牌,通過返券、積分、抽獎等方式,鼓勵食客積極使用公筷。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對個人來說,更應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減少病從口入,養成更加文明健康的就餐禮儀,是每個人都應該從這場疫情中吸取的深刻教訓。國內幽門螺桿菌和乙肝病毒攜帶者眾多,重視使用公筷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無論是在餐飲場所,還是家庭聚餐,每個人多用一次公筷,就減少一次病毒、細菌傳播機會,我們的公共衛生安全也就多一分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