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提及南京的美食,大多數人脫口而出的是一本袁枚的《隨園食單》。然而在袁枚之前,顯然已有人對南京的飲食文化痴迷,並著於筆下,那就是吳敬梓成書於南京的《儒林外史》。然而,過多關注於其“中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的頭銜,很多人卻忽略了吳敬梓筆下的南京風物與詩意。

對於這部南京傳世名著,曾有多位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解讀。近日,在南京市全民閱讀辦與“書香南京”、紫金山新聞聯合開展的“共讀南京”線上閱讀會中,記者再次跟著這本200多年前的“南京旅遊地圖”去雲遊南京的一物一景、美食風俗。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三山街吃板鴨請客四樣有講究

相對於其他傳世名著來說,《儒林外史》顯然熱度略低。但諸多文人學者都會其有很高的評價,此次導讀嘉賓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文學院院長馮保善就坦言:“魯迅曾經感慨它的偉大,在其學術經典《中國小說史略》中對《儒林外史》給予高度評價。”

但對於很多讀者來說,小說中隨處可見的南京風物同樣吸引人。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雖然不生在南京,但是多次經過南京,徘徊在秦淮河畔、鐘山腳下,讓吳敬梓愛上了南京,33歲更毅然舉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葉古渡北側的秦淮水亭一帶。多年的南京生活,讓吳敬梓對這裡的風俗人情爛熟於胸,於是在小說行文敘事中廣泛徵引,內容涵蓋了娛樂、贈禮、婚嫁、飲食、祭祀、房屋租賃等諸多方面,成為歷史生活的真實記錄。

顯然,吳敬梓對於南京的家常菜如數家珍:“走堂的疊著指頭數道:肘子、鴨子、黃悶魚、醉白魚、雜燴、單雞、白切肚子、生煼肉、京煼肉、煼肉片、煎肉圓、悶青魚、煮鰱頭,還有便碟白切肉”。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三山街的酒樓,吳敬梓常掛在口邊:“當下三人會丁菜錢,一同出來,到三山街一個大酒樓上,蕭金鉉首席,季恬逸對坐,諸葛天申主位。堂官上來問菜,季恬逸點了一賣肘子,一賣板鴨,一賣醉白魚。先把魚和板鴨拿來吃酒,留著肘子。再做三分銀子湯,帶飯上來。”吃完一輪還有點心,“傳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當然,若是在家請客吃飯,至少得“買一隻板鴨和幾斤肉,再買一尾魚來”,“做個四樣才好”。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別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在吳敬梓筆下200多年前南京人就有了夜宵的習慣,“季恬逸出去了一會,帶著一個走堂的,捧著四壺酒,四個碟子來:一碟香腸,一碟鹽水蝦,一碟水雞腿,一碟海蜇,擺在桌上。”

是不是看著不同的菜式,垂涎欲滴。

談業務、調解矛盾都在茶局中完成

菜譜雖然豐富,但是顯然並非當時南京城中人人都吃得起,如今很多菜式與酒樓也早已不知蹤跡。但是吳敬梓筆下南京人的“吃茶”卻是現在很多人都可以嘗一嘗的。

吳敬梓筆下,南京是個喝茶的好地方,“大街小巷,合共起來,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餘處。不論你走到一個僻巷裡面,總有一個地方懸著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南京人有吃茶食的風俗,這在《外史》中也有所體現,一般的茶食有燒餅、茯苓糕,招待貴客時可以用蜜橙糕、核桃酥。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不過顯然,南京人“吃茶”並不是簡簡單單吃而已,“那個時代,茶館裡可以談業務。”書中第二十五回戲子鮑文卿在鼓樓坡上,遇著修補樂器的倪老爹,於是邀請他“在茶館坐坐”,“當下兩人進了茶館坐下,拿了一壺茶來吃著。”茶館也是兄弟之間交往議事的地方,甚至還擔起了調解社會矛盾的功能。第五十四回裡,小說人物陳和甫的兒子與同行丁言志“兩個人說戧了,揪著領子,一頓亂打”。正遇見陳木南路過,陳木南則出面勸和,“我和你兩位吃杯茶,和和事,下回不必再吵了”,領著二人便去了橋頭間壁一個小茶館裡吃茶去了。

茶館,顯然成為南京人一個交際的場所,“吃茶”也成為一個帶有更多功能的社交禮儀。且跟著吳敬梓先給自己在家泡杯茶學習學習。

跟著小說南京山湖河景都在詩意中看遍

除了吃與喝,吳敬梓將南京的一景一物都融入了小說之中。雖然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安徽等地都在小說中有提及,但是對於當地的景色都是寥寥幾筆而過,只有南京,自然景觀、山川形勝,讓人看見了一座詩意的南京城。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畫船簫鼓不絕的秦淮河、碧瓦朱甍的古寺新廟、隨處可見的茶社酒樓、繁華擁擠的聚寶門,對於南京的每一條河與湖,吳敬梓更是不吝筆墨。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這湖是個極寬闊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邊臺城,望見雞鳴寺。那湖中菱、藕、蓮、芡,每年出幾千石。湖內七十二隻打魚船,南京滿城每早賣的都是這湖魚。湖中間五座大洲,中間洲上一所大花園。園裡合抱的老樹,梅花、桃、李、芭、桂、菊,四時不斷的花。又有一園的竹子,有數萬竿。“在吳敬梓看來,玄武湖的湖光山色,猶如仙境。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莫愁湖則帶了些人氣,“諸名士看這湖亭時,軒窗四起,一轉都是湖水圍繞,微微有點薰風,吹得波紋如彀。亭子外一條板橋,戲子裝扮了進來,都從這橋上過。”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秦淮河則每季不同景。“南京城裡,每年四月半後,秦淮景緻,漸漸好了。那外江的船,都有下掉了樓子,換上涼蓬,撐了進來。船艙中間,放著一張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擺著宜興沙壺,極細的成窯、宣窯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那遊船的備了酒和餚饌到這河裡來遊,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到天色晚了,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著河裡,上下明亮。自文德橋至利涉橋、東水關,夜夜笙歌不絕。又有那些遊人買了水老鼠花在河裡放。那水花直站在河裡,放出來,就和一樹梨花一般,每夜直到四更時才歇。轉眼長夏已過,又是新秋,清風戒寒,那秦淮河另是一番景緻。”

清涼山、雨花臺……在吳敬梓的筆下,組成了一幅“六朝煙水氣”,跟著小說中的景點一路打卡,都是詩意。

奇人軼事構成南京城的風俗畫卷

領略一城的韻味,有景,自然少不了人。《儒林外史》之中,吳敬梓除了范進、匡超人、杜少卿之外,用了幽默喜劇的諷刺手法,描寫了200多個人物,其中自然少不了南京城中的名人,甚至市井奇人。

馮保善舉例:“畫畫的蓋寬,嫌親戚本家有錢的人俗氣,不與他們交往。同一些喜愛作詩、畫畫的人在一起,留他們‘吃酒吃飯,說也有,笑也有’。遇到他們缺錢,便‘幾百幾十拿與人用’。後落入困頓,在一個僻淨巷內,尋了兩間房子開茶館。清早起來,自己生火,燒著水,依舊坐在櫃檯裡看詩、畫畫。”

200年前的《儒林外史》,如今儼然是本南京“詩意旅遊地圖”

賣火紙筒子為業的王太,擅長下棋,讓當時的“國手”都起身服輸。

更有“長於彈琴的荊元,五十多歲,在南京三山街開著一個裁縫鋪,以做裁縫為職業。‘每日替人家做了生活,餘下來功夫就彈琴寫字,也極喜歡做詩’。在他自己看來,自己彈琴寫詩,不為追求什麼名分,只是性情喜歡;做生意與讀書識字並無矛盾;他追求的是一種自由與自尊。”

這些奇人與南京至今仍舊可尋的老地名相融合, 人文風俗、市井集市於一爐,堪稱明清以來南京城的風俗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