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日本一直是中国的好学生,甚至有人推断日本是中国秦朝时候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徐福所建立,当然这个说法我们不一定要相信,

我们只能明确一点,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其实是一体的。

日本从中国东汉时期开始,便与中国建立密切联系,接下来2000年的时间里不断派遣人员赶赴中原进行留学深造,这种学习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甚至南宋灭亡以后,日本还喊出“崖山之后无中国”的口号。

这里我们要先理解“中国”的含义,在古代“中国”是文明中心的意思。“崖山之后无中国”说的就是:中原被元朝统治,世界的文明中心没有了。当然日本人喊出这句话并不是真的感叹“文明中心丢失的痛苦”,而是要宣扬既然“中原文明中心没有了”,那么“日本就是中心了”。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哪怕到了今天,日本的版图上还有一块地域的名称就叫做“中国地区”,也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的文化是敬仰甚至是崇尚的,无论是建筑、科技、文字还是学术,2000多年来日本一批又一批的留学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学习。

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谁强大就跟随谁学习。到了晚清时代,中国没落,日本迅速与西洋列国学习新型的管理、技术、思想,虽然他学习西洋起步比中国晚,但是比中国快,后来发生的那些龌龊事,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就不详细介绍了。说那么多,只在最后这一句话:日本这种崇尚学习的风格,也是从中国学过去的。如果您产生疑问,请不要着急后面会有解答。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日本人的学习

那么他们到底在中原学到了什么呢?这个问题您可能会感觉是句废话,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杂七杂八学过去的肯定不少,谁又能够厘清呢?的确如此,但是我们只看主流意识形态,日本学到了什么?

您可能会说儒家,现在日本很多电视剧和电影里到处都充斥着儒家讲究的“礼”,同时儒家是中原从汉武帝开始的精神内核,文化的中坚力量,意识形态肯定是儒家。的确,儒家是日本学习的重点对象,却不是主流意识形态,日本在中原学到的意识形态是墨家。

有了这层逻辑,日本很多奇怪的现象我们就可以理解了。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儒家特别讲究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是简单地等级排序,而是儒家在告诫世人:国君要有国君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这样那份等级排序才能够生效。

如果国君无道直接可以推翻它,也只有这样的解释才能看明白“汤武革命”与“武王伐纣”,虽然这两个故事从汉景帝开始就成为儒学者坚决不能谈论的话题,但是内在机理却人人都明白,甚至孟夫子还有一句“民贵君轻”的千古名言。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天皇本身就是神,哪来的“革命”,哪来的“民贵君轻”,天皇一直保留至今,二战以后麦克阿瑟就曾经纠结于日本天皇的处置问题,他曾经说:“如果日本天皇被废除,那么美国至少要增加几十个大兵团的驻军,才能压制日本人的民愤”。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再来看儒家的科举制度,日本也没有学;中国的孝道在日本也没有;所以理解起日本的文化我们中国人非常困难,表面上文字、建筑、饰品都很相似,但是偏偏搞不明白日本人的文化内核。

既然儒家在日本头上不适用,那么换一个学派试试?就有学者用中国百家争鸣的学术往日本人头上套,最后发现“墨家”是一套一个准,严丝合缝。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生活风格墨家化

墨家在中国是一个丢失很久的学派,到现在他们身上甚至已经带有非常浓厚的神话色彩,除了墨家的机关术和巨子之外,我们对他似乎一无所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儒家与墨家的对比。

儒学其实是很讲究享受生活的,比如孔子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是墨家呢?他们讲究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吃穿住用都非常简单。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烙印,日本讲究一种极简风格,我们今天在大城市看到精致的日本料理,其实是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审美。

日本家庭吃饭很简单与中餐的花样繁多比起来,日餐非常单调,而且坚决不允许有剩菜,这和儒学有着本质区别。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对待鬼神的态度

再比如儒家主张“敬鬼神而远之”,鬼神这些事情不是不相信而是要离的远远的。但是墨家则主张“尊天事鬼”。从文字上来看“鬼”在中国是非常可怕和隐晦的存在,在日本就完全不同,日本人心中的“鬼”充满了“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足以令人敬畏”,我们常说的“鬼才”这个词,就是从日本学来的

在唐之前用“鬼”来形容一个人,这个人肯定不是好人,但是唐代偏偏有一个“诗鬼李贺”,而唐朝本身来说就以包容著称,非常有大国自信,别人的东西我随便拿来用,随便学习,无所谓,并且唐朝是中原与日本交互最为频繁的时代,这个时期日本在与中国学习,中国在某些方面也受到日本人的影响。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组织与兼爱

儒学与墨学还有两点本质的不同,儒学讲究的是个体独立,这样才能达成孔子心中的“仁”,“仁”是分亲疏的爱人,天子、诸侯、大夫、平民是由等级的,所以儒家特别讲究“孝”,无君无父是为不孝。

墨家则完全不同,他们有严密的组织,不讲究个人独立的精神。首领叫做巨子,就算墨家弟子在各国做了官,拿了薪水都必须奉献给团体。墨家提倡“兼爱”也就是要平等的去爱所有人,这也是儒家与墨家争论的核心观点。

我们来梳理一下思路:儒学因为讲究等级,所以必须要个人独立,有了独立的精神才能分亲疏的爱人,最后将这种分等级的爱演化为了“孝”。墨家讲究组织性,不提倡等级制度,所以没有“孝”道。

我们看日本,“忠、礼、义”他们都有讲究,偏偏不提倡孝,而且其社会结构有着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这也是日本发展出军国主义的核心。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日本的尚贤

儒家在统治者的继承人问题上是鼓励“嫡长子”继承制的,贤人只能够在家天下的框架下,做官,管理具体事物。而墨家不同,他们认为家天下是不可取的,天下应该由“贤能”者来统治,“贤者”的含义就是:有道德、有才华、有能力的人。

日本从尚贤的思想中,衍生而出的是一种学习精神。中原强大的时候,就跟中原学习,中原不行了以后,出于“尚贤”的原则,日本也可以称为“中国”,他们的逻辑是这么来的。到了西方列强抵达远东以后,日本发现不但中原不行了,自己更不行,所以就跟着西洋人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是全民学习,非常深刻和迅速。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贤与不贤”的转化也正是墨家的核心观点之一,这一任天子贤能,一旦有比他贤能的人出现,那么天子就很有必要将宝座让出给更为贤能的人,这也是如今为什么日本首相频繁更替的主要思想原因。

那么天皇呢?天皇是不遵循“尚贤原则”的,他是属于“尊天事鬼”,天皇在日本是脱离人的范畴的存在,在整个日本的历史中大部分的真正统治者都是幕府将军。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牵强附会

今天这篇文章您是不是会觉得有点牵强附会?其实我个人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这不重要,关键的是让我们能给有另外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也算增加一点谈资和知识吧。

毕竟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不可能有单纯的目的和目标,文化现象是一个综合现象,根本找不到标准。今天这篇文章,只是学者在研究中用墨家的一些内容套用日本,发现居然可以契合,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现象。

就如同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除了儒学之外也夹杂着道家、法家、佛家的观点是一样的,毕竟单纯的学派在春秋战国以后已经丢失了,中国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不但经历了五胡乱华、辽金满蒙的统治,更是在西学东进以后开始大量吸入其他文化养分。

200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跟中国学习,他们学到了什么呢?

谢谢赏阅,关于“日本从中国学到了啥?”的文章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三点:第一、儒家的模型在日本并不适用,适用的是墨家;第二、日本与中国文化是一体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不但在跟我们学习,我们也会受到他的影响;第三,这篇文章有一点牵强附会,但是不重要,我们的目的是提高认知。

您的关注是对“王庶文讲坛”,最大的鼓励。“王庶文讲坛”致力于中西方文化、历史、美文、诗词创作,谢谢您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