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中國製造業目前處在管理紅利時代,你怎麼看?

clsboy


中國製造業的真正紅利有兩個,一個是過去沒有、現在有的擴展紅利,一個是發達國家有但它們產業遷移的外溢紅利。中國全門類的製造業是與發達國家強調科技創新,捨棄加工廠雞肋的戰略邏輯一一對應的;這一點最可怕的地方,是它類似於某種精神鴉片,或者讓中國企業無法擺脫製造業魔咒。

這種時候說什麼管理紅利,我沒聽懂?你覺得比亞迪對抗特斯拉,靠的是管理嗎?國產汽車與合資車競爭,靠的是管理嗎?白酒企業,靠管理嗎?

管理沒有紅利,管理是捨本逐末的不可能的任務;何況中國製造業最不擅長的恐怕就是管理。

當然,如果說人話,中國製造業的所謂管理,可以簡單理解為無限制的產能擴展和價格戰。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業的行業領袖,通常不是因為它的技術有多強,而是它的規模有多大;我們可以從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來感受這一點。

通用設備和專用設備領域,我們很難找出像樣的企業,汽車製造集體淪陷,資源型企業沒有亮點,手機制造算是非常不錯的部門,主要依賴於5G帶來的產品更替;醫藥還沒有真正的化工龍頭,新能源有大企業,但大企業的優勢不是管理,而是新能源市場本身的推動。

總之我認為,企業不去搞科技創新而去搞管理創新,不去尋找高附加值而是畫地為牢,恐怕會被時代所淘汰,就像日本企業一樣。


極致的簡單


站在當前時點,製造業盈利能力中週期修復仍未被市場充分認知。當前中國製造業處在類似於日本20世紀70年製造業崛起的關鍵時刻:重工業發展為製造業提供了資本積累和轉型基礎,在政策扶持和經濟結構性轉型需求下,高端製造業精密製造替代傳統粗放製造。在經濟增速換擋期成為一個增長點。同時,製造業行業在1975年至1985年日本股票市場領跑,站在日本肩膀上看,當前中國製造業在“時代紅利”+“內生改善”共同作用下,處在中週期復興之路上,是當前資本市場最應該關注的方向。

政策紅利疊加內生增長,投資製造正當時:(1)製造業是資金“脫虛入實”最直接受益方: 金融工作會議為未來五年“脫虛入實”定調,槓桿轉移的大背景下,政策引導導流動性二次分配不斷往以民間投資為主的製造業傾斜(2)中國製造業處在內生性修復的初級階段:製造業在經過多年投資增速下滑後,處在償付債務週期尾聲+產能週期拐點。本輪以固定資產週轉率衡量的產能利用率上行,體現了供需關係改善,表現為價格水平的上升和企業盈利能力見底回升,製造業盈利能力在行業集中度上升的背景下持續性增強。

1975-1985年間,日本漲幅居前的板塊是通訊設備製造業、精密設備製造業、電子設備製造業等高新技術製造業,其中電氣應用、運輸設備、信息通信、機械裝備、有色金屬和精密儀器的月度漲跌幅均超過日經指數的月度漲跌幅,與製造業重點發展的子行業相對應。戴康建議關注機械:伊之密、大冷股份,電新:國軒高科、創新股份、杉杉股份,通信:中興通訊、中際裝備、海能達、亨通光電,汽車:銀輪股份、威孚高科,醫藥:長春高新、通化東寶,電子:勁勝智能、中茵股份。 來源 證券時報


張洲華


我並不覺得中國製造業處於管理紅利階段。更多的處於政策紅利階段。製造業的核心還是要創新搞發展。但是很多的技術壁壘並不是說說就能突破的。尤其是很多核心關鍵技術。即使突破了對方,還有專利問題限制。所以還任重道遠。想形成一個一體化的階段還有很長一段時間。

不過到現如今為止,至少我們市面上的消息看下來並沒有很受影響。但是誰也不能保證下一秒是不是就會出現。或者我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問題的出現。不要盲目投資。多觀望一段時間,寧願不掙錢也不要虧錢。


長得快韭菜


中國的工業是要自主創新,創造。

中國是全部工業種類都包含的國家,世界上只有中國才能全包。2025中國製造計劃。從2015年開始,十年計劃,將高端高科技產業攻克,能自給自足,不受西方牽制。所以講中國的工業是要自主創新。現在好多行業都已經突破西方的技術壁壘。2025中國製造計劃,也是中華偉大復興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