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炒菜的大火和小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放水又是什么目的?

二氧不化碳


大家好我是刘庆,炒菜时大火和小火对菜的品味口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放水是为了调制菜品火候,让菜品能在口味最佳的火候出锅,有些菜淀粉含量比较高就需要加水了,避免粘锅。 一般来说,用大火烧制的菜品都是口感比较脆的那种,例如:黄瓜炒肉、酸辣土豆丝、醋溜藕片、爆炒卷心菜等,口感清脆的菜品菜味更浓郁一些,一般年轻人比较喜欢吃这类的菜品。 用小火烧制的菜品正好相反,有句话叫大火烧开,小火慢炖,慢工出细活,一般适合卤制的菜品,这类的菜品熬制的时间长也适合多加水,例如:红烧排骨、红烧肉、炖牛羊肉、煲个鸡汤等,有些蔬菜也适合小火慢炖例如:炖土豆、炖白菜、炖煲萝卜汤等,小火慢炖使调味料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能使汤汁浓郁味道鲜美,这类的菜品更适合老年人,因为炖菜经过长时间的炖煮后会变得非常的软烂更容易消化吸收。 大火小火的使用,是食材的性质决定的,也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百味荟萃


【朋有成】炒菜大火用于:

1)在开始炒菜时,冷锅、冷油,用大火快速升温。

2)各种菜下锅时,用大火炒,炒出锅气,防止降温大多炒不起来。

3)放水煮和收汁时,用大火缩短时间。

炒菜一般不用小火,小火主要用于:

1)手脚搞不赢时,锅内油温够了菜未准备好,用小火保温等待。

2)同时要放多种调料时,用小火等全部放好后一起炒,防止烧焦。

3)火候稍纵即逝时,用小火延长时机。

比如油炸花生米,冷锅冷油放入花生米用大火,1分钟后温度起来了用中火,1分钟后花生米快炸好了,用小火观察出锅时机,1分钟后,要嫩些就早点出锅,要老些就迟点出锅,约有30秒时间供你把握,关键就在这3一4分钟之中,油温180一210℃之时。

炒菜放水是因为:

1)菜太干了炒不起,锅里油水要有一定比例,炒菜就是水油气化把菜炸煮蒸熟,水不够就成油炸、油煎。

2)菜要煮熟、煮软时。

3)溶化盐、鸡精等调味品。


朋有成


家庭在制作炒菜时,掌握好油温和火候十分重要。加不加水,主要是看这道菜本身的食材特性!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油温和火候

炒莱的火候一般分为大火(旺火),中火和小火(微火)三种。油温也分为三个阶段:三四成热(温油锅),五六成热(热油锅)和七八成热(旺油锅)。

温油锅(三四成热)的温度一般是在90℃~120℃。油锅无青烟、无响声,油面较平静,放入原料时出现少量的气泡。

热油锅(五六成热)的温度为150℃~180℃。油锅微有青烟,油从四周向中间翻动,放入原料后出现大量气泡,无爆声。

旺油锅(七八成热)的温度一般为210℃~240℃。油锅有青烟,油面较平静,用手勺搅时,有响声。放入原料后出现大量气泡,并带有轻微的爆炸声。

正确鉴别油温后,还必须注意火力大小、原料性质以及下料多少这三个与油温密切相关的变量,加以正确掌握。 如使用旺火时,原料下锅的油温要低一些,因为旺火可使油温迅速上升;中火时原料下锅的油温可以偏高一些,因为中火加热油温上升较慢。

投料量多的,下锅时油温可以高一些,而投料量少的,下锅时油温可以低一些。

油温还应根据原料质地的老嫩和形状大小,适当掌握。

在烹调时,以上这些关键不是孤立的,必须同时顾及,灵活掌握和运用,才能烹调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二、炒菜时加不加水

至于炒菜时加不加水,主要是看这道菜本身的食材特性!

炒菜时加水,一般是因为有些食材的含水量不是很高,如果在火力够大的情况下,加水可以防止菜品炒糊;加水的另一目的就是将食材慢慢的煨炖,使食材吸收汤汁中的味道,这样才会更加好吃!

但是,在炒青菜时,万万不能加水。青菜本身就含有很多的水分,如果在炒制的时候,还加水进去,就不是炒菜,而是在煮菜了!





王中王组合


饭店厨师炒菜是不加水的,如果加水的话会影响口感,加冷水菜容易变老变硬,锅里高温时如加冷水温度突然下降,菜在锅里烹炒时间延长,不但菜会变老变硬,口感变差,还会损失更多营业。一些质地嫩的,脆的菜都采用爆炒,这样能口感好,营养不会流失,加水的那不叫炒,叫炖,如:牛肉,排骨,田螺,鱼类……等等可以慢炖。

卤菜都是菜用大火烧开,小火慢炖,三分卤,七分泡。假如炒菜用大火和小火再加水的话,用在家庭厨房比较合适,因为家庭厨房的炉火比较软,炒菜温度达不到,放的油也没有饭店放的多,所以不加水就会糊锅,这就是为什么家庭厨房炒的菜,没有饭店炒菜好吃的原因。


4399龙湖区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炒菜的大火和小火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放水又是什么目的?

第一类: 炒

1,炒菜时要用大火,尤其是在炒青菜、海鲜类时,更应该用大火快炒,以免蔬菜、海鲜出水;

2,当快起锅,需要尝试盐味时,可将大火调为小火,以免食物被烧焦;

第二类:蒸

1,蒸制菜肴用大火(面食除外),使用大火,这样才能使着蒸汽充足,让食物快速成熟。

2,蒸面食时,使用中火,这样才能保证水汽蒸发不会过多,馒头等面食表面不会有水汽坑洼痕迹,表皮也不会很硬;

3,蒸蛋羹时,使用中火,这样鸡蛋羹表面就不会有很多小孔,口感也不会硬。

第三类:煮

1,煮制食物时,先用大火降水烧开,再转小火焖煮;

2,煮浓汤时,使用中火,这样才能煮出奶白色的汤;

3,焖煮食物时,使用小火,这样可以让食物慢慢入味,又不至于让水分快速流失;

第四类:炸

1,油炸体积较小的食物时,使用大火,这样才能保持外酥内嫩的口感;

2,油炸体积较大的食物时,使用中火,这样才能把食物内部炸熟;

3,油炸果仁时,如腰果、花生等,使用小火,一直炸至果仁表面金黄即可。需要注意,一定是冷油下锅。

第五类:炖

1,炖清汤时,使用小火,这样才能让食物不散烂,且能将味道慢慢溶入汤中。

至于加水是为什么呢?有三点:

1,当我们炒菜的时候,锅里的温度很高,而我们加的都是凉水,加入凉水后,锅内的温度会迅速下降,致使菜在锅内烹饪的时间延长,不但影响口感,菜也会变老还会丢失更多的营养物质。

2,如果炒菜时必须要加水了,建议加少量开水,这样不至于过多影响烹饪温度,炒出来的菜会相对脆内一些。

3,如果我们做的是炖菜,特别是肉类,应一开始就要加足水若是在炖的过程中突然加入冷水,汤水的温度会骤然发生变化,会使肉类表面突然收缩,致使肉中食物膻气味不易挥发,配料不易入味,菜肴的口味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中途不要加凉水哦。不然再好的手艺也做不出好菜来。

希望本次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豫宛抗哥


有句老话,大家肯定都熟悉,大火快炒,小火慢熬,这句话就很好的回答了你前面的两个问题。

有些人全程用大火,但是他要不停的翻炒,利用很高的温度,将食物快速炒熟,否则就会出现焦糊情况。

有些人全程用小火,这时候就不需要翻炒了,就让食物慢慢熬熟。

还有一些人有经验的人,他先用大火将食物弄至快熟或者半熟状态,然后再改用小火熬,使调料,进一步入味。

加水的话咱们也一般都加热水,(如果你炒到一半的菜加入冷水,会使菜变老变硬,口感变差)

加水的目的就是害怕食物焦糊,就比如说炒一道土豆丝。如果你刚开始油放少了,那么炒到一半菜还没熟就快要焦糊粘锅了。这时候咱们就需要倒入热水。

所以说炒菜的大火小火,还有加不加水,这些等做的多了久了就会慢慢有经验的。

一个优秀的厨师做菜做得好,不仅仅表现在刀工,对食物的处理,更表现在对火候的掌握。这个也是需要自己慢慢摸索的。



小李美食大全


中国烹饪之所以名扬世界,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善用火候。


火候的掌握

火候的掌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火力的分类

火力是就火燃烧的程度面言的。善于鉴别火力的大小是准确掌握火候的前提。一般把火力分为旺火、中火,小火、微火四类。

厨师在实践中摸索出不同火力的不同特征,主要是从火焰的高低、火光明暗热气大小以及不同的火色等鉴别火力的大小。

这种鉴别火力的方法,对于指导我们的烹调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介绍几种火力的特征:

1)微火 又称慢火。

它的特征是火力量暗红色,火焰细小或无火焰,供热微弱,多数是用来保持菜肴的温度。

2)小火 又称文火。

它的火势时强时弱,亮度不强,辐射热较弱,适用于烧、焖、爆等烹调方法。

3)中火

中火的烈度略进于旺火,又名文武文。它的特征是火苗较旺,火力小,但还能窜出炉口,火焰不稳定,星黄红色,火度较暗,仍能保持较强的热气,有逼人感。这种火力适用于烧、烩、煮、扒、煎、贴等烹调方法。

4)旺火 又称大火、武火、爆火、急火、猛火、烈火等,属最烈的火力。

它的特征是火焰高而稳定,最大的火焰可窜出炉口30厘米高,火光亮、耀眼灼人,火焰呈黄白色,热气逼人。适用于炒、爆、炸、熘等快速的烹调方法。

除此以外电烤炉、电灶等火力的划分均是按辐射强度来测定的。


(2)掌握火候的方法

从烹调原料加热后发生的变化及色泽变化,再根据烹调要求恰当地掌握调味、勾类以及出锅的时机,是掌握火候的基本方法。

1)油温的判定

锅内油的温度高低,可以根据油面情况和下锅后的反应来判断。 温油,俗称三四成热,油温度达90° ~130°,其油面情况是无青烟,无响声,油面较为平静,烹调原料下锅后原料周围出现少量的气泡。 热油,俗称五六成热,油温度达130°、170C°其油面状况是微有青烟,油沿锅从四周向中间翻动,烹调原料下锅后周围出现大量气泡, 旺油,俗称七八成热,油温度达170°-230C °其油面状况是有青烟,用手勺搅动时有响声,烹调原料下锅后周围出现大量气泡,并有轻微的油爆声。

2)原料变化的鉴别

火候是否合适,要通过锅中菜肴的变化来鉴别。如动物性原料是根据其血红素的变化来确定火候的。 肉温在60°以下时,肉色变化微乎其微,肉温在65°- 75°时内部变成粉红色,肉温在75°以上时完全变成灰褐色。以猪肉丝为例,下锅后变成灰褐色,则原料已基本上断色。

3)翻锅技巧的运用 熟练地运用翻锅技巧对于掌握火候起重要作用。根据原料加热后发生的变化和原料的色泽变化来判断翻锅的时机,这样才能使原料受热均匀熟透,使调味品均匀渗透到原料中,使芡汁在菜肴中均匀分布。

(3)掌握火候的原则

烹调火候的掌握与烹调原料形状、制品要求、传热介质、投料数量烹调方法等可变因素有关,还要结合烹调实践逐步掌握火候。

1)质老形大的原料用小火,时间要长。

2)要求酥烂的菜肴,用小火,时间要长。

3)用蒸汽导热、菜肴要求鲜嫩的,需用大火,时间要短:菜肴要求酥烂的,要用中火,时间要长。

4)菜肴采用炖、焖、爆烹调方法的,需要用小火,时间要长。

5)采用煎贴烹调方法的菜肴,需用中或小火,时间略长。

6)采用烧煮烹调方法的菜肴,需要用中火或小火,时间略长。

7)质嫩形小的原料用旺火,时间要短。

8)要求脆嫩的菜肴用旺火,时间要短。

9)用水导热,菜肴要求软、嫩的,需用旺火,时间要短。

10)菜肴采用炒、爆烹调方法的,需要用旺火,时间要短。

11)菜肴采用炸、熘烹调方法的,需要用旺火,时间要短。

12)采用氽、烩烹调方法的菜肴,需要大火,时间要短。

总之,掌握火候要根据烹调原料的性质及菜肴要求,正确地掌握火力的大小和加热时间的长短,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关于为什么加水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1个方面就是加热介质,第2个方面就是食用(饮用)。

(1)水传热

以水为媒介物的传热,靠的主要是对流 作用。

水是不良导体,无黏性、无毒质、比热大、沸点低、易蒸发,这是水的物理性质。

燃料在炉膛燃烧热量通过铁锅等进入水中,水加热时产生的对流使原料受热均匀。同时,水温升高后以对流方式逐步进入原料内部,水分子在高温作用下加快运动速度,增强了渗透力,使得原料外部与内部的热度逐步平衡,这种平衡是原料内外成熟一致的原因所在。

水的沸点是100C°,也就是说无论怎样烧,锅内的温度最高不会超过100C°。

质地软嫩的原料只要内外热度平衡,就基本成熟,有脆嫩、清爽的口感,又保护了营养成分。质地老的原料用较多的水长时间的煨炖,才能使原料水解膨松,从而达到具有酥烂的质感,这些都是通过水传热而实现的。

(2)食用性

水是生命之泉,是生物和人类不可或缺的能量源泉,通常清洁的饮用水是无色无味的,但是经过烹制加工辅以佐料调味后,就成了美味的饮品。


美食侠客


在烹饪的过程中,大火,,,急火,分用在烹饪什么菜肴,向火爆大头菜,,,爆炒腰花 爆炒鸡丁等等,需要大火 急火,而炖菜 烩菜等等 则需要小火慢炖,这样才能汤汁醇厚,菜肴软糯鲜香,如 红焖肉炖白菜豆腐, 白菜烩粉条 等等,在烹饪的过程中,加水一般是在➕调料前的时刻,为完成调味的中和及菜肴的汤汁饱满而行的。未尽事宜,报谦了😀


艺苑庄


炒菜最好用大火,但是前提是菜一定要现洗现用,为啥……比如炒韭菜,你要是先洗干净晾干水分后炒,还用大火炒那样的韭菜一定炒出来很老,干巴巴的,炒青菜也同样是!用现洗净的菜炒出来好吃颜色还很好看!用小火炒出来的菜就像焖出来的一样,味道不好吃还有颜色不好看!


差不多多姐姐


谢谢,炒菜用大火对于小体积食材起到搅拌的作用,大火便于收汁。沸腾时食材内部发生变化适合煮豆子、红烧、炖蔬菜、各种速食汤料。炒菜小火维持100度的环境,食材内部发生变化,减少水分蒸发适合慢炖肉类,粥。炒菜加水在火力够大情况下是必须往锅里加水目的不让食材炒糊。有的食材不容易进味,加水的目的慢慢煨炖一下,这样食材才能吸收汤汁的味道,吃的时候更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